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老子

毓老师说老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爱新觉罗·毓鋆 著,吴克,刘昊 整理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 毓老师
  • 经典
  • 解读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34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83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毓老师书院讲经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字数:4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毓老师说老子》以1978年7月至11月毓老师讲学内容整理而成.毓老师强调,《老子》是一部言政治高之术的书,讲的是政治之术而非政治之学.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之精深.研究《老子》必知“以静制动、以弱胜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几个原则;“无为”的境界就是高的境界,一个人到“无为”的境界,则没有不能做的事.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在台湾被尊称为毓老师,毓老师的百岁人生堪称传奇。他是清朝王室后裔,幼年为溥仪伴读,师从陈衡恪、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等大师学习,打下深厚的经学基础。“满洲国”时期,毓老师担任“御前行走”,负责情报工作,但毓老师没做汉奸,还伺机刺杀日敌、保全抗日人士。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审查,毓老师证得清白。1947年,蒋介石下令将毓老师监管至台湾。在台六十几年,毓老师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1950年代,毓老师开始为美国的汉学博士讲解中国古代经典。1970年代,毓老师先后创建天德黉舍、华夏书菀、奉元书院,教授中国学生,受教弟子万余人,遍及学界、政界、商界。毓老师讲授的不是考据、训诂,而是充满救世情怀、人生智慧的活泼泼的国学,带来思想的强烈冲击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国学。

精彩书评

  毓师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英雄豪杰;是一位人品冰清玉洁、人格光明峻伟的奇男子;是一位满腹经纶、木铎天纵的稀有醇儒。毓师从英雄转化为圣贤,在时间的长河中,是一位转型成功,破格,破纪录,写历史的老师。毓师是是毓门弟子的荣耀、后世的典型、当代的传奇。
  ——黄大炯

  从1975年3月起得列门墙,亲炙教化,迄今已整整卅六个年头,毓老师真正是影响并改变我一生的人。多年来闯荡历练,不管遭遇什么挫折横逆,只要想起老师的行谊风范,就觉得不算什么,继续奋发前行。而今而后,再历人生重大忧患,求教无门,一空依傍,只能乾乾夕惕,自强不息。
  ——刘君祖

  经典教育不能只是光说不练,重要的是经典内涵的实践。老师一生以身作则,带领学生行士君子之风,深化经典的人格教育。他的学生遍及产、官、学界,许多学生是目前社会上的精英、栋梁,当他们头角峥嵘地为社会一展长才时,老师由自己做起的人格教育,就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处世方式。因此,老师授予学生人格上的教导,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可谓既广又远。
  ——黄忠天

  老师就像一阵天风,至大至刚,从千里之外吹来,从遥远的古代吹到现代,从内地吹到台湾,把消沉将熄的中华文化的灰烬吹醒了,给无数年轻人带来光明于空茫之中,给台湾带来温暖和力量。这是一个美的传奇,而它的意义还有待我们思索。
  ——赖声羽

  毓老师识时不失位,乘势知进退,以果行育德,卜居隐巷,藏道于民。在刹刹生新的自然环境中,要守经也要能通权,这才真的叫识时务,识时务者才称得上是俊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龙德而隐是老师“君子而时中”的真精神,知节、守节、行节是老师的大慧智、大德行,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毓师也。
  ——林明进

  毓老师的一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传承五千年的文化道统,然而让人动容的,是他为台湾这块土地付出了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私塾经书教育!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在滚滚历史洪流中幸存至二十一世纪的前清遗老,对民族、对教育、对人类的贡献与深情堪称伟大。
  ——曾百薇

  有人想见老师,但是见不到。有人来见了,被他当头棒喝,不敢再来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人的起心动念。
  ——钟友联

目录

前 言 001

第一章 001

第二章 027

第三章 051

第四章 057

第五章 063

第六章 077

第七章 081

第八章 087

第九章 095

第十章 099

第十一章 117

第十二章 121

第十三章 125

第十四章 131

第十五章 137

第十六章 145

第十七章 153

第十八章 159

第十九章 169

第二十章 175

第二十一章 185

第二十二章 189

第二十三章 195

第二十四章 203

第二十五章 207

第二十六章 215

第二十七章 221

第二十八章 241

第二十九章 249

第三十章 253

第三十一章 259

第三十二章 263

第三十三章 275

第三十四章 283

第三十五章 287

第三十六章 291

第三十七章 295

第三十八章 299

第三十九章 307

第四十章 313

第四十一章 317

第四十二章 325

第四十三章 331

第四十四章 335

第四十五章 339

第四十六章 343

第四十七章 345

第四十八章 349

第四十九章 355

第五十章 371

第五十一章 377

第五十二章 383

第五十三章 387

第五十四章 393

第五十五章 397

第五十六章 401

第五十七章 403

第五十八章 407

第五十九章 421

第六十章 429

第六十一章 435

第六十二章 441

第六十三章 447

第六十四章 453

第六十五章 463

第六十六章 471

第六十七章 473

第六十八章 479

第六十九章 483

第七十章 487

第七十一章 491

第七十二章 493

第七十三章 503

第七十四章 511

第七十五章 515

第七十六章 519

第七十七章 523

第七十八章 527

第七十九章 531

第八十章 535

第八十一章 539


精彩书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以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
  本章尽讲“反”,宋龙渊本作:“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闻相和,前后相随.”此言道之动,道不是空的,得有用,有对象,“反者道之动”,与《易经》完全一样.
  《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即大本,从天之道到人之事.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说:“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老子之学本于《易》,而特别懂得变,因为他特别识变.《易经》说“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老子》第一章王弼注“凡有之所利,必以无为用”,因为什么?用现代话说,一切变动都是有目的的,变动若无利,则一动不如一静,何必乱动呢?
  “以”,因也.变动因利而言,吉凶因情而迁.用今天话来说,吉凶以环境而迁、而变.所以,今天你还显赫得不得了,明天你就成为阶下囚.天下事没有绝对的美丑、善恶、真伪,胜者王侯败者贼.你今天说我是假的;明天,假的就是真的,真的就是假的.
  一个人不要吉凶一来,就吉凶了.说这下不得了了,我得跳河.也许你前腿下去,后腿还没下去,你就是真的了.那下,如果下去,岂不垮了?岂不白守寡了?总之,没有板上钉钉的事.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接着说:“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与《老子》这段完全一样.有时《老子》还是《易经》的注解,不读《老子》,还不知《易经》那么神.所以,先秦的东西可以比着读.每个可以旁通.
  “难易相成”,参见宋龙渊注.
  【宋龙渊注】“难”之一字,譬如心思不能到,人力不能胜,或天时、或人事,背乱乖违,不能成就,是以谓之难.“易”之一字,譬如不有造作,不用心机,自然而然,无为而为,是以谓之易.
  宋龙渊解“难易”好到极点.“难易相成”,没有易,显不出难来.没有难,也显不出易的美.像同学,没在这屋上过课,能知道冷气的高贵?我们这是“冷热相觉”(老师课室为客厅,此次讲《老子》为戊午年七月夏日,学生多,无冷气,同学挥汗听课,老师曾戏言“汗牛充栋”.此处“冷热相觉”,是戏言,亦另有所指).
  “长短相较”,那有什么长短?就因为相较,始有长短.明白这个,心中就有定力.因“反者道之动”,善恶美丑没有好坏,那只是道之动而已.没有热,怎么知道凉的宝贵?没有冷,怎么知道热的舒服?不相较何来长短?天下事,自己想一想,等想到通的时候,何必把一刹那看成是真的.就因为自己朝生暮死,才把一刹那看得那么重要.不是朝生暮死,又何必重视一刹那呢?同学看什么大惊小怪,老师看什么笑笑,因为有多少“仓皇辞庙”的经验.
  一个人为什么有定力?因为看得太多了.
  你说那老头无耻.那是你的看法.我看我的废物,都是芬芳,简直美透了.明白了这,去悟,多少能懂些……总之,不要把一刹那看得惊天动地(老师有身世之感).
  举个例子,像管仲与召忽,季路看召忽简直废物都香,老夫子不以为然,识之为“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自己还不知道——“而莫之知也”.这就是季路太重视一刹那了.等孔子对管仲不但不去死,还相之,就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篇》).老夫子看的就不是一刹那,而是刹刹那.
  这两观念要注意.
  ……

前言/序言

  前言
  老师曾讲授《老子》数遍,个人笔记以夏历戊午年(指1978年.老师平日书年,正式多采干支,间用公元亦仅书数字,或有深意焉,谨依所止.不便处敬祈谅宥)及庚午年(公元1990年)两次最为完整.
  戊午年(1978年)7月3日(月、日为阳历,后同),老师以严几道先生评点本《老子》为主开讲,参考宋龙渊先生《道德经讲义》,以及河洛出版社出版《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本诸书,至是年11月24日讲毕.
  庚午年(1990年)9月3日则以宋龙渊先生《道德经讲义》为主,王弼注为辅讲授,至是年11月23日讲毕.
  本讲录依戊午年笔记整理.自2014年始,至2015年8月由吴克学长、何丹曦学姐打字整理补充,又经往复讨论厘订,方始确定编排方式,草成初稿.然老师讲课字字珠玑相扣,义义沛然贯通,嬉笑怒骂间,自然流露生命印证的智慧,救亡图存圣时补弊的担当,民胞物与道济天下的襟怀.我们虽然希望如实纪录老师上课所授,并捕捉老师颦笑褒贬之情,微言治世之义,故国梦回悱恻之感,但学局力促,不能表达于万一.还望同门学长,识者方家,不吝赐正.
  老子其人
  《老子》作者是谁?老子是谁?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早在司马迁写《史记》时就说:“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但说法再多,多从《史记》原文谈起.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另外先秦文献关于老子的记载,有《庄子》《韩非子》《礼记·曾子问》.其中《庄子》最多,有十九处.均可参考.
  老师讲《老子》,重在“以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于老子出生年代,书籍成书时间着墨不多,但以为就文章发展而言,必定由简而繁,以《老子》之简约,起源必早,再晚应不晚于春秋.纵有些附加上去的文字,那是所有古籍都有的现象.书既不晚于春秋,人活到战国有可能,但不可能是生于战国.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出土《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据朱谦之、唐兰、郭沂诸先生研究,各本抄写成书的时间虽不同,但《老子》成书应不晚于春秋,可与此相印证.
  王弼其人其注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曹魏山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天才卓绝,以二十四岁(226-249)的年龄,撰写了《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周易穷微论》《易辩》等着作.但其成就,不在于着述数量,更在于创见.
  两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为董仲舒,一为王充.董仲舒会通经学,秉《公羊春秋》之旨,以圣人当新王;王充“从道不随事”(《论衡·自然篇》),独尊黄老,力反时趋,下开魏晋思想先河.然王充只是魏晋新思想的起义发端,若论开国闳肆犹待王弼.
  两汉学风有两大弊端:一是空守章句师说迂阔烦琐;一是与阴阳五行灾异结合,援天道证人事流于荒诞.王辅嗣注《周易》,一扫两汉根据宇宙推验人生,运用象数推验宇宙的学风
  由人的“情”、“意”出发,替换出“象”、“数”.将人生变化的推究,义理的树立,回归到人本身的“情”、“意”,回归到老、庄、孔、孟.
  王辅嗣以为圣人有情无累,累由欲生,不由情起,应物无累,方是“无为”.
  所以王辅嗣注老子,特别强调“以无为本”.而“以无为本”,并不是在“空”、“无”中打转,而是“将欲全有”.
  也因为“以无为本”,王弼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
  弃己任物,则莫不理.
  注《老子》三十八章说:
  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
  老师说这里的“灭其私而无其身”,即“克己复礼”之旨.
  “不德其德,无执无用”即《中庸》“《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和《论语·泰伯》孔子称尧、舜、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之义.由此亦可见王辅嗣之援儒注老.
  由于对老、孔的会通,王辅嗣以“崇本息末”四字总结《老子》.《老子指略》说:
  然则,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故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违,损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贱夫巧术,为在未有;无责于人,必求诸己:此其大要也.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解其一言而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则虽辩而愈惑.
  老师讲《老子》,特别推崇辅嗣注,认为是注《老子》注得最好的本子.并且说他那么年轻时写的东西,我们再三参详,尚不能了悟,今人好批评古人,徒见其不自知耳.
  只可惜辅嗣早逝,未得见其学之所止,亦中国学术一大损失.
  严复其人其批
  老师讲


《静观:老子思想的现代回响》 内容梗概: 《静观:老子思想的现代回响》是一部深度探索道家哲学经典《道德经》的现代意义的著作。本书并非对《道德经》的逐字逐句进行解读,而是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诸多困境与挑战,挖掘老子思想中蕴含的智慧,为现代人提供一种观察世界、认识自我、安顿心灵的独特视角。作者通过对《道德经》核心概念如“道”、“德”、“无为”、“柔弱”、“守静”等进行重新阐释,并结合当代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现象,展现了老子思想在面对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压力重重、环境污染等现代议题时,依然闪耀着的光芒。 全书围绕“静观”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作者认为,“静观”并非消极的旁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内观的、审慎的观察方式。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往往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内在的宁静。老子所倡导的“静观”之道,便是引导我们回归内心,倾听生命最本真的声音,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洞见和更从容的力量。 本书的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溯源与洞见——重拾失落的智慧 此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石。作者不回避《道德经》的古老背景,但更侧重于挖掘其思想的普适性与超越性。 “道”的当下性: 作者首先深入探讨“道”的概念,认为“道”并非抽象的形而上学,而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现代社会,我们追求效率、速度、增长,但往往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整体性和关联性。“道”的智慧,恰恰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避免竭泽而渔、急功近利。例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们对环境的尊重,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视,便是对“道”的朴素践行。作者会通过分析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的“短视”行为,如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来阐释为何理解和遵循“道”的规律,对于避免更大的危机至关重要。 “德”的安身立命: “德”在老子思想中,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规范,而是个体生命内在的禀赋与力量。作者强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个体更容易焦虑、迷茫,而“德”便是帮助我们找回自信、坚定信念的内在支撑。这种“德”体现在顺应本性、发挥潜能、安然自处。作者会讨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来寻求认同,但这种外部的评价体系容易让人迷失自我。而老子所说的“德”,则是鼓励我们关注内在的成长,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无为”的创造性: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不妄为、不强为。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许多问题并非源于缺乏行动,而是源于不恰当的行动。过度的干预、急于求成、刻意雕琢,往往会适得其反。真正的“无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是懂得在恰当的时机,用最少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本书会举例分析,例如,在教育领域,过度的“鸡娃”模式,是否真正激发了孩子的潜能,还是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又如,在企业管理中,过度强调控制和指令,是否不如给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性和信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实践与体悟——在纷扰中寻静 此部分将老子思想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和深刻的体悟。 “柔弱”的力量: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在崇尚力量、硬气的现代社会,这种思想显得尤为珍贵。作者会探讨“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具韧性、更懂得变通的智慧。在人际交往中,放下固执,倾听不同意见,以柔和的态度化解冲突;在工作学习中,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而是灵活调整策略;在面对压力时,懂得自我关怀,不苛责。作者会分析,例如,在职场中,那些懂得委婉表达、善于合作的员工,往往比那些总是棱角分明、喜欢对抗的人,更能获得长久的成功。又如,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过度坚持自己的观点,容易引发争吵,而懂得倾听和包容,则能让关系更加和谐。 “守静”的智慧: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守静”成为一种稀缺的能力。作者认为,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应对外界纷扰的根本。这包括但不限于: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例如,有意识地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培养专注力,例如,通过冥想、正念练习来训练大脑;学会“慢下来”,例如,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感受四季的变化,品味一杯茶的香气。作者会讨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信息过载”问题,导致注意力分散,效率低下,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感。而“守静”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作者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守静”方法,例如,如何进行“数字排毒”,如何培养“独处”的能力,以及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 “知足”的幸福: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知足”成为一种挑战。作者认为,老子所说的“知足”,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我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往往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而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充盈和满足。懂得“知足”,才能摆脱欲望的奴役,获得真正的自由。作者会分析,现代社会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是如何不断制造新的需求,让我们误以为拥有更多才能获得幸福。而“知足”则提醒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并非物质,而是健康、亲情、友情、内心的平静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知足”心态的建议,例如,如何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攀比,以及如何找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第三部分:启迪与展望——生命中的“道” 此部分将全书的智慧升华,引导读者将老子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道”的自然教育: 作者探讨了如何将老子思想应用于儿童教育,提倡顺应天性,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内在的生命力,而非过度灌输知识或追求功利性的目标。 “道”的和谐社会: 进一步探讨了老子思想对构建更和谐、更可持续的社会可能带来的启示,例如,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同理心的社会。 “道”的生命智慧: 最终,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老子思想并非仅仅是哲学理论,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命智慧。通过“静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从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在,活出生命的本真与光彩。 《静观:老子思想的现代回响》语言风格力求朴实、恳切,不落俗套,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哲学感兴趣,对现代生活充满困惑,渴望获得内心平静与人生智慧的读者。它将引领您踏上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重新发现被遗忘在生活角落的深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某些传统思想的理解存在着固有的偏见和片面的认知。这本书像一双有力的手,轻轻地拨开了笼罩在我心头多年的迷雾。作者的叙事逻辑极其清晰,环环相扣,没有丝毫的跳跃感。他巧妙地避开了那种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高明,它尊重读者的思考过程,让知识的获得变成了一种自我发现的乐趣。特别是书中对“柔弱胜刚强”这一概念的细致拆解,颠覆了我以往对“弱者”的传统定义。作者没有宣扬软弱,而是强调了韧性、适应性和持久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强大,往往是内敛且富有弹性的,如同水能穿石,却不失其本质的温柔。这种深刻的反思,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第一反应,不再盲目地以对抗为首选,而是学着去寻找那个更具智慧的“借力点”。

评分

拿到这本册子的时候,说实话,我对它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阐释古代经典的作品汗牛充栋,真正能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屈指可数。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接地气”。作者的笔调非常鲜活,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板着脸孔的架势。他似乎并不急于向你展示自己博览群书,而是更像一个热衷于分享生活体验的朋友,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那些古老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知足”的讨论。在当下这个人人都在追求“更多、更快、更好”的社会背景下,书中对“适度”的强调显得尤为珍贵。它没有鼓吹躺平,而是阐释了一种在认识自身局限性后,所能达到的内心富足状态。这种论述方式,既尊重了个体的奋斗精神,又温柔地指出了过度消耗所带来的精神贫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焦虑感明显降低了许多,不再那么执着于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外部评价,转而开始关注内在的秩序和节奏。这种从哲学思辨到实际心态调整的无缝对接,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所传递出的一种深沉的、历经世事后的豁达与淡定。作者的文字中,有一种“看透不说破”的从容。他并不热衷于抨击社会的弊病,而是聚焦于个体如何在这种既定现实中,构建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内在堡垒。书中的许多段落,读起来就像一首意境悠远的散文诗,节奏舒缓,韵味绵长。比如他对“道法自然”的阐释,那种对宇宙秩序的敬畏感和完全的顺从,让我这个常年被KPI和截止日期驱赶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放松。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极力想控制的事情,恰恰是因为我们越想控制,才越发失控。这本书更像是一剂心灵的安抚剂,它不承诺解决所有外部问题,但它切实地教会了你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和平相处,如何在喧嚣中保持一份不被打扰的宁静。我感觉,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灵魂的深度清洁与滋养,它让我在精神层面变得更加充盈和自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首先就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那种素雅的米白色纸张,以及适中却又不失格调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而非流水线上的产物。内容上,作者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贯通能力。他似乎能轻易地在古代的典籍与现代的社会现象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例如,当谈到权力与谦卑的关系时,书中引用的例子既有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也有当代企业管理中的案例,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和现实指导意义。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文时,总会附带自己的精妙注解,这些注解绝非简单的词语释义,而是深入到作者个人对世事人情的洞察之中。这种“带着温度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面对面交流,他不仅懂古文,更懂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心所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哲学导读,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明白”的实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古朴气息,初次翻开,仿佛置身于一个学者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智慧交织的味道。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阐述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时,那种信手拈来,化繁为简的功力。读起来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挫败感,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为你揭示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对话。比如,对于“无为”的理解,书中并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不作为”,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顺应自然、不强加干涉的智慧,这让我对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许多困境豁然开朗。行文间夹杂着的那些精妙的比喻,比如将流水喻作智慧的流动,将空谷喻作包容万物的胸襟,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会跳出来提醒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那份清澈与宁静是何等重要。这本书带来的知识冲击是缓慢而持久的,它不是一饮而尽的烈酒,而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清茶,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层次感和深度是现在很多快餐式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毓老师的书不作评价,只有好好读的份,句句经典。

评分

纸张不是太好,纸屑多,还行吧,买了再说。

评分

评价书吗?书的品质与京东何干?

评分

好书慢慢看,喜欢毓老的讲解

评分

好书慢慢看,喜欢毓老的讲解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配送特别快,服务特别好。

评分

非常好,内容详实,讲解细致,包装精美,我很喜欢,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啊,写的很好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