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 名:中國人的精神
作 者:辜鴻銘;李靜
ISBN :9787201107745
齣 版 社:天津人民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6年10月
印刷時間:2016年10月
字 數:字
頁 數:頁
開 本: 16開
包 裝:平裝
重 量:g
定 價:39元
編輯
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是君子之道,錶現在中國人身上,是一種分寸與體麵。
晚清以來,國人對傳統文化産生瞭集體性的譴責心理,認為是國傢落後的主因。受過西式精英教育的辜鴻銘,卻旗幟鮮明地反對全盤西化,呼籲"把東西方的長處結閤在一起,從而清除東西界限"。有瞭百年的曆史縱深,的讀者或許能從他的文字裏讀到中國人應有的樣子。
本版以1915年初版為底本全譯新譯,附英文演講稿節選。
目 錄
序言
導論:良民宗教
中國人的精神
中國的女性
中國的語言
約翰·史密斯在中國
大漢學傢
漢學(一)
漢學(二)
暴民崇拜教或戰爭與齣路
附錄:《中國人的精神》英文演講稿(節選)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精神》是反映辜鴻銘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發錶於北京,用英文寫成,旨在對外展示中國文明的價值,呼籲東西方文化彼此融閤。1915年,歐洲正深陷一戰的泥潭,仿佛大廈將傾,西方人幾百年來終於對自身文化産生集體性的反思。辜鴻銘旁徵博引,以歌德、卡萊爾和阿諾德的思想為對照,嚮西方闡釋古典儒學的精神內核。
作者簡介
辜鴻銘(1857-1928),學者,翻譯傢。祖籍福建同安,齣生於英屬檳榔嶼的華僑世傢。少年遊學歐洲,英、法、德語功底深湛。而立之年歸國,任張之洞幕僚十七年。民國初年任北大教授,晚年赴日本講學,病逝於北京。辜鴻銘早年接受傳統西式精英教育,歸國後即服膺於孔孟儒學,在五四以前長期在西方媒體上為中國發聲,維護國傢形象和傳統文化。1915年《中國人的精神》齣版後,辜氏受到西方思想界的廣泛推崇,被譽為東方哲學的兩位代錶人物之一,與泰戈爾齊名。
李靜,生於1982年,譯者,齣版人。外交學院經濟學學士、法學碩士。工作曾輾轉於北京、巴西和俄羅斯,現旅居美國。
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終要體現在其國民的言行舉止之中,體現在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裏。“分寸”和“體麵”,這兩個詞,對我來說,恰恰是理解一個民族精神內核的鑰匙。所謂的“分寸”,大概就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尺度,一種懂得把握分寸的智慧,它關乎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也關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而“體麵”,則更像是一種內在的尊嚴和自尊,是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氣質,一種對自己和對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這本書的“1915初版全譯本”對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為它承諾瞭對那個時代精神的原汁原味呈現。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中國人是如何去理解和踐行這些“分寸”和“體麵”的。他們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瞭他們獨特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具體的視角,去觀察和感受“中華民族”在曆史變遷中,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的同時,也努力塑造和維護著自己的“分寸”和“體麵”的?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關於民族精神的具象化理解。
評分我一直對“民族文化”這個概念非常著迷,總覺得它不僅僅是曆史遺留下來的某些符號或習俗,而是一種滲透在血液裏,影響著我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深層特質。而“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更是充滿瞭無數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還原中國人的分寸和體麵”,讓我眼前一亮。我理解的“分寸”,可能是一種處事的智慧,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懂得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而“體麵”,則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驕傲,是一種在睏境中依然保持尊嚴的能力。這本書的“1915初版全譯本”,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那個年代,中國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思想交織碰撞,我想,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一定有著他們獨特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和應對這些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時代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思考、他們的堅持,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努力尋找並守護著屬於“中國人”的那份“分寸”和“體麵”,從而也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繼承和發展的“中華民族”精神,究竟是怎樣一點一滴匯聚而成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時代氣息,仿佛能帶人穿越迴那個變革與碰撞交織的年代。我一直對“精神”的討論很感興趣,尤其是當我們討論“民族精神”時,往往會陷入一些比較空泛的理論。但是,“分寸”和“體麵”這兩個詞,卻顯得格外接地氣,又飽含深意。我理解的“分寸”,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是一種懂得進退的智慧,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和對他人的期待。而“體麵”,則可能是一種內在的自信,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一種即使身處逆境,也能保持尊嚴和氣節的態度。這本書的“1915初版全譯本”,讓我感到非常珍貴,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直接觸及那個時代最原始的思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是如何去理解和實踐這些“分寸”和“體麵”的。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努力維係住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並從中找到屬於中國人的自信和驕傲。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文化根源的絕佳機會。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泛黃的書頁仿佛訴說著那個年代的記憶。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尤其是知識分子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是如何思考和定位自己抱有濃厚的興趣。想象一下,在1915年,那是一個怎樣的中國?西方思潮湧入,傳統文化受到衝擊,人們在迷茫中尋找齣路。這本書的標題“還原中國人的分寸和體麵”,立刻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理解的“分寸”不僅僅是人際交往中的尺度,更是民族精神在時代洪流中如何保持自身獨特價值和尊嚴的體現。“體麵”則可能涉及到民族自尊心,以及在國際舞颱上如何作為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國傢而存在。這本書的“初版全譯本”更是讓我感到珍貴,意味著我們能夠接觸到最原始、最純粹的思想,不受後世解讀的乾擾。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試圖重塑和定義“中國人”這個身份的,以及他們對“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理解,是否與我們當下所感知的有所不同。這份對曆史細節的還原,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吸引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細膩的“中國人”形象。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民族精神”的理解,有時過於宏大和概念化,缺乏具體的情感和行為層麵的支撐。而“分寸”和“體麵”這兩個詞,卻恰恰點齣瞭這種精神的落地之處。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是否恰當,是否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內斂的智慧和對他人的尊重,這不就是一種“分寸”嗎?而在更廣闊的社會層麵,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獨特性,不卑不亢,展現齣一種內在的自信和價值,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體麵”?我期待這本書能通過其對1915年中國社會細緻入微的描繪,展現齣當時人們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去理解和實踐這些“分寸”和“體麵”的,是如何在變革的時代中,努力維係住民族文化的根脈,並從中汲取力量。這種從細節處見精神的視角,對我而言,非常有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