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

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世坚,黄山,孙丕伟 著
图书标签:
  • 世说新语
  • PPP模式
  • 基础设施建设
  • 公共服务
  • 刘世坚
  • 中国经济
  • 投资
  • 融资
  • 政府与市场
  • 案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11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0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47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分为四章,包括PPP政策解读、PPP立法、PPP实务和PPP漫谈,对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趋势,PPP立法的核心内涵及导向,PPP项目实战要点、热点及难点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深度解析。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分为四章,包括PPP政策解读、PPP立法、PPP实务和PPP漫谈,基本涵盖了刘世坚及其业务团队成员近几年对PPP所作的系统性思考及研究心得。

全书从中国PPP政策法规的发展脉络梳理开篇,以2014至2017年的PPP时间轴为主线,对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趋势,PPP立法的核心内涵及导向,PPP项目实战要点、热点及难点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深度解析。通读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在掌握PPP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流程的同时,打开PPP的宏观视角,形成PPP大局观,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与中国PPP相关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方向获得全面、清晰和准确的认知。

本书适合参与PPP项目的相关各方及研究人员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刘世坚

刘世坚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获法学硕士学位。此前,他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系统工程硕士学位。

刘世坚现任清华控股集团旗下的PPP专业咨询公司——北京清控伟仕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定向邀请入库的PPP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战略研究院第二届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E20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市政环保资产证券化)。此前,他是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君合金融与基础设施业务部负责人。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自序

开篇词 PPP灌水专栏 1

第1章 PPP政策解读 3

第1节 PPP政策总览 4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及实践 4

中国式PPP之解密等式 14

国发〔2014〕60号文简评 15

两大部委PPP新政观察 23

国办发〔2015〕42号文评述 27

国发〔2016〕21号文简评 36

PPP之玄机快评——国务院说,你们的分工如下…… 38

一语定乾坤?——中发〔2016〕18号文简评 40

P3带路评:《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 45

P3带路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 48

第2节 发改系统 54

P3带路评:《关于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 54

《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管理办法(试行)》简评 59

国家发展改革委PPP项目工作导则的影响力初显 62

P3带路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运用PPP模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有关工作的通知》 63

第3节 财政系统 68

P3带路评:财金〔2016〕32号文 68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PPP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浅议 72

当“PPP”遭遇“政府购买服务” 77

关公战秦琼——再议泛化政府购买服务 79

再议PPP与政府购买服务 81

地方债、政府支出责任与PPP 83

财政部《法治财政建设实施方案》简评 88

财政部监察专员办事处对PPP项目融资模式的影响 91

有苗不愁长——财金〔2017〕1号文短评 94

财政部《PPP咨询机构库管理暂行办法》简评 96

P3带路评:《财政部湖南专员办: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监管的几点建议》 98

财金55号文对PPP ABS的影响简析 102

刺破“政府购买服务”的面纱——兼议87号文的逻辑问题 105

第4节 其他部委及地方政府 11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各地新规盘点 111

重庆市PPP新规点评 117

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闸门正式开启——《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简评 119

PPP与绿色金融 121

国土部建设用地预审和审查之新规解读 124

农业PPP的利好消息 129

P3带路评:《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资金筹措与平衡办法》 133

“PPP台九条”简评 137

第2章 PPP立法 141

第1节 基本概念与顶层设计 142

PPP的边界与特征刍议 142

刘世坚律师在特许经营立法专家组成立会上的发言 149

《PPP法(征求意见稿)》九问九答 151

PPP立法及配套制度体系刍议 155

写在PPP立法边上 165

P3带路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 168

关于《PPP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几点意见 184

第2节 PPP合同的性质及争议解决 187

有关特许经营协议争议解决机制的争议 187

PPP项目合同的性质及其争议解决机制 193

第3章 PPP实务 203

第1节 制度研究 204

中国PPP制度顶层设计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 204

中国式PPP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 212

P3带路评:国家发展改革委之英法PPP万字调研报告——借鉴英法经验,促进我国PPP模式健康发展 214

中国PPP发展之主要问题与新年展望 228

ABS是PPP痛点的放大镜 也是PPP改革的催化剂 233

PPP迷局及破解招法小议 235

第2节 实操难点 241

资格预审何以成为PPP标配? 241

PPP项目信息公开的五要五不要 243

PPP项目合同常见条款简析 245

PPP热点之七问七答 250

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之八项注意 255

PPP项目与财政预算浅议 260

PPP两大纠结浅析 263

PPP项目性质及审批制度简析 266

PPP合同下政府付费的几个原则 269

《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简析 272

让交易在有形市场内进行——建设用地二级市场试点方案解读 278

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在PPP项目中的适用简析 281

法律视角下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285

浅议PPP项目的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298

第3节 学习笔记 302

PF2学习笔记之一——浮光掠影 302

PF2学习笔记之二——PPP项目资产权属及剩余价值不确定性风险的安排 304

PF2学习笔记之三——PPP合同下变更的处理 307

PF2学习笔记之四——法律变更及其风险分担 311

PF2学习笔记之五——影响项目事件的处理 312

PPP重磅新规学习笔记之一 316

PPP重磅新规学习笔记之二 319

PPP重磅新规学习笔记之三 322

PPP重磅新规学习笔记之四 326

第4章 PPP漫谈 333

第1节 热点回顾 334

中国PPP沙龙(第五期)——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资产权益转让项目10年经验分享 334

刻舟持度之PPP真伪考 339

对PPP模式创新的一次点评 341

PPP不是婚礼,也不是婚姻 345

PPP之八字真言 346

PPP和推背图 347

你永远无法赶跑看热闹的人——PPP中国中心解密 349

供给侧、引力波和PPP 351

中国式PPP的三大陷阱 354

PPP发展现状之三大背离 356

搜索引擎、江湖郎中和PPP 359

真伪PPP之再思考 361

第2节 国际交流 364

P3带路,中国声音——中国PPP专家代表团联合国活动侧记 364

圣哥达隧道项目考察小记 366

波兰有个发财部 369

PPP的弗拉明戈之舞 371

刘世坚律师在联合国TOS PPP会议上的发言(中文版) 375

刘世坚在联合国PPP论坛上的演讲 378

第3节 媒体报道 381

PPP立法曲折路 381

李克强定调PPP领域两法合一 国务院法制办牵头 388

为PPP立规矩 390

刘世坚:把脉发展改革委力推PPP ABS的背后逻辑 396

PPP这三年:两部委、三个人的故事 398

PPP立法“分工不分治” 但部委拉锯硝烟未散 402

PPP玩家刘世坚:必要时,去影响游戏规则的制定 408

后 记 415

精彩书摘

刺破“政府购买服务”的面纱——兼议87号文的逻辑问题

刘世坚 黄 山

《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下称“87号文”)颁发之后,各路解读纷纷出台,各种误读也甚嚣尘上。当时读过一遍这个文件,初步判断此文是对财政部此前有关地方债及金融风险防控政策的一次总结,并无太多新意。近日有项目涉及此文,回过头来再读,发现此文甚妙,妙在似有意似无意间,已一剑刺破“政府购买服务”的面纱。此文亦有不足,在于欲说还休,没有一语道破PPP与政府购买服务之间的关系,并因此出现逻辑上的破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投资人及金融机构的普遍误读。

一、“政府购买服务”之来龙去脉

我们先来大致梳理一下“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政策及法规脉络:

1.相关规范性文件

(1)2013年9月26日,《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发布,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定义为“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购买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所需资金应“在既有财政预算安排中统筹考虑”,“需要增加的资金,应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列入财政预算”。

(2)2013年12月4日,财政部《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3〕111号)发布,提出要“通过购买服务,推动政府简政放权”,“要将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纳入预算,并严格资金管理,加强绩效评价”。

(3)2014年1月24日,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服务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财预〔2014〕13号)发布,提出“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部门预算经费或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既要禁止一些单位将本应由自身承担的职责,转嫁给社会力量承担,产生‘养懒人’现象,也要避免将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大包大揽,增加财政支出压力”。

(4)2014年4月14日,财政部《关于推进和完善服务项目政府采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4〕37号)发布,通知按照服务受益对象将服务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政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而采购的服务,具体范围为“第三类为增加国民福利、受益对象特定,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以物为对象的公共服务,如公共设施管理服务、环境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以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等”。对于第三类服务项目,通知在采购需求标准、采购方式方面做出特别考量。就第三类服务项目的采购需求标准,通知提出应当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各省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品目制定发布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服务项目采购需求标准。第三类服务项目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申请适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财政部门要简化申请材料要求,也可以改变现行一事一批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揽子批复。就资金保障,通知提出对采购需求具有相对固定性、延续性且价格变化幅度小的服务项目,在年度预算能保障的前提下,采购人可以签订不超过三年履行期限的政府采购合同。

(5)2014年12月15日,财政部、民政部、工商总局联合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财综〔2014〕96号),将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界定为“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规定购买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所需资金“应当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签订合同可采取“购买、委托、租赁、特许经营、战略合作等形式”。

(6)2017年5月28日,87号文颁发,规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确定的服务范围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当在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中据实足额安排”,“要坚持先有预算、后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当在既有年度预算中统筹考虑,不得把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增加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的依据……年度预算未安排资金的,不得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2.相关政策文件

(1)2013年11月12日,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2)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努力形成公共服务提供新机制”。

(3)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明确“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部门预算经费或者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支持各部门按有关规定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切实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3.相关行政法规

2015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施行。该条例明确“政府采购法第二条所称服务,包括政府自身需要的服务和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

综上,“政府购买服务”的三大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如下:

其一,适用范围:政府自身需要的服务和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此处应注意,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不限于政府自身需要的服务,但均需纳入指导性目录。

其二,购买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此处应注意,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包括招标。

其三,资金来源:应在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此处应注意,“先有预算、后购买服务”的原则没有突破,而是被明确强调。

二、刺破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面纱

自2015年初,“政府购买服务”开始逐步呈现脱缰之势。具体表现为依据《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赋予的合规形式,擅开明渠,实修暗道,将“政府购买服务”泛化适用于建设及运营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而这恰恰正是2014年之前大量适用特许经营,而2014年之后广泛适用PPP的项目所属领域。以“政府购买服务”之面纱,规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繁复流程及管控要求,成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施工企业一时之选。此事一度引发舆论密切关注,财政部金融司也曾多次发文警示:

《关于在公5171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财金〔2016〕90号)——“避免将当期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代替PPP项目中长期的支出责任,规避PPP相关评价论证程序,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债务风险隐患”;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16〕92号)——“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结果和PPP项目合同约定,严格管控和执行项目支付责任,不得将当期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代替PPP项目中长期的支付责任,规避PPP项目相关评价论证程序”。

但是并未引起市场的足够重视,直至遭遇87号文的当头棒喝。

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为什么87号文的威力就如此之大呢?这里面既有大环境的原因(地方债及金融风险防控趋紧,并追责到人),也有一系列前文铺垫(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再有,就是87号文一剑穿心,以若干“严禁”、几个“不得”,间接刺破了滥用“政府购买服务”以规避PPP相关评价论证程序的面纱,一度繁华喧嚣的“政府购买服务”市场瞬间跌落谷底。

三、87号文的逻辑问题及其衍生后果

总体而言,87号文与财政部的系列相关文件是一脉相承的,没有跳出前文所述的三大核心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框架。此文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导向不明确

87号文第二条列举了三个“严禁”和一个“不得”,对“政府购买服务”形成千钧重压,但最后一句却落在了建设工程需要依法规范这句老生常谈之上,其中逻辑实在令人费解。孰不知被禁止的这些“政府购买服务”,其目的根本不在于规避《政府采购法》或《招标投标法》,而在于绕过地方政府发债或PPP模式的监管要求,实现变相举债和融资。它们即便是依法搞了招标或其他竞争性方式,没有预算又该如何?

换言之,为了强调地方政府应合法采购“建设工程”,87号文竟然放过了真正需要管束的对象——将当期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代替PPP项目中长期的支付责任,规避PPP项目相关评价论证程序的“政府购买服务”,一记重拳貌似打在了空处。

把逻辑理顺之后,87号文第二条的结论应该是,被禁止借道“政府购买服务”的那些项目或融资,需要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如果政府没钱,可以发债)或者PPP(单纯的工程或融资应该除外)来完成。

2.土储前期开发怎么办?

87号文规定严禁将“储备土地前期开发”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而此前《关于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等相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6〕4号)规定:“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土地征收、收购、收回涉及的拆迁安置补偿服务。土地储备机构应当积极探索通过政府采购实施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另外,有关土地储备前期开发事宜,《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62号)提出土储机构应组织开展对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为政府供应“净地”提供有效保障。进行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不得通过下设机构进行工程建设。因此,财综〔2016〕4号的上述规定实际上是对该等公开选择土地前期开发工程承包商的要求之重述。

考虑到政府采购法下采购标的也包括工程,我们不认为前述文件之间存在直接冲突。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政府确有预算安排,土储机构被严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购方式可以是招标)来完成储备土地前期开发的逻辑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服务”不应包含“工程”吗?

还是那个道理,在没有预算安排的情况下,土储机构岂止是不能搞政府购买服务,换啥姿势也不行啊。是不是这样?

3.棚改项目何处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37号)是国发文件,一是把棚户区改造纳入政府购买服务,二是规定可以逐年安排预算,这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常规要求明显是不符的。87号文显然注意到了这两点,但是仅将此类项目(及易地扶贫)豁免于预算管理的禁止性规定,不知道具体考虑是什么?莫非是财政部已经默认国发〔2015〕37号文指棚改为服务的逻辑吗?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有《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和《预算法》这些上位法在,此处的尴尬总是免不了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87号文出台之后,地方政府多有误解。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认为纯政府付费类的PPP项目从此再不能搞了,有些地方的PPP工作甚至因此陷入停顿。究其原因,一方面应该是因为地方政府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概念并不清楚,且往往将之与政府付费相等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前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内发生的PPP与政府购买服务之争,把本来就浑的水搅得更浑。87号文一把扔出来好几个“严禁”和“不得”的炸弹,震撼力十足,但在这两个方面却没有给出清晰的逻辑及政策导向。

此外,虽然这两年的中发、国发文件都曾将PPP项目分为特许经营和政府购买服务两类(有时还加上股权合作),但是为了避免“政府购买服务”这一特定术语可能带来的歧义,我们不妨以“政府付费类PPP项目”的提法取代“政府购买服务类PPP项目”,这样应该就清楚多了。

前言/序言

我是中国PPP界的一名“老运动员”。

1998年毕业后第一次出差,是飞去四川,参加成都自来水厂六厂B厂BOT项目的谈判。作为一名货真价实的 “小白”,那次经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而是成都的美食,还有不绝于耳的麻将声。一转眼10多年过去了,成都项目已在今年8月完成了移交,我当年供职的公司,还有那些意气风发的老同事们,都在PPP江湖退隐多年。今日中国之PPP,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对于中国PPP的发展历程,我在2014年5月所做的一次微信讲座中,曾经有过一次简单的划分:摸着石头过河(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黑猫白猫(2004年至2013年)、PPP新浪潮(2014年至今)。后来参与PPP立法,我又抛出一个大而化之的两段论:20年(20世纪90年代至2013年)和2年(2014年至2016年)。其实万变不离其宗,PPP在中国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确实在2014年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其政策力度之大、所涉层面之多、波及范围之广、后续影响之深,均远远超乎人们的预料。一时间,PPP模式俨然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流选项;PPP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PPP也成为中国政商学研各界之显学。

也是从2014年起,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始关注中国PPP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它们对PPP项目实践的影响。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更多可能是出于个人喜好,我们在从事PPP相关实务之余,陆陆续续地写了一些分析或总结性的文章。一方面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厘清思路,并与相关各界有所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观察PPP的政策导向和立法方向,以期加强合规风险的判断能力。就这样一路走来,不觉间也积累了近百篇小文,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包括PPP总体投融资规划咨询(即“PPP大咨询”)在内的一些原创理念。今日不揣浅陋,集结成册,也算是我们团队过去3年的一个自画像。与其孤芳自赏,不如和盘托出,求教于各位方家。

前段时间接受E20环境平台、中国水网的专访,美女记者问及我作为一名PPPer的最强烈感受,我答复说有三个“幸何如之”。其一,创建P3带路群等微信社区,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幸何如之。其二,过去20年的积累,能够在这两年,乃至于今后若干年内找到用武之地,幸何如之。其三,作为一名法律人,有机会作为中国PPPers的代表之一在联合国的讲台上发声,并受邀深度参与中国的PPP立法,幸何如之!

2017年的情人节,我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为中国的PPPers准备了一份礼物——“P3带路迷你扑克”,牌面人物都是我们精心选定的圈内活跃人士。目前这套扑克牌已限量印制出版,牌盒上有我改编的一段古词: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且舞,君不见,P3带路群英聚?闲愁最苦。挽袖正当时,朝阳正在,千帆竞发处。

与诸君共勉。


《中国PPP模式的实践与挑战:洞见与前瞻》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日趋重要的公私合营(PPP)模式,从理论基础、实践路径、风险管控到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探讨。作者通过梳理中国PPP模式的演进历程,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客观、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第一章:PPP模式的理论基石与中国特色 本章将回溯PPP模式的起源与发展,阐释其核心理念——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合作共赢。我们将深入探讨PPP模式的多种形态,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PPP模式的独特性,包括其在发展阶段、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等方面的考量,以及如何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章节内容将涵盖: PPP的全球视野:概念、类型与经典案例。 中国PPP的由来: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 中国PPP模式的内涵:政府与社会资本的边界与协同。 PPP的适用领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他。 PPP的风险与收益分配:多方共赢的逻辑。 第二章:中国PPP项目的落地实践:关键环节与操作要点 本章将聚焦中国PPP项目的实际操作流程,从项目识别、物有所值评估、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到识别社会资本方、项目合同谈判与签署,以及项目管理与绩效评价,层层递进,逐一解析。我们将通过具体项目案例,说明每个环节的关键考量因素、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为项目参与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项目识别与准备: 如何发掘有潜力的PPP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 物有所值(VFM)评估: 论证PPP模式相较于传统采购的优越性。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确保政府财政支出可控,规避潜在债务风险。 社会资本方的选择与合作: 引入市场化机制,提升项目效率。 项目合同的设计与谈判: 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规避合同风险。 项目管理与实施: 关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营。 绩效评价与退出机制: 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实现良性循环。 第三章:PPP模式的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 PPP项目由于涉及多方主体、复杂合同以及长期合作,固有风险不容忽视。本章将系统性地梳理PPP项目在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政策与法规风险: 法律法规的变动、执行层面的不确定性。 市场风险: 需求波动、收益不及预期、融资困难等。 执行风险: 项目管理不善、技术难题、施工延误等。 合同风险: 合同条款模糊、争议解决机制不明确等。 融资风险: 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上升等。 财政风险: 政府财政支出超预算、潜在债务累积等。 我们将重点探讨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以及构建全面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包括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缓解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以期最大程度地保障项目稳健运行。 第四章:中国PPP模式的挑战、成效与优化路径 尽管中国PPP模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法律体系不完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存在“隐性负债”等问题。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挑战的根源,并基于国内外经验,提出优化中国PPP模式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当前挑战分析: 制度、市场、管理等层面的瓶颈。 成效总结: PPP模式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方面的贡献。 国际经验借鉴: 学习成熟PPP市场的发展模式。 政策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管机制、提升市场化水平。 实践优化: 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创新融资模式、注重长期价值。 第五章:PPP模式的未来展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PPP模式将如何演进?本章将探讨PPP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在技术进步(如大数据、区块链)推动下,PPP模式可能出现的创新形态。同时,我们将强调PPP模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PPP框架下,更好地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新兴领域的应用: 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绿色能源等。 技术创新对PPP的影响: 智能化管理、透明化运作。 PPP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绿色PPP、包容性PPP。 未来发展趋势: 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可持续化。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政府部门相关官员、投融资机构专业人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从业者、法律及咨询顾问、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模式感兴趣的广大学者和读者。通过本书,我们希望为推动中国PPP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理论与实践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打破了我对PPP模式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PPP就是一种单纯的融资和项目管理工具,但刘世坚先生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任何一项经济和社会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书中对《世说新语》中人物特质的挖掘,如“清谈”之风,“容止”之重,在我看来,都与当前中国PPP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微妙的呼应。例如,名士们的“清谈”是否影射了PPP项目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进行的“表面文章”?那些对人物外在形象和谈吐举止的重视,是否也体现在PPP项目合作方选择中,对“关系”和“形象”的过度关注?刘先生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引述和解读,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让我对PPP模式有了更深的哲学层面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PPP,必须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去汲取养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层逻辑。

评分

《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的转型。刘世坚先生并非直接讲解PPP的专业术语或政策法规,而是巧妙地将《世说新语》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与中国PPP模式的发展脉络巧妙地联系起来。他并未将名士们视为遥不可及的古人,而是通过对他们言行举止的细致剖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普适性智慧,并将其与PPP实践中的具体场景进行呼应。例如,书中对一些人物“言辞之辩”的描绘,在我看来,恰恰映照出PPP项目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谈判和利益协调。又或者,那些名士们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不拘一格”和“标新立异”,是否也能够为中国PPP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刘先生的解读,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PPP模式背后的人性、文化和社会因素。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用古老的智慧,点亮了我对现代经济改革的思考。

评分

《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颠覆了我以往对PPP模式的认知。我一直以为PPP就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合作模式,但刘世坚先生通过将《世说新语》这部充满人文色彩的经典引入,赋予了PPP更深层次的社会学和文化意义。书中对名士们“谈吐”、“风度”、“气韵”的描绘,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人物个性的展现,更是对PPP项目合作中“软实力”的隐喻。在PPP的实践中,政府的公信力、社会资本的信誉度、以及项目团队的专业素养,这些“软实力”往往比单纯的合同条款更能决定项目的成败。刘先生通过对《世说新语》中人物的解读,巧妙地揭示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博弈中,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去化解矛盾、凝聚共识。例如,书中对一些人物“任情”或“避俗”的描写,在我看来,可以引发我们对PPP项目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规范的深刻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PPP,不能仅仅停留在其经济和法律层面,更要深入其社会文化肌理,而《世说新语》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评分

我之所以会对《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跨界”的独特魅力。当“《世说新语》”与“中国PPP”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被刘世坚先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我便预感这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果不其然,阅读过程中,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所震撼。刘先生并非是那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解读,而是真正地从《世说新语》的人物精神、言行举止中,提炼出与PPP模式相关的深刻洞见。比如,书中对一些名士“言不及义”的批评,在我看来,恰恰是对当下一些PPP项目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其社会责任与长远可持续性的深刻反思。又或者,那些名士们在乱世之中展现出的“达观”与“超然”,是否也能为我们在PPP改革的阵痛期,提供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刘先生通过对这些古代人物“识人、用人、治人”的叙述,无形中引导读者去思考PPP项目中,如何识别人才、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如何管理复杂的利益相关者。这本书没有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模式,一种观察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这对于深入理解PPP这一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改革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对于《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来的“触类旁通”的智慧。刘世坚先生以《世说新语》为载体,解读中国PPP,这种跨界的尝试,在我看来,简直是天才般的构思。他并没有将PPP视为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世说新语》中人物的解读,比如他们对“德行”、“名节”的看重,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圆融”与“通透”,都与PPP模式中,如何构建健康的政企关系、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提升社会公信力等问题有着深刻的关联。刘先生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古代人物的生动描绘,引导读者去思考PPP实践中“人”的因素,以及如何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运用古人的智慧去处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PPP,不能仅仅停留在其技术和金融层面,更要深入其文化和社会土壤。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工具,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层逻辑。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这本书之前,我对“《世说新语》”和“中国PPP”的结合所能产生的火花,是持保留态度的。然而,刘世坚先生以他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将这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场思想的盛宴。他没有生硬地将古代的故事套用到现代的案例,而是通过对《世说新语》中人物性格、处事方式的精妙解读,去揭示中国PPP模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挑战和潜在机遇。书中对一些名士“耽尚虚名”、“以貌取人”的描写,在我看来,是对当下PPP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面子工程”和“关系主义”的深刻反思。又或者,那些名士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超然”与“旷达”,是否也能为我们在PPP改革的复杂环境中,提供一种应对挑战的心理韧性?刘先生通过引经据典,引导读者自行去捕捉那些微妙的联系,这种“寓教于乐”的解读方式,让我对PPP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

初次翻阅《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我便被刘世坚先生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没有选择常见的学术报告或政策解读模式,而是另辟蹊径,将宏大的PPP理论框架,融入到《世说新语》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中,仿佛在用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宏大命题。这种“以古鉴今”的手法,既不失趣味性,又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书中对“名士风流”的描绘,比如他们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超脱世俗的视角,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独特人格魅力,在我看来,恰恰是中国PPP模式发展过程中,最为欠缺也最为宝贵的品质。刘先生并非简单地将古代人物的故事复述一遍,而是通过层层剥离,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普适性智慧,并将其与PPP项目中的具体场景进行关联。例如,书中关于“容止”的讨论,让我联想到PPP项目在向社会公众介绍时,其“形象”与“信誉”的重要性;又如关于“栖栖”与“遑遑”的辩析,则映射出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与决策的艰难。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古代智者对话,他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洞察,为我揭示了PPP模式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乃至人性层面的复杂性,也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路径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这本《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宛如一本陈年的佳酿,初读时仿佛是寻常巷陌的寻常故事,待得细细品味,方才显露出其中蕴含的深邃哲思与时代脉络。刘世坚先生以他独到的视角,将看似独立的“世说”碎片,巧妙地编织进中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宏大叙事之中。读罢全书,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并非是现代化的直线推进,而更像是一场古老智慧与时代浪潮的持续碰撞与融合。那些魏晋名士的谈笑风生、行为逸趣,在刘先生的笔下,不再仅仅是历史书页上的尘封记载,而是被赋予了现代的生命力,折射出当下中国在推进PPP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例如,书中对“竹林七贤”的解读,我便联想到当下一些PPP项目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同时,是否也在无形中挤压了社会多元化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抑或是,那些名士们追求的“清谈”风气,是否与当前一些PPP项目的“空谈”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刘先生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引经据典,让读者自行去捕捉那些微妙的联系。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也让我对PPP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拘泥于其狭义的经济金融属性,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评分

当我看到《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这个书名时,内心是充满好奇的,因为“《世说新语》”和“中国PPP”这两个概念在我看来,似乎处于截然不同的时空维度。然而,阅读之后,我才发现刘世坚先生是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改革画卷。他并未将PPP仅仅视为一个技术或金融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书中对《世说新语》中人物的鲜活描绘,例如他们的处世哲学、人际交往方式,在我看来,恰恰折射出在PPP模式下,如何处理政府、社会资本、公众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刘先生通过解读名士们的“通达”与“审慎”,揭示了在PPP合作中,利益协调、风险共担、信息透明等核心要素的重要性。他并没有直接给出PPP模式的“秘籍”,而是通过对古代人物智慧的提炼,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充满变数的现代商业环境中,运用古人的智慧去解决当下的难题。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代的智者一同探讨现代经济发展的逻辑,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PPP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尤其是刘世坚先生将《世说新语》这部古籍的文学精髓与中国PPP的实践困境进行跨时空对话的构思,着实令人拍案叫绝。我原本以为,一本解读PPP的书籍,充其量不过是枯燥的政策分析和案例罗列,然而,《世说新语:刘世坚解读中国PPP》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洞见的奇妙世界。书中对于人物特质的剖析,例如王羲之的“风流”,谢安的“谈笑用兵”,在我看来,都不仅仅是对人物性格的描摹,更是对PPP项目中“人”这一要素重要性的深刻注解。在PPP的复杂体系中,无论是政府官员的决策智慧,社会资本方的投资远见,还是项目执行者的技术能力,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刘先生通过对这些古代人物的解读,巧妙地揭示了在PPP运作过程中,领导力、沟通能力、风险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等“软实力”的重要性,这些往往是量化指标难以衡量的,却又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利益关系、平衡各方诉求时,那些魏晋名士身上展现出的“通透”与“圆融”,对于当代的PPP实践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启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PPP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资本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博弈,是人性的考量,而《世说新语》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