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中国诗》选译小川环树先生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长短论文十六篇,合成十二章;前三章通论,作者通过对“风与云”“风景”“风流”的考察,综论《诗经》《楚辞》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国诗人的自然、人生观、审美观、社会观的变化历程。其他诸篇就特定的题材,尤其是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作出深入的论考。
作者简介
小川环树(1910-1993),原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日本学士院会员,二十世纪日本*著名汉学家之一,与吉川幸次郎齐名。著作宏富,对中国文史哲的研究范围自先秦直至现当代,而在唐宋文学研究方面建树尤多;对汉语语言学亦有精深研究。
目录
总序(金耀基)
自序
第一编
第一章 风景的意义
第二章 风流词义的演变
第三章 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
第四章 镜铭的抒情成分——汉代文学的一个侧面
第五章 大自然对人类怀好意吗?——宋诗的拟人法
第六章 诗的比喻——工拙与雅俗
第二编
第七章 唐宋诗人杂谈
第八章 宋诗研究序说
第九章 苏东坡的生涯和诗风
第十章 苏东坡古诗用韵考
第三编
第十一章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背景述略
第十二章 《敕勒歌》——中国少数民族诗歌论略
附录
迎小川环树先生来新亚书院讲学金耀基
小川环树先生其人兴膳宏作、谭汝谦译
小川环树先生年谱简编谭汝谦编
本书各篇原题及出处说明谭汝谦
编译后记谭汝谦
精彩书摘
《论中国诗/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东坡古诗的押韵并不遵从上述官书的规定。不过,不但东坡一人如此,其实古体诗的押韵,大体上比近体诗宽缓。这是一般熟知的事实,不必冗述。
本来,近体诗因某种竞赛的结果以致其押韵规则逐渐严格起来的,“应制”和“省试”就是这种竞赛的实例。然而,古体诗存在于科举考试的束缚之外,其体裁较为自由,押韵也不必像近体诗那样严守一定的规则,这是当然的了。
可是,在一般的观念中,古诗的押韵还是要用“古韵”的,所以我想就此事略加说明。“古韵”这个名称,顾名思义,恐怕就是指模仿古代作品押韵得来的东西。不过,所谓“模仿”,实际上是大有问题的。古代的语言(所谓上古汉语Archaic Chinese)与宋代的官定韵书所根据的语言(中古汉语Ancient Chinese),两者的音韵体系差异甚大。苏东坡这位十一世纪的诗人,要想袭用五世纪(齐梁)以前或公元前数世纪(先秦)的语言去押韵的话,就必须具备有关上古汉语音韵体系的精确的知识。但经过整理而成体系的知识,要到他死后数百年的十八世纪(清朝)才开始确立,才成为诗人可以使用的形式。在此意义下,古韵研究在东坡时代可说尚未兴起。
今日所知的最早的古韵(上古音)研究者是吴械(才老);他死于南宋绍兴二十二、二十三年(1152、1153)前后,是东坡的后辈。吴氏著作中唯一流传下来的《韵补》,收集了很多过去诗人(包括东坡)违犯规则的押韵实例,可以反映古诗容许例外的实况。然而,如后所述,5当我们审视吴氏所总结容许条件的韵目时,就可发觉,特别是入声古诗,其押韵的区分与词韵大致相合。也就是说,在吴氏心目中,上古音与他的时代(十二世纪)的实际语音,几乎是没有区别的。
唐初经学者陆德明(553-630)说:“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经典释文·毛诗·邶风-燕燕》篇),这句话成为后世古音学者各种学说的起点。对于并非以研究音韵学为目的的诗人,这句话很可能被理解为:学习古人作诗法,押韵是可以宽缓的。既然容许“韵缓”,即音韵的区分范围可以放宽,那么,押韵时是否严谨地符合古人真实的音韵体系,恐怕没有诗人再为这一问题而伤脑筋了。故此,“韵缓”的结果,使所押的韵更加接近诗人自己实际口语的语音,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得说回来,以上只不过是从押韵的实例得来的推想。为了确证东坡古诗的押韵包含了口语音,我们必须另外提出证据来。以下我将转而探讨这个问题。
……
前言/序言
1981年10月,应新亚书院邀约,我往访香港中文大学,并为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做了三次演讲,总题是《中国风景之意义及其演变》,另外又在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系及新亚研究所演讲《风流词义的演变》。这四次演讲所据的日文稿本大都是我的旧作,由曾留学京都大学的谭汝谦氏等翻译,我只不过是照译文朗读罢了。
在访港时,承新亚书院金耀基院长提议,决定公刊四次演讲的讲稿,盛情可感。但是讲稿的篇幅过于短小,不足以单行出版,故从旧著《风与云——中国文学论集》(东京,1972年)选取数篇有关中国旧诗的论文,又从拙著《中国语言学研究》(东京,1977年)选取一篇,予以补充,遂成此书。全书蒙谭汝谦氏等诸贤苦心翻译。惟其中《陆游的“静”》一篇,是用我于1980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所作报告的中文提纲略事增饰而成,而有关《敕勒歌》的一篇,则是据1981年春访问北京大学时所作的报告,略改梁国豪君等的译文而成的。
回想起来,我早岁留学中国,厕身北京大学诸硕学讲堂末席,旁听聆教,已是1934年至1935年的事了。当时,我必须竭尽心力,始能理解讲授的内容及作成简略的笔记,完全不敢妄想将来自己有机会厕身中国的大学教坛披露心得。
归国后,自1936年赴任仙台的东北大学至1974年依例从京都大学退休为止,荏苒三十八年之间,我倾注心力的地方,主要是以日语讲解中国古典文学。至于讲读之余所发表的论文,大半是为日本读者介绍中国名著,实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今不揣谫劣冒昧,敢献一得之愚,无非乞求博雅指教。对于莅临讲席不吝教正的列位教授、耐心迻译拙稿的诸贤,以及曾聆听拙见的学生诸君,谨志感谢之忱。
论中国诗/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不错,挺好,值得一看,又收获。
评分
☆☆☆☆☆
很好看
评分
☆☆☆☆☆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
好…………………………………………
评分
☆☆☆☆☆
装帧很好
评分
☆☆☆☆☆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
☆☆☆☆☆
感觉还是不错的,但不喜欢这样的开本。
评分
☆☆☆☆☆
感觉还是不错的,但不喜欢这样的开本。
评分
☆☆☆☆☆
感觉还是不错的,但不喜欢这样的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