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

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扬 孙国峰 朱烨东 伍旭川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科技
  • 金融
  • 科技
  • 报告
  • 蓝皮书
  • 中国
  • 2017
  • 行业分析
  • 发展趋势
  • 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3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0391
丛书名: 金融科技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6年,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应用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热门话题。在这一背景下,本书聚焦金融科技的突破与应用,分为总报告、政策理论篇、产业篇、创新篇、基础设施篇、市场篇六大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判2016年度行业热点问题和2017年度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以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李扬,男,汉族,1951年9月出生,安徽怀远人,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1968年11月-1970年12月,安徽淮南唐山乡插队;1970年12月-1978年2月,安徽淮南建筑安装总公司工人;1978年2月-1981年12月,安徽大学经济系学生;1981年12月-1984年12月,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委培)硕士研究生;1984年12月-1986年10月,安徽大学经济系教师;1986年10月-1989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博士研究生;1989年7月-1991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1991年6月-199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财贸金融室副主任(其间,1991年8月评为副研究员);1994年3月-1995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财贸金融室主任;1995年2月-199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其间,1995年8月评为研究员);1998年9月-1999年3月,赴美访问学者;1999年3月-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其间,2000年1月换届选举为党委副书记);2003年2月-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临时党委书记(其间,2003年11月选举为党委书记);2008年9月-200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201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金融研究所所长。2011年被评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财政理论与政策等。
孙国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2003~200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历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公开市场操作处副处长、外汇业务处处长、货币政策司副司长,从事创建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公开市场操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等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金融市场。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朱烨东,经济学博士。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会长;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大领军人物,中国上市公司十大创业领袖人物;清华五道口全球创业领袖导师、长江商学院MBA导师。
伍旭川,男,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经济系。现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综合部主任,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政策、普惠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等。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王去非 陈一稀 吴逾峰】/001
  一 2016年互联网金融的总体发展情况/002
  二 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发展情况/007
  三 影响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兴技术/049

Ⅱ 政策理论篇
2 2016~2017年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评析【廖海勇】/070
3 普惠金融应用核心原则指引【李均锋 邱艳芳 张 弘】/089

Ⅲ 产业篇
4 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与监管研究【赵大伟】/108
5 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16)【宋 宁 刘柯杰】/131
6 中国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场景消费金融【柴青山 史建伟】/149
7 互联网资产管理发展综述【李 皛】/165
8 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发展与监管【张晓艳】/185

Ⅳ 创新篇
9 金融科技发展综述【刘澜飚 范小云 马婉婷】/212
10 技术创新催生智能投顾新蓝海【符 健】/253

Ⅴ 基础设施篇
11 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探讨【赵 耿 秦 璐】/274
12 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及风险管理【李大鹏】/284
13 互联网金融信息科技安全【伍旭川 王 芬 刘 学】/309

Ⅵ 市场篇
14 深圳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6)【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324
15 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及趋势【符 健】/333
16 金融资产交易所年度发展概述【张 坡 宋 雨】/350
17 互联网金融典型模式及发展趋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385

Ⅶ 附录
18 2016年互联网金融年度大事记【李 皛】/402

Abstract/413
Contents/415
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 导言 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技术创新的加速迭代以及市场需求的强劲驱动下,中国金融科技实现了从初步探索到规模化发展的飞跃。本报告聚焦于2017年度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态势,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分析这一时期行业的核心特征、关键成就、面临挑战以及未来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者、行业参与者、研究机构及广大读者提供一份权威、客观、具有前瞻性的参考。 第一章: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概况与政策环境 行业整体发展脉络: 回顾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分析金融科技如何渗透到支付、借贷、投资、保险、征信等多个金融服务环节,并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业的格局。 国家政策导向与监管框架: 深入剖析2017年中国政府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出台的重要政策法规,例如关于数字货币、区块链、网络借贷、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意见和监管措施。分析这些政策如何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防范潜在风险。 市场主体与生态构建: 梳理2017年在中国金融科技市场中活跃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大型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新兴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等。分析它们在生态构建中的角色分工与合作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良性竞争与协同发展态势。 第二章:支付与结算的数字化转型 移动支付的普及与深化: 详细阐述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如智能手机普及率、二维码支付的便捷性、用户习惯的养成等。分析移动支付在日常生活、线上线下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对传统支付方式的颠覆性影响。 跨境支付的创新与挑战: 探讨2017年中国在跨境支付领域的探索与进展,包括技术创新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在合规性、反洗钱等方面的应对策略。分析跨境支付服务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球贸易便利化。 数字人民币的初步探索(提及2017年时点下的相关前瞻性讨论): 虽然数字人民币尚未正式推出,但在2017年,央行已开始积极研究与探索,本章会基于当时的公开信息,提及数字货币的潜在发展方向和影响。 第三章:普惠金融与信贷科技 网络借贷(P2P)的合规化与风险治理: 聚焦2017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在监管趋严背景下的转型与发展。分析行业如何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经营,以及风险缓释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信贷审批中的应用: 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赋能信贷业务,提升风险评估的精准度、效率和覆盖面。分析其在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消费信贷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信用体系建设与征信服务创新: 分析2017年中国在构建更加全面、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金融科技在征信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投资理财的智能化升级 智能投顾(Robo-advisors)的市场接受度与发展: 探讨2017年智能投顾在中国市场的引入与发展状况。分析其为投资者提供的个性化资产配置建议、投资组合管理等服务,以及在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方面的潜力。 互联网基金销售与财富管理: 梳理2017年互联网平台在基金销售、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领域的创新模式。分析其如何通过降低投资门槛、提升用户体验,推动财富管理服务的普及。 区块链技术在证券与资产管理领域的潜在应用: 探讨2017年市场对区块链技术在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透明度等方面的初步设想和探索。 第五章:保险科技(InsurTech)的变革 场景化保险与碎片化保障: 分析2017年保险科技如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开发出满足特定场景需求的创新保险产品,如出行险、健康险、退货险等。 互联网保险渠道的拓展与优化: 探讨互联网平台在保险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理赔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如何提升保险服务的可及性和用户体验。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风险定价与反欺诈中的作用: 分析保险科技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优化产品定价,并有效识别和防范保险欺诈行为。 第六章:金融科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监管合规与风险防控: 深入分析2017年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在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反洗钱、金融风险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措施。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探讨金融科技业务中涉及的海量用户数据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如何在利用数据价值的同时,切实保障用户隐私。 技术风险与系统性风险: 分析金融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技术故障、系统性风险以及对金融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人才瓶颈与技术壁垒: 讨论金融科技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 第七章:展望与建议 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经验总结: 提炼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中的宝贵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基于2017年的发展基础,对中国金融科技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 政策建议: 针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科技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业发展建议: 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发展建议,包括技术创新、合规经营、风险管理、生态合作等方面的思考。 结论 2017年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行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报告的发布,旨在为理解和把握中国金融科技的演进脉络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行业各方提供决策支持和发展指引。我们相信,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各方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金融科技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金融科技的发展轨迹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注它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中是如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这个书名,就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2017年,是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经历了一轮高速发展,也开始面临一些挑战和洗牌的关键时期。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帮助我梳理清楚那个时期的行业发展脉络。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是如何被实际应用于金融服务的,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态。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当时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格局,有哪些公司在引领行业发展,它们各自的优势是什么,以及市场竞争的态势如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份“发展报告”,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所面临的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合规经营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监管部门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并为理解其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并且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动态密切关注的读者,2017年绝对是中国金融科技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察窗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专业、系统、权威的分析视角,帮助我深入理解在那一年,中国金融科技是如何演进的。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梳理出当时有哪些新兴的金融科技模式和技术正在崭露头角,例如,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消费金融的创新、智能投顾的探索,以及区块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初步尝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这些发展背后驱动因素的深入剖析,是政策的引导?资本的推动?还是技术的成熟?同时,作为一份“发展报告”,我期待书中能够对2017年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有清晰的描绘,比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合规经营、以及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等。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分析一些典型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经验?这些生动的案例,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行业的发展逻辑。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构建起一个关于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宏观框架,理解其当时的现状,并为理解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行业报告,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分析深度和前瞻性。《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的标题,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2017年,是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监管交织。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出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的核心发展脉络,揭示出哪些技术突破带来了实际的金融服务变革,哪些商业模式在市场中取得了成功,又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在萌芽。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在那个时期,中国在移动支付、数字货币、智能风控、普惠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同时,我也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当时中国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特点,探讨监管政策如何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监管部门在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企业或事件的剖析,来印证其对行业发展的解读。对于我而言,理解2017年的中国金融科技,是理解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评分

我之所以对《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抱有如此高的期待,是因为它精确地捕捉了我最为关注的那个历史时期——2017年,一个中国金融科技行业正在经历剧烈变革、创新与洗牌并存的时代。作为一本“皮书”,我预设了它具有相当的学术严谨性和行业深度。我非常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宏观图景,包括其核心驱动力、关键技术应用、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及其竞争格局。例如,书中是否会对当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情况进行详尽分析?支付、信贷、保险、财富管理等各个细分领域又有哪些代表性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涌现?此外,我尤其关注书中对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的解读。那一年,监管的动向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希望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当时的主要监管政策,以及它们是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获得对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全貌的清晰认知,并从中汲取关于行业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的宝贵见解。

评分

对于《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我抱有极大的期待,尤其是在我个人对金融科技领域,特别是其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历程充满好奇的背景下。2017年,无疑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一年的市场氛围,无论是积极的创新还是潜在的风险,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作为皮书系列的一员,其严谨性和专业性是值得信赖的。我期望它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入的行业洞察,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技术名词或者企业名称,更重要的是能够剖析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应用于金融场景,又是如何重塑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例如,我非常想知道,在2017年,人工智能在风险评估、欺诈检测、智能客服等方面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区块链技术在那一年是否已经开始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身份认证等领域显露潜力?又或者,大数据分析是如何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除了技术层面,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中国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分析。2017年,监管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对整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的监管思路,以及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行业内代表性企业的发展案例,了解它们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又是如何应对监管的挑战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2017年的历史,更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科技的过去,进而预判其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一直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看到《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的标题时,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2017年,无疑是中国金融科技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一年,那时的市场充满了活力与不确定性,各种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让我对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与突破充满了好奇。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关键的节点,中国的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以及监管部门是如何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这本书作为一个“蓝皮书”,通常意味着其内容会包含深入的行业分析、详实的数据统计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梳理出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脉络,理解那些引领行业变革的关键性事件和重要参与者。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这些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潜在风险。毕竟,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本的游戏,更关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金融生活。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标志着对那一时期中国金融科技成就的一次系统性总结和梳理,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至今仍活跃在行业前沿的初创企业,它们在那一年是如何起步,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或者,那些在2017年就已经崭露头角的科技巨头,它们又是如何凭借自身优势,逐步构建起自身的金融科技版图的?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折射出行业发展的真实图景。

评分

我对《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的期待,源于我一直以来对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快速发展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皮书系列”所代表的深度研究和权威性的高度认可。2017年,是金融科技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发展和初步调整的关键时期。我非常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份关于当时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的全面、客观且富有洞察力的报告。书中我特别关注的内容包括: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在技术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的实际进展;在支付、借贷、理财、保险等细分领域的创新模式和市场表现;以及行业在用户增长、交易规模、投融资活动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面临的主要挑战,例如数据安全、合规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并分析这些挑战是如何被应对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梳理,帮助我理解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特征以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理解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之所以对《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如此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就必须回溯其关键节点,观察其成长足迹。《皮书系列》的品牌效应本身就意味着其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而“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这个副标题,则直接点明了我最想探究的那个时期。2017年,可以说是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经历了一轮快速扩张和初步洗牌的时期,市场上的各种创新形态层出不穷,从支付到借贷,从投资到保险,几乎所有金融服务的环节都在被科技改造。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的整体图景:有哪些主要的力量在驱动着行业发展?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是如何互动和竞争的?监管部门又是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业态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翔实的数据,比如各类金融科技业务的市场规模、用户增长情况、投融资动态等等,这些客观的数字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的市场真实面貌。此外,书中对当时出现的诸如“技术滥用”、“数据泄露”、“监管套利”等问题的探讨,也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我们如何吸取教训,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读者理解中国金融科技是如何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不断进步的。

评分

当我翻开《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时,我首先被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更像是一份系统性的研究报告,旨在全面地剖析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的现状与发展。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取关于行业整体规模、主要参与者、核心技术应用、监管政策演变以及面临挑战等方面的深度信息。2017年,是中国金融科技从野蛮生长逐渐走向规范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无数的创新正在发生,同时伴随着一些风险的暴露。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一年的发展轨迹,揭示出哪些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在当时扮演了关键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金融行业所采纳和应用的。更重要的是,我想要了解,在这一系列的创新浪潮中,中国金融科技是如何在风险与合规之间寻求平衡的。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当时主要的监管政策,例如关于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以及这些政策对行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反映出市场真实生态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图表,它们能够帮助我直观地理解当时的市场格局,以及不同细分领域的发展特点。例如,在移动支付领域,有哪些新的趋势出现?在智能投顾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技术和模式在尝试?这些具体的问题,我期望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

我对《皮书系列·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怀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因为2017年对于中国金融科技而言,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关键年份。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份关于当时行业发展状况的权威、详实且富有洞见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全面地展现出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在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市场格局、以及监管政策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例如,在技术层面,我期待看到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赋能传统金融服务,并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的。在市场格局方面,我希望能够了解当时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是谁,它们各自的优势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的。此外,对于监管政策,2017年无疑是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对当时的各项监管举措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们对行业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更能提供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对于我这样一位希望全面了解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历程的读者而言,一本聚焦于2017年这一重要节点的“蓝皮书”,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