吳曉鈴藏乾隆鈔本《金瓶梅》影印
出版說明
鈔本《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原裝訂四函四十冊,二十卷百回,是一部書品闊大的烏絲欄大字鈔本,鈔本刻制了四方邊欄,行間夾線和書口標『金瓶梅』的木板。正文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吳曉鈴先生鑒定為:
『從字體風格看,應屬乾隆前期。』此部鈔本字體風格與二十四卷本《聊齋志異》相近,
二十四卷鈔本《聊齋志異》鈔於乾隆十五年(一七五○)至三十年(一七六五)。兩種鈔本字體嚴謹工整,都是精鈔本。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以後,張竹坡評點本《金瓶梅》與滿文譯本《金瓶梅》流傳。《金瓶梅》明刊本崇禎本已較稀見,出現了乾隆年間的以《金瓶梅》崇禎本為底本的鈔本。此本原無插圖,為方便閱讀特補入通州王孝慈藏崇禎本木刻插圖二百幅,並裝訂一冊。
在崇禎本各版本的異文處,此本多與北大藏本相同,但也有個別的地方與北大藏本不同。
第十回『好個溫克性兒』,吳藏鈔本與其他崇禎本同,均同詞話本。『克』讀音『kēi』 ,
與『懇』意相近,『溫懇』即溫柔、親切。
張評本改作『溫存性兒』。
『走來毛廝裏淨手』,天圖本、北大本、內閣本、張評本同,詞話本作『毛廁』,是。
第十三回『李瓶姐牆頭密約,迎春兒隙底私窺』,同北大本。王孝慈藏本圖題『李瓶姐隔牆密約,迎春兒隙底私窺』。詞話本作『李瓶姐隔牆密約』,崇禎本『隔牆』作『牆頭』。
第十五回第三葉正面:『四下圍列諸門買賣』,吳藏鈔本、天圖本、內閣本、張評本均作『諸門』,同詞話本。北大本作『諸般』作『諸門』。北大本翻刻天圖本時作了改動。
據此一例看,張評本以天圖本為底本。)『蹴鞠齊眉』,崇禎本諸刊本,吳藏本、張評本同。詞話本作『蹴鞠齊雲』,『齊雲』為毬社名,是。
『兩個唱的董嬌兒、韓金釧兒』,天圖本、內閣本、詞話本同。北大本誤作『金訓』。
第二十回回目『癡子弟爭風毀花院』,北大本天圖本、王孝慈藏本圖題『爭風』作『爭
鋒』。
第二十六回回首『詩曰』,與北大同。內閣本、首圖本第二十六至三十回回首詩題詞刻印格式與北大本同,其他回則無『詩曰』、『詞曰』。由此可知內閣本翻刻北大本之痕跡。
第二十一回回目前有卷題『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卷之五』,同北大本。
第三十九回『河中漂過一個大鮮桃來』,天圖本、北大本作『大鱗桃』。
第四十一回回目前無卷題,漏鈔卷題。
第四十三回回目『爭寵愛金蓮惹氣』,同天圖本、北大本。王孝慈藏本圖題『爭寵
愛金蓮鬥氣』。
第四十六回起,鈔手換人,字跡與前不同。
第五十一回回目前有卷題『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卷之十一』,同天圖本、北大本。
第五十二回『敬濟便叫婦人進去瞧茹』,同天圖本、北大本,張評本改作『菇』。
第五十六回回目前卷題『金瓶梅卷之十二』,可知吳藏鈔本卷題不統一。
第六十一回回前卷題『金瓶梅卷之十三』,鈔手將卷題簡縮。第七十一回回目前缺卷題。
第七十六回回目前卷題『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之十五』,天圖本、北大本、內閣本『批
評』作『批點』。
第八回第三頁正面末行『才饒他』應作『才饒了他』,『打然後定手』五字衍文。
從『溫克性兒』,『諸門買賣』等詞語與詞話本同,可知崇禎本保留有詞話本基因。
從卷題、回首詩曰、詞曰等,可知吳藏鈔本與北大本一致,大約可判定吳藏鈔本以北大藏本為底本鈔寫。
張竹坡評本刊印在康熙年間,張評本在清代廣為流傳,此時,詞話本與崇禎本稀見,
社會上視為珍品,才有乾隆年間吳藏鈔本(屬崇禎本系統)的出現。吳藏鈔本在《金瓶梅》
傳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且有了解清代前期館閣體書法藝術的價值,值得加以珍視。
此部鈔本刪性描寫文字一一九七○字,對男女性交接的文字刪去。鈔者的觀念認為性交的行為不雅,這比晚明文人的性觀念為落後。
《金瓶梅》崇禎本第二十八回眉評:『分明穢語,閱來但見其風騷,不見其穢。』視《金瓶梅》為世情書,而不是『淫書』。張竹坡有專論《*一奇書非淫書論》。《金瓶梅》的性描寫,與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繫,與人物性格刻畫聯繫,與探索人性聯繫。從性文化史角度看,《金瓶梅》性描寫是晚明市民階層男女人物性行為的形象報告,對性文化史,性文學史的研究,具有參照意義。蘭陵笑笑生不但是一位語言大師,還是一位古典性學大師。性描寫文字是《金瓶梅》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作者的獨特貢獻。為了幫助讀者全面閱讀,從整體上把握研究《金瓶梅》的形象體系,本書把鈔本刪節的文字按回目序列排印附錄於卷首。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會校本)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八八)六○ 二號檔批准,由齊魯書社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出版,向學術界發行,吳曉鈴先生給會校工作以指導與支持,慷慨提供珍藏的《金瓶梅》崇禎本鈔本,同意精掃複製後作為重要的會校本之一種。會校本工作完成之後,吳藏鈔本複製件保存至今,現據以影印出版,供學者與讀者研究、鑒賞與珍藏。此珍貴鈔本的影印出版,是對吳曉鈴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紀念,藉以緬懷吳先生對《金瓶梅》研究的重要貢獻和對《金瓶梅》整理校點的指導與支持。
王汝梅
吳 華
(吳曉鈴先生之女、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休倫大學學院國際比較學系教授)
中外名家评点金瓶梅
《東周列國志》寫了很多國內鬥争伪故事,講了許多顛覆敵對國家的故事,這是當時上層建築方面的復雜尖銳的鬥争。缺點是没有寫當時的經濟基礎,當時的經濟劇烈變化。揭露封建社會經濟生活的矛盾,揭露統治被壓迫者矛盾方面,《金瓶梅》是寫得很細致的。
一一毛澤東(《光明日報》工986年9月7日逢先知《記毛澤東讀中國文史書》)
諸‘世情書’中,《金瓶梅》*有名。
至謂此書之作,專以寫市井間淫夫蕩婦,則與本文殊不符。緣西門故稱世家,為搢紳,不惟交通權貴,即士類亦與周旋,著此一家,駡盡諸色,蓋非獨描摹下流言行,加以志伐而已。
然《金瓶梅》作者能文,故雖間雜猥詞,而其他佳處自在。
一一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金瓶梅》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它所寫的是萬歷中期的社會情形。它抓住社會的一角,以批判的筆法,暴露當時新興的结合官僚勢力的商人階級的醜惡生活,透過西門慶的個人生活,由一個破落户而土豪、鄉紳,而官僚的逐步發展,通過西門慶的社會聯系,告訴了我們當時封建統治的醜惡面貌和這個階級的必然沒落。
——吳晗(明史專家,北京市副市長)
《金瓶梅》的重要,并不建築在哪些穢褻的描寫上”,“它是一部很偉大的寫實小說,赤裸裸的毫無忌憚的表現着中國社會的病態,表現着‘世紀末’的荒唐的一個墮落的社會景象。
要在文學裏看出中國社會的潜伏的黑暗面來,《金瓶梅》是一部可靠的研究資料。
——鄭振鐸(著名的文學史家,原文化部副部長)《論<金瓶梅詞話>》
作者于世情頗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曲折,或刻露盡相,或幽伏而含譏,變幻之情,隨在顯見。
——《辭海》1936年版,舒新城等主編
《金瓶梅》是中國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
——英《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全書一百回。借《水滸》中西門慶、潘金蓮故事為線索,描寫西門慶勾結官府,剥削窮人,蹂躪婦女,由發迹到滅亡的歷史。書中暴露了明代社會的黑暗和官商惡霸的殘暴荒淫;但作者缺乏進步的社會理想,不能對此作出深刻的批判,且宣揚了因果報應之說。作品善于刻畫人物,描摹人情世態頗爲細致,表現了熟練的語言技巧。
——《辭海》1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
《金瓶梅》淋灕盡致揭示了一個中國大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隱秘關系。
偉大的言情小說《金瓶梅》,直至一六一零年,仍知者甚少。此後不久才在其首印之地蘇州流傳開來,而直至康熙時期才舉國聞名。原因在于,活着時就出了名的明代言情小說家們是編造粗俗、淫猥故事的行家裹手,這些故事是按他們的真正的猥褻心理寫成的,這種心理迎合萬曆時期沉溺于聲色犬馬的士人的淫蕩口味。因爲這些書僅有那麼點文學價值,它們的名聲當然是非常短命的。它們逃不過清朝檢查的劫難,并迅速淹沒;而像《金瓶梅》這樣具有真正的文學價值的言情小說則益發出名,成爲了屈指可數的中國文學杰作。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可以说是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做到了极佳的平衡。打开书册,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但随后的体验却是一种流畅的阅读体验。纸张的选择似乎也经过了精心的考量,既有古籍的质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不至于因过于粗糙而影响观感。排版上,无论是字距的拿捏,还是行间的开阔度,都明显是下了功夫的,这使得即便是面对那些篇幅冗长、情节繁复的章节,视线也能保持游走自如,不会轻易产生阅读疲劳。更令人称奇的是,那些精心收录的插图或批注旁注,它们的位置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在关键时刻提供视觉上的佐证或情境的渲染。这种排版上的匠心独运,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与文字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对于一部具有如此深厚文化意蕴的文本来说,评注的质量往往是衡量其收藏价值的关键所在。而这部汇编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的批注之上。这些文字,如同另一条平行的叙事线索,它们或是对人物心理的精妙剖析,或是对情节发展的隐晦点评,又或是对社会风俗的旁观记录。它们不仅丰富了原著的层次,更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解读视角,让读者得以从不同历史阶段的眼光去审视同一个故事。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特定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的揣摩,那种带着古人特有韵味的议论,往往一语中的,道出了今日读者可能忽略的深层含义。这种多层级的文本叠加,使得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体悟,让这部经典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评分从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装帧和保存状态,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函的包裹都极为妥帖,内衬的保护材料也显示出对书籍物理状态的高度重视。能够将一套如此庞大且具有研究价值的资料保存得如此完好,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本身就是对文献保护工作的一种致敬。书册的装订线处理得干净利落,开合之间能感受到藏书者对每一册书的珍视。这种严谨细致的对待,让我深信,所有收录于其中的内容,无论是正文还是附录的考据材料,都经过了极为审慎的甄选和对待。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展的微型博物馆,展示着过去对于“珍贵”二字的理解和实践。
评分初翻这部厚重的书卷,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份沉甸甸的古籍气韵,仿佛能从泛黄的纸张上触摸到旧时光的温度。装帧考究,函套扎实,足见收藏者昔日对待这部传世之作的珍爱与敬畏。内页的墨色深沉有力,字迹的排列疏朗有致,阅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仪式感。尽管书名本身已足够引人遐思,但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细微之处的考证与呈现。比如扉页上所引述的几段关于版本源流的论述,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深知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流行读物,而是对一部文学巨著进行深入挖掘和保存的结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那种对“原貌”的执着追求,使得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力求还原历史现场,这种对文本本体的尊重,在当代出版中实属难得,也为我们这些渴望窥见文学脉络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评分品读这样的版本,最大的乐趣或许在于那种“追本溯源”的探佚之感。它提供了一种近乎于考古发掘的体验,让我们得以绕开后世诸多改编和删减的痕迹,直接面对文本的最初面貌。这种对“原版”的追寻,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文学史脉络的尊重与好奇心。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比不同章节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感受其内在的演变和统一性。这种深度的沉浸,使得阅读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文人的精神漫游。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量和文化密度,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专注力去细细品味,每一次的细读,都会在心底激起对古典文学精妙之处的由衷赞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