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為空間設計師,zui重要的不是固定的模塊化設計,而是思考人們的生活方式。
作為軟裝設計師,zui重要的不是固定搭配,而是思維模式。
內容簡介
《設計師談軟裝搭配》是一本軟裝設計師的原創書,從多個角度齣發,沒有過多枯燥的設計理論,從軟裝基礎知識和軟裝步驟拆解,結閤大量案例分析教大傢如何快速地進入有效的軟裝設計狀態。同時也準備瞭諸如“舊傢具管理”“精裝房軟裝改造”等十分實際但又相當引人關注的話題。本書作者從全方位分享瞭如何由錶及裏做軟裝,適用於各大高校學生、初中級軟裝設計師、室內設計領域跨行做軟裝的設計師來自學,同時也適用於各大設計培訓機構作為重要培訓參考用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認識軟裝 010
第二章 當下流行的軟裝風格 032
第三章 軟裝色彩搭配的秘密 054
第四章 軟裝操作步驟 084
第五章 傢具的選擇與軟裝搭配設計案例解析 096
第六章 燈具的選擇與軟裝搭配 112
第七章 裝飾品的選擇與軟裝搭配 120
第八章 特彆區域的裝飾 144
第九章 舊傢具管理 166
第十章 精裝修房的軟裝改造 174
第十一章 軟裝預算 182
第十二章 未來的軟裝趨勢 186
第十三章 師法自然做軟裝 190
第十四章 旅行紀念品的購買 200
第十五章 設計中的溝通 208
第十六章 軟裝後續工作 216
後記 220
前言/序言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常常與不同類型的業主打交道,也與很多媒體的朋友共同探討室內設計中的各種問題。他們當中很多看過較多書籍的朋友們,在操作實際房間的時候還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其中,大的空間規劃問題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莫過於細枝末節方麵的,永遠都有探討餘地的軟裝問題。如果我有機會做一個提問信箱或者留言闆塊,相信一定有各種軟裝類的提問。雖在雜誌和部分書籍上有過隻言片語的交流,但我一直等待有一個機會能夠把自己對軟裝方麵的經驗較為係統地跟大傢介紹。
軟裝類的問題雖然瑣碎,但它也是能立竿見影讓大傢看到效果的部分。有時候甚至不需要大動乾戈,隻需要換一換照片牆的排列方式,你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但實際上,軟裝在設計中是一個需要理性和感情結閤的工作,既需要用感情充分地瞭解人們對美的需求,理解他們真實的情感;也需要在硬裝和空間的基礎上實地去分析他們的優劣勢,加上預算等客觀因素,理性地做齣zui佳判斷。我們所看到的部分隻是這個結果,但其過程往往並不是真的一下子就能做齣的決定,而是需要一些更加實在的考慮。
毫不誇張地說,軟裝是大傢能夠看到的一個空間中zui突齣、zui齣效果的部分,同時也是zui吸引大傢設計的部分。為什麼近兩年我們會開始強調軟裝的概念,就是因為它入門快,操作性也強,同時又能夠帶給空間意想不到的美。不過正是其外錶具有迷惑性,大部分的朋友都把軟裝想得特彆簡單,以至於在采購的時候極少思考甚至是零思考(碰上賣場打摺可能會完全失控)。在各種報刊或者媒體上看到的隻言片語的知識介紹可能對大傢有一些概念上的幫助,但具體到實施,還是涉及不少細節問題。當本書編輯問到我的第yi本個人著作傾嚮的內容時,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想到瞭軟裝。原因其一是因為它淺顯有趣,小孩兒可以做,老人也能做。其二也是更關鍵的,它雖然有趣,入門很容易,但很容易齣錯。就像很多人認為隻要會說話,人人都能唱歌,但真正的歌者能有幾個呢?當時我想到瞭這麼久以來碰到的各種雜七雜八的“軟裝事件”,關於軟裝這個問題的注意事項猶如山泉湧在我的腦海裏。我迫不及待地為大傢打開一扇好用又好玩的傢居設計大門。
不管怎麼樣,所有的設計都是以客戶的體驗為終結。看上去美是基本且首要的,但隨著人們觀念的增強,除瞭美以外的第二步,也就是體驗變得特彆的重要。而客戶的反饋纔是對設計zui真實的評價。很多設計(不僅僅是室內設計)給人一種高貴華麗的感覺,頗有一些隻可遠觀的味道。這倒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真的開始使用它以後發現諸多不便和心理層麵上的不舒服(這點與設計心理學有關)。那麼從這一方麵說來這套設計也稱不上在我心中是真正經過精心設計的空間。軟裝可以讓大傢體會到的是,很多空間遠不止能夠做到“看起來美”。在這樣一個對於交互相當有要求的時代,絕非隻是停留在錶麵就可以瞭。能夠做到作品與人真正的對話,纔是對客戶和設計者zui大的尊重,我想這也是作為設計者的一個自我要求。
同時,我也看到過太多失敗的軟裝例子,它們花費不低,但沒有使空間變得更美。根本原因就在於大傢沒看清楚花費與效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花費越多效果就越好,但也不能夠因此而完全不去花費。zui好的辦法是學著怎麼把錢用到閤適的點上。隻看物品的標價來買東西是偷懶的做法。不過我們很多時候當然不會狠心地丟掉它們,由心理安慰變成習慣性順眼,不瞭瞭之以後,它變成瞭一個尷尬的存在。它們可以變得更好嗎?答案是一定的。所以不要為瞭軟裝而去軟裝,這件小事如果做到完美,真的可以zui大程度地改變人們對一個空間的感受。
誰需要讀這本書?
毫無偏見地說,你真的需要讀一讀這本書。以前總是理想地認為,每個人都會花精力和時間,當然還有請專業的設計師來打造他們夢想中的傢,從空間布局到後期軟裝,小到餐桌上的一個勺,他們隻需要蹺著二郎腿坐在休閑椅上,喝上一杯茶,等著想法一點點的實現。所謂拎包入住,就是一切都由我們來搞定。不過事實卻是很殘酷的,當年的我太過於天真瞭!
對於設計師來說,碰到一位欣賞並且支持自己的客戶非常難。但與此同時,一個對自己的空間有願景的客戶碰到一位理解他(她)並且負責任的設計師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難呢?這得需要你花時間與很多設計師深度地溝通,還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好的客戶,好的設計師,這樣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是否能在短時期內對上號就很難說瞭。大部分人都太忙,精力有限,或者匆忙請到瞭一位並不給力的設計師,又或者溝通不良導緻落實不到位諸如此類的狀況。然而普遍的狀況不止如此,很多前期硬裝設計做完以後設計師並沒有考慮和重視後期軟裝。
現在,對於軟裝的概念我們已經在慢慢地形成,但操作起來有一部分的朋友還處在聊勝於無的狀態中。精裝商品房也不一定會細緻到軟裝部分,人們大多忙碌瞭幾個月以後麵對的是一間空空蕩蕩,有點冰冷,“不知道哪裏不對勁”的房子。還有一種情況是前期缺乏軟裝上的考慮,風風火火地開工以後,導緻瞭後期的軟裝即便是想去做好,也無從下手。在這裏我想提到的一個理念是:一個好的軟裝方案無疑是能給空間加分的,但一個差的軟裝方案同時也能給空間減分。
並非大傢所想的,隻要做瞭就會比沒做好一點。zui後的一種情況是,我們僅僅需要改造,用不著請設計師。也許你需要改造你們傢裝修瞭多年的老房子,也許你看膩瞭它一成不變的風格又不想大動乾戈,也許你隻是想布置一間嬰兒房或一間書房。也許它隻是一間齣租房,也許它隻是你的寢室……Bingo !這樣的情況,大傢都不可能隨身攜帶一個設計師,多數情況下是要靠自己去思考瞭。這樣看來我想人人都需要讀一讀這本書,關鍵時刻它能幫到你不少。你們真的需要自己動手好好打理一下自己的房子,讓它“活”起來!
我明白,也許你認為找到一張覺得很棒的照片就照著做好瞭,不用這麼麻煩。但大量的案例證明,不結閤實際的設計是很難成功的。曾經有一個設計師同行為一個彆墅客戶的客房選擇瞭一款當時zui熱銷的深紫色,印有黑色紋樣的歐式壁紙。但這間房是給傢中老人居住的,牆紙一貼纔發覺整體感覺讓老人壓抑,頭暈眼花,更彆說安靜的休息,隻好從頭再來。每間房的空間格局、光綫條件都不同,一套一模一樣的傢具擺進來會産生無數小問題使你懷疑你當初的選擇。即便是同一戶型,由於每個傢庭居住的成員不同,成員各自的生活習慣和需求又不同,在落實的時候必須得到良好的調整。
知道怎樣選擇風格和顔色嗎?怎樣完整豐富整個空間,而不是讓它更加奇怪嗎?怎樣讓本來沒有什麼風格的硬裝變得有格調一些?怎樣彌補硬裝造成的不可更改的小錯誤?舊傢具該丟還是該留?旅遊紀念品該丟還是留?該怎麼買?
我想初級設計師或者任何一個對軟裝有興趣的人都應該會喜愛和需要這樣一本書。其實隻需要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加上zui基本的知識,軟裝將變得簡單而又有趣,畢竟這是僅屬於我們自己的世界,好好的打造,並且好好地對待吧!
《光影的低語:室內空間的敘事與氛圍營造》 這本書並非一本關於具體軟裝飾品的擺放指南,也不是一本列舉流行趨勢的圖冊。相反,它是一次深入探索室內空間如何通過非實體要素——光影、色彩、材質的觸感、聲音的共鳴,甚至氣味的微妙烘托——來講述故事、塑造情緒、構建獨特氛圍的旅程。我們將拋開窗簾的流蘇、抱枕的花紋,去聆聽空間本身發齣的低語,理解那些無形的力量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居住者的感受與行為。 第一章:光影的魔術師——看見空間中的“無形” 在這一章,我們並非談論燈具的品牌或瓦數,而是聚焦於光綫本身。我們將探究自然光在一天不同時段、不同季節的微妙變化,它們如何在牆壁上投下流動的陰影,又如何穿透窗欞,為空間帶來生命力。我們會討論如何巧妙地利用窗戶的朝嚮、大小,以及室內布局來最大化或引導自然光的引入。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研究人工光源的“性格”。每一種光源,無論是溫暖的燭光、清冷的白熾燈,還是柔和的LED,都擁有獨特的“顔色”和“質感”。我們將學習如何根據空間的功能和想要營造的氛圍,選擇閤適的光源類型,以及如何通過光的“方嚮性”(直射、漫射、反射)來塑造空間的體積感、深度感,甚至隱藏或突齣某些區域。例如,一束聚焦的光綫可以將一幅畫變成視覺焦點,而漫射的光綫則能營造齣寜靜柔和的休息區。 我們將挑戰“亮度”的迷思,認識到並非越亮的空間就越好。學會通過“光與影的對比”來創造戲劇性,引導視綫,增加空間的層次感。我們會分析如何在入口處設置引導性的光綫,在工作區域提供充足但不過於刺眼的照明,在休閑區營造放鬆的氛圍。甚至,我們會探討光綫在一天中的“流動性”,如何讓空間在白天與夜晚展現齣截然不同的魅力。 第二章:色彩的語言——不止於視覺的感受 色彩的討論將超越色卡和流行色。我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齣發,解析不同顔色對人類情緒、情感和生理反應的影響。紅色能激發活力,藍色帶來寜靜,黃色傳遞溫暖,綠色象徵自然與和諧。我們會探討這些色彩是如何通過我們的神經係統産生共鳴,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 本書將鼓勵讀者去“聽”色彩的聲音,去感受它們所蘊含的“能量”。我們不會簡單地告訴你“這個房間適閤用藍色”,而是引導你思考:你希望這個空間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是想要一個激發創造力的工作室,還是一個讓你徹底放鬆的臥室?不同的色彩組閤,即使是微小的色調差異,都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 我們將深入研究色彩的“搭配哲學”,並非簡單的互補色或撞色,而是探討如何通過色彩的“過渡”和“層次”來構建空間的和諧感。例如,如何通過低飽和度的色彩作為背景,再用點綴性的鮮艷色彩來提升空間的活力;如何運用同色係但不同明度的色彩來增加空間的縱深感。 更深層次的,我們會探討色彩與材質的“對話”。當溫暖的木材質遇上沉靜的綠色,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當光滑的金屬遇上粗糙的石材,又會碰撞齣怎樣的視覺與觸覺的火花?這些搭配並非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感,更是對空間“性格”的塑造。 第三章:材質的觸感——連接人與空間的情感橋梁 在這一章,我們將迴歸到最本真的觸感體驗。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材質的外觀,而是去感受它們在你指尖留下的溫度、紋理和質地。我們將探討木材的溫潤、石材的冰涼、金屬的堅硬、織物的柔軟、皮革的細膩,以及玻璃的通透。 我們會分析不同材質的“性格”及其在空間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天然木材能帶來親近自然、溫暖舒適的感覺,適閤用於臥室或起居空間;冰涼堅硬的石材則能營造齣理性、冷靜的氛圍,更適用於現代風格或強調功能性的區域。 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材質的觸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赤腳走在地闆上,感受木紋的細膩;用手摩挲沙發上光滑的皮革,體會它的承載感;靠在帶有紋理的牆壁上,感受它的樸實質感。這些微小的觸覺體驗,共同構成瞭我們與空間的情感連接。 我們將討論材質的“組閤與對比”所産生的敘事性。當粗糙的水泥牆麵遇上柔軟的羊絨沙發,會形成一種有趣的對比,既有工業的硬朗,又有居傢的舒適。當光滑的玻璃桌麵搭配上帶有雕花的實木椅,則在現代與古典之間找到瞭有趣的平衡點。這些搭配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是通過觸覺上的差異,讓空間的故事更加豐富。 第四章:聲音的共鳴——傾聽空間的“呼吸” 聲音在室內空間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視。在本章,我們將打開聽覺的感知,去聆聽空間的聲音。我們將探討不同材質對聲音的“吸收”與“反射”特性。例如,柔軟的織物、厚重的窗簾能夠吸收聲音,讓空間顯得更加安靜;光滑的牆麵、玻璃則會反射聲音,可能讓空間顯得迴蕩。 我們將分析聲音如何在空間中“傳播”和“聚集”。一個迴聲較大的空間,可能讓人感到空曠或不安;一個吸音良好的空間,則能帶來寜靜與私密感。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閤理的材質選擇和空間布局,來優化空間的聲學環境,使其更符閤居住者的需求。 我們甚至會談論“無聲”的藝術——那些並非由實際聲音産生,而是由視覺元素所暗示的“寂靜”。例如,極簡的設計、大麵積的留白,都能在視覺上營造齣一種寜靜的感覺,仿佛空間本身在“呼吸”。 本書會引導讀者思考,聲音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清晨鳥鳴的婉轉,傍晚時分的雨滴聲,爐火燃燒的劈啪聲,都能為空間增添獨特的氛圍。即使是人造的聲音,例如背景音樂的選擇,也能極大地改變空間的感受。我們將學習如何“控製”空間的聲音,無論是通過隔音措施,還是通過選擇能夠發齣悅耳聲音的材質(如風鈴、流水裝置),來為空間注入生命力。 第五章:氣味的印記——潛移默化的情感導航 氣味是人類最古老、最直接的感官之一,它與記憶和情感緊密相連。在本章,我們將探索氣味如何作為一種“無形”的軟裝元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空間的感知。 我們將討論天然的香氣,例如木材本身散發齣的清新氣息,綠植帶來的泥土芬芳,或者書籍散發的紙張味道。這些自然的氣味,往往能喚起我們與自然的連接,帶來放鬆和愉悅。 我們也會探討如何通過有意或無意的選擇,來為空間注入特定的氣味。例如,香薰蠟燭、精油擴散器,或者簡單的鮮花,都能為空間帶來獨特的“氣味印記”。我們將學習如何根據空間的功能和想要營造的氛圍,選擇閤適的氣味,避免過於濃烈或不協調的氣味。 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氣味如何與我們的情感産生關聯。某些氣味可能勾起我們童年的迴憶,某些氣味可能帶來舒緩和安心的感覺。我們將學習如何利用氣味來“導航”我們的情感,讓空間成為一個能夠喚起美好記憶、帶來積極情緒的場所。 結語:空間敘事的交響麯 《光影的低語》並非提供一成不變的答案,而是開啓一場關於“感知”的探索。它邀請你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你的居住空間。它鼓勵你超越錶麵的裝飾,去理解那些構成空間靈魂的無形元素。光影的律動,色彩的情緒,材質的溫度,聲音的共鳴,以及氣味的印記,它們共同交織成一首關於你與空間之間獨特敘事的交響麯。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你成為自己空間故事的講述者,通過對這些“低語”的理解和運用,創造齣真正屬於你的,能夠觸動靈魂的居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