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上海自贸试验区对长江经济带制度创新辐射作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经济协同作用的对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战略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命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可供研究的视角。本书从总体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层面,基于产业梯度转移、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市场分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政府协同机制等视角,分别论述经济协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分析上海自贸试验区对长江经济带制度创新辐射作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经济协同作用的对策建议。
徐永林: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资产评估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在《世界经济》《统计与决策》《审计与经济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和参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十多项。
第1章 国际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经验借鉴
1.1城市群发展基础理论
1.2全球主要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实践
1.3国际城市群发展经验总结
第2章 国外自贸区及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经验
2.1政府职能转变方面
2.2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
2.3金融监管方面
2.4市场准入方面
2.5法律保障方面
第3章 长江经济带协同指标确立及空间实证分析
3.1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空间模型理论
3.2长江经济带协同实证分析
3.3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与选择
3.4实证结果分析
3.5政策启示
第4章 长江经济带总体层面经济协同效应的问题与不足
4.1产业协同现状
4.2投资协同现状
4.3长江经济带贸易便利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4.4长江经济带营商环境现状
4.5长江经济带市场分割现状
4.6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公路、铁路和水运及国际多式联运协同机制)
4.7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现状
4.8长江经济带政府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经济协同效应差异分析
5.1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协同现状与问题
5.2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经济协同问题与不足
5.3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协同问题与不足
第6章 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及在长江经济带复制推广
6.1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6.2监管体系改革
6.3可复制推广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6.4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市场准入管理体制
6.5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监管经验
第7章 提升长江经济带经济协同作用的策略
7.1提升上海自贸对长江经济带辐射的总体策略
7.2提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协同对策建议
7.3提升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经济协同对策建议
7.4提升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协同对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
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纲要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位于长江出海口并一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肩负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2016年9月1日中国自贸试验区体系新增7个成员后,进入3.0版本时代,对外对接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同时,其中重点锁定长江经济带。,浙江作为下游省份,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提供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产品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湖北省作为长江中游核心省份,重点落实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基地的要求,逐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及在整个长江经济带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庆与四川作为上游两个省市,落实中央关于西部门户城市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发挥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作用,带动西部发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协同发展。新增长江经济带4个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上海自贸区发展3年来制度创新措施。上海需要进一步保持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深化进程中制度创新的示范与引领作用,而其中的抓手则集中于政府职能转变、区域通关一体化、对外投融资平台与金融创新等领域。
作为中国最早的自贸试验区,上海承担在制度创新方面示范与引领作用,在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产业梯度转移、市场一体化建设、政府协同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并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重要贸易与投资节点城市。高铁网络的构建与江海联运网络的形成,改变了以往相对静态的区域发展格局,也加快不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的可能,为长江经济带区域间联动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命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可供研究的视角。本研究相对于以往他人研究能够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本书从总体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层面,基于产业梯度转移、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市场分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政府协同机制等视角,分别论述经济协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分析上海自贸试验区对长江经济带制度创新辐射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加强经济协同作用的对策建议。
本书由研究团队成员集体完成,由徐永林教授负责总统稿。,长江经济带上游部分经济协同问题与对策由文娟、王云飞与张秋菊老师撰写,中游部分由宾建成、何欢浪和张运婷老师撰写,下游部分由高运胜、金毓和何武老师编撰,第三章长江经济带经济协同效应实证分析部分由柯蓉老师完成,感谢部分研究生在数据收集和文献整理方面所做的贡献。
感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自贸区研究院对本书出版的资助。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一直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并非孤立的改革举措,而是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则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将这两者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下,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战略考量。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规则对接、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经验,如何有效地溢出和传导至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提升。同时,我也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分析长江经济带所具备的巨大市场潜力、产业基础以及人才资源,如何为上海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腹地和多元化的支撑。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联动和战略协同的内在逻辑,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预示着广阔的经济前景,点缀其间的金色线条则勾勒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严谨与效率,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活力与连接。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经济类区域瞥见它的,当时就被这个标题所吸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它代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而长江经济带,则是承载着中国经济发展重量的黄金水道,连接着无数的城市和产业。将这两者放在一起研究,必然会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我立刻把它拿在手里翻阅,虽然只是简单地浏览了目录和前言,但我已经感觉到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会非常扎实,它所探讨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和战略眼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两大国家战略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可能蕴含着许多实践性的建议,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它无疑是一扇重要的窗口。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面临一个棘手的项目,需要对某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联动进行深入分析。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宏观视角和具体案例相结合的资料,而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读完前言和目录后,我更加确信它能满足我的需求。从目录的结构来看,作者显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实践,再到未来的发展路径,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特别是其中关于“制度创新与政策联动”的章节,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里一定会有作者对上海自贸区在制度突破方面和长江经济带在政策协调方面的独到见解。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特别感兴趣,还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宏观层面的战略对接,还可能深入到具体的产业集群、市场主体行为以及人文交流等微观层面,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深入一线进行调研的从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框架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区域发展关系,并从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
评分作为一名在沿海城市工作的企业管理者,我一直关注国家级经济区域的协同发展,尤其是那些具有示范效应的战略区域。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活力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早已引起我的高度重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将两者深度融合的研究视角。我之前了解到的信息,更多是关于上海自贸区在金融、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探索,以及长江经济带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举措。但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1+1>2的效应,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作者很可能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上海自贸区如何在制度创新上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又如何为上海自贸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产业协同、要素流动、创新驱动等方面的具体分析和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从中找到企业发展的有利契机。
评分我是一名对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地理学充满浓厚兴趣的学生,经常关注国家层面的重大经济政策动向。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信息时,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购物车。我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层面,而对它如何与更为宏大的“长江经济带”战略进行有机结合,则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标题中将两者并列,这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的研究视角,而不是简单的两个区域的各自阐述。我相信作者一定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去分析两者在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对接机制,将上海的先行先试经验辐射到长江经济带沿线,同时,长江经济带的广阔腹地和丰富资源,又如何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系统学习和理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非凡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