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徐志摩: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石山 著
图书标签:
  • 徐志摩
  • 现代诗歌
  • 爱情诗
  • 情感
  • 文学
  • 回忆
  • 散文诗
  • 诗人
  • 经典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4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465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文艺评论家韩石山先生几经沉淀,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再续经典,du家收录新版序——《徐志摩的学历与见识》;

★ 徐志摩是民国人物的典范,本书从小事剖析,结合翔实的历史资料,不仅还原了一个真实、真性情的徐志摩,还是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与事的读本;

★ 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情感纠葛只是徐志摩的一部分,一个有着优美人格的人,一个有着高尚的理想的人,一个肯为有关国体的事任劳任怨的人,这,或许才是徐志摩更应当为后人了解的地方。对诗歌、戏剧的提倡,是在文艺事业上的拓展;对中国社会说话,对现行的中国政治说话,拨乱反正,激浊扬清,是他要做的大事业。


内容简介

《徐志摩:记得也好,zui好你忘掉》共十三章,围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一生,叙述真实而全面,史料丰富,既真切记录了徐志摩的留学生涯、文学活动,还原了一个真性情的诗人,更对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情路历程秉笔直书。

作者简介

韩石山

曾任《山西文学》主编、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文坛纵横驰骋三十年,主要著作有《装模作样:浪迹文坛三十年》《民国文人风骨》《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寻访林徽因》《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谁红跟谁急》等。

他的作品幽默、风趣,犀利又充满智慧,素有“文坛刀客”之称。


精彩书评

一个有着优美人格的人,一个有着高尚的理想的人,一个肯为有关国体的事任劳任怨的人,这,或许才是徐志摩更应当为后人了解的地方。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zui爱他。

——张幼仪

志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志摩的一生不是自我中心的取者,实在是十二分利他的与者。

——陶孟和

志摩的一生,全是浪漫的故事,这文章怎么个做法呢?

——闻一多


目录

壹 富商家的孩子
贰 要做中国的汉密尔顿
叁 融入英伦名流社会
肆 惶惑不宁的情感
伍 就使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
陆 从聚餐会到新月社
柒 (自愿的充军)
捌 在(晨副)这个阵地上
玖 不可避免的交锋
拾 面对历史的大变局
拾壹 新月派的灵魂
拾贰 是挣扎,也是拼搏
拾叁 烈焰中的飞升

精彩书摘

  《徐志摩: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壹富商家的孩子
  说一位文化名人,没必要过多地强调他是在哪儿生的,正如“埋骨何须桑梓地”,名人不论出处,是名人生在哪儿都是名人。对于徐志摩来说,情况有些特殊,不,该说是他的故乡海宁这个地方太不一般。
  用排除法最能看出这一点。
  不说古代,只说近世。中国若是没有绍兴,就没有鲁迅;若没有绩溪,就没有胡适;若没有海宁呢,学术界就没有王国维,军事理论界就没有蒋百里,文学界就没有徐志摩、金庸。这都是些绝对一流的人物。至于也可称之为一流的人物,那就更多了,如书法家张宗祥(徐志摩墓上的字就是他写的)、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专家徐骝良、红学家吴世昌、翻译家许国璋、书画鉴定冢徐邦达,等等。
  海宁这个地方,最出名的自然景观,该是海宁潮(也叫钱江潮)了。或许正是这如干军骤至、万马奔腾的海潮,开阔了他们的胸襟,激发了他们的灵气,才会有如此壮观的人文景象吧。
  在这众多的文化名人中,最值得说道的,该是徐志摩了。不是说他的成就压倒了其他人:各自的成就本就无法相比:是说他生前死后,受到世人关注的程度要大得多。他的受关注,也不是说他多么了不起,而是说他得到的赞誉多,受到的攻讦也多。几十年来,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从来没有断了评说。几乎可以断定,再过上若干年,这种景况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一个文化人能被世人关注到这个程度,可说是个奇迹了。
  我们且利用传记这种形式,一探其中的奥秘吧。
  先要说明的是,现在海宁市政府所在的这个地方,叫硖石镇,过去海宁县政府所在的地方是盐官镇,也就是观潮的那个地方。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酉时,也就是下午五点到七点钟之间,徐志摩出生在保宁坊第四进院子的楼上。光绪二十二年,相当于公历的1896年;农历的十二月,已进入公历的1897年了。这样按公历说,徐志摩的生日就是1897年1月15日。
  孩子生下了,总得起个名字。按族谱上的规定,徐志摩这一辈的男孩子是“垿”字辈,于是便取名章垿。光有这么个名字,他爸爸似乎不太满足。他爸爸叫徐申如,是位绅士,也是硖石地方上的首富。他爸爸所以叫申如,是因为生于同治十一年即农历壬申年,光绪二十二年是农历的丙申年,等于在又一个带申字的年头生下了儿子,于是便给儿子另取了个名字叫幼申,意思是“小申如”。大概是觉得这个名字不太文雅吧,又据其谐音,叫檩森。实际上这两个名字,都没有叫出去。徐志摩这个名字,是他留美前自己起的,到美国后并没有叫起,仍叫徐章坊。他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赵元任,初结识时一直以为他姓“张”,就是因为他用的是徐章坊这个名字。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时硕士论文的首页上,写的也是徐章垿。到了英国,徐志摩这个名字就叫开了,在赠给英国学者狄更生的《唐诗别裁集》上,写的就是徐志摩。
  徐申如先生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现在的沪杭铁路,之所以能通过硖石镇,主要就是他的功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江浙两省着手筹建沪杭铁路,分两段进行,各省负责本省境内的工程。浙路经费,确定由浙商集股筹资。按原来的勘测设计,应直穿桐乡。当时,桐乡的士绅怕坏了本县的风水,竭力反对修建铁路。徐申如却独具慧眼,看出铁路的重要,挺身而出,一面以铁路公司董事的身份与浙路督办(总理)汤寿潜交涉,一面鼓动海宁士绅,联名具结上呈,恳求铁路改道经过硖石。该过的不让过,不该过的要求过,督办自然心喜。然而建铁路自有章法,是否可行,须听技术人员的裁决,身为督办也不敢独断专行。
  ……

前言/序言

序 徐志摩的学历与见识

不必说是天才,更多的是一种警示

从1987年春天,赴海宁寻访徐志摩故居算起,到现在,我对徐氏的关注,已整整三十年。这期间,写过《徐志摩传》,编过《徐志摩全集》,各类文章,不知凡几。早先还自信满满,如今越来越迷惘,不时会纳闷儿:对这位江南富商的儿子,我究竟了解多少?

天才?

最简便的归纳,也是最无奈的躲避。

朦胧间,有个不太确切的看法在脑际闪现,即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徐志摩的意义,作为一个警示,要大于作为一个天才的存在。

中国古代,对那些轻易取得功名与官位的人,有个褒中带贬的说法,叫“拾青紫如地芥”。对徐志摩来说,一切他人望尘莫及的成就的取得,几乎都是在腾挪间,不费气力,随手捡取。说是“拾功业如草芥”,那是一点不假。这也正是我所说的警示的作用。近百年前的新诗运动,自从失去建立新格律的信心,等于走上了失败的途程,能留下两行诗作,或是一个近似格言的句子的,均堪称优秀。而徐志摩,一首一首的诗作,让人看了还想背诵,背诵了还想不时地吟咏。这是不是在警戒,非真正有天分的,轻易别打新诗的主意?

多少文化人,未必是品质恶劣,或许只因一时的不慎,造成婚恋的错乱,被人斥为下流,误了前程,甚至误了终生。而徐志摩,一生都在烟花阵里打滚。他心仪的美人、暗恋他的佳丽,临到故去,竟没有一个对他有怨怼之言。其前妻张幼仪,晚年曾对同姓晚辈说:“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想想也是的,被徐抛弃后,此妇久未改嫁,抚养儿子,料理公司,侍奉徐的父亲,为她的前任公婆养老送终。不是爱之极深,能做这么多的没有名分的事情?

至于女友,更是感人。徐去世后的第三天,几位名士夫人,聚集在凌叔华家里,默默垂泪。张奚若夫人说:“我们这一群人里怎么能缺少他呢!”陶孟和的夫人说:“这都是造化的安排!”

这是不是在警示人们,浪漫、轻佻,都不是罪过,要看品质值不值得那么多的女人喜爱,甚至依恋?

多少文化人,在某一门艺术上有所建树,便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不世之才。而徐志摩,似乎有个金指头,在他沾染过的任何一个文学乃至文化的领域,都有骄人的成就。已然是诗人了,而人们对他的散文的评价,越来越高;已然是文学家了,转过身又发现,他还是最早将相对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那样心仪欧美的社会文明,你以为他该是个自由主义者了,近年来又发现,他竟是最早将社会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

这是不是在警示人们,一个真正的学者,不妨有更为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视野?

此中原委,究竟是什么?

说白了也无甚奇妙,不外乎:一、时势,二、个人的修为。

那个时代的学者中,少有这样全面的学术训练

说到徐志摩的学历,不可不说到他的父亲徐申如先生。

现在的人,钱多了,怎么花,一说就是投资。

投资的目的,一是让资金取得最大的利润;二是让资金取得资金以外的不可用资金衡量的回报。

以前者而论,徐老先生是失败者;以后者而论,徐老先生是近世以来中国最成功的投资者。他把他的儿子,打造成了中国最有名的诗人,最值得敬重的文化人。徐家的门楣,永世闪动着耀眼的灵光。

小学中学不用说了,徐志摩上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且说大学以上的学历。

1922年10月前,先后在国内外七所大学就读。依次是,北京大学预科——上海沪江大学预科——北洋大学法预科——北京大学法科——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学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研究生院。

在哥伦比亚大学念完了硕士,志摩原本是要念博士的,且认为,拿个博士不费力气,他却因为仰慕罗素的名望,便“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漂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今译伏尔泰)认真念一点书去”。

关于徐志摩在克拉克大学的学业,我在写《徐志摩传》时,依凭的是梁锡华的《徐志摩新传》。梁氏去过克拉克大学,查过徐的学历档案。现在看来,梁氏做事不细致,多有疏忽。多年前,张宏文先生亲赴该校,披阅存档,终于弄清。张先生说,徐志摩1918年秋赴美,一入学就插入三年级。在国内的学科成绩为校方承认,充抵了两个学年的学分。这样,到1919年6月,即获得一等荣誉学位。距毕业所需,仅差四个学分。志摩遂利用暑假,前往设在纽约的康奈尔大学夏令班,选修经济学和英语两科,很快便拿到四个学分,顺利毕业。

在他那个时代,出国留学的,接受过他这样全面的社会学科训练的,就是学者中也没有几个。几十年后,一位名叫赵毅衡的中国学者,赴英讲学期间,深入研究过徐在英国的行踪,颇有感慨地说:徐可说是一个最适应西方的中国人。


胡适的见识,有的地方反不及志摩

先说志摩留学归来,怎样建树他那不世的功名的。

举个小例子。1923年他在北京、上海两地奔波,时不时地会把自己的诗作,选出一两首,给两地的刊物。有次过上海,上海有名的《学灯》副刊的编辑,有幸要到他的一首诗,名为《康桥再会吧》。3月12日,刊出了,是当作散文刊出的,根本就没有分行。

他说这是诗,要分行。

编辑知错就改,很快便分行刊出。

又错了。

他的这首诗,有意在中国提倡一种新的诗风,每十一字为一行。这家报纸的栏目,极有可能是以每八字为一行,而每行之间有空字,这样一来,用徐的话说是,“尾巴甩上了脖子,鼻子长到下巴底下去了”。好在当年谁也不知道新诗该是什么样子,编辑又是好脾气,那就第三次登出。这才勉强像个新诗的样子。

徐志摩的《康桥再会吧》一诗,起初就是这样红起来的。

千万别以为初创时期,只要挥舞柴刀,以劈草莱,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大文化人。不会这么简单。

且看当年对苏俄的态度,就知道,徐志摩的见识,就是搁到现在,都不能说落后。

1923年,他曾写过一篇文章,赞美苏俄公使馆前的升旗仪式,对苏俄公使加拉罕先生的形象,赞美有加。说那面徐徐升起的红旗,是一个伟大的象征,代表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期,不仅标示俄国民族流血的成绩,也为人类立下了一个勇敢尝试的榜样。

那时他还没有去过苏俄,只能从表象上做出自己的判断。

1925年春,因为与陆小曼的异常婚恋,响动太大了,志摩决计去欧洲避避风头,便取道西伯利亚去了法国。经济上不甚宽裕,也是朋友有意资助,便应了《晨报副刊》老总之请,沿途为报纸写一系列的通讯文章。这样,就有了从容观察苏俄的机会。

毕竟受过良好的社会学训练,又是本着如实报道的态度认真观察,如此一来,也就看到了在公使馆门前看不到的真实的苏俄社会。

访欧归来,秋天,志摩接办了著名的《晨报副刊》。正好这时,胡适要去伦敦开会,也是取道西伯利亚,路过莫斯科,没有停留,只不过是利用转车的一两天,参观了学校等教育机构。胡适是个爱写文章的人,这次没有顾上写文章,而写了几封信,将在俄都的见闻,写给一位张姓朋友。这位张姓朋友,也是志摩的朋友,便对志摩说,把胡大哥的这三封信登了吧。情面上推不过,登是登了,但登出的同时,作为主编的徐志摩,写了批评文章作为按语放在前面。

胡适在信中说,苏俄虽然实行的是专制主义政策,却真是用力办教育,努力想造成一个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此趋势认真做去,将来可以由“狄克推多”(英语“专制”的音译)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治制度”。

徐志摩在按语中说,这是可惊的美国式的乐观态度,由愚民政策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治制度”?!分析过种种原因之后,他说:“我们很期望适之先生下次有机会,撇开了统计表,去做一次实地的考察,我们急急地要知道那时候,他是否一定要肯定俄国教育有‘从狄克推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治制度’的可能。”

崇尚民主,反对专制的胡适,为什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志摩的说法是,胡大哥这些年从来没出去过,“自从留学归来已做了十年的中国人”。

据此可知,作为一个大变革时期的知识分子,见识是第一位的。

这里,我要做个道歉。在我的《徐志摩传》里,写到了这件事,总觉得光这样说说,似乎有头无尾。徐志摩这样批评了胡适,胡适会没有反应吗?我想,胡适是个明白人,很快会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我手头又没有胡适认错的资料。怎么办呢?便依据臆测,写了一句

“胡适后来承认,志摩对他的批评是对的。”

《徐志摩传》出版十几年来,什么时候翻到这儿,见到这一行字,我都知道是撒了谎。这些年看书的时候,什么时候都操着这个心,看能不能找到胡适公开认错的文字。终于让我找见了。2015年读台湾出版的《徐永昌日记》,在第十一册,民国四十三年三月八日条下,有明确记载,原文为:

胡适之五日在自由中国杂志社欢迎会上演说,曾言忏悔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信赖。

一直到死,他都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

关于徐志摩的死,多少年来,人们总是说,他所以急着赶回北京,是为了听林徽因给使馆人员讲建筑,而搭了送邮件的飞机送命的。

前两天晚上,无意间翻到南方某市的一家卫视,正播出一个关于徐志摩的片子。不是纪录片,像是个讲述片,说到徐志摩坐送邮件的飞机时是这样说,当时火车票价贵,邮政飞机票价便宜,徐志摩为了省钱,便坐了邮政飞机。

真是想当然!事实是,当时中国已有了航班,只是坐飞机的人太少。徐志摩是大名人,航空公司为了拓展业务,送给徐志摩一张免票,这张票可随时坐各航班的飞机。那天徐到了南京,第二天要北去,打电话问过机场,没有航班,只有送邮件的飞机,无奈之下,只好坐了这架小飞机。

说徐志摩赶回北京,是为了听林徽因的讲座,确有动人之处——他最初爱恋的,是这个女人,如今为了捧这个女人的场,轻易送了自己的命。真是生也徽因,死也徽因。

过去,我也是这样看的。

现在,我不这样看了。

我认为,他所以匆匆离开上海,是因为与陆小曼吵翻了;急着赶回北京,是因为局势变化太快,他想有所作为。须知,从北京到南京,他坐的是张学良的专机,专机去南京,是送张学良的外交顾问顾维钧,向南京方面请示处理东北危急的方略。也就是说,沈阳方面,最近有大的变故,他是知道的。

1931年11月18日下午,志摩到南京。晚上去看望杨杏佛,杏佛不在家,留了个条子。这个条子,便成了志摩的绝笔。是这样写的:

才到奉谒,未晤为怅。顷到湘眉处,明早飞北京,虑不获见。北京闻颇恐慌,急于去看看。杏佛兄安好。

志摩

“北京闻颇恐慌,急于去看看”,这才是他急于赶回北京的真正的原因。

南下,他坐的是张学良的专机,张不在机上,只有张的外交顾问顾维钧,顾要向中枢报告东北的局势并请示应对方略。机上乘客只有他们两人,彼此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华北局势,亦非常危险,顾不会不告诉徐。

他担心的,正是这个。

他亟亟回去,欲有所作为的,也正是这个。可以说,一直到死,他都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为时局担着心,为这个老大民族担着心。

2016年11月1日于潺湲室



书籍简介:诗魂的低语与时代的印记 楔子:在喧嚣中寻找诗意的回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诗人的生平轶事,也避开了对既有文学史的简单梳理。它是一部关于“诗意栖居”的广阔探讨,一则关于如何在钢铁与混凝土构筑的现代都市中,依然能捕捉到自然之光、人性之微澜的深度思考。我们将把视角投向二十世纪初至中叶,那个思想激荡、文化熔炉般躁动的时代,但重点不在于政治风云或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而是观察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持以独特“目光”打量世界的知识分子与艺术群体。 本书的基调是沉静而富有探寻性的,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人类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物质生活愈发繁盛的背景下,诗歌——作为一种对本质、对美、对瞬间情感的执着捕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究竟体现在何处? 第一部:风雅的遗存与现代性的冲突 本卷深入剖析了“现代性”对传统美学范式的冲击。我们不再详细描绘具体的文学流派更迭,而是着眼于审美标准的迁移。从维多利亚式的繁复装饰到现代主义的简洁、直白,这场转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精神内核的重塑。 一、都市的迷宫与个体的疏离 我们将以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早期现代化都市的肖像——巴黎的咖啡馆、伦敦的雾霭、柏林的新兴工业区。这些空间,既是文化思想的碰撞地,也是个体感知力被稀释的场所。本书探讨了在人口密度剧增、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中,个体如何努力保持其敏感度和对“他者”的深刻共情。我们关注那些试图在冰冷的钢铁结构中,重新唤醒“灵性”的艺术家。 二、语言的边界与“未言之意”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壳,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科学和技术要求语言的精确和功利性;另一方面,内心的体验(如孤独、瞬间的狂喜、难以言喻的哀愁)却要求语言回归其模糊、暗示和音乐性的本质。本卷细致考察了文学家们如何在使用既有词汇时,努力突破其日常功能,挖掘出词语背后蕴含的、接近于音乐的震颤和韵律。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留白”的艺术——那些没有被写下的、需要在读者心中自行完成的“空白地带”。 第二部:时间的碎片与记忆的建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时间”的感知。现代人对时间的体验是异质化的:既有工厂机器精确运转的线性时间,也有内心深处反复回旋、无法被量化的情感时间。 一、瞬间的永恒与“切片式”的观察 我们探讨了摄影术、电影艺术的兴起对文学观察视角的影响。不再需要冗长的叙事来铺陈背景,文学开始转向对“决定性瞬间”的捕捉。这不是简单地模仿视觉艺术,而是在文字中构建出一种凝固的美感,使得一个短暂的动作、一个眼神的交汇,能够承载起超越其实际时长的重量与意义。我们审视了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但依然能被记忆点亮的微小场景。 二、文化记忆的载体:物件与空间 本书认为,除了书信和日记,许多关于逝去时光的珍贵信息,被编码在日常的物件和特定的空间布局之中。一个旧书架的排列、一张被摩挲光滑的扶手,甚至是一杯茶的温度,都可能成为触发深层回忆的钥匙。本卷侧重于分析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这些“物质证据”的细致描摹,来重构他们与过去、与故土、与逝去友人的隐秘联系。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感官化的历史书写方式。 第三部:情感的谱系与人性的光影 第三部着重于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解析,摒弃了传统浪漫主义的单一化处理,深入探讨了现代情感中的矛盾性与多面性。 一、克制之下的汹涌:情感的“内爆” 在许多社交礼仪严格的时代背景下,强烈的爱恋、深刻的痛苦往往无法通过直接的表达来宣泄,而是被压抑、被转化,最终在人物的行动、习惯和沉默中“内爆”。本书分析了人物如何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过度关注,来转移对核心情感困境的注意力。这种克制并非压抑,而是一种高度精炼的自我控制,也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情感表现力。 二、友谊的深度与精神的契约 超越了爱情的戏剧性,本书对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群体之间建立的深刻友谊进行了细致考察。这些友谊常常建立在共同的审美追求、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时代困境的共同感知之上。它们是精神上的避难所,是彼此思想的磨刀石。我们追溯了那些仅仅通过往来的信函,便能构建出超越地理阻隔的、近乎灵魂伴侣般关系的例子。这种精神契约,是抵御外部世界疏离感的最后堡垒。 结语:诗意作为一种生存姿态 全书的落脚点在于强调:诗歌(或广义上的文学敏感度)并非一种消遣,而是一种严肃的、必要的人类生存姿态。它关乎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去感知世界,如何拒绝被世界的机械性所吞噬。 本书不是一曲挽歌,而是一份指南——指引读者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中,发现那些未曾被充分注意到的美、真诚与深度。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快速结论的渴望,去享受那种缓慢的、充满耐心的观察与思考的过程,因为真正的生命意义,往往栖居在那些最轻微、最不易察觉的波动之中。 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感知力的重新校准,去倾听那些潜藏在喧嚣之下、关于人性和美的、永恒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是一曲未完的恋歌,又像是一个不忍触碰的回忆。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徐志摩这个名字背后所有未知的好奇。封面设计很素雅,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一种质朴而动人的力量,恰如其分地契合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气质。我一直觉得,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生命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诗意。徐志摩,这个名字,总是让我联想到浪漫、冲动、才情,以及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动人传说。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在描绘他的生平轨迹,更是在深入探究他内心的世界,去理解他诗歌的灵感来源,去感受他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情感连接。它可能是一段深情的回忆,也可能是一次刻骨的告别。我期待它能为我揭开层层迷雾,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位诗人的灵魂,以及他生命中那些值得铭记,又或许应该被遗忘的片段。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封面是泛黄的纸张,细致地描绘了徐志摩侧影,眼神里藏着未尽的诗意。光是触碰到它,指尖便能感受到那种沉淀的岁月感。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身上总有一种不羁的浪漫和对艺术极致的追求,徐志摩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寥寥数字,勾勒出一段纠葛的爱恋,一段无法释怀的情思。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徐志摩的生平,更是在品味他生命中那些如诗如画,又充满遗憾的时刻。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的空气里,去感受那些书信往来间的细腻情感,那些诗句中暗藏的澎湃心潮,以及他生命中那些如风掠过的身影。它让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写出如此矛盾而又充满力量的句子。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门,通往一个鲜活的灵魂,一个永远在诗歌与现实之间徘徊的诗人。

评分

“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光是这句话,就足以让人心生涟漪。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美感,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某个不再回来的瞬间。我对徐志摩的了解,仅限于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及他与几位才女的传奇爱情。然而,我相信,每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生命故事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情感的纠葛,一种在回忆与遗忘之间徘徊的挣扎。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拥有如此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这本书,仿佛是一盏昏黄的灯,照亮了我对那个时代、对那位诗人内心世界的探寻之路。我期待它能让我走进他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些隐藏在诗句背后的爱恨情仇,去理解他为何如此矛盾,又为何如此执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约,邀请我去聆听一段不曾远去的回响。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疏离而又亲切的氛围。书页间的文字,仿佛是那个遥远时代的低语,带着一丝烟雨江南的湿润,又夹杂着海风的咸涩。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美”有着莫名的迷恋,那种在动荡年代里依然坚持的文艺腔调,那种对生命、爱情、自由的极致探索。徐志摩,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说。他的诗,如同一阵清风,吹拂过多少人的心田;他的爱,又如同烈火,灼伤了多少人的青春。这本书的书名,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似乎在诉说着一种选择,一种放下,或者是一种铭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理解他诗歌背后的情感,理解他生命中那些看似不羁却又深情的瞬间。我想,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个诗人,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一个关于美、关于爱、关于失去的动人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像是一个深情的告诫,又像是一句无奈的释怀。封面上的徐志摩,眼神里有一种洞悉世事的睿智,又有一种不羁的少年气。我一直认为,民国时期的文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风骨,他们不畏权势,只为心中的理想和美而活。徐志摩,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他的诗,如同一泓清泉,滋养了无数颗干涸的心灵;他的爱情,如同夏花般绚烂,又如秋叶般凋零。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留恋和一种难以割舍的过往。我好奇,他究竟经历过怎样的事情,才会有如此矛盾的心情?是爱情的刻骨铭心,还是友情的深刻羁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触摸那个诗人的心跳。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名字的记录,更是对一段情感的挖掘,对一种人生态度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