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白轮船》作者艾特玛托夫科幻史诗杰作,与《鱼王》齐名。
2、艾特玛托夫首部长篇小说,融现实、传说、科幻于一体。
3、普京、路遥、张承志、秦文君、迟子建倾情推崇的经典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盛赞其有资格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人失去民族和历史属性、失去个性的全部特征,他就变成了顺从的奴隶、驯服的机器人,人们用轻蔑的名字——曼库特——称呼这样的痴奴。但是仅仅引用这些历史材料还不够,我必须把这些材料提到更高的水平并赋予其哲理意义。正是由于对人的担忧,正是由于对妨碍人成为完整的、丰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一切事物的反感,促使我创造了关于曼库特的传统。——艾特玛托夫
内容简介
《一日长于百年》以荒原上某个偏僻小站的铁路工人的一次送葬经历为故事主线,把宏大的时空浓缩入一日一夜,于狭窄中激化的尖锐矛盾冲突在各个层面上考验着人性,同时激发出人心中具有永恒价值的真善美。现实、传说与科幻交错纷呈,漫话千年、广囿万里,尽显作者的缜密构思和高超技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对自身的命运及其与传统、现实、未来的各种关系产生认真的思考。
小说的情节同时在现实、传说和科幻三个层面展开。现实的层面主要写了叶吉盖、卡赞加普、阿布塔利普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叶吉盖和卡赞加普都是位于萨雷-奥捷卡大草原上的一个荒僻的铁路会让站的普通工人。构成小说情节主线的就是卡赞加普去世后,叶吉盖为其送葬的情景及其回忆。阿布塔利普命运坎坷,他参加过卫国战争,当过战俘,脱逃后在南斯拉夫游击队里屡立战功,战后当了教师。可战俘的经历使他一再受审,后冤死狱中。
传说的层面主要写了两个古老的传说。一是关于曼库特的传说。相传古代柔然人常用一种叫“戴希利”的酷刑使俘虏丧失记忆,成为只会听从主人摆布的奴隶──曼库特。有一位母亲历尽艰辛找到了被俘的儿子,可是儿子已变成曼库特,他在柔然人的唆使下用箭射死了自己的母亲。后来埋葬这位母亲的墓地阿纳贝特成了草原上受人景仰的地方。二是关于歌手赖马雷的悲剧.传说吟唱歌手赖马雷在老年时与一位姑娘相爱,这种爱情使他的生命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但也使他因此而受到兄弟和族人的摧残,人格受侮辱,感情被扼杀。
科幻的层面写的是在苏美两国“均等号”空间站工作的两名宇航员与宇宙中具有高度文明的林海星人有了接触,两国政府害怕林海星人的全新道德观会对人类现存的意识产生巨大的冲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决定断绝两名宇航员的归路,并发射导弹群以防止林海星人进入地球。
这种多层次的结构安排虽繁复,但整体感和现实性都极强。因为不管是对过去的回溯,对传说的重塑,还是对天上人间、地球宇宙的描写和想象,都是作者力图从过去、现实、未来的关联中获取更丰厚的生活容量,更有力地拓宽对生活观照的幅度,以便从人与世界的多角度联系中更深刻地表达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哲理思考。
作者简介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2008),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查密莉雅》、《草原和群山的故事》、《白轮船》、《一日长于百年》等,曾获列宁奖金和多次苏联国家奖金。他的小说创作视野开阔,取材广泛,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诗意,尤以鲜明的民族色彩而广受赞誉,对中国当代作家亦有深刻影响。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读者。
艾特玛托夫年表:
1952年,艾特玛托夫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自莫斯科高级文学培训班毕业后,在《新时代》杂志发表中篇小说《查密莉雅》,开始成名,由此跻身苏联文学界。
1961年,发表中篇小说《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
1962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次年因该书获列宁奖金。
1966年,发表中篇小说《永别了,古利萨雷!》。
1968年,《永别了,古利萨雷!》获得苏联国家奖金。同年,艾特玛托夫获“吉尔吉斯人民作家”称号。
1970年,发表中篇小说《白轮船》。
1971年,获得列宁勋章。
1977年,《白轮船》获苏联国家奖金。同年,发表中篇小说《花狗崖》。
1980年,发表首部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
1983年,《一日长于百年》获苏联国家奖金。
1986年,发表长篇小说《死刑台》。
1995年,发表长篇小说《卡桑德拉印记》。
2006年,发表长篇小说《崩塌的山岳》。
2008年6月10日,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在德国纽伦堡病逝,享年80岁。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发言人宣称“艾特玛托夫因肺炎不治去世。”吉尔吉斯斯坦将这一年命名为“艾特玛托夫年”。
艾特玛托夫逝世后,吉尔吉斯斯坦当即宣布,6月14日为国悼日,巴基耶夫总统对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下达总统令:“对人民作家的葬礼进行现场直播。”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也致唁电表示哀悼,普京称他的去世是“我们所有人巨大的无可弥补的损失”,“我们会记住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的统计,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一百多个国家发行,甚至一个世界上总共只有4万多人的民族——萨阿米人也用本族语言出版过他的小说。在德国,据说几乎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本他的作品。而在中国,除了汉语,还有维吾尔族语、哈萨克语的译本和柯尔克孜语的译本。
译者简介:
张会森,著名俄语语言学家、翻译家,黑龙江大学教授。代表译著有《一日长于百年》《屠格涅夫全集·第七卷》《幽灵》《托尔斯泰夫人日记》《苏联独幕剧选》等。
王育伦,著名俄语语言学家、翻译家,黑龙江大学教授。代表译著有《一日长于百年》《大独裁者》《偷窃》《蓝城》《苏联诗萃》《苏联爱情诗百首》《新译俄罗斯歌曲百首》等。
宗玉才,著名俄语语言学家、翻译家,南开大学教授。主要译著有《一日长于百年》。
目录
第 一 章
第 二 章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第 五 章
第 六 章
第 七 章
第 八 章
第 九 章
第 十 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精彩书摘
这时太阳已经落下去了,天迅速黑了下来。当他走近禁区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离哨卡只有半公里远了,前面哨卡灯火已经清晰可见。在这里,还没有到卫兵身旁,叶吉盖便急忙下了骆驼。去办这种事情,骆驼没有多大用处,简直是个累赘!也许会碰到这样一个长官,根本不愿同你谈话,他会说:“你快骑着你的骆驼从这儿滚开吧!你这个家伙是从哪儿钻出来的?不接见!”连办公室也不让进。但最主要的是叶吉盖不知道他的这个计划会有什么结果,要拖多长时间,所以决定自己一人去,把卡拉纳尔留在草原上,让它自己在那儿吃草好了。
“喏,你先在这儿等着,我先去试试看怎么样。”他对卡拉纳尔低声说,其实是在给自己鼓劲。他让骆驼跪下,从搭在驼鞍上的袋子里拿出绊绳,要把骆驼拴好。
叶吉盖摸黑整理绊绳,周围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他都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空中飞蛾的嗡嗡声。头上晶莹的天空中,不知何时突然出现的群星,光辉灿烂。天地间这般寂静,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连那只对萨雷-奥捷卡的寂静已经习以为常的若尔巴斯,也警觉地竖起耳朵,不知为什么哀叫了两声。在这一片寂静之中,它是看着什么不对心思呢?
“你还在我腿下转悠什么?”主人不满地说道。说完又一想:狗怎么办呢?他手里弄着绊绳,心里想着把狗弄到哪儿去。狗总是要跟着主人的,这是明摆着的事,怎么赶也赶不走的。带着狗去求见又不成体统。即便人家嘴里不说,心里也会笑话:你看,这个老头子来维护权利了,可是没有人跟他一起来,只有一条狗。所以最好还是不带狗去。最后叶吉盖决定把狗拴在骆驼挽具的长缰绳上。他走后让它们两个作伴吧。他把狗叫到跟前:“若尔巴斯!若尔巴斯!到这儿来!”他俯下身去,想把绳子套在狗的脖子上。正在这时候,空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听一声巨响,禁区的发射场内,一股耀眼的火柱向空中窜去。叶吉盖吓呆了,骆驼吓得从地上跳了起来,狗惊得钻到了人的脚下……
原来这是“环”宇宙截击行动中第一枚机器人操纵的军用火箭飞向太空。这时萨雷-奥捷卡的时间正好八点。紧随着第一枚,又升起了第二枚,第三枚,还有,还有……火箭飞向遥远的太空,要在地球周围形成一个常年运转的警戒线,以保卫地球上的正常秩序不致发生任何变化……
天似乎塌了下来,压在人的脑袋上,空中烟火弥漫……人、骆驼、狗 —这些微不足道的生物,吓得魂飞魄散,撒腿逃命。他们被恐惧驱赶着,在草原上奔跑着,唯恐被拉下。这温顺的草原被这空中巨大的光团照亮了……
可是他们跑了很长时间,似乎仍没有离开原地,火箭的每一次发射都发出照亮天地的光团和震耳欲聋的轰鸣,他们已经完全被淹没了……
他们依然跑着——人、骆驼、狗,头也不回地跑着。这时叶吉盖突然觉得旁边出现了一只白色的鸟儿,就是乃曼-阿纳被自己的儿子曼库特用箭射中,从鞍子上掉下来的时候,从她的白手帕中飞出的那只鸟儿。白鸟随人疾飞着,在轰鸣和光团中对叶吉盖喊着:
“你是谁的子孙?你叫什么名字?记起你的名字吧!你的父亲是杜年拜、杜年拜、杜年拜、杜年拜、杜年拜……”鸟儿的叫声在漆黑的夜色中久久地回荡着……
媒体、名家评论(有则必填)
1、 艾特玛托夫在土耳其很受欢迎,我读过他的小说。我觉得他有资格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著名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艾特玛托夫的去世是我们所有人巨大的无可弥补的损失,我们会记住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普京
3、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给了我关键的影响和启示。……回忆起来,若是没有读过他,可能人生不至于因之残缺,但是那将太可惜了,没有那样度过简直不算读书,没有那种在阅读中被美好感觉浸泡的经历的人,简直太不幸了!——张承志
4、艾特玛托夫的死,可能意味着那片土地上,最后一位文学神父离去。——迟子建
5、艾特玛托夫的作品是非常好读的。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蜜和酒,甘甜芬芳得让你陶醉其中……在读他的作品时,甚至能闻到成熟庄稼和甘草堆的气味。——冯德英
6、艾特玛托夫的作品既保留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写吉尔吉斯民族风情有很自然、浪漫的味道,又吸收了俄罗斯传统文学的气息……他的小说带着很浓的诗情画意,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很独特的。——石南征(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前会长)
7、艾特玛托夫给我的印象,是他的站位很独特:立足本民族,直面苏联的现实,眼观全世界。写作技巧上可以看到他接受了现代派影响,有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将过去、现在、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后来他长期生活在西欧,视野进一步开阔,看问题看得更尖锐了。——谷兴亚(著名俄语翻译家)
8、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就总体而言,同样辉煌。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品格,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并涌现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艾特玛托夫(前苏联吉尔吉斯)、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等杰出的作家,这些作家的优秀作品显示出俄罗斯文学独具的艺术魅力。同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极为珍贵的组成部分。——朱宪生(俄语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9、艾特玛托夫是在两种异质文化(吉尔吉斯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孕育熏陶中成长成熟的作家。正是因为吸取了这两种文化的宝贵精华和养分,所以产出的也是与众不同的果实,他不仅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他力求在创作中不断地超过自己,也不断地超过时代,他的创作绝不刻意地追求外在情节的动人或人物命运的曲折,而是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善与恶、爱与恨的问题以及整个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他的创作又在引导人们面对宇宙进行“全球性思考”,尤其是他作品中那种强烈的寻根倾向,充满着对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认真反思。——黄铁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10、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吉尔吉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善于吸收民间文学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潘大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1、艾特玛托夫作品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事件与不同的人物命运,从哲理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人性的美与丑,表现善与恶的尖锐冲突。——曾思艺(俄语翻译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前言/序言
《一日长于百年》是艾特玛托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曾说:“我想当代文学,首先就是当代思维。”而这,“首先必须表现在艺术思维的规模和方式上。”
本书以荒原上某个偏僻小站的铁路工人的一次送葬经历为故事主线,把宏大的时空浓缩入一日一夜,于狭窄中激化、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各个层面上考验着人性,同时激发出人心中具有永恒价值的真、善、美。现实、传说与科幻交错纷呈,漫话千年、广囿万里,尽显作者的缜密构思和高超技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对自身的命运及其与传统、现实、未来的各种关系产生认真的思考。
本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三位译者张会森、宗玉才、王育伦先生均是卓越的俄语专家,译笔隽永、法度精严。今天,在王育伦先生、宗玉才先生家属及张会森先生家属的共同支持下,我们能重新将这部著译俱佳的经典从历史的长河中钩抉出来、献给读者,为此我们深以为幸!
一日长于百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