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中国人的精神
作 者:辜鸿铭;李静
ISBN :9787201107745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印刷时间:2016年10月
字 数:字
页 数:页
开 本: 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g
定 价:39元
编辑
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君子之道,表现在中国人身上,是一种分寸与体面。
晚清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集体性的谴责心理,认为是国家落后的主因。受过西式精英教育的辜鸿铭,却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呼吁"把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从而清除东西界限"。有了百年的历史纵深,的读者或许能从他的文字里读到中国人应有的样子。
本版以1915年初版为底本全译新译,附英文演讲稿节选。
目 录
序言
导论:良民宗教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女性
中国的语言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大汉学家
汉学(一)
汉学(二)
暴民崇拜教或战争与出路
附录:《中国人的精神》英文演讲稿(节选)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精神》是反映辜鸿铭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发表于北京,用英文写成,旨在对外展示中国文明的价值,呼吁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1915年,欧洲正深陷一战的泥潭,仿佛大厦将倾,西方人几百年来终于对自身文化产生集体性的反思。辜鸿铭旁征博引,以歌德、卡莱尔和阿诺德的思想为对照,向西方阐释古典儒学的精神内核。
作者简介
辜鸿铭(1857-1928),学者,翻译家。祖籍福建同安,出生于英属槟榔屿的华侨世家。少年游学欧洲,英、法、德语功底深湛。而立之年归国,任张之洞幕僚十七年。民国初年任北大教授,晚年赴日本讲学,病逝于北京。辜鸿铭早年接受传统西式精英教育,归国后即服膺于孔孟儒学,在五四以前长期在西方媒体上为中国发声,维护国家形象和传统文化。1915年《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后,辜氏受到西方思想界的广泛推崇,被誉为东方哲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之一,与泰戈尔齐名。
李静,生于1982年,译者,出版人。外交学院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工作曾辗转于北京、巴西和俄罗斯,现旅居美国。
这本书的封面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时代气息,仿佛能带人穿越回那个变革与碰撞交织的年代。我一直对“精神”的讨论很感兴趣,尤其是当我们讨论“民族精神”时,往往会陷入一些比较空泛的理论。但是,“分寸”和“体面”这两个词,却显得格外接地气,又饱含深意。我理解的“分寸”,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是一种懂得进退的智慧,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的期待。而“体面”,则可能是一种内在的自信,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种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尊严和气节的态度。这本书的“1915初版全译本”,让我感到非常珍贵,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触及那个时代最原始的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是如何去理解和实践这些“分寸”和“体面”的。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努力维系住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并从中找到属于中国人的自信和骄傲。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绝佳机会。
评分我一直对“民族文化”这个概念非常着迷,总觉得它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符号或习俗,而是一种渗透在血液里,影响着我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层特质。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充满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还原中国人的分寸和体面”,让我眼前一亮。我理解的“分寸”,可能是一种处事的智慧,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懂得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而“体面”,则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骄傲,是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尊严的能力。这本书的“1915初版全译本”,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思想交织碰撞,我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一定有着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坚持,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努力寻找并守护着属于“中国人”的那份“分寸”和“体面”,从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继承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究竟是怎样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终要体现在其国民的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里。“分寸”和“体面”,这两个词,对我来说,恰恰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钥匙。所谓的“分寸”,大概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尺度,一种懂得把握分寸的智慧,它关乎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也关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体面”,则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尊严和自尊,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质,一种对自己和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这本书的“1915初版全译本”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承诺了对那个时代精神的原汁原味呈现。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人是如何去理解和践行这些“分寸”和“体面”的。他们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的同时,也努力塑造和维护着自己的“分寸”和“体面”的?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些关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泛黄的书页仿佛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记忆。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知识分子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思考和定位自己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在1915年,那是一个怎样的中国?西方思潮涌入,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人们在迷茫中寻找出路。这本书的标题“还原中国人的分寸和体面”,立刻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理解的“分寸”不仅仅是人际交往中的尺度,更是民族精神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特价值和尊严的体现。“体面”则可能涉及到民族自尊心,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如何作为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国家而存在。这本书的“初版全译本”更是让我感到珍贵,意味着我们能够接触到最原始、最纯粹的思想,不受后世解读的干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试图重塑和定义“中国人”这个身份的,以及他们对“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理解,是否与我们当下所感知的有所不同。这份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细腻的“中国人”形象。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有时过于宏大和概念化,缺乏具体的情感和行为层面的支撑。而“分寸”和“体面”这两个词,却恰恰点出了这种精神的落地之处。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是否恰当,是否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内敛的智慧和对他人的尊重,这不就是一种“分寸”吗?而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不卑不亢,展现出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价值,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体面”?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其对1915年中国社会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出当时人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和实践这些“分寸”和“体面”的,是如何在变革的时代中,努力维系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从细节处见精神的视角,对我而言,非常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