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南传越南研究

道教南传越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宇汝松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越南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南传
  • 民俗
  • 宗教学
  • 东南亚
  • 道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7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87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紧扣中越文化交流、越南对中国道教的容受、中国道教文化对越南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同时横向比较越南道教与入越儒学、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道教对越南神灵信仰、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凸显入越道教的信仰功能和文化魅力,以及与越南文化不断融合的本土化过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越南潜具的道教信仰之缘
第一节 越南先民源自中国古越族
第二节 瓯雒联盟及其与蜀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道教源自巴蜀及秦汉移民入越
第四节 遥契道教的“龙子仙孙”传说

第二章 越南业有的仙道传播之利
第一节 宜修仙道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 默契道教的原始信仰
第三节 内蕴仙机的楼居习俗

第三章 北属时期道教入越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汉末道教初传越南的基本史况
第二节 六朝期间道教入越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隋唐期间道教入越的鼎盛表现

第四章 自主以后越南道教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丁、黎时期的越南道教
第二节 李、陈时期的越南道教
第三节 胡朝、属明的越南道教
第四节 后黎、阮朝的越南道教

第五章 越南道教与入越儒佛之关系
第一节 儒教入越的历史与变迁
第二节 入越佛教的源流与自立
第三节 入越三教信仰的道教旨归

第六章 源自道教的越南诸神信仰
第一节 天神信仰系列
第二节 地祗信仰系列
第三节 人神信仰系列

第七章 缘涉道教的越南民俗文化
第一节 富含道教色彩的越南传统节日
第二节 热衷道教风水的越南民俗信仰
第三节 雅涉仙道思想的越南文学艺术

第八章 入越道教本土化及其现代转型
第一节 入越道教促进本土信仰的道教化
第二节 入越道教衍生的本土新道派
第三节 入越道教本土化的现代转型
余论:由民间习用的门符管窥越南道教信仰的现状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道教南传越南研究》:
  由于地缘政治及经济等方面的利益,瓯雒越人虽属同种,但他们各自为阵,有时甚至会出现“瓯、骆相攻”②的对立现象。将分立而又相互攻击的两个越人原始部落最终统一,得益于蜀王子泮。随着古越族在中国的消失,蜀泮所建的瓯雒部落成为越族在古代越南继称的新名号。
  据越南史籍所载:越南首肇封疆之君是神农氏四世孙,封泾阳王,号赤鬼国。继传者雄王(“雄”应为“雒”之误),改国号为文郎国,继世子孙,皆以雄王(雒王)为国号,传国凡二千余年,至公元前257年时,为安阳王蜀泮所灭。《大越史记全书·蜀纪》曰:
  安阳王姓蜀,讳泮,巴蜀人也。在位五十年,都封溪,今古螺城是也。甲辰,元年,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王既并文郎国,改国号曰瓯貉国。初王屡兴兵攻雄王。雄王兵强将勇,王屡败。雄王谓王曰:“我有神力,蜀不畏乎。”遂废武备而不修,需酒食以为乐。蜀军逼近,犹沈醉未醒,乃吐血堕井薨,其众倒戈降蜀。王于是筑城于越裳,广千丈,盘旋如螺形,故号螺城。
  ……
《道教南传越南研究》:一部探索东方精神脉络与文化交融的学术著作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也非历史教科书的缩影。它是一次深入的学术考察,一次对中国道教思想在东南亚大地,特别是在越南这片土地上,如何落地生根、演变发展,并最终与当地文化深刻交融的细致梳理与严谨分析。其研究的落脚点,在于揭示一种古老东方宗教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独特的适应性,以及这种传播如何塑造了越南独特的精神景观与文化认同。 核心研究视角:跨文化传播与在地化演变 本书的核心研究视角在于“跨文化传播”与“在地化演变”这一理论框架。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核心教义、神祇体系、修持方法以及哲学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地被移植到异域,而是在与越南本土的信仰体系、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以及民族心理发生互动后,逐步完成了自身的“在地化”过程。这种在地化并非简单的“山寨”或“复刻”,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文化选择、意义重构与形式创新的复杂互动。 作者在研究中,着力于分析道教元素是如何被越南社会所接受、理解和改造的。例如,道教的某些神祇,如三清、玉皇大帝等,在传入越南后,是否依然保持其原有的神格与象征意义?它们是否与越南本土的祖先崇拜、神灵信仰(如四府圣母、陈国峻等)产生了融合,形成了新的神祇组合或崇拜模式?道教的符箓、斋醮科仪等实践,又如何在越南的民间宗教、祭祀习俗中得到体现,甚至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本书并非孤立地研究道教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必然与佛教、儒家思想以及越南本土的萨满教、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力量发生碰撞、融合或并行。作者致力于辨析这些不同信仰元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塑造了越南复杂的宗教生态。例如,道教的某些修持方法是否融入了佛教的禅修,或者被赋予了越南民间对长生不老、消灾免难的朴素追求? 研究对象与史料基础:跨越时空的求索 本书的研究对象,聚焦于道教在越南的历史流传及其演变。这包括: 历史文献梳理: 作者仔细查阅了越南古代典籍、宗教著述、地方志、碑文、族谱等一切可能包含道教踪迹的文本资料。这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汉学功底,还需要对越南古代文字及其文化背景有深入的理解。对早期文本中关于道教信仰的零散记载进行爬梳,是重建历史图景的基础。 田野调查与口述史: 除了文献研究,本书的另一重要基石是作者亲身深入越南各地,特别是那些道教传统较为活跃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这包括: 宗教场所的实地考察: 深入道观、庙宇,观察其建筑风格、神祇塑像、壁画、祭祀仪式等,与当地的道教徒、寺庙住持、研究者进行交流,了解其信仰实践、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沿革。 民间信仰的考察: 关注道教教义与神祇在民间层面的传播,以及与本土民间信仰的融合情况。这包括对节庆习俗、家庭祭祀、民间故事、戏剧表演中道教元素的捕捉和分析。 口述历史的收集: 通过访谈当地长者、民间艺人、宗教从业者等,收集那些可能未被文字记录的重要口述资料,如家族传承的信仰习俗、地方流传的神话传说、对道教的个人理解等。这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解道教在越南的生命力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比较研究: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越南,而是将越南的道教研究置于更广泛的东南亚区域,乃至与中国本土道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辨析道教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越南道教的独特性。例如,越南的道教与泰国、柬埔寨等地的道教传统是否存在联系?与中国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道教传统,又有哪些异同? 研究内容与章节设计(推测性,依据研究方向而设) 本书的章节设计,将围绕道教南传越南的核心议题展开,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历史的溯源与早期传播 绪论: 明确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梳理国内外关于道教在越南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道教的早期传播背景: 分析中国与越南之间悠久的文化交流史,特别是汉代以来,越南受中国政治、文化影响的深远程度,为道教的传播奠定历史基础。 早期道教教义与神祇的传入: 考察最早一批道教思想、神祇体系是如何通过官方交流、民间往来等途径进入越南的。分析其早期在越南士人阶层或统治阶层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部分:道教在越南的在地化与本土化 神祇体系的重构与融合: 详细分析道教经典神祇在越南的形象、地位及其与本土神灵的互动。例如,对越南本土神灵的道教化,或道教神祇的本土化演绎。 仪轨与实践的本土化: 考察道教的斋醮科仪、符箓、炼丹术等在越南的流传与改造。分析其与越南民间祭祀、丧葬习俗、养生保健等实践的融合。 道教与越南本土宗教的互动: 深入分析道教与佛教、儒家思想、祖先崇拜、萨满教等在越南的复杂关系。探讨是否存在“三教合一”或“多教并存”的现象,以及道教如何在这种多元信仰格局中定位自身。 第三部分:道教在越南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影响 社会功能: 分析道教在越南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例如,在维护社会秩序、治疗疾病、祈福禳灾、安抚民心等方面的作用。考察其与民间组织、社区生活的联系。 文化影响: 探讨道教对越南文学、艺术、戏剧、民俗、哲学思想等领域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道教故事在越南文学中的体现,道教元素在越南传统绘画、建筑中的应用。 道教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传播: 分析道教在越南不同社会阶层,如贵族、士人、农民、商贩等群体中的传播差异与接受程度。 第四部分:当代越南道教的变迁与未来展望 近代以来的挑战与适应: 考察殖民时期、民族独立运动以及现代化进程对越南道教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以及道教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当代越南道教的现状: 关注当下越南道教的传承状况、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机遇。 研究的余论与未来方向: 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道教在越南华人群体中的传承,道教与越南旅游业的结合等。 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填补学术空白: 尽管关于道教传播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专门系统地研究道教在越南的传播与演变,尚属相对薄弱的环节。本书的深入研究,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中国道教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版图。 深化对文化融合的理解: 通过对道教在越南的在地化过程的细致分析,本书为理解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一个新的环境中相互作用、融合,并最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这对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具有普遍意义。 揭示越南文化的独特性: 道教在越南的传播与演变,是理解越南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切入点。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越南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在东方文化圈中的独特地位。 促进中越文化交流: 通过对两国宗教文化交流历史的梳理与深入研究,本书将有助于增进中国与越南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认同,为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学术支持。 总而言之,《道教南传越南研究》是一部充满学术探索精神、严谨的史料运用与细致的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去探索一个古老东方宗教在异域土地上绽放出的独特生命力,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刻奥秘。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学界贡献了一份详实的学术研究,更在于它所揭示的,是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处理冲突和张力的能力。任何文化接触都必然伴随着摩擦,道教在南传过程中,如何与当地强大的佛教传统、乃至儒家思想进行博弈和妥协,是本书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论题。作者没有简单地宣扬融合的和谐,而是着重分析了那些“失败”的传播案例,以及在哪些信仰领域道教不得不退让,又在哪些领域成功地开辟了新的领地。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平衡和可信。它揭示了信仰传播的复杂性:它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一个充满拉锯战、借用与创新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边界”和“张力”的精妙捕捉,让这部著作超越了一般的宗教史描述,上升到了区域文化人类学的深刻反思层面。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我被它扎实的史料功底所震撼,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一定的阅读门槛。作者对于道教内部不同派系,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传入岭南及更远地区后的分化与融合,把握得极为精准。这要求读者对中国传统宗教史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否则可能会在面对大量人名、地名和特定的术语时感到吃力。然而,一旦跨过了初期的适应期,书中所展现出的洞见便令人叹为观止。它清晰地揭示了,道教在南传的过程中,如何从一个相对纯粹的“教义体系”,逐渐演变成一种与本土萨满信仰、民间信仰高度混杂的“地方性实践”。这种深入骨髓的本土化研究,远比泛泛地谈论文化交流要来得深刻,它让我们看到了信仰在面对地域差异时的强大生命力与变通性。

评分

这部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聚焦于道教的传播脉络,更是深入挖掘了其在越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深刻互动的过程。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力求还原一个“活的”道教。我特别欣赏它对文化适应性的探讨,道教在传入越南后,是如何吸收、改造甚至被改造,以适应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的?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的神祇崇拜在越南化过程中的演变分析,就显得尤为精到。这种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常常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但本书却能将焦点放在微观的仪式、文本变迁以及信众的个体经验上,读起来让人感觉真实而富有温度。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部细腻的文化编年史,展现了信仰如何在异域生根的复杂张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细致入微”和“情景交融”。作者在描述道教仪式在越南的演变时,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那些湿热、香火缭绕的庙宇之中。他不仅仅关注仪式“是什么”,更关注仪式“如何发生”以及“对谁发生作用”。例如,对于道士在越南社会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分析,就非常到位,他们既是宗教领袖,也常是民间纠纷的裁决者和医药的提供者。这种对功能性角色的考察,让道教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成为了越南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从宏观历史背景到微观社会互动的无缝切换,是本书叙事力量的强大支撑点,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严格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以“主题”为纲,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观察熔于一炉。比如,关于符箓体系在越南的变异,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巫术实践发生碰撞和融合的部分,简直是精彩绝伦。作者似乎擅长在看似不相关的材料之间建立起意想不到的联系,比如将清代地方志中的几笔记载,与现代越南北部某个村落的祭祀活动进行对照分析,从而构建出一个跨越数百年的信仰连续体。这种跳跃式的观察,虽然对读者的思维活跃度要求较高,但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纵深感,而非仅仅是平面的交接。它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思我们以往对“文化输出”的刻板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