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叙事学产生于法国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引入我国,影响很大。如何运用、发展叙事学,并以此为工具,对小说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升我国文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课题。
《从文本到叙事》运用叙事学原理,剖析中外经典小说文本,透视小说的叙事经验,总结小说叙事模式与技巧,提出了诸如:“叙述集团”、“第二叙述者”、“滞后叙述”、“动力元”、“时间零度”、“清晰或模糊的场”、“漫溢话语”等新理论观点,丰富了叙事学理论。全书论述清晰,层次分明。从小说中的叙述者开始,到人物聚焦、动力元、伪时间、场、小说语境、小说话语等层面,层层剥茧,详加论述,论证了小说叙事的各类成分,以及成分之间的关联,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本土理论转化。此外,《从文本到叙事》对小说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从文本到叙事》的每一步研究都不曾脱离对已有文学文本的分析,以大量经典作品为例证归纳创作的规律;其次,更注重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建立理论系统,必将对促进当前创作产生积极作用。
因此,《从文本到叙事》的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彬,北京人。鲁迅文学院研究员、湖北大学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学术执行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致力于叙事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地方文化研究。在叙事学方面,结合中国传统考订方法对小说进行研究,提出第二叙述者、叙述者解构、动力元、时间零度、延迟、漫溢话语等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侧重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禁书与文字狱,是研读中国古代禁书*多的学者;在北京地方文化方面,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对城市形态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微观地理构想,参与旧城保护活动与奥林匹克体育公园规划。
学术著作有:《红楼梦叙事》、《水浒的酒店》、《中国文学观念研究》、《禁书文字狱》、《北京老宅门(图例)》、《北京街巷图志》、《胡同九章》与《北京微观地理笔记》。
文学作品有:《沉船集》、《旧时明月》等散文集。
主编有:《清代禁书总述》、《北京地名典》及丛书多种。
目录
第一章 解构的叙述者
一 解构为叙述集团
二 解构为作者与人物
三 第一人称解构为第三人称
第二章 第二叙述者
一 第二叙述者
二 存在方式
三 局部的第二叙述者
四 叙述策略
第三章 人物聚焦与滞后叙述
一 人物聚焦制造故事节点
二 人物聚焦背后的叙述者
三 滞后叙述
第四章 小说中的动力元
一 动力元
二 叙述者动力元
三 人物动力元
四 语句动力元
五 动力元决定小说样式
第五章 伪时间
一 伪时间定义
二 时间感
三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
四 时间零度
五 外部时间与内部时间
六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时间特征
七 时间表征的方式
八 文本时间的四种形式
九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与西方现实主义小说在文本时间上的差异
十 意识流小说对时间的处理
十一 文本时间是一种叙述方式
第六章 场
一 场
二 清晰或模糊的场
三 场的文化与审美底蕴
四 场的作家与作家的场
第七章 文体、话语、故事的互为语境
一 静态的不同文体互为语境
二 动态的不同文体互为语境
三 叙述语与转述语互为语境
四 故事(或事件、情节)互为语境
第八章 小说中的自由直接话语与亚自由直接话语
一 转述语的五种形式
二 自由直接话语与亚自由直接话语大面积出现
三 自由直接话语与亚自由直接话语的源头
四 从“类脚本”到小说文本的解放
第九章 变异话语
一 语境
二 意象新生
三 话语阈限
四 变异修辞
五 语感
第十章 漫溢话语
一 疏离故事
二 夸张的漫溢话语
三 颠覆故事
四 话语自足
附录
试论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叙述身份与叙述姿态
试论鲁迅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文化内涵
试论《红楼梦》中转述语的变异模式
后记
精彩书摘
《从文本到叙事》:
一 人物聚焦制造故事节点
叙述与聚焦,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叙述是“讲”,聚焦是“看”(包括其他感知与思索等等)。聚焦可以来自叙述者,也可以来自小说中的人物。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
《巨翅老人》是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讲述一个年迈的天使在雨天落到一户人家的故事。小说这样开头: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星期二以来,空气变得格外凄凉。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这是小说首段。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看到院中深处有一个东西在蠕动,走进看原来是一个老人,嘴巴伏卧在烂泥里,背上有一对巨大的翅膀。在贝拉约的聚焦,也就是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怪异衰颓的老人。贝拉约吓坏了,赶紧叫来妻子埃丽森达。夫妻二人再次来到院落的深处:“他们望着那个倒卧在地上的人,惊愕得说不出话来。”这是小说中人物的第二次聚焦,这次聚焦不是贝拉约一人,而是贝拉约与妻子埃丽森达两个人的聚焦了。在他们的聚焦中,那个卧在他们院子的老人的形象是:在穿戴上“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贝拉约夫妻判断这是一个遭到台风袭击的“外轮上的孤独的遇难者”。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个老人的来历,贝拉约夫妻请来一位精明的通晓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纠正了他俩的错误结论”,说“这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
……
前言/序言
1982年,孙犁把两则很短的小说投给某家文学刊物,但是被退了回来。
孙犁又投给另一家文学刊物,很快便刊登出来了。
从1981年11月24日到1989年1月16日,不到两个月,孙犁创作出三十篇同样体裁的小说,后来以“芸斋小说”为题结集出版。这些小说采用了许多熟人与朋友的事迹,且在大部分篇幅的末尾模仿《史记》中的“太史公日”与《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日”,缀以“芸斋主人日”而对小说中的故事与人物进行议论与评介。
按照西方传统的小说(fiction:虚构故事的散文)理念,小说是虚构文体,当时给孙犁退稿的编辑很可能便是秉承西方传统小说理念,而拒绝接受他的这种文体的小说,孙犁坚持以“小说”而不是其他文体命名,必然有他对小说理念的理解与对小说文体的追求,很可能是他对中国传统小说理念的回归与认知。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小说属于诸子百家,小说家不是单纯讲故事的人。民国四年(1915)江阴缪荃孙刊印了一本小书,收录七个短篇话本,以《京本通俗小说》的形式在坊间流行,开卷是宋人的《碾玉观音》,讲述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王府绣娘,一个是王府里制玉的匠人,他们二人在没有得到郡王的准许下,私自结合而受到以生命为代价的惩罚,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在“说话”,也就是讲故事之前,作者引用了大量与春天相关的诗词。
第一首是《鹧鸪天》,描写初春景象:“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第二首也是《鹧鸪天》,歌咏仲春的景致:“杏花出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第三首还是《鹧鸪天》,感叹暮春飘零:“小桥杨柳飘香絮,山寺绯桃散落红”。之后,引出了王荆公、苏东坡、秦少游,邵尧夫、曾两府、朱希真等人所做的诗,再后是苏小妹,她吟哦了一首《蝶恋花》,都认为春天的归去与物象有关——王荆公认为是春风,苏东坡认为是春雨,秦少游认为是柳絮,也有人认为是燕子或者黄莺将春天衔走了。
从文本到叙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