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缺失的宇宙——暗物质

寻找缺失的宇宙——暗物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 著
图书标签:
  • 暗物质
  • 宇宙学
  • 天文学
  • 物理学
  • 科学普及
  • 前沿科学
  • 神秘宇宙
  • 宇宙探索
  • 观测宇宙
  • 未知领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72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14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他是有故事的人。作者李金,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他可以告诉你暗物质的前世今生。他的故事中*精彩的篇章是关于一个世界上*深的地下暗物质探测实验室。那是一个位于四川省锦屏山2400米花岗岩下面的一个不大的空间,却是中国*一个用于开展国际前沿基础研究课题的地下实验室。当然,有很多人期待不久的将来,在这里能够获得世界暗物质领域的尖端成果。
它暗藏在宇宙中。暗物质,既不发光,也不和光发生作用,不仅在没有光的黑暗中看不到它,即使是在有光线的环境中也完全透明而同样看不到它。正是这种不发光又绝对透明、在任何环境下都无法看到却又有质量的物质,像谜一样吸引着众多的探秘者,人们正在根据各种观测现象对它做出各种推测和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到它——暗物质。
迄今为止的研究认为,暗物质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总质量很大,它代表了宇宙中96%的物质存在。如果不能找出它来,我们的宇宙就仿佛缺失了一大块。为此,很多科学家穷尽各种办法,一定要设法发现它、找出它,甚至为此上天入地......


内容简介

  从20世纪40年代提出暗物质概念以来,宇宙观察中发现的很多引力现象都表明宇宙中隐藏了大量的暗物质,其质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85%。除了引力外,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办法“看”到它了吗?为此,从20世纪末就开始了一场侦测暗物质的大战。由被动到主动,从地下到水下,从高空到太空的侦测活动不断。科学家们采用了所能想到的各种探测手段,使用了各种可能的辨别或判断暗物质的分析方法,想尽快揭示出深藏在宇宙中的秘密,将暗藏在宇宙中的物质大白于天下。暗物质和暗能量被认为是21世纪物理天空中的两朵乌云。揭开这两朵乌云的面纱将会对宇宙、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我国也不例外,为探知暗物质建立了世界*深的地下实验室,开展了直接寻找暗物质碰撞的实验,发射了专门探测暗物质的卫星,进展异常迅速,举世瞩目。

  本书旨在向读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有关“暗物质”的基本知识,了解暗物质的来由、侦测暗物质的方法和手段及其艰苦历程,也展望了暗物质侦测的前景。


作者简介

作者李金,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任中科院高能所总师,研究室主任,BES国际合作发言人。曾以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台湾等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工作。近十几年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50多年来从事核反应研究;核爆炸辐射测量;核探测技术研究;高能粒子对撞机谱仪BES的研制,建造和升级;正负电子对撞物理实验研究;近20年从事中微子和暗物质实验等前沿课题研究。曾获科学院重大科研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 获国家政府津和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发表科学论文和科普文章300余篇,编写了清华大学研究生讲义(现代辐射物理与探测),与他人合著科学书籍( 北京谱仪正负电子物理,北京谱仪II正负电子物理)等。现任中国物理C”Chinese Physics C”刊物的科学编委。

目录

第1章.诡秘暗物质的由来
1.1.什么是暗物质?/5
1.2.诡异的暗物质真的存在吗?/12
1.3.可能的暗物质/26
1.4.为什么要探寻和研究暗物质/30

第2章.暗物质的侦测方略
2.1.暗物质粒子的基本性质/45
2.2.暗物质粒子的侦测方略/49
2.3.暗物质粒子WIMP的直接探测/56
2.4.暗物质粒子WIMP的间接探测/72
2.5.人工产生暗物质粒子/79

第3章.侦测行动前赴后继
3.1.寻找碰撞的直接侦测/88
3.2.寻找湮灭的间接侦测/115
3.3.人工产生暗物质的尝试/131

第4章.找到暗物质粒子了吗?
4.1.实验证据的表述/142
4.2.暗物质粒子的迹象或证据/144
4.3.没有看到任何“暗物质痕迹”/156
4.4.目前还很难回答的问题/165
4.5.展望未来/169

第5章.在世界最深的地下寻找暗物质
5.1.最深的地下物理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185
5.2.CJPL开展的两个直接探测暗物质的实验/204
5.3.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未来发展——CJPL-Ⅱ /214
后语/223
参考文献/225
图片来源/232

精彩书摘

  1.1什么是暗物质?

  “暗”的广泛含义

  历史上的“暗”物质事件

  1.2诡异的暗物质真的存在吗?

  不好理解的旋转曲线

  星体光被严重弯曲

  奇特的大尺度星系团

  子弹星系团的碰撞

  宇宙中有多少暗物质?

  1.3可能的暗物质

  暗物质天体

  暗物质粒子

  特别关注的WIMP粒子

  1.4为什么要探寻和研究暗物质

  暗物质密切关系到宇宙的生成与演变

  梦寐以求的基本粒子

  小结

  寻找缺失的宇宙——暗物质

  2

  出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千百年来人类从未间断对天文和宇宙的观察与探求,从地面到高山,从高空到太空,从地下到海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近百个不同类型的观测设备被发射升空,实现了人类对宇宙的全方位和全波段的观察。图1.0.1列出了在地面、空中和太空观察宇宙的各类望远镜及其相应的探测波段。特别是1990年由太空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的高分辨率哈勃望远镜(见图1.0.2),它拍摄的照片和提供的信息为我们释疑了很多宇宙疑团,让我们进入到宇宙观测的新高峰,宇宙观测的新时期。我们不仅认识了距我们最近的地球、月球、太阳和银河系,我们还知道了类星体、超新星和脉冲星..也看到了非常遥远的星系、星云、星系团..观测范围几乎要到达约150亿光年1甚至更远的宇宙边缘。利用不同波段光的观察可以绘制出不同类型的宇宙(即不同波段的宇宙):可见光宇宙、红外宇宙、紫外宇宙、射电及微波宇宙、X射线及高能宇宙。放眼多波段宇宙,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宇宙层层剥开,探索到包括恒星、星云和星系的宇宙的每个层次。

  今天,我们已经信心满满地观察到几乎所有不同波段的宇宙,可以说是一览无遗地“看”到了整个宇宙。但万万没想到,随着宇宙观测和天文学的发展,我们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浩瀚宇宙竟然只是宇宙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是没有观察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1光年是距离的单位,1光年是光在1年中走的距离。光在1秒中走的距离是30万千米,一年有3153万秒之多,1光年约为9.4亿千米。

  1/诡秘暗物质的由来

  3

  哈勃伊巴谷斯必泽钱德拉可见光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红外微波射电IUEIntegralWMAPSOHOGALEXXMM-牛顿0.1pm1pm10pm100pm1nm10nm100nm1mm10mm100mm1mm1cm10cm1m

  图1.0.1观察宇宙的望远镜及相应的波段

  图中的望远镜依次为:

  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TheWilkinsonMicrowaveAnisotropyProbe,WMAP);

  斯必泽红外天文空间望远镜(SpitzerSpaceTelescope);

  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SpaceTelescope);

  伊巴谷(Hipparcos)高精度视差采集卫星;

  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TheSolarandHeliosphericObservatory,SOHO);

  国际紫外探测器(TheInternationalUltravioletExplorer,IUE);

  轨道运行的紫外望远镜(TheGalaxyEvolutionExplorer,GALEX);

  钱德拉X射线观察站(ChandraX-rayObservator);

  X射线空间观察站(HighThroughputX-raySpectroscopyMissionandtheX-rayMulti-MirrorMission);

  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InternationalGamma-RayAstrophysicsLaboratory,INTEGRAL)。

  图1.0.2太空中的哈勃望远镜

  1.1

  什么是暗物质?

  我们知道宇宙中有两类天体:一类是像太阳那样的发光的天体,在没有光的环境中能被我们看到;另一类像月亮那样,虽然不发光却可以反射或吸收光,在有光照的环境中也能被我们看到。但是人们发现,还有一类很诡异的物质暗藏在宇宙中。它既不发光,也不和光发生吸收、反射或折射等作用,不仅在没有光的黑暗中看不到它,在有光线的环境中也完全透明,同样看不到它。这种不发光又绝对透明,在任何环境下都无法看到却又有质量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即暗藏在宇宙中的物质。

  当然,这里说的“光”不仅仅是指可见光,而是包括几乎所有波段的“光”;这里说的“看”也不仅仅是用人的眼睛看,它包括了所有形式的现代望远镜或探测器的观察。因此,在暗物质的研究中,“暗”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暗”的广泛含义

  “暗”的广泛含义是什么?更广泛意义的“暗”是基于更广泛意义的“光”。光是什么?光实质上是电磁波。科学家通常依据波长把光(或称电磁波)划分为7个区段: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

  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图1.1.1给出各种电磁波的波段及其相应波长。天文和宇宙科学借助于各种电磁波天文望远镜实现了对宇宙中天体的观测。今天的天文观测几乎涵盖了所有波段的电磁波。但是,不同探测设备对各波段“光”的响应不同,看到的图像也不同。图1.1.2所示为借助可见光与X光看到的世界和人,可见光只能看到表面,而X射线可以看到内部。同样,我们借助红外光、紫外光和X射线分别看到了不同的宇宙。图1.1.3所示为同一星系在不同波段(射电、红外、可见光、紫外及X射线)下的图像。

  Λω来自不同温度可见光10-1210-910-610-311031061021101810151012109106103电磁光谱γ-射线X-射线紫外红外微波无线电波

  图1.1.1电磁波各波段的波长

  (a)(b)

  图1.1.2用可见光与X光观测到的世界和人(a)可见光;(b)X光

  图1.1.3同一星系在不同波段(射电、红外、可见光、紫外及X射线)下的图像

  由物理规律可知:①任何物体的温度都不可能低于热力学温标的零度(相当于摄氏-273℃,用K表示);②任何高于热力学温标零度的物体都一定会有电磁波(或称光波)辐射发出,只是辐射波长有所不同而已。这两点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任何物质都会有电磁波辐射。此外,物体还会与电磁波发生吸收、反射或折射等作用。因此,只要我们能灵敏地测量到所有波段的辐射光,宇宙中的任何物质都逃不出我们的观察。图1.1.4(a)给出不同温度的天体所发出的光波波长及其对应的亮度。图1.1.4(b)给出不同天体所辐射电磁波的波长与其相应亮度。不难看出,尘埃、恒星及黑洞,无一不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波长范围内。可以说,不论是从表面发出的还是从星球内部发出的任何波段的“光”均逃不过人类的“火眼金睛”,人类已经可以全波段全方位地观察整个宇宙。

  然而不幸的是,诡异的暗物质既不发出任何波段的电磁波,也不和任何波段的光发生作用,它深深地隐藏在宇宙之中。暗物质是用任何波段的探测器或望远镜都无法观察到的物质。构成暗物质的基础粒子应该是暗物质粒子,大量暗物质聚集也可能形成暗物质天体。

  这里要注意,首先,暗物质不是我们通常讲的黑物质,普通黑物质因为能够吸收可见光而呈黑色,并非与可见光不发生作用。有人将寻找暗物质比喻成“在各种彩色豆中寻找黑豆”是不够恰当的。其次,暗物质也不是黑暗中的物质。我们看不到黑暗中的物质是因为没有光线,只

……

前言/序言

  人类借助于各种波段的电磁波,从极其短波长X射线、紫外线,到可见光,再到无线电波来观察和认识宇宙。然而,有一些物质既不发射任何波段的电磁波,也不与这些电磁波发生作用。这些用任何波段电磁波都“看”不见而又暗藏在宇宙中的物质,称为暗物质。

  大约在80年前,费里茨·兹威基惊奇地发现,大型星系团内的星系具有极高而又难以理解的运动速度,单靠我们观测到的星系团的引力作用根本不可能束缚住这些星系在星系团内的高速运动,除非在星系团中还有“看不见”的物质产生强大引力。此后,天文学家依据螺旋星系旋转速度的测量、引力透镜的观测、大尺度宇宙结构形状以及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中的“奇特”现象,大胆地猜想,宇宙中可能暗藏有大量“看不见”却又能通过引力作用而被感知的暗物质,而且占的比例很大(据计算约占整个宇宙物质总量的85%)。

  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那么诡异?它暗藏在宇宙中什么地方?它在宇宙的形成和演化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暗物质天体还是暗物质粒子?它们是否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基本粒子,还是未曾发现的粒子?这些问题都对目前人们已经构造的天体理论和基本粒子模型理论提出严重挑战。

  暗物质的侦测与研究具有跨学科的重大科学意义,它关系到我们对微观基本粒子和宏观宇宙的构成、宇宙的演化以及基本相互作用的认知,是从微观到宏观直至宇观的重大前沿课题。

  然而,到目前为止,暗物质还只是基于天文宇宙观察到的引力效应推测出来的大胆猜想,并没有真正直接实验侦测到它的存在。要想真正侦测到“看不见”的暗物质,即找到暗物质与普通物质之间所有的相互作用关系,就必须发展新的探测原理和新的探测技术,就必须在物理概念和理论上有所突破。

  本书在介绍暗物质的来由、宇宙中隐藏有暗物质的依据、侦测和研究暗物质的科学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描述侦测诡异暗物质粒子的实验方略,探测暗物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前赴后继的侦测活动和所采用的庞大而又复杂的探测装置或设备,实验探测研究的进展、最新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的前景,并特别介绍了在我国锦屏大山中建设的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和我国正在进行的暗物质探测研究。

  这是一本通俗科普读物,没有过多的理论或定量的说明,也没有数学推导或分析表达式,采用了尽量多的图表或照片,以便于一般读者的阅读。希望这本读物有助于读者对暗物质的基本概念略有理解,增加对侦测暗物质的真正含义、实验方法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并能概括了解国内外侦测暗物质的实验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2016年5月



寻找缺失的宇宙——暗物质:一部探索宇宙未解之谜的宏伟史诗 自古以来,人类对头顶那片浩瀚星空的凝望,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奥秘的追寻。我们仰望星辰,试图理解它们为何闪耀,又为何在宇宙的宏大舞台上编织出如此壮丽的图景。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逐渐发现,我们所能看见、所能探测到的,仅仅是宇宙冰山一角。那隐藏在可见光之外,塑造着星系旋转、引力透镜效应,甚至影响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巨大力量,究竟是什么?这就是《寻找缺失的宇宙——暗物质》这本书,它将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宇宙最隐秘角落的探索之旅,揭开笼罩在宇宙之上的神秘面纱。 本书并非一部冷冰冰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曲关于人类智慧、好奇心与不懈追求的史诗。它以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将最前沿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概念娓娓道来,即使是对宇宙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在这趟旅程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震撼。作者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从早期宇宙的炽热膨胀,到如今星系错综复杂的网络,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宇宙演化图景。 第一章:仰望星空,初现端倪 故事的开端,并非实验室中的精密仪器,而是天文学家们一次次对星空的凝望。本书将从那些历史性的观测说起,例如19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Fritz Zwicky)对室女座星系团的观测。他发现,星系团中星系的运动速度远高于根据可见物质计算出的引力所能束缚的速度。换句话说,星系团应该因为自身引力不足而分崩离析,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如果只靠它本身的重量,是无法维持如此快的转速而不散架的。兹威基大胆地提出,一定存在着一种“暗淡物质”(dunkle Materie),它不发光,也不与光发生相互作用,但拥有巨大的质量,从而提供了额外的引力。这一看似微小的观察,却为日后轰轰烈烈的暗物质探索埋下了伏笔。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为何我们对可见物质(恒星、行星、气体、尘埃等)的质量估算,与观测到的引力效应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我们将了解到,恒星发出的光,虽然照亮了宇宙,但它们所携带的质量,相比于整个宇宙的“重量”,可能只占很小的比例。这种“缺失的质量”,成为了天文学家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第二章:引力的魔法,无处不在的证据 随着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暗物质的证据如同星辰般,一颗颗被点亮。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引力透镜效应来“看见”看不见的暗物质。当光线经过巨大质量的物体时,会发生弯曲,就像通过一个透镜一样。天文学家观测遥远星系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前景星系团时发生扭曲,形成我们所称的“引力透镜”。通过分析这种光线的弯曲程度,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推断出前景星系团的总质量,而计算结果再次远远超过了可见物质的总和。 本书将生动地描绘,这些引力透镜效应是如何形成奇幻的图像,例如环状、弧状甚至多个像的重复,就像宇宙在通过一个巨大的,由暗物质构成的“放大镜”。我们将了解到,这些“放大镜”不仅揭示了暗物质的存在,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暗物质分布的宝贵线索。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星系盘的旋转曲线。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是因为太阳巨大的质量提供了足够的引力。同样,星系中的恒星也应该围绕星系中心旋转。然而,天文学家观测到,星系外围的恒星运动速度,并没有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慢,反而保持着惊人的速度。这说明,星系外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看不见的物质,提供着额外的引力,将这些恒星牢牢束缚在星系之中。本书将用生动的比喻,解释这种“异常”的旋转速度,如何指向一个普遍存在的,但却无法被观测到的物质。 第三章:宇宙的骨架,暗物质的宏观调控 暗物质不仅仅影响着单个星系的命运,它更是整个宇宙结构的“骨架”。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探索。科学家们发现,宇宙并非均匀分布的,而是呈现出网状的结构,其中存在着巨大的空洞和由星系组成的纤维状结构,以及星系团。而这些结构的形成,仅仅依靠可见物质的引力是无法解释的。 本书将解释,早期宇宙的微小密度涨落,如何在暗物质的引力作用下被放大,逐渐吸引周围的物质,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观测到的星系、星系团以及巨大的宇宙网。暗物质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可见物质在其周围聚集,从而构建了宇宙的宏伟蓝图。没有暗物质,宇宙可能会是一片混沌,没有有序的结构,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璀璨星辰。 第四章:寻找“鬼魂”,理论与实验的赛跑 暗物质的存在证据如此确凿,那么它究竟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寻找暗物质的粒子本身。本书将介绍,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暗物质的本质,例如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轴子(axions)等。这些理论模型为寻找暗物质提供了方向,也催生了无数精密的实验。 本书将详细介绍,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各种方法来“捕捉”这些“鬼魂”般的粒子。包括: 地下深处的探测器: 为了避免宇宙射线和其他背景干扰,许多实验将探测器放置在地下几千米处。这些探测器利用极其灵敏的材料,试图捕捉极少数与暗物质粒子发生微弱碰撞的信号。本书将生动地描述,这些实验的难度之大,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精确地过滤掉干扰信号。 粒子加速器的碰撞实验: 一些理论认为,暗物质粒子可能在极端能量的粒子碰撞中产生。本书将介绍,例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等粒子加速器,如何通过碰撞质子,试图产生暗物质粒子,并通过检测能量和动量的损失来推断其存在。 空间望远镜的观测: 一些暗物质模型预测,暗物质粒子在湮灭或衰变时会产生可见的粒子,例如伽马射线、中微子等。本书将介绍,例如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等,如何监测天空中的特定区域,寻找这些暗物质的“辐射信号”。 本书将展示,这场寻找暗物质的赛跑,充满了挑战与惊喜。虽然至今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某一种粒子就是暗物质,但每一次实验的进展,都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第五章:暗物质之谜,未解的宇宙学难题 尽管暗物质的证据层出不穷,但它仍然是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中最深刻的未解之谜之一。本书将深入探讨,暗物质的本质对我们理解宇宙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宇宙的命运: 暗物质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宇宙的膨胀速度和最终命运。它是否会加速宇宙的膨胀,或者最终让宇宙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 宇宙的起源: 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它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宇宙的起源。 基本物理定律的拓展: 如果暗物质是一种全新的粒子,那么它将极大地拓展我们现有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甚至可能揭示新的基本相互作用。 本书的最后,将展望未来,描绘科学家们为解决暗物质之谜所设计的更宏伟的实验和更先进的理论。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激励着新一代的科学家们继续在这条探索宇宙最深层奥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寻找缺失的宇宙——暗物质》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一次对人类求知欲的礼赞。它将带领你走出舒适区,去感受宇宙的宏伟与神秘,去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将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这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索之旅的一份子,与那些伟大的头脑一起,共同仰望星空,追寻那“缺失的宇宙”——暗物质的真实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意犹未尽,那就是这本书在展望未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兴奋的紧迫感。作者在最后几章,将焦点从回顾转向了正在进行的、下一代的探测实验。他对于技术细节的描述,尽管保持了相对的通俗性,但其专业深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尤其关注了他对于新型探测器布局的设想,那种对未来数据可能性的大胆推测,让我对接下来的天文物理学进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读完,绝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成功地在你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你开始关注那些未来可能颠覆一切的实验结果,真正体验到“前沿科学”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太引人入胜了!作者像一个经验老到的侦探,带着我们一步步揭开宇宙中最神秘的面纱。我特别喜欢他描述那些早期宇宙学实验时那种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理论,在他的笔下竟然变得如此鲜活和充满戏剧性。读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科学家们面对未知时那种既敬畏又兴奋的心情。他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科学发现背后的挣扎、争论和灵光乍现的瞬间。特别是关于不同候选粒子特性对比的那一部分,作者简直是把物理学的“武林秘籍”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究竟是哪种“绝世高手”藏在了我们视线之外。那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即便是对粒子物理学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享受这场智力上的探险。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组织材料的逻辑性上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它没有采用时间线推进的传统方式,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疑点”展开,每一点都像一个独立的短篇故事,但最终又完美地汇聚成一幅宏大的图景。对于那些习惯于快节奏信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你放慢脚步,但绝对值得。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和理论发展时,极其注重“矛盾点”的呈现,他清晰地指出了哪些证据指向A理论,哪些实验又动摇了B模型的根基。这种严谨的辩论式叙述,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人在读完后,能够对现有主流观点形成自己有立场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说实话,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哲学思辨味道,远远超出了普通科普读物的范畴。它不只是在讲解“是什么”,更在追问“为什么”。作者在探讨暗物质的性质时,常常会跳出纯粹的物理学框架,引入宏大的宇宙观和人类认知的边界。我记得有一段写到,我们所能观测到的一切,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那种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谦逊和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了一种冥想,让人在思考宇宙尺度的同时,也反思人类在其中的渺小与伟大。文字的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存在本身的史诗,而不是一本关于物理学的专著。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侧重于那些“失败的尝试”和“被误导的路径”,这一点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很多科普书倾向于歌颂成功的理论,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那些曾经热门、最终却被淘汰的暗物质理论。这种对科学探索中挫折和弯路的坦诚记录,显得尤为真实和宝贵。它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和反复。通过这些失败的案例,作者更有效地烘托出了当前主流理论的来之不易和其强大的解释力。阅读这些曲折的探索历程,感觉自己像个亲历者,分享了科学共同体内部那种既希望成功又害怕错误的复杂情感。

评分

京东的的服务就是好 书很好 感谢

评分

京东的的服务就是好 书很好 感谢

评分

京东的的服务就是好 书很好 感谢

评分

还不错。。。。。。。。。。。。看看先吧。。。。。。。。。。。。。。。。。。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图书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易懂

评分

还不错。。。。。。。。。。。。看看先吧。。。。。。。。。。。。。。。。。。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图书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