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洲,乔加伟 著
图书标签:
  • 中概股
  • 海外上市
  • 回归A股
  • 战略
  • 套利
  • 跨境投资
  • 资本市场
  • 公司财务
  • 投资策略
  • 中国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1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45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56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一部国际资本市场战略史诗,一本跨境资本运作简史。透视中国企业20年资本国际化历程。
2. 海外中概股回归是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之一。该书解读了这一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现象及其产生的逻辑。
3. 国内亟需加强对中概股回归的系统性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该书对中概股的历史和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对全面认识中概股回归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4. 学术界有必要就中概股A计划“利”“害”权衡进行一场全面深入的大讨论。该书对海外红筹企业回归的翔实分析和深刻透视,既对中国企业确定未来国际化融资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一般资本市场投资者具有重要启示。
5. 大量翔实的案例以及通俗的文风,不失为一部认识与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透视中国企业20年资本国际化历程。一部国际资本市场战略史诗,一本跨境资本运作简史。
海外上市曾是世纪之交一大批中国新兴企业和创业者的梦想与荣耀。过去几年逐渐兴起的海外中国企业回归趋势,无论是基于战略理性,还是出于套利思维,都是市场规律和资本法则下的企业抉择。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和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背景、动因,以及路径选择、交易策略与理性反思,并以大量翔实案例为读者生动再现了中概股回归大潮与经典跨境资本故事。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纷纷“赶海”谋求海外上市写起,以中概股搭建VIE结构、境外上市、遭遇做空、海外退市、回归A股、实现整合重组这一回环活动为线索,系统性讲述了近20年的特定历史时期下国内企业的跨境资本故事。

作者简介

张立洲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民生银行。
先后就职于证券机构、保险集团、实业集团和商业银行。主导发起了由33家大型金融机构和主流财经媒体创立、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投行合作平台——中国并购合作联盟,被《证券时报》评为2016年中国区“十大投资银行家”,出版有《走向混业经营之路》《中国式投行》等著作,其中《中国式投行》作为财经畅销书被翻译成英文和阿尔巴尼亚文。曾获中信出版集团“优秀作者奖”和“国际传播奖”,在*刊物发表《论中国经济的双重再平衡》等论文数十篇。

乔加伟
现供职于中国民生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任项目经理。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中级审计师。

精彩书评

马蔚华 招商银行原行长
海外中概股回归,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商业银行无论是通过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方式,都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立洲博士通过亲身实践,思考与解读了这一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现象及其产生的逻辑。该书不失为一部认识与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好书。

华生 教授,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东南大学与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海外中概股回归是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对此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张立洲博士的这本书对中概股的历史和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对全面认识中概股回归问题具有启发意义,很值得关注此问题的各方人士一读。

巴曙松 教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历史一再表明,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则是“称重机”,其实对于海外中概股重新选择上市地点也好,对于上市公司在不同市场的表现也好,均大致如此。该书中总结的大量实例也表明,仅仅在内地短期高估值吸引下以套利为主要目标回归也许无可厚非,但是蜂拥而至的套利者必然引发监管者的高度关切和政策调整,更可持续的路径还是要从中长期角度做好不同上市地点的布局,用不同上市地点的优势来匹配公司发展的战略,同时要改善与所上市市场的投资者之间的沟通,运用资本市场有效改进公司业绩。特别是港股通等交易所的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后,仅仅期待通过改变上市地点来套利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对不同上市地点的规则与优势等的深入了解对于公司来说更为重要。

刘纪鹏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中概股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对企业来说是明智的战略选择,对中国股市则提供了做大做强的战略机遇。该书的研究分析和诸多建议,无论是对中概股公司、监管者,还是对二级市场投资人,都会有重要的启迪。

于凡 汇桥国际资本集团(Ally Bridge Group)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及首席投资官
作为中国创新型企业过去20年里“逐海梦”与近期“回归潮”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成长与进步。该书对海外红筹企业回归的翔实分析和深刻透视,既对中国企业确定未来国际化融资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一般资本市场投资者具有重要启示。

陈炜恒 美国威尔逊律师事务所(WSGR)中国业务主管合伙人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一书非常系统和专业地总结和论述了海外红筹企业回归这个过去几年中非常显著的资本市场现象,对一般读者和专业人士都有相当裨益。客观上,纯粹套利的中概股回归是较难行得通的,而且,不同市场间的吸引力也是变化的。在港股通带来的流动性以及港交所提议设立新板举措后,随着A股2016年以来流通性和估值的下降,并对减持设定新限制,在可预见的未来,港股市场的吸引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美股市场对大型科技股和一些细分领域(比如金融科技和生物制药)的增长型企业也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

目录

前言
战略选择与套利交易Ⅸ

第一章
潮起潮落:荣耀与困境1
潮起:赶海的企业3
赶海的机遇3
海外目的地9
出海的路径16
荣耀与隐忧19
动因:缘何远走海外22
A股“独木桥”22
投资者认同25
融资便利性27
先天的基因28
优等生标签30
挫折:浑水研究公司与做空潮31
大空头:浑水研究公司兴起31
做空潮:遭遇逆风36
再透视:做空成因38
潮落:海外困境43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4
估值偏低47
成本高昂51
交投清淡53
融资困境57
跌出主流58
反思:失落的中国资本故事60

第二章
峰回路转:大转型与新道路65
大转型:中国经济与金融转型67
经济发展转型67
金融发展转型76
新机遇:国家经济与金融新政82
“双创”战略利好中概股84
证券监管与产业政策改革87
交易所创新与市场扩容89
新道路:回归A股的诱惑91
投资者的集体追捧91
新兴行业广受扶持93
创业创新势成潮流94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95

第三章
回归之路:拓荒者与回归潮99
拓荒者:南都电源回归101
第一个吃螃蟹101
登陆新交所103
私有化退市105
在A股再次成功上市108
海归潮:百舸争流A股路109
IPO式回归:暴风科技114
借壳式回归:巨人网络119
并购式回归:学大教育127
拆分式回归:搜房网138
管控风险:鱼和熊掌兼得143
政策法律与合规风险143
市场差异与估值风险144
上市与投资退出风险145

第四章
收拾行囊:筹备私有化147
信息披露准备149
与投资者沟通151
与监管当局沟通156
诉讼风险准备157
开曼群岛法律风险165
窗口期的选择172

第五章
踏上归途:私有化与拆架构173
私有化交易:内涵与模式175
私有化交易的内涵175
私有化交易的模式177
拆除海外架构183
债务重组安排190
“美年爱康”之战192
双寡头格局192
爱康国宾阻击战194
私有化变数196

第六章
投资透视:盛宴与泡沫199
暴风科技财富神话201
创业与出海计划201
拆VIE架构回归202
财富“过山车”205
投资机会权衡207
盛宴潜藏泡沫210
优选投资者212
盛大争夺战215

第七章
再次上市:策略选择与风险217
上市策略选择219
主板上市221
创业板上市223
新三板上市224
上市路径规划226
IPO上市226
借壳上市227
分拆上市228
被并购上市229
市场选择的标准229
上市中的特殊问题232
法律和规范性问题233
财务处理问题234
税务筹划与规范问题235
外汇管理政策问题238
再上市的风险与挑战239
证券监管政策风险240
外汇及外商投资政策风险243
国家税务政策风险244
政府产业政策风险245
大股东身份变化风险246
上市遇阻的财务风险248

第八章
利弊之辩:市场冲击与政策取向251
寒意袭来:私有化热潮降温253
暗流冲击:中概股回归之弊255
加速资本外流与影响汇率稳定256
造成炒“壳”盛行和暴利神话258
加剧市场波动和资金脱实向虚259
正本清源:中概股回归之利261
弥补A股结构短板262
矫正行业估值偏颇265
提升证券监管水平265
助力新兴产业成长265
政策取向:遵循市场逻辑267
中概股投资与有效资本市场267
市场化取向与公平国民待遇269

第九章
重温经典:分众传媒回归还原271
直击:分众传媒回归A股273
借壳上市背景275
借壳上市安排277
股权结构演变279
透视:基本面分析286
经营状况分析287
竞争格局与优势分析296
经营计划与发展战略分析305
行业竞争分析306
重估:投资价值分析314
投资周期317
投资回报预测319
投资风险分析323

结束语
规则与理性333
中概股:回归冲动与理性抉择335
投资者:专业研判与理性决策336
监管者:政策连续与规则透明338

精彩书摘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高速传媒遭遇做空的过程。为做出针对中国高速传媒的做空研究报告,布洛克实地调研了一个月。他首先伪称自己是中国高速传媒的潜在客户,向公司索取了一份广告客户资料,之后便向中国高速传媒的竞争对手、客户以及供应商询问有关该公司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并前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福州等地实地观察中国高速传媒广告播放设备的运转情况。同时,他还核对了中国高速传媒向中国工商局和SEC提交的相关财务数据是否匹配。2011年2月4日,浑水研究公司发布报告,质疑中国高速传媒蓄意夸大盈利能力,并指出其向中国工商局提交的盈利数据与向sEc递交的财务报告数据严重不符。
  客观地说,从早期遭遇做空的中概股来看,其被做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自身存在财务等方面的问题,这一遭曝光的“蛋壳上的裂缝”吸引了美国做空基金、相关机构、律师和网络等的协同围堵,后者进而通过猎杀中概股公司牟利。
  做空的基本操作模式是,先由基金卖空,然后相关人士或机构大量发布做空报告,引起股价大跌,接着律师跟进集体诉讼,造成股价继续下挫,最后做空基金大获其利。
  但是,随着做空潮的扩散,在此后的中概股做空中,一些并非基于扎实调查和真凭实据的投机性做空开始出现。由于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当研究机构发布一些针对中概股公司的负面信息,而投资者又无法证实相关信息真伪时,股票市场就会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快速下跌。因此,这些散布公司负面消息的掠食阻击者做空的成功率很高。
  在美国,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律师事务所往往乐于去主动发掘一些“可能的被告”,然后与个人投资者:原告逐一接触,说服他们签订法律诉讼的代表合同。如果诉讼成功,则原告所获赔偿的50%将充当律师费用。如果败诉,原告也无须向律师事务所支付费用。“中国公司遭遇做空”成为这些律师最热衷跟踪的案件。
  再透视:做空成因
  反思浑水研究公司创始人做空中概股的起因和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概股被做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和必然性。
  第一,中概股公司财务报表不规范,甚至直接造假是被做空的最根本祸因。从东方纸业、绿诺科技到中国高速传媒,被浑水研究公司等机构阻击的根源在于公司在营收、利润、资产、客户数量,以及税收等财务数据上存在瑕疵及造假行为。从浑水研究公司创始人创立该公司的起因也可以看出,部分中概股公司在财务上造假成为这类机构“做空”中概股的最直接原因。
  深入分析来看,一方面,这是很多上市公司追求“包装上市”的直接结果。在中国资本市场,公司申请IPO时进行报表“粉饰”是长期存在的顽疾。但是,在国际资本市场,由于监管理念、监管机制和制度规范的差异,造假行为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这与国内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公司造假成本低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而不少已经走出国门的中国公司并没有重视这一点,也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某种意义上,财务造假也与国内部分公司长期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传统”一脉相承。许多中国公司,尤其是部分民营公司存在财务管理混乱、报表随意操控,甚至出现几套财务账的现象。这些不同的账套大多是为了满足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主体的不同“需要”。但是,当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在境外成熟资本市场上市时,这样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导致严重后果,轻则触犯监管,重则构成犯罪。在过去几年发生的中概股丑闻事件中,几乎所有涉事公司都被发现其在国内的工商登记资料,以及纳税记录上的利税、资产、收人数据,与其递交给sEc的财报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逃避或推卸责任为做空行为推波助澜。过去几年,被勒令停牌或退市的中概股公司中,聘请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独立审计师的公司达到14家。从所属地域看,其中65%来自美国本土,13%来自中国内地。在涉及中国内地的审计机构中,有4家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注册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在关键时刻为保全自身,经常在中概股公司遭遇财务造假质疑时,选择临危脱责,而使中概股公司陷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在临近提交财务报告时,审计师的辞任往往直接导致上市公司无法按时披露季报或年报,这进一步加剧了中概股因违规而被交易所停牌或退市的风险。
  根据统计显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所谓“问题”中概股公司时,辞任率高达57.1%;而在同期,其他所有会计师事务所的辞任率为26.9%。这些大型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为维护中概股公司的正当合法权益而有理有据地仗义执言、据理力争,而是选择急于撇清关系、溜之大吉,这些不可靠的“伙伴”常常成为打垮上市中概股公司的关键一击。
  第三,在海外证券市场,以反向收购方式“借壳上市”容易潜藏风险,这与国内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概念于海外市场受追捧时期,国内许多公司为了实现尽快上市,特别是一些尚不完全具备海外上市条件的公司因急于登陆海外市场,采取了反向收购的方式实现快速上市。
  所谓反向收购,是指非上市公司的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的“壳”公司的股份,控制该上市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将资产和业务注入该上市壳公司,或使之成为上市壳公司的子公司。
  ……

前言/序言

前言/战略选择与套利交易

一两年前,回归中概股是一个炙热而广受追捧的投资主题,而此时,却是一个充满争议而又仿佛渐失热度的复杂话题。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的中概股的回归,笔者称之为中概股的“A计划”——从海外市场回归A股的梦想与抉择。

过去20年里,中国企业远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历程中,既曾经历荣耀与辉煌,也曾遭遇挫折与无奈。而当下,回归之路亦充满荆棘与坎坷,这正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的主题。

在过去一段时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转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增速处于持续调整之中。政府在努力“调结构”的同时,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中国金融市场在保持总体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经历了十分显著的波动。无论是2013年6月的突袭式“钱荒”,还是2015年股市的剧烈“震荡”,都表明中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深刻转折。

在实体经济转型期和金融市场转折期,伴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可预测性的降低,中国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和投资驾驭难度也显著增加。经济金融环境的显著变迁,特别是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以及传统行业衰落的趋势,都使得好的投资机会变得日益稀缺,资本开始显得过剩。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年中,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或拟海外上市的中概公司回归成为国内市场的热点。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作为转型经济体和新兴金融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以及对传统行业衰落的担忧,使得新兴行业企业获得了空前追捧和高估值,这也成为刺激海外中概股选择回归的直接动因。

一时间,在中国投资领域,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资本投资者,都将回归的中概股视为绝佳的投资对象。然而,这场万众瞩目的资本盛宴却经历了急剧的热冷切换。回归的中概股群体中,既有承载着辉煌与荣耀的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等成功者,也有充满无奈与彷徨的奇虎360等尚在证券市场门外徘徊者。而从政府与监管者的视角来看,过去短短两年多,既有张开怀抱欢迎回归的鼓励与热情,也有举棋不定的质疑与犹豫。众多的市场投资者则经历了从热捧到冷观,从逐富梦想到回归理性的情感变化。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回望曾经的投资追捧热潮,审视当前的艰难局面,有必要对中概股回归做一次理性的回顾、分析与反思。这既有利于市场参与者理性看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也有利于市场监管者客观评价中概股回归,以及其对金融市场的现实影响与潜在贡献,从而修正投资思维和监管取向,为未来的投资取向和政策安排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笔者看来,海外中概股回归国内证券市场作为一种企业决策,首先是基于企业发展需要和股东利益而做出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对已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企业而言,选择从纽约证券交易所(简称“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国际主流资本市场退市回归A股,这是企业极为重大的战略考量。

事实上,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当初远赴海外上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A股资本市场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过去近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海外上市成为国内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标志,也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成功与荣耀。这些海外上市企业借助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便利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企业,既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也在海外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影响下,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治理机制和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一些企业也借助海外上市的机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很好的形象,打造了品牌,并将海外的新兴产业、技术、管理引入国内,由此促进了国内经济,特别是新经济的发展。

但是,海外中概股毕竟是主要业务经营都在国内的企业,海外上市的身份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困扰。基于协议控制(VIE)的架构设计,以及跨境资本管制等,都使得企业发展遇到诸多障碍。而随着海外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睴xley Act)的实施,这些企业为保持海外上市地位的成本支出大大提高,尤其是在遭遇浑水研究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等公司做空的冲击下,当初上市的再融资便利渐失,而且企业价值被低估,交投不活跃,再融资困难。因此,对比维持海外上市地位公司付出的巨大成本,于大部分中概股而言,既没有太多的利益与优势,也不再有昔日的风光与荣耀。因而,选择从海外退市回归A股,应该是一项明智且理性的战略选择。

客观而言,除了阿里巴巴等少数优势企业外,大部分海外中概股回归A股后,对其更好地融入和利用国内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实力,并借助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促进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市场上看到,以分众传媒、药明康德、奇虎360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概股选择了回归国内。

当然,市场对中概股的大批回归也一直存在着质疑,甚至是批评。一种观点认为,中概股回归主要是为了跨境、跨市场进行资本套利,尤其是在海外尚未实现上市而拆除VIE架构回归A股的暴风科技,在A股上市后连续29个交易日股价涨停,既羡煞了很多回归企业和市场投资者,也让很多人强烈质疑中概股回归的主要动机与目的。

不可否认,A股市场作为新兴证券市场,给予上市企业的估值水平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相比,必然会偏高一些,A股市场整体平均30倍左右的市盈率要远高于纽交所以及纳斯达克市场的估值水平。因此,从海外回归的企业在登陆A股时,通常会获得高于海外市场的估值水平,形成赚钱效应,这是事实。客观而言,中概股选择回归A股,获得更高的估值应该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但这并不是核心因素。毕竟一家企业改变上市地,并不像做一笔普通的跨市场套利业务那么简单,没有企业能够经得起以套利为目的的频繁跨市场迁徙。

如果认为中概股仅仅因为国内证券市场能提供更高的估值,就选择退市回归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性的。对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而言,在A股上市并不意味着把公司彻底卖掉,毕竟长期持有和经营公司是市场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归A股获得更高估值固然是好事,但是贴近经营所在地市场,获得更多本土投资者认同,从而获得更友好的发展环境、更便利的融资渠道、更多客户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更多样的企业发展资源,这才是中概股选择回归国内最重要的考量。

在笔者看来,海外中概股选择回归首先是企业的战略选择,也是基于企业长期发展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并非出于短期跨市场套利的片面投机性行为。当然,在海外市场的冷遇和困境,与A股市场投资热情、高估值之间的强烈对比,也成为中概股做出回归这一战略决策的推动因素。因此,将中概股回归看作短期投机套利行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更不应以“阴谋论”思维看待中概股回归。

近一段时间,一批已经回归和正在回归路上的中概股正遭遇双重“瓶颈”:一是以奇虎360等为代表的部分已退市回归的企业再次A股上市遇阻;二是因资本管制趋严,一部分计划退市或已私有化的企业,在拆VIE架构时遇到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尚需等待时间窗口与改革契机。但是,从更长的时期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上市遇阻、资本流动限制等制约因素最终都将得到解决。

对任何一个经济体和金融市场而言,潜在上市企业毕竟是重要的经济金融资源,对照当前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纷纷争取“石油巨无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到本地上市,对中概股回归上市的误解,甚至是质疑与冷漠,都是存有偏见或短视的。理性面对和积极引导中概股回归,坚持一视同仁的公平国民待遇原则,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我们期待中概股回归能够迎来新的春天!















《资本脉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蓝图与实践》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迈向国际资本市场,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它需要企业在战略定位、合规要求、市场洞察以及风险管控等多个维度进行周密的规划与执行。《资本脉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蓝图与实践》将为您深度剖析这一复杂而精密的金融工程,带领您穿越迷雾,直击核心,绘制出一幅详尽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行动蓝图。 本书并非孤立地看待海外上市,而是将其置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大框架下进行审视。我们将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应如何精准定位自身,选择最适合的海外上市地点,是成熟稳定的纽交所、纳斯达克,还是新兴活跃的港交所,亦或是其他潜力股市场?我们将逐一分析不同市场的监管环境、法律法规、投资者偏好以及交易成本,帮助企业做出符合自身最优利益的选择。 在战略层面,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海外上市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企业应如何通过上市,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如何借助资本力量,进行全球化布局,拓展海外市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我们将分享一系列成功案例,解析这些企业是如何将海外上市转化为企业加速发展的“助推器”,而非仅仅为了筹集资金的“短期行为”。 合规与风险是海外上市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大基石。本书将以案例为导向,系统梳理海外上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法律、财务、税务及监管风险,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从信息披露的严谨性,到反垄断审查的复杂性,再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全球化挑战,我们将一一解析,并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框架。本书将重点关注跨境监管的协调与应对,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的法律陷阱,确保上市过程的合规与平稳。 资本运作是海外上市的核心环节。本书将详尽阐述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各个流程,包括路演、簿记建档、定价发行等关键环节,并深入剖析这些环节中的市场动态和策略技巧。我们将探讨不同融资工具的应用,如定向增发、配售等,以及如何在上市后进行有效的市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维护。对于那些曾有过其他资本运作经验的企业,本书将聚焦于从已有基础到海外上市的升级与过渡,探讨如何整合现有资源,最大化上市价值。 《资本脉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蓝图与实践》不仅是一本理论指导手册,更是一本实操指南。本书汇聚了多位在海外资本市场拥有丰富经验的法律、财务、投资银行及企业高管的智慧与见解。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分析,您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挑战与解决方案。我们力求用最贴近实际的语言,描绘最真实的市场图景,为每一位踏上海外上市征程的企业家、决策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份宝贵且可操作的参考。 无论是初次融资,还是寻求进一步的资本运作,本书都将是您了解海外资本市场、规划企业上市之路、实现全球化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帮助您理解资本市场的语言,洞察市场脉搏,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为您的企业绘制出最坚实的上市蓝图,铺就通往世界一流企业的康庄大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光是听着就觉得信息量巨大,而且充满了实际操作的意义。我一直对那些在海外市场成功上市,又选择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公司很感兴趣,因为这背后一定涉及复杂的决策过程,以及对市场深刻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战略”的内涵。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中概股回归的宏观背景?企业在回归过程中,需要制定怎样的战略?是聚焦于巩固国内市场份额,还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套利”这个词,在我看来,更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它是否会揭示不同资本市场在估值、流动性、监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套利机会?例如,国内市场的估值是否普遍高于海外市场,使得回归成为一种价值发现?或者,国内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资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套利机会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被捕捉。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回归的具体路径,比如IPO、借壳上市、还是通过并购重组等。每一种路径的优劣势,以及在战略和套利层面的考量,是否都会有详细的阐述?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回归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克服哪些挑战?例如,国内上市审核的严格性,与海外上市的差异,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监管风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读物,它不仅能解答我关于中概股回归的疑问,还能为我提供一个思考资本市场运作的全新视角。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场资本盛宴的台前幕后。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这个书名上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被点燃了。对于我这种长期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的人来说,中概股回归并非新鲜事,但其背后的逻辑和操作细节,却一直是大家热议的焦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战略”的维度,深入剖析企业回归的根本原因和长远规划。它是否会从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国内产业政策的导向、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来解读中概股回归的必然性?同时,它是否会为企业提供一个清晰的战略地图,指导企业在回归过程中,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套利”这个词,无疑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不同资本市场在估值、监管、以及投资者构成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出其中存在的套利机会。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提供一些量化的分析模型,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捕捉这些机会?亦或是,它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成功的套利策略?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回归路径的探讨。例如,直接IPO、借壳上市、还是通过并购重组,每一种方式的战略考量和套利空间会有哪些不同?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回归过程中,企业需要克服哪些具体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治理的重塑、财务数据的披露要求、以及如何平衡国内外投资者诉求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能够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的宝典。它能否让我们看到,在复杂的资本运作中,战略眼光和敏锐的套利意识是如何协同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我期待它能够成为一本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作品,为我们揭示这场资本回归潮的深层逻辑。

评分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现象,更是在剖析一种方法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抓住机遇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充满敬意,而中概股回归无疑是近几年来最令人瞩目的“大戏”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高度的“战略”视角,让我们理解,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下,为何企业会选择回归,以及回归对它们自身的长远发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会探讨中国的产业升级、科技自主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等宏观背景,并将其与企业的回归决策紧密联系起来?“套利”这个词,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揭示不同资本市场在估值、监管、税收、以及融资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读者展现出潜在的套利空间。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提供具体的套利模型,或者对过往的成功案例进行细致的财务分析?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回归的各种路径进行怎样的解读。是IPO、借壳上市、还是通过SPAC等新兴方式?每一种路径在战略层面有哪些考量,在套利层面又有哪些机会和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能深入到操作层面,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它是否会探讨在回归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哪些关键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国内外投资者的期望,如何处理知识产权的保护,又如何应对潜在的监管风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们穿梭于迷宫般的资本市场,为我们揭示中概股回归之路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以及驱动这一切背后的智慧。它能否让我们看到,在资本的潮汐中,如何运用战略和套利,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当下资本市场中最具话题性和现实意义的议题之一。我一直对中概股的起伏跌宕以及回归潮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想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操作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战略”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企业回归的深层原因。它是否会探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美两国政策的博弈,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为企业提供一套战略性的思维框架,帮助它们在回归过程中做出最明智的决策?“套利”这个词,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践价值充满期待。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揭示不同资本市场在估值、流动性、以及投资者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读者展示出潜在的套利空间。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模型,或者通过详实的案例,来展示如何识别和捕捉这些机会?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回归路径的探讨。是IPO、借壳上市、还是通过并购重组?每一种路径在战略上有什么考量,在套利上有何不同?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深入到操作细节,为读者提供可行的指导。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回归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公司治理的重塑、财务数据的合规性、以及如何应对市场波动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读物,它不仅能解答我关于中概股回归的疑问,更能为我提供一个理解资本市场运作的全新视角。它能否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这场资本迁徙背后的逻辑和智慧?

评分

我拿到这本《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时,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关于“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选择回归?又为什么会牵扯到“套利”?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科技行业和资本市场的人来说,这些中概股的起起伏伏,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早期的赴美上市潮,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的退市,再到如今的回归浪潮,这其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戏剧性。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战略”的。它是否包含了对全球地缘政治、中美关系、国内产业政策的深度解读?还是仅仅聚焦于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和财务状况?“套利”这个词,更是让我浮想联翩。它是否存在于估值差异中?例如,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估值体系不同,导致了潜在的套利机会?还是体现在资金成本和融资渠道的差异?亦或是指在监管政策变化中,通过精准操作获得的超额收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套利”的本质,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和风险。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来论证这些战略和套利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一家家企业踏上回归之路。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不同类型的回归方式,比如分拆上市、直接IPO、还是通过并购重组?每一种方式的战略考量和套利空间又有什么不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整个中概股回归的版图,同时也能深入到微观层面,理解每一个具体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这场资本的迁徙中,企业和投资者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如何实现共赢?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并提供切实可行见解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让我感到它直击了当前资本市场的一个核心议题。我一直密切关注着那些在中国大陆或香港上市的中概股,它们的回归历程,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商业史诗。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战略”的内涵。它是否会从宏观经济周期、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多个层面,来解读企业回归的必然性?它是否会为企业提供一个战略性的思考框架,帮助它们在回归过程中,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最优的路径?而“套利”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对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的强烈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资本市场在估值、流动性、监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出其中存在的套利机会。它是否会提供具体的分析模型,或者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展示如何识别和捕捉这些机会?我非常关心书中对回归路径的探讨。是IPO、借壳上市、还是通过并购重组?每一种方式在战略上有何侧重点,在套利上有何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为精细的分析方法,让我们不仅理解“为什么”回归,更能理解“如何”回归。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回归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公司治理的重塑、财务数据的合规性、以及如何应对市场波动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极高实践价值的参考书,能够帮助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对资本市场感兴趣的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场波澜壮阔的中概股回归浪潮。它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回归路线图,并揭示出其中的智慧和诀窍?

评分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动态,尤其是中概股这一群体,它们的起伏波动,以及近些年来回归A股或港股的趋势,都让我觉得充满了值得研究的价值。我最想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对“战略”层面的深度解析。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企业选择回归,这背后一定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这本书会否探讨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相互影响?它是否会为企业提供一个清晰的战略框架,指导它们如何根据自身的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以及市场机遇,来制定最佳的回归策略?而“套利”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对于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的强烈好奇。是否存在着不同市场之间估值差异带来的套利机会?亦或是,在监管政策的变动中,能够抓住的某些特定窗口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套利逻辑,并且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案例。比如,它会否详细介绍回归的几种主要路径,如IPO、借壳上市、或者通过产业整合来实现回归?每一种路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部署和套利空间?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分析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何一些公司选择回归,而另一些公司则继续留在海外。它是否会探讨回归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估值体系的差异、以及融资渠道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概股回归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商业智慧。它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概股回归蓝图,并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力量?

评分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这个书名,简洁有力,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中找到自己定位的企业充满好奇,而中概股回归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战略”的高度,深入剖析企业回归的根本原因和长远规划。它是否会探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国内产业政策导向、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并将其与企业的回归决策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它是否会为企业提供一个清晰的战略框架,指导它们如何根据自身的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以及市场机遇,来制定最佳的回归策略?“套利”这个词,无疑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不同资本市场在估值、监管、税收、以及融资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出其中存在的套利机会。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提供一些量化的分析模型,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捕捉这些机会?亦或是,它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成功的套利策略?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回归具体路径的探讨。例如,直接IPO、借壳上市、还是通过并购重组等。每一种方式的战略考量和套利空间会有哪些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分析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何一些公司选择回归,而另一些公司则继续留在海外。它是否会探讨回归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估值体系的差异、以及融资渠道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能够帮助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对资本市场感兴趣的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概股回归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商业智慧。它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概股回归蓝图,并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我一开始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它触及到了一个当下非常热门,但又充满了复杂性和未知性的话题——“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战略”这个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简单的计划,更是一种全局观,一种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自身实力乃至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与权衡。而“套利”,则直接点出了背后蕴含的经济驱动力和潜在的收益空间。对于我们这些身处资本市场,或是对资本市场运作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个组合无疑充满了吸引力。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有些独立的领域——宏观战略和微观套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回归与上市之路”的。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中,拨开迷雾,找到真正的方向?它会详细分析那些成功回归的案例,还是会深入剖析那些折戟沉沙的教训?“之路”这个词,预示着一个过程,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可能收获丰厚的旅程。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战略层面,为我们梳理出清晰的回归逻辑,比如,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回归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企业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回归过程中占据主动?而套利的部分,是否会涉及具体的估值方法、融资策略、以及如何规避风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而不仅仅是零散的案例堆砌。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在海外市场上市又选择回归的企业,其背后的决策逻辑到底有多么精妙,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博弈?它是否会探讨不同回归路径的优劣,比如IPO、并购、还是借壳上市?每一个选项背后,都涉及多少战略考量和财务计算?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操作指南,让那些有志于此的企业家、投资人,甚至是普通读者,都能对这一复杂过程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更是一本能够触及市场脉搏,具有实操价值的读物。

评分

《战略与套利:海外中概股回归与上市之路》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资本市场的想象。我一直对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崭露头角,又选择回归中国大陆或香港上市的公司感到好奇,因为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精妙的资本运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战略”的维度。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从宏观的产业政策、国家发展规划、以及全球经济格局出发,来解读中概股回归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它是否会为企业提供一个战略性的框架,帮助它们评估回归的成本与收益,并制定出最优的回归路径?“套利”这个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揭示不同资本市场在估值体系、融资效率、以及监管环境上的差异,从而为读者展现出潜在的套利机会?它是否会提供一些量化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识别和捕捉这些机会?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回归路径的分析。是IPO、借壳上市、还是通过并购重组?每一种方式在战略上有什么侧重点,在套利上有何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为精细的分析方法,让我们不仅理解“为什么”回归,更能理解“如何”回归。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回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国内上市审核的严格性、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差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极高实践价值的参考书,能够帮助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对资本市场感兴趣的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场波澜壮阔的中概股回归浪潮。它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回归路线图,并揭示出其中的智慧和诀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