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家河纪事》不仅是一部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段内容独特的历史真实记忆的珍贵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惠家河纪事》是基于作者陈光中先生从年轻时代就坚持写笔记、画素描以及拍摄或收集的大量可贵的反映当时情景的照片、实物所记录下来的历史侧影。本书记述了作者当年在黄土高原插队的经历,以及与陕北乡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和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陈光中 1949年9月生于大连;1966年随父母迁京,就读于北京八十中学。当过学生、插队知青、铁路养路工人、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工程师、文字编辑。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著述颇丰,包括:长篇传记《侯仁之》、《走读鲁迅》、《走读周有光》,以及《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北京胡同》、《走读京城角落》、《走读京城人物》、《铁的路的谜》,等等。部分作品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出版。
第一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1
一、丢失的蒙古刀?/?2
二、“阶级斗争新动向”?/?6
三、决定命运的邂逅?/?11
四、准备上路?/?15
五、告别北京?/?19
第二章?走向陕北?/?25
一、从西安到铜川?/?26
二、1969年2月7日?/?28
三、进村?/?30
四、我们十二个?/?33
五、安家?/?35
第三章?开头的日子?/?41
一、惠家河和姜林沟?/?42
二、刘大雄他们的新家?/?45
三、自立锅灶?/?49
四、过年?/?52
五、打柴的波折?/?54
第四章?“三关”难过?/?59
一、我们都是“壮劳力”?/?60
二、应当由谁教育谁?/?62
三、接连不断的风波?/?65
四、“小报告”引起的风波?/?68
五、分灶?/?71
第五章?琐碎的生活?/?77
一、八个人四个灶?/?78
二、春天来了?/?81
三、“吕头”?/?84
四、喂马老汉?/?87
五、黄帝陵?/?90
第六章?麦收前后?/?97
一、“大宝”杀人了?/?98
二、收麦了!?/?101
三、“三自一包”?/?104
四、分灶的余波?/?109
五、我与“自组灶”?/?112
第七章?荒诞的旅程?/?117
一、从黄陵到铜川?/?118
二、有惊无险走西安?/?120
三、义马示众?/?123
四、车过郑州?/?126
五、偶遇盲流队伍?/?128
六、“语录癖”?/?131
七、狼狈的收尾?/?135
第八章?我不属于北京?/?139
一、无所事事的游荡?/?140
二、我已经不属于北京?/?143
三、秋收?/?146
四、看玉米?/?151
五、年底分红?/?154
第九章?惠家河人事?/?159
一、洞中“密友”?/?160
二、村中人物?/?164
三、乡村婚俗?/?168
四、“性启蒙教育”?/?171
五、漫长的冬日?/?173
第十章?饥饿岁月?/?177
一、第二个春节?/?178
二、春天的灾难?/?180
三、饥饿难熬?/?184
四、关于饥饿的比较?/?187
五、柳沟的隐居者?/?190
第十一章?杂碎活儿?/?197
一、拉架子车?/?198
二、赶头口?/?201
三、拾麦穗?/?203
四、菜园瓜地俩老汉?/?208
五、洛川卖瓜?/?214
第十二章?挫折与命运?/?221
一、走了的和走不得的?/?222
二、大背景下的小命运?/?228
三、丧事?/?231
四、北京干部来了?/?235
五、《意志锻炼规则》?/?239
第十三章?走出惠家河?/?243
一、贫下中农推荐?/?244
二、意外的转折?/?247
三、体检?/?249
四、关于我们的后话?/?253
五、回首惠家河?/?260
前面的话
四十八年前。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成功进行了人类的首次登月。
就在美国宇航员跨越浩瀚太空回归地球的途中,我们也刚刚踏上返京的旅程。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我们六个人——六个北京知青,紧紧地挤在一个比太空舱还狭小的空间里,可我们觉得周边还是太空旷。我们希望有什么奇迹能让自己变得更小一些,最好小到完全消失在黑暗里。
盛夏时节,天气闷热,但我们在极度的恐惧中不由自主地打着寒战。
我们蜷缩的地方,是西安火车站天桥下面那个灯光照不到的三角形区域。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庆幸自己歪打误撞地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藏身之处,但很快就发现,这里并不安全。在灯火通明的开阔站台上,只要一冒头,便会轻易地被人发现。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进得来、出不去的陷阱。我们的束手就擒,应当是必然的事情。
惶恐之间,又有一列火车轰鸣着驶进车站,大喇叭再一次响起震耳欲聋的声音:“最高指示:‘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下车旅客一律从出站口检票出站!下车旅客一律从出站口检票出站!……”
仍然是让人心悸的杂乱脚步声,尖利刺耳的呵斥怒骂声,慌乱惊恐的哀叫和央求声……
我们屏气噤声,甚至闭上了眼睛,随时预备着在耳边响起炸雷般的一声大吼:“你们几个!出来!”
那时的一分钟,似乎比一个月还长,比一年还长。
奇怪的是,居然没人发现我们。
也许是天桥下的这个死角太明显,反倒被追捕者们忽视了。
渐渐的,各种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站台上复归平静。
我们好像是死过了一次又重新复活,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呼吸,发现浑身的冷汗已经湿透了衣衫。
不料,远处突然传来一阵狂吼:“狗怂站住!不许跑!”接着是一群人在轨道间疾奔的声音,石碴被许多只脚踩得哗哗山响。
我们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
我在心里安慰自己: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危险迟早会过去的;总有一天,我会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回忆这一切的;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些遭遇作为故事写下来的……
我竭力把这一切幻想成一场梦,一场只要睁开眼睛醒来的时候自然就会结束的噩梦。
但是,我仍然很恐惧、很害怕,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梦……
四十八年过去了,至今想来,我仍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那种绝望的心态。
那是我知青生涯中的一小段情节。
“知青”,是我们这一代许多人的特殊标签;知青岁月,则是我们无法忘怀的人生经历。如今,我终于有机会把它写下来了。
不过,我所叙述的,只是一些纯属个人性质的琐碎记忆,既没有惊悚恐怖的血腥场面,也没有曲折委婉的爱情故事,更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甚至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动人情节。我的知青岁月,淡薄得如同絮絮叨叨的流水账,平庸而且乏味,不过是些小波折、小痛苦、小苦闷、小感触,除了亲历者本人,只怕难得有人会产生多大兴趣。
但是,绝大多数知青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正是在这平庸乏味中艰难度过的。一代人的青春蹉跎,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组成部分。
然而,不仅时光的销蚀让记忆日显模糊,更有人为的涂抹使往事恍惚迷离,以致真假莫辨,曲直难分。
因此,真实地记录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事情,让后人了解我们曾经身处的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应是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对于规模宏大情态悲壮的所谓“知青运动”,任何个人遭遇都显得极为渺小。更何况,“知青”只是一个产生于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松散群体,“同样的经历,未必有同样的感受和回忆”——这是我曾在一篇小说中写过的话。
一个人的视野毕竟是狭窄的。我没有能力、也不曾妄想总结和评价历史。
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力求真实地还原那些永存于记忆中的人生细节。
真实的细节,就是真实的历史。我相信这句话。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还写了这样一些文字:
我和许多知青同伴一样,在回忆插队往事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种自恋。我们过多地沉溺于反刍和感慨自己经历过的苦难与艰辛,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些曾经被我们鄙称为“老帽儿”的乡党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贫瘠的土地上,世世代代承受着比我们更为沉重的苦难和更为严酷的艰辛。命运对于他们,才是真的不公平。
……想到那些在极度的饥饿贫穷中挣扎着勉强生存的乡党们,心中难免百味杂陈。他们的形象似乎并不美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自私狡狯愚昧猥琐……然而,在这貌似丑陋的表象下面,却是一些善良真诚宽容温厚的心。是他们,不仅满怀同情地容留并养育了我们,还让我们的狂躁暴戾之气得以收敛,使我们这一代人最缺乏的东西——人性,得以逐渐复苏。
不过,人性的归来,需要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如何重新认识世界、如何重新认识自己,也需要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对我来说,插队的经历仅仅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是惠家河乡党们赐予我的最宝贵的东西。
这些感触,其实是我在写作这部文稿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所以,这本书如果能够出版,首先应当献给的,是惠家河,还有那里的乡党们。
书中有几个人物使用了化名,个别情节有所改动。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陈光中
2017年11月于北京会城门
读完《惠家河纪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作者的写作,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在平淡的叙述中,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或许,是因为他对笔下的人物,抱有着一种深切的理解和尊重。他没有居高临下地审视,而是将自己融入到那个环境中,用一种亲历者的视角,去讲述惠家河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人物命运的描绘,没有大团圆的结局,也没有悲剧的宿命,一切都顺应着生命的自然轨迹,充满了生活的无奈与希望。这种真实感,是其他很多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充满了无数的可能,也蕴含着令人动容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充满了敬意。它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最本真的东西,不要忘记那些滋养我们心灵的根。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叙事,往往不在于事件本身有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作者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何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让读者感同身受。初读《惠家河纪事》,我并没有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多么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因为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和接地气。然而,一旦投入其中,便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精准而有力。他笔下的人物,没有脸谱化的善恶,也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只有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流淌着的真实情感。我仿佛看到了隔壁的老奶奶,看到了童年时村口那位沉默寡言的老人,看到了那些在时光中慢慢老去,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生活方式的普通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他会细致地描写一个人在劳作后,手指被粗糙的泥土染黑的样子,会描绘一个家庭在晚餐时,灯光下映照出的温暖剪影,甚至会刻画出不同季节里,惠家河水流的细微变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却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而立体的人物群像,以及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村落。我开始思考,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如何被这片土地,被他们之间的关系所塑造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否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旅程中,都会经历的片段?
评分坦白说,《惠家河纪事》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静水流深的体验。它不像那些篇幅紧凑、节奏明快的网络小说,能够迅速抓住你的眼球,让你一口气读完。相反,它需要你放慢脚步,耐心地去体会字里行间传递的情感和意味。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静谧感,仿佛他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岁月的打磨,沉淀着厚重的智慧。我注意到,作者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往往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语言,甚至是沉默来展现。这种含蓄的处理方式,反而更能激起读者的想象,让你去揣摩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常常在阅读中停顿下来,回味某个场景,或者某个对话。作者对语言的运用,也极具特色,既有北方特有的粗犷与质朴,又不失文人的细腻与优雅。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存在,仿佛也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我开始意识到,这本书所描绘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人与土地之间羁绊的深刻探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遗忘在时光深处的角落,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光芒的生命。
评分这本书,名为《惠家河纪事》,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厚度以及封面上传达出的某种沧桑感所吸引。翻开第一页,并没有立刻被故事的洪流裹挟,而是像一个初来乍到的访客,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名为“惠家河”的地方。它给人的感觉,不像那种直奔主题、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带着时间的印记,每一处细节都似乎蕴含着说不完的故事。我尝试去捕捉那些零散的意象:风吹过稻田时沙沙的声响,河岸边斑驳的青苔,以及远处炊烟袅袅升起的模糊轮廓。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宁静中暗藏着生活琐碎与情感纠葛的复杂氛围。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并不熟悉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村庄,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泥土芬芳,听到邻里间低声的谈笑,甚至能闻到饭菜的香气。这种沉浸感,是在很多速食的文字中难以寻觅的。我开始好奇,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人生变迁?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这种未知的探索欲,驱使着我继续翻阅,渴望去揭开“惠家河”深藏的秘密。
评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往往被一些宏大的叙事所遮蔽,反而忽略了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细节。而《惠家河纪事》,恰恰是将这些被忽视的细节,放大到极致。它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权谋,甚至连最基本的冲突,都处理得如此克制和内敛。然而,正是这种“不着痕迹”的描写,才让人物变得如此鲜活,让故事显得如此真实。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惠家河边的人们,是如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地活着,爱着,痛着。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些深埋在心底的爱恋,那些难以启齿的遗憾,那些在默默承受中的坚韧,都被他用一种极为朴素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甚至能在某些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这本书,不是为了讲一个“故事”,而是为了让你去“感受”一种生活,一种状态。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柔软的部分,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壮举,还是那些在平凡日子里,点点滴滴的累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