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级财务会计(第3版)》共分为十二章和两个附录。第1章总论,主要论述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第三章公允价值会计,主要论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主要论述外币交易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会计处理;第五章套期会计,主要论述企业指定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第六章资产减值,主要论述资产减值的理论与方法;第七章所得税会计,主要论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第八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差错更正,主要论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第九章企业合并与第十章合并财务报表,主要论述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与方法;第十一章清算会计,主要论述企业破产清算的程序和方法;第十二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主要介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规则和要求。另外,为了读者更好地掌握《高级财务会计(第3版)》的内容,以及了解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状况,书后附录了部分综合案例分析,并转载了中国证监会发布的《2016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入地探讨与学习。
作者简介
汤湘希,男,1963年10月出生,湖北人,管理学(会计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理事,湖北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无形资产会计和会计教育改革等。已在《光明日报》、《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Emerging Market Finance and Trad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独撰或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独撰或合作出版了《企业知识资产价值论》等专著10部,主编《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教材10余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
一、高级财务会计的产生
二、高级财务会计的发展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称谓与内涵
四、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高级财务会计的范围界定
一、确定高级财务会计研究范围的基本原则
二、高级财务会计的具体研究内容
三、进行多方位比较,着重分析我国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 会计价值观与会计行为
一、社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管理价值观与会计价值观的交互关系
二、会计价值观的形成与研究现状描述
三、会计价值观已有研究成果的启示
思考题
延伸阅读
案例分析
第二章 公允价值会计(上)——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真实与公允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真实与公允观念的形成
二、真实与公允的含义
三、真实与公允观念的拓展
第二节 公允价值概念研究
一、各界对公允价值概念的探索
二、各会计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三、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第三节 公允价值会计的形成
一、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背景:环境变迁
二、公允价值会计萌芽
三、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直接诱因
第四节 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及启示
一、公允价值会计发展背景:以美国为例
二、公允价值会计发展趋势
三、启示:公允价值会计产生发展的动力
思考题
延伸阅读
第三章 公允价值会计(下)——公允价值会计的主要运用
第一节 会计目标与公允价值会计
一、会计目标的变迁
二、会计计量理论的变迁
三、公允价值的界定
第二节 公允价值的确定
一、以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
二、以现值探求公允价值
第三节 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推广
一、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国际推广
二、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推广
三、公允价值会计推广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推广的改进策略
第四节 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
一、长期股权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三、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五、股份支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
第四章 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
第五章 套期会计
第六章 资产减值
第七章 所得税会计
第八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九章 企业合并
第十章 合并财务报表
第十一章 清算会计
第十二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附录一 高级财务会计案例分析
附录二 2016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高级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中级财务会计基础上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在研究方法上,高级财务会计利用现有财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出现的一些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交易或事项。高级财务会计的出现与发展,弥补了中级财务会计的不足,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本书曾于2008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承蒙读者的厚爱,本书出版后得到部分高校的使用,反映良好。在使用中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2013年,根据读者和使用单位提出的一些建议,我们对本书进行了修订,《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仍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14-2017年,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订,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账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的发布,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等准则的修订《企业破产清算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发布,原有的一些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合时宜。因此,本书将根据新准则等要求对内容进行全面修改,以期为读者奉献内容更新、质量更高的一本教材。
为顺应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新准则的颁布,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结构合理。本书分为总论、公允价值会计(上、下)、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套期保值会计、资产减值、所得税会计、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差错更正、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破产清算会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等章节,使读者能够由浅到深,逐步掌握高级财务会计的重点与难点,具有结构的系统性与合理性。尤其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2014,2017)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本书还着重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本次修订还增加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等内容,使其更具有时代气息。至于其他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涉及的诸如合伙会计、分支机构会计、石油天然气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我们认为,这些应属于特殊行业或特殊业务,并不一定是“高级”,加之在教学过程中,高级财务会计通常是安排在一学期,如果内容太多,学生学习也非常“吃力”。本着“讲清楚一些问题,讲不清楚所有问题”的原则,本书重点阐述了在实务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
2.内容新颖。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2017年7月5日全面推出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42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则对外币折算、套期会计、资产减值、所得税、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业务进行了规范。对已有相应准则规范的业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全面、准确反映准则的思想精髓。另外,每章末还附有延伸阅读材料,供学有余力、有研究兴趣的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
3.案例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内容超前、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只有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重视案例演示与业务分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上市公司典型案例,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并从中得到启示。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说是为会计专业硕士(MPAcc)和审计专业硕士(MAud)量身定做的。通过案例分析,更能够很好地掌握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运用于实践。
精品力作:《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构建》 一部深刻剖析现代企业运行底层逻辑、系统阐述公司治理前沿理论与实践的权威著作 作者: [虚构的权威专家姓名,例如:王建国 教授/李明 博士] 出版社: [虚构的知名财经出版社名称,例如:华夏经济管理出版社] 版次: 第一版 --- 内容概要与核心价值 本书《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并非一本传统的财务或会计教科书,它聚焦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核心——治理结构与制度设计。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或技术层面,深入到其组织架构的韧性、决策机制的科学性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性。本书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挑战而倾力打造的深度理论与实践指南。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公司治理的理论演进脉络,从早期的股东利益至上原则,深入探讨到当前备受关注的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Stakeholder Capitalism)框架下的新型治理范式。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现代企业制度蓝图。 第一部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与演变(奠定战略视角)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它摒弃了对会计准则或报表分析的浅尝辄止,转而深入探讨治理的哲学根源与经济学逻辑。 第一章:公司治理的界定、目标与现代性 详细阐述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本质区别。重点解析了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下的表现形式。探讨了治理目标如何从早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向“可持续价值创造”转变,并引入了“共同价值创造”(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的核心理念。 第二章:治理理论的范式演进 追溯并对比了主要的治理理论流派: 1.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的局限性:分析其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设计上的不足。 2.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强调董事会作为外部资源中介的重要性。 3. 政治模型(Political Model)与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特别针对新兴市场和国有企业背景下的特定治理挑战进行剖析。 4.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ICFR)的治理化定位:探讨风险文化和合规体系如何内嵌于治理结构而非仅仅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存在。 第三章:法律框架与监管环境的比较分析 本书并未深入讲解具体会计准则,而是着重于法律对治理的约束力。比较了英美法系(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影响)与大陆法系在股东权利保护、强制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差异。特别设置一章探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的全球趋势,及其如何重塑董事会的法定责任和战略议程。 --- 第二部分:核心治理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实操落地)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详细拆解了构成公司治理的“三驾马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的运作机制。 第四章:股东大会的有效性与激活 讨论如何设计“有意义的股东参与”,而非仅仅是走过场。深入研究累积投票制、提案权、对冲基金的激进主义(Activist Investing)对股东大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股东参与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章:董事会:战略决策的引擎 这是全书篇幅最长、最具实践价值的一章。重点剖析了董事会运作的多个维度: 董事会组成与多元化:探讨独立董事的真正含义、任职资格、数量与效率的关系,以及性别、专业背景的多元化对决策质量的提升。 董事会运作机制:详述如何设计有效的董事会章程、会议频率、议程设置,以及对管理层绩效的实质性监督。 董事会文化与有效沟通:强调“化学反应”在董事会决策中的非正式作用,以及独立董事与非执行董事之间、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障碍突破。 薪酬委员会的挑战:深入探讨高管薪酬方案(特别是长期激励与风险挂钩)的设计原则,避免“短视行为”的激励陷阱。 第六章:监督机制的重塑:审计与内控的治理角色 本书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提升到治理层面来审视。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边界,包括: 监督财务报告的诚信度(Integrity),而非仅仅是合规性。 选择、评估和监督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对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路径与问责机制。 利益冲突的识别与管理,特别是涉及关联方交易的治理视角下的披露要求。 --- 第三部分: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沿议题与未来趋势(面向未来) 本部分探讨了在新商业环境下,传统治理结构面临的颠覆性挑战,并提出了构建更具韧性的制度框架。 第七章:所有权结构、控制权与反收购策略 针对股权日益分散化或过度集中的问题,分析了不同所有权结构(如机构投资者、家族控股、国有资本)对治理效率的影响。详细解读了“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等控制权保护工具的合理性与治理风险。 第八章:数字化转型中的治理挑战 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章节。探讨了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如何成为新的治理核心。如何建立董事会对网络安全风险、算法偏见和数据伦理的监督责任?引入“技术委员会”的设立必要性与功能定位。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超越传统的CSR报告,本书强调ESG必须深度嵌入到公司的核心战略和治理流程中。讨论如何将气候风险、社会责任指标纳入高管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如何构建多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对话机制(如员工代表、社区利益团体)。 第十章: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治理 研究母子公司关系中的治理冲突(例如,在地化管理与全球标准的一致性)、离岸上市公司的监管套利风险,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有效平衡全球效率与本地合规性的集团治理框架。 --- 本书的独特卖点 1. 视角宏大,直击本质: 本书聚焦于治理的“道”而非会计的“术”。它探讨的是企业如何决策、监督和问责,而非具体的会计分录或报表编制。 2.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每一个章节都辅以多个全球知名企业的失败案例(如治理危机)和成功实践(如董事会改革)进行深度剖析,使抽象的理论更具象化。 3. 前沿性与时代性: 深度覆盖了ESG、数据治理、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等当前全球商业界最关注的前沿议题,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指导意义。 4. 读者定位精准: 本书是公司治理实践者、企业高级管理者、董事会成员、专业咨询顾问、以及致力于学习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商学院高年级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本书将帮助您: 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底层架构,设计出兼顾效率、合规与长期价值创造的治理体系,从而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提升企业的稳健性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