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就孔子生平,针对二十五种疑辨做解释,此疑辨均为治学者感兴趣或应了解之主题。
2.本书之思想阐发,均以《论语》为主,凡属于孔子之思想学术,悉从其自为学及教育事业为中心。
3.阐扬孔子政治事业之背后,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番精神。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西汉司马迁《史记》采集以前各书材料写成《孔子世家》, 是为记载孔子生平首尾条贯之第一篇传记。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 重为孔子作传。其宗旨, 乃在阐扬孔子教育事业之博大精深, 而政治事业实乃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本书提要钩玄, 折衷群言, 而以《论语》为中心大本。其间取舍从违, 实不专为讨论孔子之一生, 乃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一部人人必读书。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 次
序言
再版序
第一章 孔子的先世
一 弗父何
二 正考父
三 孔父嘉
四 孔防叔
五 叔梁纥
第二章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一 孔子之母
疑辨一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二 孔子生平
疑辨二 孔子生平
三 孔子父母卒年
疑辨三孔子少孤不知父墓
第三章孔子之早年期
一 孔子之幼年
二 孔子十五志学
三 孔子初仕
第四章 孔子之中年期
一 孔子授徒设教
二 孔子适齐
疑辨四孔子适齐诸节
三 孔子反鲁
疑辨五 孔子五十学易
第五章 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
一 孔子出仕之前缘
疑辨六 阳货为大夫与公山弗扰以费叛
二 孔子为中都宰至为司空、司寇
疑辨七 孔子为大司寇及诛少正卯
三 孔子相夹谷
疑辨八 穀梁与史记夹谷之会
四 孔子墮三都
第六章孔子去鲁周游
一 孔子去魯
疑辨九 孔子为师己之歌
二 孔子适卫
三 孔子过匡过蒲
疑辨十 孔子围于匡与过宋遭司马魋之难
疑辨十一 孔子将渡河西见赵简子
四 孔子反卫出仕
疑辨十二 孔子在卫主蘧伯玉家
疑辨十三 子见南子
五 孔子去卫
疑辨十四 孟子言孔子未尝终三年淹
六 孔子过宋
七 孔子至陈
疑辨十五 孔子两至陈
疑辨十六 陈蔡大夫谋围孔子
疑辨十七 楚昭王迎孔子
八 孔子至蔡
九 孔子自蔡反陈
一〇 孔子自陈反卫
疑辨十八 卫孝公与陈愍公
一一 孔子自卫反鲁
疑辨十九 季桓子临死嘱康子召孔子
疑辨二十 季康子以欲召孔子问冉有
第七章 孔子晚年居鲁
一 有关预闻政事部分
二 有关继续从事教育部
疑辨二十一 宰我列言语科
疑辨二十二 有若状似孔子
三 有关晚年著述部分
疑辨二十三 孔子删诗
疑辨二十四 孔子序书作易传
第八章 孔子之卒
一 孔子之卒与葬
疑辨二十五 孔子泰山梁木之歌
二 孔子之后世
三 孔门七十子儒学之流衍
孔子年表
附录一 读胡仔孔子编年
附录二 读崔述洙泗考信录
附录三 读江永乡党图考
附录四 旧作孔子传略
附录五 旧作论语新编
一、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自言,十有五而志于学,即是有志学此道。三十而立,即能立身此道。又言四十而不惑,即是于此道不复有所惑。世事之是非得失,吾身之出处进退,声名愈闻,则交涉愈广,情况愈复杂,而关系亦愈大;在孔子则是见道愈明,而守道愈笃,故不汲汲于求出仕也。
二、荷蓧丈人
今丈人只认勤四体、分五谷为人生正道,尚知当有父子,而不知同时仍当有君臣。此丈人或亦抱亡国之痛,有难言之隐,故孔子谓之曰隐者。孔子尝欲居九夷,又曰“乘桴浮于海”,是孔子非不同情隐者。然世事终须有人担当,不得人人皆隐。
三、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颜氏女徵在从父命为婚,梁纥老而徵在少,时人谓之野合。
四、孔子少孤不知父墓
孔子父叔梁纥葬于防,其时孔子年幼,纵或携之送葬,宜乎不知葬处。又古人不墓祭,岁时仅在家祭神主,不特赴墓地。又古人坟墓不封、不树,不堆土、不种树,无可辨认。孔氏乃士族,家微,更应如此。故孔子当仅知父墓在防,而不知其确切所在。
序 言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生平言行,具载于其门人弟子之所记,复经其再传、三传门人弟子之结集而成之《论语》一书中。其有关于政治活动上之大节,则备详于《春秋左氏传》。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及其家世先后,又散见于先秦古籍如《孟子》《春秋公羊》《穀梁传》《小戴礼记· 檀弓》诸篇,以及《世本》《孔子家语》等书者,当尚有三十种之多。最后,西汉司马迁《史记》采集以前各书材料成《孔子世家》,是为记载孔子生平首尾条贯之第一篇传记。
然司马迁之《孔子世家》,一则选择材料不谨严,真伪杂糅。一则编排材料多重复,次序颠倒。后人不断加以考订,又不断有人续为孔子作新传,或则失之贪多无厌,或则失之审核不精,终不能于《孔子世家》以外别成一惬当人心之新传。
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凡属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生志业,可以由此推见。而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虽事隔两千五百年,孔子之政治事业已不足全为现代人所承袭,然在其政治事业之背后,实有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番精神,为孔子学术思想以学以教、有体有用之一种具体表现。欲求孔子学术思想之笃实深厚处,此一部分亦为不可忽。
孔子生平除其自学与教人与其政治事业外,尚有著述事业一项,实当为孔子生平事业表现中较更居次之第三项。在此一项中,其明白可征信者,厥惟晚年作《春秋》一事。其所谓订《礼》《乐》,事过境迁,已难详说,并已逐渐失却其重要性。至于删《诗》《书》,事并无据。赞《周易》则更不足信。
……
拿到这本精装本,第一印象就是装帧的质感极佳,那种沉甸甸的触感和纸张的细腻纹理,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享受。但真正吸引我深入阅读的,是作者对孔子“学”与“思”的辩证阐述。很多关于儒家的解读,往往将孔子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从而忽略了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修正。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孔子思想的“生长性”。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大量先秦文献的碎片,去还原孔子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礼”的不同理解,是如何从对周代旧制的维护,逐渐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内化为个体道德自觉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关于“克己复礼”的解读部分,不同于以往的教条式灌输,作者深入挖掘了这种自我约束背后的个体精神追求,以及它如何成为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基石。这种由内而外的探究,让孔子的形象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位不断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张力的伟大思想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注释,而是为了消化作者提供的那种多维度的解读视角,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边界。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阅读一本如此厚重的“传记”有些许抗拒,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史实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老道,他深谙如何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能力,他能精准地把握住孔子在面对政治失意时的那种“不怨天,不尤人”的淡然,但这种淡然并非无动于衷,而是一种深刻理解了历史必然性后的豁达。书中对孔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互动描写也十分精彩,比如他与老子的对话片段(即使是后世的揣测与整合),都被赋予了极其合理且富有张力的思想交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孔子“做了什么”,更在于“揭示”了孔子“为什么那样想”,以及这些想法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成功地将孔子从历史的尘埃中拔擢出来,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人类文明进程中进行审视,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智慧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文字的温度和穿透力。作者的叙述语言非常考究,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对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敬意,但绝不矫揉造作,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孔子晚年“删《诗》、《书》,作《春秋》”这一阶段时的态度。没有简单地将《春秋》视为一部历史著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孔子试图通过这部“微言大义”之作,对历史进行价值判断和精神立法的宏大抱负。这种对“历史意识”的构建描写,让我对孔子作为“史家”和“立言者”的双重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次高水平的导览,带领我领略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最高峰。那些看似平常的章节,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史料挖掘和精密的逻辑推演,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识与匠心。
评分这部《孔子传》读完,合上书本,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敬仰之情。作者对孔子的生平、思想脉络的梳理,可谓是精微入里,丝丝入扣。不同于那些仅仅停留在对圣人表面功绩的描摹,这本书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杏坛授业”和“周游列国”这两段历史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书中不厌其烦地考证了许多史料中记载模糊不清的细节,比如孔子在卫国时期的某些政治考量,以及他对弟子们个性差异的因材施教之道。那种文字的张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真切感受到孔子在乱世中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与孤独。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细致描摹孔子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波动;时而又如疾风骤雨,将他面对礼崩乐坏时的愤懑与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穿透力,让人在合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如何去理解和践行那份穿越千年的“仁”的理想。全书的行文风格雅致而不失力量,学术性与文学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传记类书籍相比,这部《孔子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孔子“人道主义精神”的提炼和发扬。作者没有被儒家传统中那些繁复的礼仪规范所束缚,而是聚焦于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那个驱动力——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培养。书中对“仁”的阐释,从最基础的孝悌讲起,逐步推演至“泛爱众”,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具有实践意义的道德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孔子“诲人不倦”背后的教育理念的剖析。他将教育视为一种“点燃”而非“填满”的过程,这种现代教育学观点的影子,竟然能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身上找到如此清晰的注脚,实在令人惊叹。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传记,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指南。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和坚守的勇气,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依然能找到一份内心的秩序和安宁。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孔子,更被孔子那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沉关怀所感染和激励。
评分该书质量不错,内容丰富,与描述一样,具有一定意义,可以看看,快递很给力!
评分对钱穆先生的景仰无以复加!薄薄的一本但句句鞭辟入里!拜读后再感!京东的速度没有更好只有最好!
评分多次京东购书,体验很好。价格也有货,点赞?。
评分大师作品,真心不错,慢慢看吧。
评分那里夜半只是一缕微光,
评分老师推荐看这本书,就干脆凑单买了其他的专业书,纸质很不错,很满意!
评分正品,非常不错,下次会复购
评分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评分支持京东 多搞活动 持续关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