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治疗学(第4版)

内科治疗学(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明,杨侃 著
图书标签:
  • 内科
  • 医学
  • 临床医学
  • 治疗学
  • 内科学
  • 医学教材
  • 第四版
  • 疾病治疗
  • 诊疗指南
  • 医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6149
版次:4
商品编码:1224779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湘雅内科三十年治疗经验的分享,临床思维精髓的呈现

★第4版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临床实际做了五大方面修订调整

★为基层医生工作实践精心打磨的案头工具书


内容简介

《内科治疗学》是湘雅内科三十年治疗经验的分享,临床思维精髓的呈现。第4版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临床实际做了五大方面修订调整:“心脏病重症监测、机械通气、危重患者的镇静镇痛治疗、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等纳入“内科重症监测”篇;“其他内科疗法”调整为“高压氧疗法、老年药物治疗学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内科疾病治疗上的应用”三章内容;增加“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癌症和心脏疾病、与生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等12个专题;“造血系统和血液疾病”编排做较大改动;“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不单独成篇

作者简介

孙明 著名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终身教授、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杨侃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心血管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师协会理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感染性疾病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六篇 造血系统和血液疾病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八篇 营养与代谢性疾病

第九篇 风湿性疾病

第十篇 理化、生物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一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二篇 精神障碍

第十三篇 内科重症监测

第十四篇 其他内科疗法



《医学诊断学概论》 第一章 医学诊断学的基石 医学诊断学,作为一门独立而又贯穿于整个医学体系的学科,其核心在于揭示疾病的本质,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最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医学诊断学概论》并非一本具体的治疗学手册,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诊断学知识框架,为理解和实践医学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诊断学的定义与范畴 诊断学,顾名思义,即“诊断”的学问。它不仅仅是识别疾病名称那么简单,更是一个严谨的、多层次的探究过程。它涉及: 认识疾病: 理解疾病的病因( causative factors)、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生理变化(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以及疾病的自然病程(natural history)。 识别疾病: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收集患者的各项信息,分析这些信息,最终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疾病。 评估疾病: 对已识别的疾病进行严重程度、预后(prognosis)、并发症(complications)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的评估。 诊断学的范畴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与疾病相关的医学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症状学(Symptomatology): 研究疾病的自觉症状。 体征学(Signology): 研究疾病的客观体征。 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掌握获取患者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学习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技术。 实验室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 理解各种生化、免疫、微生物、遗传等实验室检查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影像学诊断(Radiological Diagnosis): 掌握X线、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病理学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 了解细胞病变、组织病变、器官病变对疾病诊断的贡献。 内镜学诊断(Endoscopic Diagnosis): 认识内镜检查在消化道、呼吸道等领域的应用。 功能检查(Functional Tests): 理解心电图、肺功能、脑电图等对器官功能评估的重要性。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从群体层面理解疾病的分布和决定因素,为个体诊断提供背景信息。 1.2 诊断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诊断是医疗过程的起点,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没有准确的诊断,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甚至可能误导治疗,延误病情,加剧损害。 指导治疗: 准确的诊断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不同的疾病,即使症状相似,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也可能大相径庭。 预测预后: 诊断不仅明确疾病的类型,更能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预后信息。 制定预防策略: 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对疾病诊断的持续关注和复查,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推动医学发展: 诊断学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的检测技术、新的疾病认识的出现,不断推动着医学的进步。 1.3 医学诊断的思维模式 医学诊断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一个复杂、动态、逻辑性的思维过程。本书将引导读者掌握以下几种重要的诊断思维模式: 逻辑推理(Logical Reasoning): 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结论。例如,从患者的主诉和体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推导出可能的疾病。 概率思维(Probabilistic Thinking): 认识到医学诊断中的不确定性,学会评估不同疾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新的信息不断更新概率判断。 系统性思维(Systematic Thinking): 遵循规范的流程,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信息,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例如,完整的病史采集和系统的体格检查。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这是诊断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收集到患者的信息后,列出所有可能导致这些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并逐步排除或确认,直至最终诊断。 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 疾病是不断变化的,诊断也应是动态的。随着病程的进展和治疗的进行,需要不断重新评估患者的状况,更新诊断。 1.4 诊断的局限性与挑战 尽管医学诊断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挑战: 疾病的复杂性: 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特别是慢性病、复杂性疾病和罕见病。 个体差异: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给诊断带来难度。 技术限制: 现有诊断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非完美,可能存在漏诊或误诊。 主观因素: 医生的经验、知识水平、甚至情绪都可能对诊断产生影响。 信息不对称: 患者有时无法准确描述症状,或出于某种原因隐瞒信息。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介绍如何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先进技术、优化思维模式来克服这些困难。 第二章 病史采集:洞察疾病的起点 病史采集,是医学诊断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它宛如侦探审讯,需要细致、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往往隐藏着疾病发生发展的蛛丝马迹。 2.1 病史采集的重要性 提供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在很多情况下,病史是诊断疾病最直接、最丰富的信息来源。 建立医患信任: 医生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展现同情心和专业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反过来又能促进患者提供更准确、完整的信息。 指导进一步检查: 有价值的病史能帮助医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检查项目,避免不必要的检查,节省时间和费用。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通过深入询问,有时可以发现患者自身未曾注意到的早期症状或危险因素。 2.2 病史采集的基本原则 尊重与关怀: 始终以尊重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安全的交流环境。 耐心倾听: 让患者充分表达,不随意打断,注意倾听患者的语言、语气和情绪。 准确记录: 详细、准确地记录患者陈述的要点,包括时间、地点、性质、程度等。 逻辑性与系统性: 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从主诉入手,然后逐步深入。 客观与主观结合: 区分患者的主观感受(症状)和客观事实。 避免诱导性提问: 提问应开放、中立,避免引导患者回答特定答案。 2.3 病史采集的内容 病史采集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主诉(Chief Complaint): 患者就诊时最主要、最突出的不适或症状。应以患者自己的语言记录,并注明持续时间。例如:“咳嗽、咳痰2周”。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对主诉进行详细、系统、按时间顺序的阐述。包括: 发病情况: 发病的诱因、起病缓急、发病部位。 症状的演变: 症状的性质、程度、频率、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 伴随症状: 与主诉相关的其他症状。 诊疗经过: 就诊前进行的检查、治疗及效果。 对诊断的影响: 患者对病情的猜测或疑虑。 既往史(Past Medical History): 一般健康状况: 既往是否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等),是否规律治疗。 传染病史: 是否患过或接触过传染病。 手术史、外伤史: 曾接受过的手术、治疗或发生过的外伤。 过敏史: 对药物、食物等过敏情况。 预防接种史: 是否接种过疫苗。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出生地、居住地: 影响地方病、传染病的判断。 生活习惯: 饮食、睡眠、吸烟、饮酒、运动等。 职业: 接触职业病危险因素。 婚姻、生育史: 对女性患者尤为重要。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家族成员健康状况: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及其他亲属的健康情况。 遗传性疾病: 家族中是否有遗传病史。 传染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传染病。 社会心理史(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History): 精神状态、情绪变化。 社会支持系统。 经济状况对医疗的影响。 2.4 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开放式问题: “您感觉哪里不舒服?”“您的症状是什么样的?” 封闭式问题: 用于确认具体信息。“您的咳嗽是干咳还是有痰?”“您的胸痛是钝痛还是锐痛?” 追问: 对模糊不清的陈述进行深入询问。“您说的‘不舒服’,具体是指哪种感觉?” 倾听与回应: 适时点头、眼神交流,用“嗯”、“是的”等回应,表明你在认真听。 同情性话语: “我能理解这一定让您很难受。” 2.5 审讯与沟通中的注意事项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交流。 肢体语言: 保持开放的姿态,避免交叉双臂,眼神交流。 尊重隐私: 尤其是在询问个人史、性生活史等敏感问题时。 必要时的引导: 在患者难以表达时,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选项或示例,但要谨慎,避免误导。 儿童与老年人: 对儿童需采取耐心、游戏化的方式;对老年人需考虑到听力、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通过对病史的深入挖掘,医生能够构建起患者疾病的初步图像,为后续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指明方向,是走向准确诊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三章 体格检查:客观评估生命体征 体格检查,是医生通过望、触、叩、听等直接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客观技术,将患者的症状转化为可测量的体征,是诊断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解剖生理知识、精湛的操作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 3.1 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发现主观症状之外的客观异常: 患者可能只描述了部分症状,体格检查能够发现其自身未曾察觉或未予重视的体征。 印证病史信息: 体格检查的发现能够印证或修正从病史中获得的信息。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许多体征直接反映了器官的功能状态或病变的程度。 初步判断诊断方向: 特定的体征组合往往提示某种疾病。 作为进一步检查的依据: 体格检查的结果决定了需要进行哪些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 监测病情变化: 定期体格检查是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 3.2 体格检查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 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全身各系统进行检查,避免遗漏。 由整体到局部: 先观察患者的整体状态,再检查局部。 由表及里: 先检查体表,再深入内部。 左右对比: 许多检查需要对比身体两侧的情况,以发现不对称的异常。 轻柔温和: 检查过程应轻柔,避免引起患者不适。 暴露充分: 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结合病史: 检查时要有目的性,重点关注与病史相关的部位。 3.3 体格检查的常用方法 望(Inspection): 一般观察: 患者的神志、体型、姿势、步态、面容、皮肤颜色、营养状态、呼吸情况等。 局部观察: 观察特定部位的形态、大小、颜色、活动度、有无肿胀、畸形、皮疹、分泌物等。例如,观察胸廓的形状,腹部的隆起,四肢的关节。 触(Palpation): 皮肤: 检查皮肤的温度、湿度、弹性、有无皮疹、肿块、溃疡、硬结。 浅淋巴结: 检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有无肿大、疼痛、活动度。 腹部: 检查肝、脾、肾有无肿大,有无压痛、反跳痛,有无包块,肠鸣音情况。 胸部: 触及胸骨、肋骨有无压痛,有无皮下气肿。 脉搏: 检查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对称性。 叩(Percussion): 原理: 通过敲击体表,听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被叩击部位脏器的密度、大小、位置及状态。 方法: 常用直接叩诊和间接叩诊(用一手指叩击另一手指)。 声音: 正常情况下,肺部呈清音,肝脏呈浊音,骨骼呈实音。异常声音如鼓音、浊音、实音等可提示病变。 应用: 评估肺部气体容量,判断肝脏大小,检查胸腔积液,腹部脏器的边界。 听(Auscultation): 听诊器: 借助听诊器,听取身体内部发出的声音。 心脏听诊: 听心音(S1、S2)、心音的强弱、心率,以及有无病理性杂音,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瓣膜病等。 肺部听诊: 听呼吸音(正常呼吸音、啰音、哮鸣音、摩擦音等),判断有无肺部炎症、支气管痉挛、胸膜粘连等。 肠鸣音听诊: 听肠道蠕动的声音,判断有无肠梗阻、肠功能紊乱等。 血管听诊: 听取血管内的血流声音,例如腹主动脉、肾动脉有无血管杂音。 3.4 全身系统检查要点 生命体征(Vital Signs): 体温(Temperature): 正常体温在36.3℃~37.2℃之间,异常体温(发热、低体温)是重要的诊断线索。 脉搏(Pulse): 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60~100次。 呼吸(Respiration): 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16~20次。 血压(Blood Pressure): 正常血压一般为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 皮肤与附属器: 颜色、弹性、湿度、皮疹、溃疡、肿块、指甲、毛发。 头部与颈部: 头颅、面部、眼、耳、鼻、咽喉、甲状腺、颈部淋巴结、颈静脉。 胸部: 呼吸运动、胸廓形态、乳房、心脏(心前区)、肺部(前后、侧)。 腹部: 腹壁、腹式呼吸、肝脏、脾脏、肾脏、腹部包块、压痛、反跳痛、肠鸣音。 脊柱与四肢: 脊柱的生理弯曲、活动度、有无压痛、畸形;四肢的关节、肌肉、皮肤、循环、神经。 神经系统: 意识状态、精神状态、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共济运动。 3.5 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在进行检查前,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检查项目,以及为何需要这些检查。 创造舒适环境: 检查房间应温暖、光线充足,保持私密性。 注意患者的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反应,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呻吟等,这些都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与患者互动: 在检查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与患者交流,询问其感受,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可能获得新的信息。 定期复习和实践: 体格检查的熟练程度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复习才能提高。 体格检查是医生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桥梁,是获取客观信息的核心手段。通过严谨的体格检查,医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疾病的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 辅助检查:印证与补充诊断 当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成后,虽然医生可能已经对疾病有了初步的推断,但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漏诊和误诊,必要的辅助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的目的是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证据,进一步印证或排除某些可能性。 4.1 辅助检查的必要性与原则 客观性: 辅助检查能够提供客观的、量化的数据,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 精确性: 许多检查能够精确地反映器官的功能状态、病原体的存在、或细胞的异常。 早期发现: 有些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可以通过一些敏感的辅助检查提前发现。 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是区分相似疾病的关键手段。 评估预后: 某些检查结果能够为疾病的预后提供参考。 监测治疗效果: 辅助检查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以及疾病是否复发。 选择辅助检查的原则: 针对性: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初步诊断,选择最能提供关键信息的检查。 经济性: 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合理、易于获得的检查。 安全性: 优先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 时效性: 选择能够及时获得结果的检查,以便尽早制定治疗方案。 4.2 主要辅助检查类型及其应用 4.2.1 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Tests) 实验室检查是应用最广泛、最基础的辅助检查手段,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生理到病理的各种信息。 血液检查 (Blood Tests): 血常规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等。可用于诊断贫血、感染、炎症、出血倾向等。 血生化检查 (Blood Chemistry): 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ALT、AST、胆红素)、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电解质、酶类等。有助于评估器官功能、代谢紊乱。 血清免疫学检查 (Serological Tests): 检测各种抗体和抗原,用于诊断传染病(如乙肝、丙肝、HIV)、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 肿瘤标志物 (Tumor Markers): 如CEA、AFP、CA19-9等。虽然不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但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的参考。 血气分析 (Arterial Blood Gas): 检测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等,用于评估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 凝血功能检查 (Coagulation Tests): 检测PT、APTT、INR等,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能力。 尿液检查 (Urine Tests): 尿常规 (Urinalysis): 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可用于诊断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 尿生化检查: 如尿酶、尿电解质等。 粪便检查 (Stool Tests): 大便常规: 检查大便的性状、颜色、隐血、寄生虫卵等。 粪便培养: 检测是否存在致病菌。 其他体液检查: 如脑脊液、胸腹腔积液、关节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 4.2.2 影像学检查 (Radiological Imaging) 影像学检查能够直观地显示身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 X线检查 (X-ray): 胸部X线: 诊断肺炎、肺结核、肺癌、胸腔积液、气胸等。 骨骼X线: 诊断骨折、关节炎、骨肿瘤等。 造影检查: 如消化道造影(钡餐)、泌尿道造影等,用于显示管状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 高分辨率成像: 提供更精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尤其适用于胸部、腹部、盆腔、颅脑的检查。 三维重建: 能够多角度观察病灶。 应用: 肺部病变、肝脏肿瘤、肾结石、脑出血、脑梗塞、骨骼病变等。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软组织分辨率高: 对脑、脊髓、关节、肌肉等软组织病变显示清晰。 无电离辐射: 对人体更安全。 应用: 脑肿瘤、脊髓病变、椎间盘突出、关节损伤、肝脏囊肿等。 超声检查 (Ultrasonography): 无创、实时成像: 易于操作,价格相对较低。 应用: 肝胆、脾胰、肾脏、前列腺、妇科(子宫、卵巢)、心脏(心脏超声)、血管(血管超声)、甲状腺等。 4.2.3 病理学检查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细胞学检查 (Cytology): 目的: 检查脱落的或刮取的细胞,用于筛查和诊断。 方法: 如宫颈涂片(Pap smear)、痰细胞学、尿细胞学、穿刺液细胞学。 组织病理学检查 (Histopathology): 目的: 检查活检或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是诊断恶性肿瘤最可靠的方法。 方法: 组织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 4.2.4 功能检查 (Functional Tests) 功能检查评估器官或系统的生理功能。 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 ECG): 记录心脏的电活动,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肺功能检查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PFT): 评估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用于诊断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记录大脑的电活动,用于诊断癫痫、脑电波异常等。 内分泌功能试验: 如甲状腺功能试验(T3、T4、TSH)、血糖耐量试验。 4.2.5 微生物学检查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用于诊断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检测病原菌并确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病毒学检查: 如病毒抗原、抗体检测,PCR技术。 4.3 辅助检查的解读与局限性 综合分析: 辅助检查结果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须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正常值范围: 任何检查结果都应与实验室提供的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 假阳性与假阴性: 任何检查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本无病却检出阳性)和假阴性(有病却检出阴性)的可能性。 技术误差: 样本采集、处理、仪器设备等都可能引入误差。 疾病早期: 有些疾病在极早期,辅助检查可能无法显示异常。 理解辅助检查的原理、应用、局限性,并能准确解读结果,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能力。它们是医生手中的有力武器,但并非万能,最终的诊断仍需依靠医生严谨的临床思维。 第五章 诊断思维与鉴别诊断 医学诊断并非简单的查阅手册或套用公式,而是一个充满智慧、逻辑和经验的思维过程。其中,“鉴别诊断”是所有医生必备的核心技能,它贯穿于整个诊断过程,是通往准确诊断的关键步骤。 5.1 医学诊断思维的构成 信息收集与整合: 从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中获取大量信息,并能对其进行有效整理和分类。 归纳与演绎: 归纳 (Induction): 从具体的病例、症状、体征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形成初步的诊断假设。 演绎 (Deduction): 根据已知的医学原理和疾病特点,从一个一般性的诊断假设出发,推导出其应该具备的临床表现,并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对。 逻辑分析: 运用排除法、关联法、对比法等,分析各个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概率评估: 并非所有疾病的可能性都均等,医生需要根据流行病学、患者的危险因素等,评估各种疾病发生的概率。 批判性思维: 对自己和他人的诊断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轻信,不武断,勇于质疑和修正。 经验积累: 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疾病,但经验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 动态调整: 疾病是变化的,诊断也应是动态的。随着病程的进展和治疗的开始,需要不断重新评估,调整诊断。 5.2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鉴别诊断是指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列出所有可能引起这些表现的疾病,并根据相关信息,逐步排除或确认,直至最终确定最可能的诊断。 5.2.1 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避免思维定势: 防止医生过早地将注意力局限于某一种疾病,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提高诊断的全面性: 确保不会遗漏一些少见但重要的疾病。 指导进一步检查: 鉴别诊断列表能够明确需要哪些检查来区分不同的疾病。 优化治疗方案: 明确诊断是制定最有效治疗方案的前提。 5.2.2 鉴别诊断的步骤 1. 明确核心临床表现: 识别患者最突出、最关键的症状和体征。例如,胸痛、发热、黄疸、腹泻等。 2. 列出可能疾病列表: 基于核心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列出所有可能导致这些表现的疾病。 常见疾病优先: 通常,相似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最有可能。 严重疾病考虑: 即使概率不高,对于危及生命的疾病也要重点考虑。 少见疾病勿忘: 尤其是当常见疾病解释不清时。 3. 收集支持与反对证据: 针对列表中的每一种疾病,思考: 支持的证据: 患者表现出哪些支持该疾病的特点? 反对的证据: 患者表现出哪些不符合该疾病的特点? 缺乏的证据: 还有哪些关键信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病史追问或检查来获得? 4. 设计鉴别检查方案: 根据鉴别诊断列表,设计最能有效区分不同疾病的辅助检查。例如,如果怀疑心脏病或肺部疾病引起胸痛,则需要心电图、胸部X线、甚至心肌酶谱等。 5. 逐一排除或确认: 结合辅助检查结果,逐步排除可能性低的疾病,并加强对可能性高疾病的确认。 6. 得出最终诊断: 在充分的证据支持下,做出最可能的诊断。 5.3 实例分析:以“咳嗽、咳痰”为例的鉴别诊断 假设一位50岁男性患者前来就诊,主诉“咳嗽、咳痰2周”。 核心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病程2周。 可能疾病列表: 常见: 普通感冒/流感 急性支气管炎 肺炎(细菌性、病毒性)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过敏性咳嗽 少见但需考虑: 肺结核 支气管扩张 肺癌 支气管异物 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 心源性咳嗽(心力衰竭) 追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症状特点: 痰的颜色(黄痰、白痰、血痰)、痰量、咳嗽的性质(干咳、湿咳)、咳嗽的时间(白天、夜间)、是否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体格检查: 听诊肺部有无啰音、哮鸣音,叩诊肺部有无浊音。 设计鉴别检查: 初步: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胸部X线。 如果X线发现异常: 可能需要CT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和性质。 如果怀疑结核: 痰找抗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胸部CT。 如果怀疑过敏: 变应原检查。 如果怀疑支气管扩张: 胸部CT。 如果怀疑胃食管反流: 经验性治疗或胃镜检查。 如果怀疑心源性咳嗽: 心电图、心脏超声。 逐步排除与确认: 如果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CRP升高,胸部X线显示肺部浸润影,则高度怀疑肺炎。 如果患者有结核病接触史,且痰液抗酸杆菌阳性,则诊断为肺结核。 如果患者长期吸烟,咳痰2周,且有呼吸困难,胸部X线或CT发现肺部占位,则需高度怀疑肺癌。 5.4 诊断思维的局限与发展 医学诊断的思维模式也在不断发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应用,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处理海量信息,提供诊断建议,但AI终究是工具,它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医生的临床经验、人文关怀和最终的决策权。未来的诊断,将是人机协同的智慧结晶。 掌握系统性的诊断思维,精通鉴别诊断的艺术,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起严谨的诊断学框架,引导大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磨练诊断智慧,最终为患者提供最准确、最有效的医疗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内科治疗学领域的一次重要更新,其内容之详尽,论述之深入,足以让任何一位内科从业者感到欣慰。我尤其欣赏它在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的精辟分析,对于那些症状相似、容易混淆的疾病,书中会列出关键的鉴别要点,并提供必要的辅助检查建议,这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此外,本书在药物治疗部分的更新尤为突出,详细介绍了各种新药的药理作用、剂量、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并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数据,为医生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一些慢性病的长期管理方面,书中也提供了循证的指导,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和患者全程管理的理念。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是内科医生提升专业素养、应对复杂疾病挑战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疾病打交道的临床一线护士,我对《内科治疗学(第4版)》的理解更多地侧重于其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意义。这本书在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要点以及用药监测等方面,提供了非常详细和实用的信息。例如,在描述某个疾病的护理时,它会细致到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以及针对不同症状的护理措施,甚至连患者的饮食建议和康复指导都考虑在内。这对于我们基层医护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有时候,当患者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或者家属提出一些疑问时,翻阅这本书,往往能迅速找到答案,并给出专业的解释和指导。它不仅是医生们的专业书籍,同样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嘱,更准确地执行护理操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护理服务。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内科医生,阅读《内科治疗学(第4版)》的体验,更像是一次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更新。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内容的与时俱进,紧跟医学前沿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罗列疾病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各种治疗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策略。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一些热点疾病的更新,比如新近上市的药物、新的治疗指南以及一些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自己的临床实践,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与我的经验相符,或者是否有更优的治疗选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能够审视和评估当前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并从中汲取灵感,不断优化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它对于提升专科医师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决策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厚重了,初拿到手就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翻开目录,那一排排细密的章节标题,每一个都像是通往未知疾病世界的一扇门。作为一名刚步入临床的年轻医生,我常常在面对各种复杂病例时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内科的几乎所有主要疾病,从心血管系统到呼吸系统,再到消化、内分泌、神经等等,应有尽有。我尤其欣赏它条理清晰的编排方式,每一章节都围绕着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展开,逻辑性极强。特别是关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它会深入浅出地解析其背后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对于我理解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十分精美,对于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非常有帮助。虽然目前我还没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所有内容,但每次翻阅都能学到新知识,找到解决临床难题的思路,它已经成为了我工作台上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我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内科学习和考试做准备。《内科治疗学(第4版)》对我来说,简直是救星一般的存在。我之前对内科的认识一直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的框架。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它将庞杂的内科知识体系化、结构化,每一个疾病的讲解都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层层递进,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初学者。特别是那些图文并茂的部分,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书中的问答环节和案例分析,也帮助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病例。虽然这本书篇幅很大,但我感觉它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我会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地啃读,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的内科功底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