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中譯日 附MP3光盤)

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中譯日 附MP3光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邱鳴,楊玲,王宇新,嶽珊 等 編
圖書標籤:
  • 同聲傳譯
  • 日譯中
  • 中譯日
  • 日語學習
  • 口譯
  • 翻譯練習
  • 實務演譯
  • MP3
  • 日語口語
  • 傳譯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135851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7463
品牌:外研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日漢同聲傳譯教材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正文語種:中文,日文
附件:MP3光盤
附件數量: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其他
  

《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素材的難易程度設計瞭四個單元,並分彆設定瞭每個單元的訓練目標。從譯前準備部分的快速反應、跟讀、復述、概述、轉述、視譯等技能技巧到實務演習部分的無筆記交替傳譯、有筆記交替傳譯、耳語傳譯和同聲傳譯等綜閤訓練環節的模塊設計,教材遵循由易到難、從簡至繁、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在打好語言技能功底的基礎上,逐步轉入日譯中和中譯日的雙語轉換訓練。訓練素材的語言單位由詞匯開始,逐步進入句子、段落、語篇,由小至大,由易到難。與此同時,教材還引導學習者對每次訓練的效果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習者通過反復的實踐真正去瞭解並把握口譯活動。除翻譯技巧外,為提高學習者的翻譯職業能力,本教材還在課後以“小專欄”的形式介紹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來擴充學習者的知識麵。

內容簡介

  

  《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中譯日)》主教材的每一課主要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本課導讀第二部分:實務演習第三部分:課後練習第四部分:訓練日誌和小專欄其中 “實務演習”作為每一課內容的核心部分,因素材類型的不同,在每一課中分成對話訪談和篇章演說兩部分。同時針對每一個訓練內容或環節還明確提齣“訓練內容”“訓練要求”“訓練目的”。學習者隻要在認真思考並學習“本課導讀”的前提下,按照課程所設置的環節和步驟進行練習,就能在課程結束時極大地提高口譯技能技巧的相關專業知識與能力。另外,根據練習內容,主教材還設計瞭自我評估環節,學習者可以根據列齣的評估項目自我測試相關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並根據自己的評估結果選擇相應的步驟,進行適閤的後續訓練。

作者簡介

楊玲,教授,碩士生導師。1993年、2007年先後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獲日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曾先後赴日本神戶市外國語大學、京都外國語大學、愛知學泉大學進行學術研究、交流及講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第一單元 …………………………………………………………………1
單元說明……………………………………………………2
第1 課 文化交流…………………………………………………3
1.本課導讀
2.文化交流領域對話訪談的無筆記交傳訓練
3.文化交流領域篇章演說的無筆記交傳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奧斯卡金像奬
第2 課 教育科研………………………………………………27
1.本課導讀
2.教育科研領域對話訪談的無筆記交傳訓練
3.教育科研領域篇章演說的無筆記交傳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
第 3課 旅遊觀光 ………………………………………………51
1.本課導讀
2.旅遊觀光領域對話訪談的無筆記交傳訓練
3.旅遊觀光領域篇章演說的無筆記交傳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世界遺産
第 4課 汽車行業………………………………………………73
1.本課導讀
2.汽車行業對話訪談的無筆記交傳訓練
3.汽車行業篇章演說的無筆記交傳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混閤動力汽車



第二單元 …………………………………………………………………97
單元說明……………………………………………………98
第5 課 環境保護………………………………………………99
1.本課導讀
2.環境保護領域對話訪談的有筆記交傳訓練
3.環境保護領域篇章演說的有筆記交傳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有機食品
第 6課 體育運動………………………………………………123
1.本課導讀
2.體育運動領域對話訪談的有筆記交傳訓練
3.體育運動領域篇章演說的有筆記交傳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奧林匹剋運動會
第 7課 IT技術…………………………………………………145
1.本課導讀
2.IT技術領域對話訪談的有筆記交傳訓練
3.IT技術領域篇章演說的有筆記交傳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電子商務
第8 課 科學技術………………………………………………169
1.本課導讀
2.科學技術領域對話訪談的有筆記交傳訓練
3.科學技術領域篇章演說的有筆記交傳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納米科技


第三單元 ………………………………………………………………193
單元說明…………………………………………………194
第9 課 大眾傳媒………………………………………………195
1.本課導讀
2.大眾傳媒領域對話訪談的耳語傳譯訓練
3.大眾傳媒領域篇章演說的耳語傳譯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通訊社
第 10  課 醫療衛生………………………………………………215
1.本課導讀
2.醫療衛生領域對話訪談的耳語傳譯訓練
3.醫療衛生領域篇章演說的耳語傳譯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世界衛生組織
第 11  課 社會問題………………………………………………237
1.本課導讀
2.社會問題領域對話訪談的耳語傳譯訓練
3.社會問題領域篇章演說的耳語傳譯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五保
第 12  課 經濟金融………………………………………………261
1.本課導讀
2.經濟金融領域對話訪談的耳語傳譯訓練
3.經濟金融領域篇章演說的耳語傳譯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GDP與GNP

第四單元 ………………………………………………………………283
單元說明…………………………………………………284
第  13 課 政治外交………………………………………………285
1.本課導讀
2.政治外交領域對話訪談的同聲傳譯訓練
3.政治外交領域篇章演說的同聲傳譯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聯閤國
第 14  課 商貿往來………………………………………………313
1.本課導讀
2.商貿往來領域對話訪談的同聲傳譯訓練
3.商貿往來領域篇章演說的同聲傳譯訓練
4.課後練習
5.小專欄 世界貿易組織
第 15  課 模擬會議傳譯…………………………………………341
1.本課導讀
2.模擬會議傳譯訓練


前言/序言

  翻譯工作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裏已超越瞭單純的語言轉換這一層麵,在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國際交流中越來越彰顯齣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與此同時,翻譯産業也正進入一個日益專業化、規模化並迅猛發展的全新時代。在這一背景下,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準高校設置翻譯專業本科(BTI),2007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而日語、法語和俄語等非通用語種MTI在2009年也相繼獲批。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196所高校設置瞭BTI,更有多達206所高校獲得瞭MTI的招生資格,其中有近50所高校開設瞭日語MTI。可以預見,日語翻譯人纔培養的體係化、專業化、規模化及其市場化走嚮將成為今後備受關注的課題。
  然而,包括日語在內的非通用語種的翻譯專業,從專業設置、人纔培養方案、課程體係、教材到師資隊伍建設等目前均處於建設不夠完善的階段。教材,特彆是口譯教材的編寫一直處於比較滯後的狀況。以日語為例,目前的教材大多都是單本教材,形式也多集中於素材訓練,教材的結構、內容和形式與人纔培養的專業化及課程設置等方麵缺乏係統性的呼應,尤其鮮見在口譯技能技巧、口譯實務演習、筆譯、聽譯以及背景知識等方麵成體係的係列性教材。作為日語翻譯學科建設的一個環節,齣版一套融理論、訓練方法及實務演習為一體的中日口譯教材已成為中日翻譯界及中國日語教學界共同的期待。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就在研究生階段設立瞭“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嚮,2002年又開始瞭“口譯”“筆譯”分流的專業翻譯人纔培養的探索。從2005年開始,日語學院率先在國內高校日語專業領域內開設瞭本科翻譯方嚮同聲傳譯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也於2009年成為第一批獲批設置非通用語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的高校。在此後幾個周期的培養過程中,人纔培養方案、課程體係、師資隊伍以及教學環境建設已日趨完善與成熟,教材建設的條件也日趨完備。為瞭打破國內高校日語教材匱乏的現狀,完善口譯人纔培養教學體係,日語學院以翻譯教學一綫的教師團隊為編寫主體,於2009年開始著手《中日同聲傳譯教材係列》項目的研發與編寫。
  《中日同聲傳譯教材係列》於2010年獲批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係列教材包括《中日同聲傳譯技能技巧訓練》(上下冊)、《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日譯中、中譯日)、《中日筆譯實用技巧訓練》(上下冊)、《中日同聲傳譯聽譯實踐訓練》(上下冊)、《中日同聲傳譯背景知識儲備訓練》(自然、文化篇和社會、經濟篇)以及配套的學習輔導用書共計18冊。教材以日語翻譯專業或日語專業翻譯方嚮的本科學生、普通高校日語專業的“口譯”“筆譯”“同聲傳譯”等課程的學習者、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學生以及正在從事或有誌於從事翻譯事業的社會讀者為授課對象,學習者需具備中級以上日語水平,即日語新聞能聽懂60%以上的內容、新日語能力測試N2級以上水平。
  本套係列教材的主要特點在於:
  第一,創新性及體係性。如果將以往的中日同聲傳譯教材稱為教學翻譯的一部分的話,那麼本套教材則是基於翻譯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專業教材。如《中日同聲傳譯技能技巧訓練》集理論、技巧及實踐於一體,含口譯(同聲傳譯)必備的技能技巧共二十餘項,技能技巧的組織排列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內容涉及眾多專業領域與熱點話題,訓練時所使用的語言單位也從詞匯、短句、段落到語篇,充分體現瞭在技能技巧訓練上的專業性、係統性、科學性與體係性。
  第二,實戰性及職業性。本套係列教材注重雙語能力、技能技巧與專業領域知識的高度契閤,如在《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日譯中》《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中譯日》中強調口譯實踐中的譯前準備,在實訓前先導入相關領域的專業詞匯、短句等熱身練習作為譯前準備,然後再按照素材的難度、長度、專業性等逐步進入實務演習,充分體現瞭口譯訓練的實戰性。尤其在最後一課“模擬會議傳譯”中導入瞭翻譯教學中“項目進課堂”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除素材訓練外,還引入瞭“項目承接、會議日程及相關事務溝通、會議資料溝通、會議內容的譯前準備、現場確認、譯員間傳譯、傳譯評價”等環節,真正讓學生從會議傳譯的全過程去模擬和體驗同傳。這種涵蓋譯前、譯中、譯後的口譯實務過程的教學模式不僅能綜閤展示學生的語言、技能技巧與相關背景知識,同時還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接近實務的口譯流程,並培養口譯現場的適應能力與應變能力。
《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中譯日 附MP3光盤)》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本專注於提升學習者中譯日同聲傳譯能力的實戰型教材。全書內容緊密圍繞同聲傳譯的實際操作流程與核心技巧展開,旨在幫助學習者係統地掌握從中國語到日語的即時口譯轉換能力。本書匯集瞭大量貼近真實工作場景的語料,覆蓋瞭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多個專業領域,確保學習者在不同主題下都能遊刃有餘。 全書結構設計科學嚴謹,從基礎的聽力與信息捕捉訓練入手,逐步過渡到句子結構的拆解與重構,最終落實到完整的段落和篇章的同步口譯練習。我們深知同聲傳譯對語言的瞬間反應能力和記憶力的要求極高,因此,本書的每一單元都設置瞭針對性的“瓶頸突破”訓練模塊,專門攻剋學習者在實踐中常遇到的難點,例如復雜長句的瞬時壓縮、專業術語的快速鎖定與轉換,以及如何在保持語速的同時確保譯文的自然流暢性。 核心內容解析: 第一部分:基礎能力強化與聽辨訓練 本部分著重於打牢同聲傳譯的基石——聽力與信息預判能力。我們精選瞭語速適中但信息密度極高的中語段落,要求學習者在聽取過程中,同步進行關鍵詞的快速捕捉和預先組織日語錶達。訓練內容包括: 1. 信息結構識彆(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學習如何快速識彆說話者的邏輯主綫(如:提齣問題—分析原因—給齣對策),即便聽不全每一個詞,也能把握整體脈絡。 2. 連讀與弱讀的適應性訓練: 針對中文口語中常見的連讀、吞音現象,提供專門的聽力材料,訓練耳朵對非標準清晰發音的適應性。 3. 記憶綫索建立: 傳授構建短期口譯記憶鏈的方法,避免信息遺漏。 第二部分:中譯日核心轉換技巧 這是本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詳細剖析瞭從中譯日轉換過程中必須掌握的語言學處理方法: 1. 主語的靈活處理: 中文習慣省略主語,日語則對此要求嚴格。本部分教授如何在不同語境下,快速、準確地補全或轉換主語,避免日語錶達僵硬。 2. 時態與體貌的精準切換: 深入探討中文的“瞭”“過”“著”等體貌標記,如何精確地對應到日語的てしまう、~ておく、~ている等復雜時態變化中,保持語義的精確性。 3. 錶達的去中國化: 重點糾正“翻譯腔”。例如,中文的固定搭配如“貫徹落實”“穩步推進”等,需轉換為地道、符閤日語新聞或會議語境的錶達方式(如:徹底的に実行する、著実に進める)。 4. 從句的拆分與重組: 麵對中文復雜的修飾性長句,學習如何將其有效地拆解成多個簡潔的日語從句或使用格助詞進行串聯,以符閤日語的後置修飾習慣。 第三部分:專業領域實戰演練 本書精選瞭五大類高頻應用場景,提供瞭針對性的同聲傳譯材料及詳盡的參考譯文解析: 政治與外交: 涉及國際關係、政策宣講等,強調用詞的莊重性與中立性。 經濟與金融: 包含市場分析、財報解讀,要求掌握大量的專業術語及數據錶達的準確性。 科技與創新: 針對新技術發布和學術研討,側重於抽象概念和技術流程的清晰闡釋。 文化交流與藝術評論: 訓練在翻譯文學、曆史、藝術等感性內容時,如何保留原文的“韻味”和“溫度”。 商務談判場景: 模擬高壓下的快速應對和靈活的語用轉換。 配套光盤(MP3)的使用指南 本書的配套MP3光盤是其核心價值之一。光盤內容嚴格按照書本的章節順序進行錄製,全部采用專業播音員以接近真實同傳語速的水平朗讀原始中文材料。學習者應首先脫稿聽錄,嘗試進行盲譯練習。 光盤還特彆收錄瞭部分“速度提升”音頻,供學習者進行變速跟讀和模仿訓練,幫助突破心理上的速度障礙。對於每一篇實戰演練材料,我們都在書中提供瞭詳細的“難點剖析與參考譯文”,學員在完成練習後,可以立即對照參考譯文,重點分析自己遺漏的信息點、處理不當的句式以及術語選擇上的差異,形成高效的自我反饋閉環。 本書適用對象: 具備紮實的日語基礎(N2以上或同等水平),希望嚮同聲傳譯方嚮發展的學習者。 正在接受專業口譯培訓,需要大量實戰材料進行強化訓練的學員。 一綫翻譯人員,希望係統性梳理和提升中譯日同傳技能的專業人士。 通過本書的係統訓練與光盤的反復磨礪,學習者將能夠建立起一套高效、穩定的中譯日同聲傳譯流程,從容應對各類復雜、高難度的會議場閤。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有考究,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嚴謹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專業氣息。我尤其欣賞它在字體選擇和留白處理上的用心,這對於一本需要長時間閱讀和對照的專業教材來說至關重要。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很紮實,不易反光,這對長時間盯著屏幕或紙質文本進行視聽訓練的譯者而言,極大地減輕瞭視覺疲勞。當然,作為一本側重實務操作的演練用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纔是衡量其價值的核心標準。我期待它能在那些最棘手、最微妙的跨文化語境轉換上,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題思路。比如說,處理那些在中文裏看似流暢但在日語中卻需要徹底重構的社會性錶達或特定領域的術語時,這本書能否提供超越簡單詞匯替換的深層結構解析,幫助我們真正做到“同聲傳譯”層麵的信、達、雅。封麵上的那句口號,隱約暗示著它不僅僅是一本練習冊,更像是一張通往高階翻譯境界的路綫圖,希望內裏的內容能兌現這種期待,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需要極高臨場反應速度的場景模擬方麵,其提供的“演習”模塊是否足夠貼近真實戰場的需求。

評分

說實話,市麵上的同類書籍汗牛充棟,但很多都是“重理論輕實操”或者“重詞匯輕語感”。我希望這本《中日同聲傳譯實務演習》能夠打破這個怪圈。它最吸引我的一點是“演習”二字,這暗示著它更側重於過程的訓練而非結果的展示。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場閤模擬”的深度挖掘。比如,商務談判中的唇槍舌戰、外交場閤的措辭拿捏、乃至科技講座中的專業名詞串流,這些場景需要的思維模式和語言切換速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不同場景下的“思維導圖”或“快速反應模闆”,哪怕隻是作為一個參考框架,也會對我的日常訓練大有裨益。另外,對於那些聽起來很像,但實際語義相去甚遠的“假朋友”詞匯,這本書有沒有獨到的辨析方法?畢竟,一字之差,在同傳中可能就是天壤之彆,這些細節的打磨,恰恰是區分業餘和專業的關鍵所在。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其編寫團隊專業背景的側麵瞭解。能夠組織這樣一套專門針對“同聲傳譯”而非普通筆譯的教材,想必是匯集瞭一批具有豐富一綫經驗的譯界大拿。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它如何處理信息流的壓縮與重構。同傳不是簡單的聽一句譯一句,而是需要提前預判、抓取核心信息、並以符閤目標語言習慣的方式重新組織輸齣。書中是否提供瞭有效的“信息碎片化處理”和“提前布局”的技巧性講解?例如,在處理長句時,如何迅速抓住謂語和關鍵修飾語的位置,並在腦中構建日語的句法結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預測”聽力內容的思維訓練方法,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我希望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範例和答案,更重要的是一套可以內化吸收、遷移應用的思考框架,讓譯者能夠從“模仿”走嚮“創造性地還原”說話者的意圖。

評分

從一個常年處於高壓翻譯狀態的從業者角度來看,一本優秀的實務教材,其價值在於能否幫助我們構建起“自動化”的反應鏈條,從而將更多的認知資源解放齣來,用於理解說話者的深層意圖和情感色彩。這本書的標題雖然直白,但卻直擊痛點——實務演習。我更關注的是,它在“即時糾錯與自我修正”這方麵的探討是否到位。在真實的同傳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漏聽或誤判而齣現小失誤,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最自然的方式將錯誤“抹平”,不影響整體的流暢度,是非常考驗功力的。如果這本書能通過特定的演習模塊,引導譯者在模擬錯誤場景中進行即時補救練習,那就太棒瞭。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密度,似乎都在暗示著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讀完的“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長期浸泡、反復咀嚼的“武功秘籍”。我期待它能帶來那種“豁然開朗”的頓悟感,而不是機械式的題海戰術堆砌。

評分

當我翻開目錄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實戰氣息,章節的劃分似乎是根據實際工作中的難度梯度和話題熱度精心設計的。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枯燥的語法規則講解,而是直接切入到那些令人頭疼的語境陷阱中去。我個人非常關注它對“中國特色話語”的日譯處理。這是一個長期睏擾著中日同傳譯員的難點,比如如何將國內特定政策文件、文化現象的描述,在不失真又不至於讓日本聽眾感到突兀的前提下進行精準定位和轉換。如果這本書能針對這些“硬骨頭”提供多套備選方案,並詳細分析每種方案的適用場閤與潛在風險,那它的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此外,音頻資源的質量也是我關注的焦點。高質量的MP3光盤意味著我們可以反復訓練聽辨那些語速較快、口音多變的說話者。如果音頻的錄製標準能達到專業會議的水平,對提升聽力耐力和即時反應能力將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