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SDH
  • 光纤通信
  • 传输系统
  • 工程设计
  • 国家标准
  • GB/T 51242-2017
  • 通信工程
  • 网络工程
  • 同步数字体系
  • 光传输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5182018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12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H)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统一和规范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能环保,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适用于SDH和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应统筹规划、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工程设计应以保证通信质量为基础,进行多方案比较,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设计中采用的设备、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传输模型及功能要求
3.1 传输模型
3.2 系统速率与复用结构
3.3 功能要求
4 网络组织
4.1 规模容量的确定
4.2 网络结构及网络组织
4.3 网络安全及保护
5 传输系统设计
5.1 接口设计
5.2 中继段设计
5.3 光纤类型与工作波长选用
6 辅助系统
6.1 网络管理系统
6.2 网同步设计
6.3 公务联络系统和辅助信道
7 通路组织和网络互通
7.1 通路组织
7.2 光/电接口转接
7.3 网络互通
8 设备选型及设备配置
8.1 设备选型
8.2 设备配置
9 局站设备安装及布线要求
9.1 局站通信系统
9.2 机房平面布置与设备排列
9.3 设备安装
9.4 布线要求与线缆选择
10 传输系统性能指标
10.1 误码性能指标
10.2 抖动和漂移
10.3 以太网、RPR、ATM性能指标
10.4 可用性目标
11 电源系统与接地
12 机房环境条件
13 维护工具及仪表配置
附录A 光接口参数规范
附录B SDH设备的抖动性能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本规范共分13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传输模型及功能要求、网络组织、传输系统设计、辅助系统、通路组织和网络互通、设备选型及设备配置、局站设备安装及布线要求、传输系统性能指标、电源系统与接地、机房环境条件、维护工具及仪表配置等。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相关资料寄送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首体南路9号主语商务中心3号楼,邮政编码:100048)。
《通信网建设与维护丛书:SDH光网络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 第一章 SDH光网络系统概述 本章旨在全面介绍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网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其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重要地位。读者将深入了解SDH的核心技术原理,包括其分层结构、复用与映射机制、节菖与调度技术,以及STM-N信号的构成与传输方式。同时,本章将探讨SDH相较于PDH等传统技术的优势,如高效率、灵活性、网络管理能力和可靠性,并简要回顾SDH技术从早期发展到如今在骨干网、城域网以及接入网中的广泛应用历程。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能够建立对SDH光网络系统的整体认知框架,为其后续深入学习和工程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1.1 SDH技术基础 1.1.1 SDH的基本概念与目标 介绍SDH的定义,阐述其作为一种标准化的、面向连接的传输网络技术,旨在解决不同速率的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互联互通问题,并提供高效、灵活、可靠的传输平台。重点讲解SDH设计的核心目标,包括信号的标准化、复用效率的提升、网络管理的集中化与智能化、以及网络故障的快速定位与恢复。 1.1.2 SDH的发展历程与技术演进 梳理SDH技术从诞生之初到当前的发展脉络,包括ITU-T的标准化进程,以及不同时期SDH技术在速率、功能和应用场景上的演进。分析SDH如何逐步取代PDH,并为后续的光通信技术(如OTN)发展提供了基础。 1.1.3 SDH的技术核心:分层结构与功能模块 详细阐述SDH网络的分层结构,包括物理层(PHY)、段层(Section Layer)、线路层(Line Layer)和路径层(Path Layer)。分别解析各层在信号传输、复用、调度、监控和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关键技术。介绍SDH网络中的核心功能模块,如STM-N复用器、ADM(Add/Drop Multiplexer)、DCC(Digital Connectivity Channel)等。 1.1.4 SDH的复用与映射原理 深入讲解SDH的复用技术,包括按字节(byte-interleaved)和按时隙(time-slot-interleaved)的复用方式,以及不同等级的SDH容器(VC-n)和管理单元(AU-n, TU-n)的构成。阐述各种业务信号(如E1、E3、DS1、DS3等)如何映射到SDH帧结构中,理解不同映射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1.1.5 SDH帧结构与净荷封装 详细解析SDH的标准帧结构,包括同步开销(Section Overhead)和净荷(Payload)部分。重点讲解同步开销中的J0、J1、J2、J3、J4、DCC等字节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网络监控、管理和同步中的关键性。阐述净荷区域如何封装不同等级的虚拟容器(VC)和管理单元。 1.1.6 SDH的节菖与调度技术 介绍SDH网络的节菖(grooming)概念,即在ADM处实现不同业务信号的交叉连接和业务的汇聚与分配。深入分析SDH的调度技术,包括固定通道调度和灵活通道调度,以及它们在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和业务适配性方面的作用。 1.1.7 SDH在通信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结SDH在构建现代通信网络骨干、城域和接入层中的核心作用。分析SDH如何提供高速、可靠、可管可控的传输通道,支持各类业务(如语音、数据、视频)的传输。探讨SDH与IP网络、WDM等技术的协同工作模式。 第二章 SDH光传输系统的工程设计要素 本章将聚焦于SDH光传输系统的工程设计关键要素,从需求分析、网络拓扑选择、设备选型、链路预算、保护倒换设计到电源与接地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SDH工程设计方法论,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2.1 工程需求分析与网络规划 2.1.1 工程目标与业务需求分析 明确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容量需求、覆盖范围、业务类型、性能指标(如时延、误码率、可用性)和投资预算。详细分析需要传输的业务信号类型、速率、数量以及业务的增长趋势,为网络容量规划提供依据。 2.1.2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介绍常见的SDH网络拓扑结构,如线性、环形、网状和混合型拓扑。分析不同拓扑结构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可靠性、成本、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权衡。根据工程需求和实际地形,选择最合适的网络拓扑。 2.1.3 SDH网络分层与区域划分 探讨如何根据网络规模和管理需求,将SDH网络进行分层(如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和区域划分,以实现有效的网络管理和资源调度。 2.1.4 容量规划与扩容策略 基于业务需求分析,进行SDH传输系统的容量规划,包括STM-N等级的选择、光纤芯数、传输设备端口数量等。制定合理的扩容策略,以应对未来业务增长和网络升级的需求。 2.2 SDH传输设备选型与配置 2.2.1 SDH设备类型与功能 介绍SDH传输设备的主要类型,包括STM-N复用设备(MSPP/ADM)、STM-N终端复用设备(TE)、交叉连接设备(DXC)以及光传输设备(如光放大器、光分插复用器ODU)。解析各类设备的核心功能和技术参数。 2.2.2 设备选型依据与技术指标 列举SDH设备选型时应考虑的关键技术指标,如传输速率、端口类型与数量、业务接口能力、交叉连接容量、保护倒换能力、功耗、尺寸、环境适应性等。强调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设备。 2.2.3 设备配置与接口匹配 根据网络拓扑和业务需求,进行SDH设备的详细配置,包括设备类型、子架配置、业务板卡选择、交叉连接矩阵配置等。确保设备之间的接口类型和速率匹配。 2.2.4 网管系统选型与集成 介绍SDH网络管理系统(NMS)的功能,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监测、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讨论网管系统的选型原则,以及如何将网管系统与传输设备进行有效集成。 2.3 光纤链路设计与链路预算 2.3.1 光纤类型选择与敷设要求 介绍不同类型光纤(如单模光纤G.652D、G.655等)的特性和适用场景。明确光纤敷设的要求,包括敷设方式(架空、直埋、管道)、距离、弯曲半径、光纤标识等,以保证光纤的传输质量和使用寿命。 2.3.2 光模块(SFP/GBIC)选型与接口规范 选择合适的光模块,包括光模块的类型(如SFP, SFP+, XFP)、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波长以及工作温度等。确保光模块与SDH设备端口兼容。 2.3.3 SDH链路预算计算 详细讲解SDH链路预算的计算方法,包括光源输出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光纤衰减、连接器损耗、保护套管损耗、衰耗裕度等。通过链路预算,确保光信号在传输路径上的功率损耗在接收机灵敏度范围内,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2.3.4 光功率计与OTDR的应用 介绍光功率计在测量光信号功率和判断链路损耗中的作用,以及OTDR(光时域反射仪)在检测光纤断点、连接点损耗和衰减不均匀性等故障中的应用。 2.4 SDH保护倒换与可靠性设计 2.4.1 SDH保护机制概述 介绍SDH系统提供的多种保护倒换机制,包括单节点保护(如1+1保护)、节点间保护(如SNCP, UPSR)和网络级保护(如1+1 APS, MS-SPRING)。 2.4.2 保护倒换的原理与配置 深入分析不同保护倒换机制的原理,包括保护倒换的触发条件、倒换时间和倒换流程。根据工程需求和可靠性指标,合理配置保护倒换方案。 2.4.3 倒换性能指标与测试 明确保护倒换的性能指标,如倒换时间、倒换成功率等。介绍如何进行保护倒换的测试,以验证保护方案的有效性。 2.4.4 可靠性分析与冗余设计 从系统整体角度进行可靠性分析,包括设备可靠性、链路可靠性和系统可用性。通过设备冗余、链路备份和保护倒换等手段,提高SDH传输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2.5 电源与接地设计 2.5.1 SDH设备供电要求 明确SDH传输设备的供电电压、功率、功耗以及备用电源要求。 2.5.2 电源系统设计与保护 设计可靠的直流/交流供电系统,包括整流器、蓄电池组、配电单元等。强调电源系统的冗余配置和过压、欠压、过流保护。 2.5.3 接地系统设计与安全规范 设计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接地系统,包括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第三章 SDH光传输系统的安装、调测与维护 本章将详细介绍SDH光传输系统的安装、调测、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等工程实践环节,旨在帮助读者掌握SDH系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力。 3.1 SDH设备的安装与连接 3.1.1 设备进场检查与验收 设备到货后的检查内容,包括包装完好性、设备型号、数量、附件是否齐全,以及技术文档的核对。 3.1.2 设备安装规范 详细阐述SDH设备的机架安装、固定、空间布局、散热要求等。强调按照设备厂家提供的安装手册进行操作。 3.1.3 光纤与线缆的连接 指导如何正确连接光纤跳线、光纤尾纤,注意接口的清洁和保护。指导如何连接网管线缆、告警线缆等。 3.1.4 电源线缆的连接 强调电源线缆的正确极性、规格和接地。 3.2 SDH系统的调测与开通 3.2.1 设备上电与基本配置 设备安装完成后,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上电操作。对设备进行基础配置,如IP地址、网管代理等。 3.2.2 光路开通与性能测试 进行SDH光路(STM-N)的开通,包括配置光接口参数、选择传输速率等。使用光功率计、OTDR等工具对光路进行性能测试,确保光信号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2.3 业务配置与映射 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配置SDH业务接口(如E1、FE、GE等)。将业务信号映射到SDH帧结构中,并进行交叉连接配置。 3.2.4 保护倒换功能测试 验证配置的保护倒换功能是否正常,包括模拟故障,观察保护倒换的及时性和成功率。 3.2.5 网管系统配置与接入 将SDH设备接入网管系统,配置网管代理、告警接收等。验证网管系统对设备的监控和管理能力。 3.3 SDH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监控 3.3.1 告警监控与分析 建立完善的告警监控机制,实时监测SDH系统的告警信息。对告警进行分类、分级和根源分析,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3.3.2 性能参数监测与统计 定期监测SDH系统的关键性能参数,如比特误码率(BER)、丢包率、时延等。对性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系统运行状态。 3.3.3 设备巡检与维护 制定设备巡检计划,包括外观检查、运行参数检查、接口检查等。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预防故障发生。 3.3.4 日志管理与数据备份 管理SDH系统的运行日志,记录设备状态、告警和操作信息。定期备份设备配置数据和网管系统数据,以备不时之需。 3.4 SDH系统常见故障与处理 3.4.1 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列举SDH系统中常见的故障类型,如光路中断、业务中断、设备告警、性能下降等。 3.4.2 故障诊断流程与工具 建立标准的故障诊断流程,指导操作人员如何快速定位故障。介绍常用的故障诊断工具,如命令行接口(CLI)、网管系统提供的诊断功能、抓包工具等。 3.4.3 典型故障的排除方法 针对常见的故障类型,提供详细的排除步骤和方法,例如: 光路中断故障: 检查光纤连接、光模块、衰减值,使用OTDR定位断点。 业务中断故障: 检查业务配置、映射关系、交叉连接,以及上层设备状态。 告警处理: 根据告警内容,执行相应的排查和恢复步骤。 性能下降故障: 检查光信号质量、线路衰耗、设备过载等。 3.4.4 故障恢复与报告 故障排除后,及时恢复业务,并记录故障处理过程、原因和结果,形成故障报告,总结经验教训。 3.5 SDH系统升级与改造 3.5.1 系统升级的必要性与时机 分析SDH系统升级的驱动因素,如容量扩充、新技术引入、设备老化等。确定合适的升级时机,尽量减少对现有业务的影响。 3.5.2 升级方案设计与评估 根据升级需求,设计详细的升级方案,包括设备更换、软件升级、网络调整等。对方案进行可行性、经济性和风险评估。 3.5.3 升级实施过程与注意事项 指导升级的实施步骤,强调备份、测试和验证的重要性。在升级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对业务的影响,如分批升级、业务迁移等。 第四章 SDH与未来通信网络技术 本章将探讨SDH技术在当前通信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与新兴通信技术(如OTN、IP/MPLS、5G等)协同发展,为未来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4.1 SDH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地位 4.1.1 现有SDH网络规模与应用现状 分析全球范围内SDH网络的部署规模,以及其在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等不同层次的应用情况。 4.1.2 SDH的优势与局限性 重申SDH技术在速率灵活性、网络管理、保护倒换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指出SDH在承载IP业务、业务颗粒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局限性。 4.2 SDH与OTN(光传送网)的演进关系 4.2.1 OTN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介绍OTN作为SDH的下一代技术,在承载能力、业务适配性、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4.2.2 OTN与SDH的兼容与融合 探讨OTN如何兼容SDH业务,以及SDH和OTN在网络中的共存与融合模式。分析OTN如何逐步取代SDH成为主流的光传输技术。 4.3 SDH与IP/MPLS网络的协同 4.3.1 SDH承载IP业务的需求 分析IP业务爆炸式增长对传输网络提出的更高要求。 4.3.2 SDH与IP/MPLS的结合方式 介绍SDH如何为IP/MPLS网络提供可靠的底层传输通道。讨论MPLS over SDH的实现方式。 4.3.3 IP/MPLS与SDH在网络层次上的关系 理解IP/MPLS网络在SDH传输网络之上的叠加关系。 4.4 SDH在5G及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 4.4.1 5G传输网对SDH的要求 分析5G网络对传输带宽、时延、可靠性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以及SDH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4.4.2 SDH在5G承载网中的应用 探讨SDH如何作为5G基站回传、核心网传输的基础设施。 4.4.3 SDH向更先进传输技术的演进方向 展望SDH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如何向OTN、SRv6等更灵活、更智能的传输技术演进。 4.5 SDH技术的未来展望 4.5.1 技术演进与标准化方向 预测SDH相关技术的未来演进方向,以及ITU-T等标准化组织在SDH及下一代传输技术上的工作重点。 4.5.2 SDH在特定场景下的持续价值 分析在一些对成本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下,SDH技术可能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附录 SDH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列表 SDH设备关键技术参数参考 SDH常见术语汇编 SDH故障排查常用命令示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这本书,在我看来,无异于一本“武林秘籍”。它系统地梳理和规范了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的方方面面,为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坚实的技术后盾。我最先深入研究的是“设备选型与配置”这一章节,书中对于不同等级、不同功能SDH设备的详细技术参数要求,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根据业务需求、网络结构、以及经济性原则进行最优选型的考量,都给出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确保网络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互联互通性”的规范,在当前通信设备品牌众多、技术迭代迅速的背景下,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 seamless 地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网络中,是保障网络稳定运行的关键。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标准和指导。此外,关于“网络保护与恢复机制”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SDH技术在保障通信网络可靠性方面的重要价值。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保护倒换的原理、配置方法以及性能指标,这对于构建高可用性的通信网络至关重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对业务造成的影响。而“线路工程设计与施工”部分,则将理论知识落到了实处,从光缆的选型、路由设计、敷设方式,到接续、测试和验收,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确保了物理传输介质的质量和可靠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通信工程设计,化繁为简,为我们提供了可遵循的路径和标准,是每一位SDH系统工程师都应随身携带的“案头宝典”。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为一个对通信技术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消化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承载着通信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智慧结晶。翻开目录,那些诸如“网络规划”、“设备选型”、“线路敷设”、“电源配置”、“安全防护”、“运行维护”等标题,无不透露出一种专业、严谨的气息。我尤其被“网络规划”那一章节所吸引,里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地理环境、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进行SDH网络的层次划分、容量估算、拓扑结构设计等,这其中的逻辑严谨、步骤清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通信网络是如何从蓝图一步步走向现实的。书中对于各种光纤类型、连接器标准、光缆结构以及敷设方式的详细介绍,更是让我对通信线路的物理构成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光纤传输就是简单地把线埋好,没想到其中蕴含着如此多的技术细节和规范要求,比如不同环境下的光缆抗拉强度、阻燃等级、防鼠咬设计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关乎着整个网络的稳定运行。再比如“设备选型”章节,对于SDH设备的功能、性能指标、接口类型、互联互通等方面的规定,让我感受到了技术标准的巨大力量,它能够统一不同厂商、不同产品的技术语言,确保整个网络的顺畅运行,这种统一性和规范性,是通信行业得以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通信工程的“百科全书”,即便我无法完全理解每一个技术细节,但它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通信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通信行业的初学者,偶然间接触到了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专业技术书籍,但随着深入阅读,我逐渐发现其中蕴含的精妙之处。尤其是在“系统集成与配置”章节,我被书中关于如何将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SDH设备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统一、高效的传输网络的思路所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接口的匹配、协议的兼容性、以及网管系统的配置等关键要素。我之前一直对不同品牌的通信设备能否在同一个网络中顺畅工作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书中对于“网络安全与监控”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背后对于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视。关于网络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告警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规范,让我意识到通信网络不仅仅是传输数据的管道,更是守护信息安全的重要防线。我从未想过,一套通信系统的设计,竟然会涉及到如此多的细节,从宏观的网络拓扑到微观的端口配置,从物理线路的敷设到软件系统的运行,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和严格的规范。书中对于“系统性能评估与优化”部分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通信工程设计的新视野,更让我对这个行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工程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我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这本书,是我多年来接触过的最全面、最权威的SDH系统工程设计参考资料之一。书中对于“网络规划与容量设计”的章节,简直是为新手量身定制的入门指南,同时又为资深工程师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撑。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如语音、数据、视频等,进行准确的容量评估,以及如何选择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的传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设备选型与配置”的细致讲解。它不仅列举了各种SDH设备(如ADM, DXC等)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如何在实际工程中,根据网络需求、技术演进趋势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做出明智的设备选型决策。书中关于“互联互通性”的规范,对于确保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 seamless 集成,避免技术壁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书中对“光缆线路设计与施工”的详尽规定,从光缆的类型、路由选择、敷设方式,到接续、测试和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最严谨、最细致。这不仅保证了传输介质的物理质量,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另外,书中关于“电源与接地设计”、“环境保护与防雷设计”以及“安全防护设计”等章节,虽然看似是辅助性的,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精心设计的传输系统,如果缺乏可靠的电源支持,或者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汇集了我国在SDH技术领域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遵循,极大地提升了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评分

我是一名对通信技术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偶然间接触到了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起初,我以为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技术手册,但当我翻开它,特别是阅读到其中关于“网络规划与拓扑设计”的章节时,我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周全的考量所深深吸引。我看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光纤传输网络,背后却蕴含着如此复杂的规划和设计。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环形、星形、网状等,以及如何在这些结构下进行合理的设备布局和链路设计。这让我对通信网络的构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设备选型与配置”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设备的型号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如何在实际工程中,根据网络需求、技术成熟度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做出最明智的设备选择。这让我看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在通信工程中的重要性。我还被书中关于“光缆线路设计与施工”的详细介绍所吸引。从光缆的类型选择、路由规划,到具体的敷设方法、接续技术,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和严格的规范。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项工程的成功,都离不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通信网络幕后工作的窗口,让我看到了通信工程的复杂性、科学性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努力。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这本书时,我被其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决定深入探索这本书所揭示的世界。我首先被“网络规划与容量设计”这一章节深深吸引。书中对于如何根据业务需求、用户数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精确计算网络容量,并选择最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通信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我从未想过,一个看似简单的通信网络,背后却需要如此严谨的规划。接着,“设备选型与配置”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SDH设备,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和适用场景,并且提供了如何根据技术指标、接口类型、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最优选型的指导。这让我意识到,通信设备的配置并非随意,而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专业决策。我对书中关于“光缆线路设计与施工”的部分尤为着迷。从光缆的类型选择、路由规划,到具体的敷设方法、接续技术,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工程知识和实践经验。这让我对通信线路的建设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了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现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的绝佳窗口,让我看到了通信工程的复杂性、严谨性以及其背后所凝聚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

我是一名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偶然间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起初,我以为它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阅之后,我被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细节所吸引。书中关于“网络规划与容量设计”的章节,让我对通信网络的构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连接,而是需要根据预期的业务流量、用户数量、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行精密的计算和规划。书中列举的各种流量模型和容量估算方法,虽然对我来说有些专业,但其背后的科学性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对“设备选型与配置”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详细介绍了SDH设备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技术指标、接口类型、以及成本效益进行选择。这让我意识到,通信设备并非“万能”,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网络需求进行定制化选择。书中对于“线路设计与施工”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对光纤传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光缆的类型选择、路由规划,到具体的敷设方法、接续技术,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我曾经以为光纤传输只是简单的“信号传递”,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背后复杂的工程设计和精密的施工工艺。此外,书中关于“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的章节,揭示了不同通信设备如何协同工作的奥秘,以及在集成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技术规范,这对于保障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幕后世界的窗户,让我对这个行业的严谨和专业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通信网络建设的工程师,我必须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SDH光纤传输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统一的指导原则。从我对书中“网络规划与容量设计”部分的初步研读来看,其内容之详尽、逻辑之严密,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对于不同等级的SDH网络的层级划分、业务流量的预测模型、以及如何根据预测结果进行设备容量的精确计算,都给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计算方法。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导,更是结合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的总结,使得这些规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设备选型与接口配置”的章节,书中对SDH各级设备(如STM-1, STM-4, STM-16等)的技术性能指标、接口速率、功能模块配置、以及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性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保障不同供应商设备在同一网络中的协同工作,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至关重要。书中对光缆的类型选择、路由设计、施工敷设要求,包括环境适应性、机械强度、连接技术等方面的规范,也是极其细致,从物理层面的保障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书中关于“电源与接地设计”以及“环境与防雷设计”的内容,虽然看似是辅助性的,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是决定网络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一个设计再优良的网络,如果电源不稳定或者防雷措施不到位,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本书在这方面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可以说,这本书汇聚了我国在SDH技术领域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其前瞻性和实用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我后续的项目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行业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业宝典。它系统地总结了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的经验和技术,为行业内的设计人员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我深入研究了其中的“网络规划与容量设计”部分,其内容之详尽、逻辑之严密,让我叹为观止。书中不仅提供了各种业务流量的预测模型和容量估算方法,还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实现网络的高效和可靠运行。这对于指导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设备选型与配置”的规范。在琳琅满目的通信设备市场中,如何选择最适合的SDH设备,一直是工程师们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各类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功能特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明确的选型原则和考量因素,帮助我们做出最科学的决策。书中对“互联互通性”的强调,更是顺应了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为构建开放、兼容的网络环境奠定了基础。此外,书中关于“光缆线路设计与施工”的详细规定,从光缆的类型选择、路由规划,到敷设方法、接续技术,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最严谨、最细致,这直接关系到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通信工程设计,以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动指南”,极大地提升了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评分

不得不说,当我捧起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1242-2017):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带着一丝忐忑,毕竟“国家标准”这几个字,总会让人觉得过于学术和晦涩。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式阅读,我逐渐被书中内容所吸引,尤其是在“网络规划与拓扑设计”这个部分,我发现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实操的智慧。书中对于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地理条件、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来选择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是采用环形、星形还是网状结构,以及如何在不同结构下进行合理的设备布局和链路设计,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导和考量因素。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享受到的高速网络通信,背后都离不开如此严谨、科学的规划。书中对于“光缆路由选择与施工”的阐述,更是让我对通信线路的建设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只是简单地将光缆埋入地下或架设在空中,但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地形、不同环境下的光缆敷设要求,包括沟道开挖、管道敷设、架空敷设等,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抗拉、抗压、防水、防腐蚀等细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项工程的成功,都离不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还在“设备接口与互联互通”章节中,看到了关于不同SDH设备之间如何实现 seamless 的连接,以及在集成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技术规范,这对于保障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通信网络幕后工作的窗口,让我看到了通信工程的复杂性、科学性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