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世界变大了,距离却小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背上行囊,走出国门,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这个世界。如果说当今世上还有哪块土地对我们来说依旧神秘而陌生,那就非南太平洋群岛莫属了。塞班的交织、所罗门的诱惑、斐济的日出、大溪地的歌唱……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神秘而陌生,就像一颗颗待剥开的巧克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跟随着马欣和西西的足迹,逐个地将它们打开,一一品尝。重要的是,让精神的飘洋吹响行动的号角,因为,世界这么大,应该去看看!
《最后的伊甸园 走进神秘的南太平洋群岛》一书系两位作者于2016年11月底搭乘凯撒旅游的首次包船,遍历南太平洋十一座岛屿的游记。全书图文并茂,为广大读者揭开了南太平洋诸岛的神秘面纱,畅游其间,你会看到:
塞班(Saipan) 七彩的海水、幽深的蓝洞、恬静淡然的原住民。在这里与沉舰共舞、望鸟岛怀古,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 远古的排箫、足球的王国、喊声伐木的传说、即将逝去的天堂。在这里穿梭于森林、触摸着幸运,品尝热带雨林的诱惑。
瓦努阿图(Vanuatu)水下的邮局、蹦极的滥觞、沁人心脾的卡瓦酒、面具雕刻的乌托邦。在这里看神秘仪式、品原始风光,破译幸福指数的密码。
斐济(Fiji)古老的群岛、无癌的天堂、横跨子午的迷思、无处不在的微笑。在这里净化心灵、返璞归真。
汤加(Tonga)神奇的九怪、以胖为美的审美、蔚为奇观的喷潮。在这里探寻三石门、近赏大狐蝠,邂逅梦幻般的椰林女神。
大溪地(Tahiti)多彩的帕皮提、性感的波拉波拉、天使好人的栖息地、毗邻天堂的好地方。在这里与高更同行、跟美女邂逅,聆听大海的歌唱。
东萨摩亚(American Samoa)原始的文身、奇异的魔力、静谧的世外桃源、婀娜的法法菲尼。在这里住一住法垒、穿一穿塔帕,体验与世隔绝的古老文明。
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原始的艺术、食人族的传说、天堂鸟的故乡。在这里触山之脉动、看花之重生,品味火山与鲜花的浪漫。
马欣,长期就职于文化艺术机构,同时也是报刊旅游栏目的特约撰稿人。
西西,摄影爱好者。
序一 汤加欢迎中国游客朋友(乌塔阿图 汤加王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
序二 我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等你(赖岳洋 瓦努阿图共和国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
序三 梦想这个词 永远不会过时(陈小兵 凯撒旅游总裁)
引言
塞班 历史和现代交织的美丽纽带
所罗门群岛 热带雨林的诱惑
瓦努阿图 渐渐远去的原始部落
斐济 最早拥抱日出
汤加王国 珊瑚岛上的神秘与奢华
大溪地 听到了大海在歌唱
东萨摩亚 陌生的古老文明
新喀里多尼亚 最美的世界遗产
塞班
塞班 历史和现代交织的美丽纽带
美丽的塞班岛,北马里亚纳群岛的首府。
阳光充沛,海风温柔,海水清澈湛蓝。葱绿的椰树和细软的沙滩环抱着妩媚的海岛,会让每个初次登岛的游客都立即感到她迷人的魅力!
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这个天生丽质的海岛,却发现更加打动人的是那片鲜花椰林遮掩下还未散去硝烟的战场,是深蓝色海洋中需要打捞的那一个个谜团般的故事,是当地密克罗尼西亚人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深蓝的塞班,深奥的塞班。
蓝洞比她的名称还美丽
来塞班之前,只听说蓝洞是潜水爱好者向往的地方,到塞班后才知道原来蓝洞还是太平洋海岛中一个重要的观赏胜地。
蓝洞,顾名思义是蓝色的岩洞。蓝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颜色,世界上许多美丽的事物都与蓝色有关。相传我国陕西蓝田西南的蓝溪古时有一座蓝桥,有一个叫尾生的男青年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有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此后千百年来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作“魂断蓝桥”。
位于欧洲马耳他戈佐岛西北角的蓝窗,也叫蓝洞。这是由猛烈的海浪亿万年冲刷海岸石灰岩而形成的高为100米、宽约20米的巨大的天然拱门,从拱门中可以看到对面蔚蓝色的大海。由于这里的水很深并呈墨绿色,景致独特,吸引了很多潜水爱好者来此,不少影视剧还在此地取景。但是不久前连日大风引起巨浪冲击,蓝窗坍塌,致使这一美好的景点永远消失了……
蓝洞是海底巨大、突然下沉的深洞。蓝洞形成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当时的寒冷气候使得水被冻结在地球的冰冠和冰川中,导致海平面大幅下降,同时淡水与海水的相互侵蚀又在这片石灰岩地带形成许多岩溶空洞。如果其中的岩洞疏松的石灰质穹顶因重力或地震等原因很奇异地塌陷成一个圆形竖井,待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后,海水便倒灌回竖井,由此就形成了海中嵌湖的奇特景观。
世界上自然形成的蓝洞有许多处,但与太平洋相连的塞班蓝洞由于独特的洞内洞外奇观,仍不失为太平洋海岛乃至世界著名的深潜及旅游胜地。
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我们穿过郁郁葱葱的各种绿植,沿着上百级台阶的弯曲石梯一步步往下挪到接近洞口的岩石上。蓝洞外观看起来像张开大嘴的海豚,里面就是一个巨大的钟乳洞。平静的水面已有点点的潜水者。据说水深在20米左右,最深处达47米。水中有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热带鱼、大海龟、海豚、水母、海胆等等,甚至比海底世界还要精彩斑斓。有时受到海潮变化的影响,洞内平静的水面又会波涛起伏,对于这些与海龟、海?共舞的深海潜水者来说更是一次无与伦比的体验和挑战。
我们站在各种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灰岩上往洞里看去,眼前深蓝色的海水透出淡蓝色的光泽,这光泽越来越鲜亮,像一块巨大的美丽晶莹的蓝宝石铺在溶洞深处,宛如童话般的梦境……真是绝美奇观!
原来这个巨大的溶洞里有三个天然通道与太平洋连接,那一缕时隐时现的猫眼般的神秘蓝光就是阳光经过洞里的天然通道折射进来的。
在蓝洞,无论潜水还是观景,都能得到极大的享受。联想到不久前马耳他蓝洞的消失,看来任何景观都可能有它不可预知的寿命。
应该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赤道并不炽热
从塞班启航,邮轮即将经过赤道,大家都很激动,也准备接受炽热的考验。
记得小时候,读过明代文人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知道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有座很热的火焰山。后来上地理课,得知我们生活的地球南半球和北半球中间那条人为划分的纬线叫赤道,离太阳最近,一年四季阳光直射,是全球最热的地方,比火焰山还要热多少倍。赤道上有个非洲,那里的人们晒得黑极了,只有牙齿是白的。
邮轮从塞班沿东南航线驶往霍尼亚拉。12月9日经过赤道。邮轮举行了隆重的过赤道仪式。在航海业并不很发达的年代,穿过赤道可望而不可及。即使侥幸到达赤道或穿越赤道时,除船上的当班人员外,其他所有船员要放假一天,大摆酒宴,用整猪、整羊祭祀海神,祈求海神赐福,以保佑航海者平安吉祥。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独特的海上感恩习俗——“赤道祭”。一些国家远洋轮船的船员们会将写有良好祝愿的玻璃瓶抛向大海。过去中国的远洋船舶穿越赤道时,船上也给新来的没有经过赤道的船员举行赤道穿越仪式,船长会带着新船员将自己穿过的鞋子分别扔向船两侧的海中,寓意是从此新船员就成为同时脚踏南北半球、走南闯北的人了……这些有趣的传说都是在邮轮举行的穿越赤道庆典活动中听到的。仪式上,船长还为每名客人颁发了证书。
当夜,仪式结束,人们走上甲板感受从小就烫在心里的赤道,突然感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炽热,海风拂面,甚至还有一丝凉意。
同上甲板的地理学熊教授告诉我们:因为海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升高也比陆地慢,海水蒸发要耗去大量的热度,而且广阔的洋面也会将太阳的能量传向海洋深处。如果查看一下世界气象记录,亚洲、非洲、澳洲和南北美洲一些远离赤道的大沙漠,气温要比赤道热得多。所以太平洋上的赤道沿线不是地球最热的地方。
午夜零时8分左右,邮轮穿越赤道。位置为:南纬00°00’1,东经154°48’645。此时船舱外气温28度。
打开手机微信,已有游客在朋友圈中发出感叹:赤道其实并不热……
斐济
斐济 最早拥抱日出
翻开世界地图,南太平洋东西180°经线附近,有一片“倒U
型”项链般的群岛,这就是彩色神奇的斐济。
被称作“曙光之岛”的斐济,每天最早迎接日出,所以这里的人们自豪地说:“我们每一天享受的阳光都是最新的!”
早到此地的游人已赋予斐济五个“S”—— SEA(大海)、SUN(阳光)、SAND(沙滩)、SURF(冲浪)、还有SMILE(微笑)。
斐济有众多个岛屿,你只要置身其中一个,就会享受到多彩海水、清新阳光、美丽海滩和数不尽的度假项目时光,还有那至今仍然保持的独特且神秘的传统习俗,那种热带纯朴岛民带有原始美感的笑容,让你归真返璞,净化心灵……
“穿衣一块布,吃饭一棵树”
斐济群岛位于南纬15至25°之间,属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雨水丰沛。这里的原住民千百年来就依靠着大自然赐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植物,过着“穿衣一块布,吃饭一棵树,喝奶一头牛,睡觉一棚屋”的简单生活。
千百年来的原始生活方式和炎热气候使土著斐济人只能用当地的蓑草编成一片围在身上,后来又将树皮制成粗布裙,用来防蚊虫叮咬和遮风挡雨。
海岛上树木繁茂,处处可以采摘木薯、芒果、椰子等,还有山药、毛芋等传统食品以及山坡上和树林中生长的各种野菜。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的一棵面包果树可以养活四口人。
在与西方文化接触后的百年间,当地人饮食中增加了作为蔬菜烹饪食用的香蕉等热带农作物,以及玉米、豆类、南瓜、胡萝卜、卷心菜、辣椒等温带作物。传统肉食仍是牛肉和鸡肉。近年来,除了苏瓦等大城市已有了主要为旅游者和外国人提供服务的餐馆外,一些集市和村落也能够购买大米、鱼罐头和其他农产品。
现在,人们每天的日常食品仍然非常简单,就是将毛芋、山药等和蔬菜煮熟了食用。只有逢国庆、婚嫁、祭祀等节日或周末全家聚会,才食用“地炉肉”这样的大餐。
“地炉肉”被称作斐济的传统名菜。在部落里,我们看到了“地炉肉”的制作过程:村民们在住宅旁的空地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土坑,坑里铺上两三层河边的卵石,将一块块新鲜的牛肉、羊肉加上些调料,用芭蕉叶包上绑好,装入用椰叶编织的网兜中,放入土坑里,再铺二层卵石,用干柴在石头土炉烧烤三个小时。烧熟后,焖上一夜。第二天早上,一兜兜的“地炉肉”热气腾腾,又嫩又鲜,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道,口感也很好。
民以食为天,靠天然的食材烹制最朴实的食物,是劳作后的最好享受。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黄牛,而且长年放养在山上,待母牛临产前才接回家中待产。而且家中都有哺乳的母牛,源源不断地为主人提供纯天然的新鲜牛奶。每天一大碗鲜牛奶,再加上当地的天然食物,就是村民们的标准早餐。
当地人居住也很简单。斐济的传统建筑是用树干作柱子和横梁,用椰壳纤维绳捆绑结实,上面铺上树枝编织的席箔,外层铺上茅草。这种房屋无门无窗,但能遮风挡雨,太阳也晒不着,所以非常凉爽。近些年一些村庄建起了现代住宅,但仍有不少村民还住在世世代代居住的传统房屋里。
拥抱全球的第一缕阳光
斐济不仅是多岛之国、花园之岛,还是全世界第一个迎接新的一天到来的地方。
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几百年来,随着各个国家交往的日益增多,这个问题曾产生了不少误会和麻烦。1884年10月13目,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以经过英国伦敦东南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的起点和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经度自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东、西计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时,整个地球的表面被划分为24个时区,180°经线则作为区分前一天和第二天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这条大家公认的本初子午线正式划定后,使各地计时变得十分简单统一,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正是这条180°经线穿过斐济群岛,将斐济一分为二,因此裴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子午线上的岛国”。由于180°经线是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是“昨天”和“今天”的分界线,斐济地跨东西两半球,成为地球上既是最东也是最西的国家。
斐济当地时间比格林尼治早12个小时,比北京时间早4个小时。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斐济还要实行夏令时,时间又提前1个小时。
按照最初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划法,这条线恰好穿过斐济第三大岛塔韦乌尼岛北部的城镇瓦伊耶沃。一个几百人的小镇,镇东部和镇西部要分别使用两个日期。为避免一个国家因分属两个半球而造成时间混乱,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此处稍有拐弯,从而将斐济全境圈入东半球时区。
斐济人骄傲地将自己国家称为全世界“迎接新的一天的大门”。
现在,这个只有几百人的瓦伊耶沃小镇已建起了大大小小许多酒店和度假村。每到新的一年临近,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赶到这里,等待新年的第一个日出。据当地人说,被这第一缕阳光照到的人,这一年都非常顺利,好运当头。
每当这些天,塔维乌尼岛就会更加热闹,很多商家早早准备了新年礼物。而紧靠在国际日期变更线“子午碑”旁边的一家商店,店名就叫“世界上第一家开门”。
……
“最后的伊甸园 走进神秘的南太平洋群岛”这个书名,瞬间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我一直对那些被浓密的植被覆盖、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遥远岛屿充满了幻想,尤其是那些坐落在广袤太平洋上的岛屿,它们仿佛是地球上遗落的翡翠,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这本书的题目直接指向了这些地方,让我仿佛已经闻到了热带雨林的清新气息,感受到了海风的轻抚。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重重迷雾,深入这些神秘的群岛腹地,去揭开它们的面纱。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比如高耸的火山、深邃的海沟、以及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更希望能看到那些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独特动植物,它们是如何在这种隔绝的环境中演化出如此多样的形态?我也非常好奇,这些岛屿上的居民,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文化、习俗、信仰,又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有何不同?是否还保留着古老的祭祀仪式,或是独特的语言?我渴望了解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相对原始的状态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生存之道。这本书,无疑是开启我了解这片神秘乐园的一把钥匙。
评分《最后的伊甸园 走进神秘的南太平洋群岛》这个书名,仿佛带着一种古老而诱人的气息,直接点燃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探险欲。南太平洋,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而“最后的伊甸园”,更是激起了我对那里纯净、原始、充满生命力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些远离尘嚣、鲜为人知的岛屿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亲身去探索那些被誉为“世界尽头”的地方。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封来自遥远国度的邀请函,邀请我踏上一次非凡的旅程。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令人心醉神迷的自然风光,比如碧波万顷的海岸线、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以及形态各异的火山地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深入了解那些居住在岛上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以及他们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独特关系。我非常好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是如何维系自己的传统,又如何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体验一次身临其境的旅程,去感受那些岛屿独有的宁静与和谐,去思考人类在地球生态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最后的伊甸园 走进神秘的南太平洋群岛》,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遥远之地,但又带着一丝“神秘”的诱惑,仿佛藏着未知的秘密等待揭晓。我一直对那些远离现代社会喧嚣,保留着原始自然风貌的秘境有着深深的向往。想象一下,踏上未经开发的土地,呼吸着最纯净的空气,眼前是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耳边是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低语。这本书,就像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藏宝图,指引我前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岛屿的独特魅力的?是透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令人窒息的美景一一呈现?还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发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岛屿的生态系统,比如那些独有的动植物,它们是如何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生存繁衍的?有没有一些濒危物种在这里找到了最后的庇护所?同时,我也非常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他们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手工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次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探索,一次对原始生命力和文化多样性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最后的伊甸园 走进神秘的南太平洋群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自带一种魔力,召唤着我踏上一段未知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那些远离尘嚣、保留着原始风貌的岛屿充满好奇,想象着那里会有怎样的奇特动植物,怎样的古老文明,以及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当得知有这样一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些神秘的南太平洋群岛时,我简直无法按捺内心的激动。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碧蓝的海水轻柔地拍打着金色的沙滩,摇曳的棕榈树投下斑驳的树影,远处传来不知名鸟类的婉转啼鸣。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些岛屿独一无二的地理风貌,例如火山地貌的壮丽,珊瑚礁的斑斓,或是热带雨林的深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了解这些岛屿上世代居住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非常好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的?是否还流传着古老的歌谣和传说?他们的建筑风格、艺术形式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超越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深入了解这些“最后的伊甸园”的灵魂,去感受那份遗世独立的静谧与美好,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如何守护这份宝贵的纯粹。
评分光是看到《最后的伊甸园 走进神秘的南太平洋群岛》这个书名,就让我感觉身体里的冒险细胞开始躁动不安。南太平洋,总是带着一种遥远而浪漫的色彩,而“最后的伊甸园”,更是充满了想象空间,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绿意盎然、海风习习、充满奇特生物的岛屿景象。我一直对那些充满未知和神秘感的地方情有独钟,渴望能够通过阅读,去“走进”这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去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这本书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访那些被世人称为“最后的伊甸园”的南太平洋群岛。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的笔触,为我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澈见底的海水下,珊瑚礁和各种海洋生物构成的缤纷世界;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各种奇异的鸟类和植物在阳光下闪耀;古老的村落里,勤劳淳朴的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岛屿上的居民,他们的生活习俗、语言、信仰,以及他们如何与这片土地和谐共处。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他们是否还能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和传统?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一次对遥远世界的好奇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