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5
掌故004:袁本初密码——东汉帝国掘墓人与三国大势揭幕者袁绍(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袁绍,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因历史的某些局限以及历史书写者的个人好恶,一个曾搅弄风云于天下,一个时代因他而翻覆的乱世枭雄,其面目竟如他的字“本初”一样模糊并神秘莫测,只能凭后世的话本、演绎随意拼合,这实在是一大憾事。因此,本书是一本很值得期待的书。
本书是一部专注写袁绍、解决关于袁绍及其家族各种疑难杂症的书。全书40余万字,作者倾力搜集各种史料文献,分析加工,相对完整地将袁绍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履历呈现出来。一个鲜活、有血有肉不再只是个传说的袁绍,他的野心的形成、他的野心的践行,及至他的野心的彻底崩毁,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不再只建立在虚构之上。
当然,写袁绍,必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以及那个时代粉墨登场的各重量级人物,于是,东汉末年官场风云、东汉皇室秘闻、前三国时代天下格局的形成,以及曹操、刘备、孙权、董卓、吕布、诸葛亮、袁术等等他们在这个历史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与主人公袁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一登场,并充分解析为何曹、刘、孙三家争夺的不仅是东汉帝国的遗产,更是袁氏家族的遗产。
袁绍,一个失败者的历史,支撑起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海报:
他出身高门,以皇帝年号“本初”为字;他诛宦官伐董卓揽群雄,名震天下;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大厦将倾的东汉王朝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是一个时代的主宰,却在成王败寇的游戏规则里沦为历史的配角。他是袁绍,一个被历史误读的乱世枭雄。
罗三洋,男,1979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1985年随家人移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市八一中学。1998年赴德国留学,就读于海德堡大学,留学期间翻译了约达尼斯《哥特史》,并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连载《上帝之鞭——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受到读者好评。2006年回国后,出版有著作《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2007年出版,2015年修订)、《梦断三国》(2008年)、《柔然帝国 (西向天狼丛书)》(2009年)、《罗马的黑人皇帝》(2016年),译著《哥特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12年)等。
第一章 名门之后
豪族联姻——袁隗的婚礼
帝国危机——公元2世纪中叶的东汉局势
造反有理——三统五行学说与江淮民变(公元144~145年)
本初迷局——袁绍的身世(公元146~147年)
第二章 宦海沉浮
豺狼当路——梁冀的统治(公元148~158年)
快意恩仇——梁家跌倒,袁家吃饱(公元159年)
宦官专权——袁绍的青年岁月(公元160~165年)
党锢风云——袁绍的早期仕途(公元166~167年)
第三章 四世三公
六年之丧——第二次党锢运动(公元168~171年)
四世三公——通往权力之路(公元172~177年)
本初俱乐部——袁绍的黑社会(公元172~177年)
名将之死——中朝的内讧(公元178~183年)
第四章 江山变色
黄巾暴动——瘟疫的力量(公元184年)
中平羌乱——凉州军阀集团的形成(公元184~186年)
末代禁军——西园八校尉的组建(公元187~189年)
正义的背叛——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公元189年)
第五章 乱世枭雄
董卓入京——袁氏兄弟的逃亡(公元189年)
揭竿而起——袁氏兄弟组建讨董卓联军及董卓迁都(公元190年)
第一滴血——联军的胜利与董卓的撤退(公元190~191年)
兄弟反目——袁绍与袁术的扩张与决裂(公元191年)
第六章 群雄逐鹿
英豪本色——孙坚之死与界桥之战(公元191~192年)
血染长安——董卓遇刺与李傕、郭汜的反击(公元192年)
丧家之犬——吕布投奔袁绍及其再次逃亡(公元193年)
幼狮出笼——孙策投奔袁术(公元194年)
第七章 鹰杨河朔
饿鹰来袭——张邈联合吕布驱逐曹操(公元194年)
力挽狂澜——袁绍助曹操击退吕布(公元194~195年)
祸起萧墙——袁绍镇压臧洪,分封诸子(公元195~196年)
霸王开疆——孙策渡江与吕布夺徐州(公元195~196年)
第八章 自掘坟墓
天子下席——李傕、郭汜的内讧与献帝东迁(公元195年)
百虑一失——袁绍命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公元196年)
五世七公——袁绍晋升太尉、大将军(公元196~197年)
僭号仲家——袁术称帝之谜(公元196~197年)
第九章 鲸吞宇内
藕断丝连——袁绍与曹操的最后合作(公元197年)
白门缚虎——袁绍与曹操消灭吕布(公元198年)
鬼神之攻——袁绍消灭麴义、公孙瓒与袁术败亡(公元198~199年)
箭在弦上——袁绍与曹操的决裂(公元199~200年)
第十章 龙战官渡
悠悠黄河——袁绍南征曹操(公元200年)
风雨乌巢——官渡大战(公元200~201年)
巨星陨落——袁绍病逝、刘表北伐与袁尚南征失败(公元201~203年)
芟夷大难——袁尚、袁谭反目与曹操征服河北(公元203~207年)
尾声
毁灭与轮回
附录
袁绍年表
在屠杀宦官前后,袁绍的官职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权势却有了很大变化。这之前,他是大将军何进的首席顾问,权倾朝野;这之后,政权从何进手里落到了他的叔父、太傅袁隗和兄长袁基,以及故吏、司空董卓等人的手里,他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司隶校尉,被挤到了最高决策层的边缘。
这可不是袁绍想要的。是他袁绍消灭了祸害东汉朝政上百年的宦官集团,是他袁绍夺取了首都军政,而应该属于他的功勋和权力却没能属于他。袁绍本来就是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司隶校尉,何进死后又立下头功,理应继承何进的大将军之职,至少也该升任“录尚书事”的三公或者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样的最高武职,才对得起自己长期以来的精心谋划和诛杀宦官的浴血奋战。可是袁绍失望地发现,自己在政变之后几乎被架空了。早知如此,他还不如不劝何进去招兵杀宦官。究其原因,一定有人从中作梗,而这些人不仅有董卓,更有他的叔父、太傅袁隗和兄长袁基。特别是正史中着墨极少的袁基,肯定不愿意看到弟弟袁绍的职位超过自己,正如袁绍不愿意弟弟袁术的职位超过自己一样。在被党锢禁锢了十余年之后,袁绍此时已经44虚岁,即将步入老年,颇有“时不我待”之感,对权力的渴望远远超乎常人。
现在,大哥袁基成了袁绍通向权力巅峰的绊脚石。所以,袁基必须死。如果叔父袁隗袒护袁基,袁隗也必须死。至于董卓,和此事似乎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有三件事严重影响袁绍和董卓的关系:
一,何太后、何进逼杀董重时,时任中军校尉的袁绍也参与了,属于帮凶,董卓日后追查起来,恐怕难脱干系;
二,一旦陈留王刘协登基,董卓等于独揽朝政大权,地位太高,阻碍袁绍掌控政权;
三,董卓指使吕布杀丁原,收编并州军,暴露的野心太大,实力又太强,袁绍难以用正常手段制约。
种种迹象表明,董卓请袁绍来显阳苑的时候,是满心希望并且有一定把握说服袁绍支持自己废掉汉少帝,拥立陈留王的。没想到,袁绍另有考虑,而且在他的住所里,大庭广众之下给他难堪,闹事后还带着自己的部分心腹逃离洛阳,使朝廷再度陷入混乱。因此,袁绍与董卓决裂,主要责任应当在袁绍。
如果是袁绍主动挑起事端,那么他这样与董卓争吵,之后又立即弃官离开洛阳,似乎不太理智,很像是意气用事,董卓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在反复研究袁绍此前和此后做的几件大事之后,便会发现他的一种古怪的行为规律:每当袁绍遭遇一个难以战胜的敌人时,他就会强行给自己制造另一个敌人,尔后让这二人相互火并,等到一方被灭,另一方也损失惨重时,自己再亲自出手渔利。这一计策很可能是袁绍从《战国策?秦策》与《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的“卞庄子刺虎”故事中发展出来的,之前他就曾施此计让何进与阉党集团同归于尽,之后更是屡试不爽。这一次,袁绍选择主动与董卓争吵决裂并离开洛阳,就是为了强行把董卓变成敌人,再诱使他与自己希望打击的袁隗和袁基相互残杀。
袁绍出奔冀州,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预谋。否则,他将难以顺利地把全家人,特别是几个尚未成年的儿子都带出洛阳。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逃离洛阳前后,袁绍问曹操说:“如果事情不按照我们的计划发展,那么哪个方向的土地更适合作根据地呢?”曹操反问道:“足下以为哪个方向好?”袁绍说:“我占据黄河与燕、代之间的土地,联合北方的游牧民族,南向以争天下,应该比较有把握吧?”曹操回答:“我任用天下的智能之士,以正道统御部下,无论根据地在哪个方向,都可以获得成功。”《傅子》还记载,曹操又补充说:“商汤、周武占据的地盘不同,不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吗?如果拘泥于山川险固,完全依赖它作资本,就无法随机应变了。”
这两条记载似乎都证明,袁绍早就有意效仿东汉的开国之君光武帝,计划经营河北作为自己的战略基地,而曹操则更为重视人才,并不很看重根据地的方位。后代评论者评论袁、曹二人时,往往以此作为论据。但是,后来曹操吞并袁家势力之后,立即把自己的大本营移到袁绍以前的大本营邺城,又自领冀州牧,还借恢复上古“大九州”制度之名扩张冀州版图,所作所为,与袁绍完全一样。袁绍虽然把大本营设在邺城,但其活动范围却不仅限于河北,而是多次赴黄河以南的青州、兖州和豫州亲征,势力范围所及,更远至江东和岭南。
东汉末年的河北,不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且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兵精马多,便于和北方游牧民族联盟。马匹是古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与河北相比,中原和江淮流域在这个方面都严重先天不足,光武帝以河北骑兵征服天下,并非偶然。袁绍和曹操之所以能够相继成为中国最大的军阀,与他们掌握河北地区息息相关。曹操在创业初期不占河北,并非因为他不重视河北的战略优势,而是因为他是袁绍的部下,必须遵照袁绍的指示,到兖州招募军队。
不仅袁绍出奔冀州早有预谋,袁术出奔荆州、曹操出奔兖州、刘备出奔豫州也都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处心积虑,否则,他们多半会在慌乱之中逃回自己的家乡。事实上,这“东奔四巨头”没有一位返回自己的家乡:豫州人袁绍去冀州,豫州人袁术去荆州,豫州人曹操去兖州,幽州人刘备去豫州。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肯定是因为受制于汉桓帝的《三互法》,即禁止本州人在本州做官。只有去与自己家乡不同的州,才能大展拳脚。毕竟,虽然与董卓决裂了,但袁绍还不打算直接打出反汉的旗号,而要把自己包装成汉室忠臣,把董卓描绘成乱臣贼子。只有遵循《三互法》这样的汉朝基本法,他才能顺利地夺取地方军政大权,对董卓形成威胁。
与“东奔四巨头”同日离开洛阳的,还有“海内大儒”卢植,原因也是反对董卓废黜汉少帝。在之前的政变中,卢植与袁绍过从甚密,但是这一次,他选择返回了自己的幽州家乡隐居,因此受到《三互法》的限制,无缘此后的权力斗争,只能给袁绍当军师了。
虽然早有预谋,但袁家毕竟历来在河北都没有根基,因此袁绍在前往河北之前,不免感到忧虑。所以,当时曹操很可能是安慰袁绍说:“如果不行,就回中原来。商汤、周武占据的地盘不同,不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了吗?如果拘泥于山川险固,完全依赖它作资本,就无法随机应变了。只要您选用贤才,遵循正道,无论占据哪块根据地,都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样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袁绍在前往冀州前,把后妻刘氏及3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留在黄河以南,托付给兖州刺史刘岱照顾。这种不同寻常的安排,暗示袁绍和刘岱可能有亲戚关系,而最大的可能便是,袁绍的后妻刘氏是刘岱的直系亲属,也就是《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中所谓的“和亲”。刘氏带着孩子回兖州娘家,有娘家人刘岱的照顾,袁绍自然最为放心。同时,由于袁绍选择和刘岱联姻,按照汉桓帝公布的东汉帝国根本大法《三互法》,袁绍就不能再到兖州当官,刘岱也不能再到豫州当官了。日后,袁绍总也无法亲自统治兖州和豫州,而必须借助曹操等部下间接统治中原的这两个州,原因正在于此。
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不同,曹操并不是因为企图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迫逃亡(刺杀董卓的另有其人,《三国演义》将其事迹安在了曹操头上),而是在并未得罪董卓的情况下,像一个忠诚的奴隶那样,跟随袁绍从洛阳出奔。刘备出奔的性质也与此相同。按照《汉末英雄记》的说法,曹操和刘备二人一起离开洛阳,而且同行了很长一段距离,看来他们很可能在跟随袁绍一家。
序言
他拥有最显赫的家族背景,也曾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他曾令众多英豪闻风丧胆,也曾玩弄中国政局于股掌之上;他曾长期受到政治迫害,却能同时拯救许多人的生命和前途;他曾一呼百应,也曾多次被部下背叛;他曾是曹操的主要靠山,尔后却成为曹操最忌惮的人;他的家族被曹操毁灭,而他的事业又由曹操继承和光大;他曾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死时仍然三分天下而有其一;他亲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却未能开启一个新时代;他本应成为开国皇帝,最终却因失败而沦为历史的配角。
他就是袁绍,一个在生前威震天下的霸主,一个时代的主宰者,死后却很少受到重视。这种待遇并不公平。如果没有袁绍,东汉不可能如此怪诞地灭亡;如果没有袁绍,中国不会陷入长达一个世纪的混乱;如果没有袁绍,也根本轮不到曹、刘、孙三家瓜分天下;而如果袁绍成功了,很可能不会出现“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无论是袁绍的胜利,还是袁绍的失败,都深刻地影响了汉末、三国及其后的中国历史。
汉末、三国这段历史情节纷繁复杂,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史书往往有不同的记载。当时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在古籍中几乎都有两种以上的说法,和先秦、秦朝及西汉的“一言堂”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方面说明私人著史的意识在增强,导致“野史”大量出现;另一方面则暴露出“一言堂”的“正史”真实性与可靠性值得商榷。
无论史籍中的说法有多少,历史的真相毕竟只能有一个。坦率地讲,写出一部反映全部历史真相,令所有读者都满意的史书,恐怕是根本不可能的。离作者较远的历史,人证和物证已经极度稀缺,难以核实;离作者较近的历史,往往与作者及其亲友的切身利益相关,难以指望他们的态度客观公正。东汉末年政坛的诡谲和复杂,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罕有其匹,特别是整个中央政府和大部分地方政府都被多次颠覆,必然导致档案的大量缺失和一再改写,现存史料中大有可玩味之处。
所谓“可玩味之处”,也就是不合情理,或者相互矛盾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主角被描绘成了配角,而配角反而被描绘成了主角。主角被描绘成配角,是因为他们最后失败了;配角晋升为主角,是因为他们最后胜利了。而历史,本来就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人们总是说“盖棺定论”,这话本来不错,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却只记得死者在人生最后几年的成败得失,而忽视了他在此前几十年内的功过是非。
翻开史书,胜利者总是睿智、正直、勇敢、仁爱的,失败者总是愚蠢、邪恶、胆怯、残暴的。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那些百战百胜的大征服者果真是美德的化身吗?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自古成者王侯败者贼,胜利者是永远不会被作为战犯审判的。在生前,他们可以用暴力压迫人们的肉体;而在死后,他们还可以继续用谎言蒙蔽人们的灵魂。这,就是胜利的报酬—赢者通吃。
不过,胜利者仍然可能受到一个法庭的审判。这个法庭的名字就叫—历史。一部全新的史书,就是一个全新的法庭。
早在魏、晋时期,东汉的历史就已经被公认为值得研究撰写,但也被公认为杂乱难辨。早期成书的相关史籍有《汉灵帝起居注》《汉献帝起居注》《汉名臣奏》《典论》(曹丕)、《魏略》(鱼豢)、《典略》(鱼豢)、《汉末英雄记》(王粲)、《三国志》(陈寿)、《续汉书》(司马彪)和《九州春秋》《世说新语》(刘义庆)、《魏书》(王沈、荀顗、阮籍)等数十部,但都难如人意。相较而言,《汉名臣奏》的内容最真实,但范围过于狭窄;陈寿的《三国志》被公认为整体性较好,但内容过于简略。东晋末期,袁宏搜集上述史料,进行研究修订,撰写成编年史《后汉纪》。南朝刘宋中期,范晔又撰写成《后汉书》,梁朝人刘昭、唐朝人李贤、清朝人惠栋等学者都曾为之作注。《后汉书》本来没有志,刘昭将司马彪《续汉书》里的志加入其中,两本书的观点不尽一致,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后汉书》的志与纪传部分有相互矛盾之处。
整体而言,《三国志》《后汉纪》《后汉书》的内容比较严谨翔实,而且都完整地流传下来,构成了研究东汉历史的主要资料基础。本书的史料来源,主要就是这三部史籍。遇到相互矛盾,不易从逻辑上辨别对错的问题,则以这三部书的前后顺序为准,即《三国志》比《后汉纪》权威,《后汉纪》又比《后汉书》权威。其他史籍大多早已散失,所幸有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详征博引,部分保存了下来,值得重视。当然,其中一些史籍的写作立场严重偏颇,内容的可靠性未必很高,需要时时留心。
《三国志》和《后汉书》固然是有关东汉后期历史的最佳古籍,但也常常自相矛盾。同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说法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名字或身份,做的事情也有多种说法,这是纪传体史书难以避免的问题。作为编年体史书,《后汉纪》虽然可以避免自相矛盾,记载却不如纪传体史书详细,也有不少错误。与雅俗共赏、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相比,各个读者群都对《三国志》《后汉书》《后汉纪》等史书不甚满意。但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许多历史人物在学界和大众的心目中迅速脸谱化,也形成了大量背离史实的成见。若能全面地阅读各种史籍,无疑有助于形成较为客观公正的历史观。
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往往与流行的历史观相去霄壤,因为流行的历史观大多是政治宣传,或是远离历史真相的文学作品。中国最流行的历史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就很不利于读者建立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即便是《三国志》《后汉纪》《后汉书》中,也充斥着各种蓄意歪曲事实的政治宣传,期待古代编纂者能将其一一辨识,显然要求过高。早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发现这些“正史”中存在大量问题。受宋文帝的委托,学者裴松之搜罗了大量材料,对陈寿《三国志》作了详细的注解。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裴松之解释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裴注的篇幅超过陈寿《三国志》原文的三倍,实为汉末三国的史料集成,历来受到各方学者的高度重视。
每一份古代史料,都像一张低分辨率的老照片,人物的面貌尚且难以辨认,更不要说确定其行事的性质和动机了。在现场直播的体育比赛中,电视观众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虽然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很高,但是从某一角度看上去很像犯规的动作,在另一个角度看来却并不是犯规,也就是所谓的“罗生门现象”。所以,即便某本史书的内容比较详尽(画面清晰度足够高),也并不足以发现真相,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触及事件的本质。
汉末三国历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通过研究多种史料,本书得出结论:
由于最终失败,袁家在官方文献中从主角沦为配角,但他们原本很长时间都是东汉末年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而吞并袁家势力的曹操,却有幸在这场大戏的收尾之际,从配角升为主角。结果,袁绍、袁术兄弟被史书矮化和边缘化,用以烘托曹操的“光辉形象”。
说袁绍、袁术兄弟被史书蓄意配角化、边缘化,乃至于丑化,一点都不夸张。鲁迅先生博古通今,著有名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可以说是很熟悉汉末、三国、两晋历史的学者了,然而就在这篇名文发表后不久,鲁迅在其《三闲集?头》一文中,却把袁术与袁绍搞混了,以为杀田丰的是袁术。这自然不能证明鲁迅的学术功底差,只能说是他没有重视袁氏兄弟。单看《三国志》及裴注,袁氏兄弟简直一无是处,样样都比曹操差得多,所以曹操的胜利才显得理所应当。历史的真相假若果然如此,那么曹操的成就不免要大打折扣了,因为他的对手过于无能。然而,为何所有史籍在评价曹操的业绩时,都要以战胜袁绍为首呢?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卷末总结曹操一生的功勋时,说在曹操一生的对手之中,唯有袁绍“强盛莫敌”,而 掌故004:袁本初密码——东汉帝国掘墓人与三国大势揭幕者袁绍(套装共2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新
评分给儿子买的还没看
评分给儿子买的还没看
评分内容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下次还会来买的。
评分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还没看完,人物关系太复杂,需要慢慢消化,从多个角度呈现了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持续好评。
掌故004:袁本初密码——东汉帝国掘墓人与三国大势揭幕者袁绍(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