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特将军回忆录

格兰特将军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著,闫琰,高天航 译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军事历史
  • 尤利西斯·格兰特
  • 美国内战
  • 南北战争
  • 政治
  • 传记
  • 历史
  • 美国历史
  • 军事领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5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6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格兰特将军回忆录》以自述的视角,对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的一生——他的童年、上学、婚姻、战场生涯以及所感所思——做了深入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浓墨重彩讲述南北战争的前后全过程,并引用了大量私人信件、手稿等第一手资料,从而真实、客观、细致的揭示了美国内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研究美国内战的崭新视角。

作者简介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年4月27日-1885年7月23日),美国第18任总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期任联邦军总司令,屡建奇功。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美墨战争。1862年2月率部攻打亨利堡和多纳尔森堡.要求南方军“无条件投降”。威名大震,被称为“不投降将军”。林肯总统遇刺后,格兰特将军凭借声望当选美国总统,并连任两届。卸任后周游世界,到达中国天津时受到李鸿章的热情招待。晚年投资失败,开始撰写回忆录,直至逝世前四日方告完成,书籍公开出版后即成为畅销书,死后葬于纽约哈得逊河畔。

目录

第一章 童年时光
第二章 西点军校求学生涯
第三章 美墨战争在即
第四章 战事筹划阶段
第五章 驯服墨西哥骡子
第六章 与墨西哥军队首次交锋
第七章 美墨战争爆发
第八章 蒙特雷战役
第九章 韦拉克鲁斯战役
第十章 布宜纳威斯塔大捷
第十一章 墨西哥投降
第十二章 《瓜达卢佩一伊达尔戈条约》的签订
第十三章 我在墨西哥的娱乐活动
第十四章 解决终身大事
第十五章 淘金热
第十六章 1860年大选
第十七章 内战爆发
第十八章 担任第二十一步兵团上校
第十九章 晋升准将
第二十章 贝尔蒙特战役
第二十一章 攻占亨利堡
第二十二章 不投降将军
第二十三章 哈勒克少将使绊
第二十四章 夏洛战役
第二十五章 我眼中的约翰斯顿上将
第二十六章 围攻科林斯
第二十七章 晋升密西西比州西区总司令
第二十八章 愚蠢的罗斯克兰斯司令
第二十九章 科林斯保卫战
第三十章 维克斯堡战役的准备阶段
第三十一章 维克斯堡战役开战
第三十二章 第110号特殊命令
第三十三章 维克斯堡战役重大进展
第三十四章 大儿子的随军生活
第三十五章 钱皮恩山之战
第三十六章 维克斯堡最后一战
第三十七章 围困维克斯堡
第三十八章 维克斯堡大捷
第三十九章 福兮祸之所伏
第四十章 成为密西西比军区司令
第四十一章 勘察南北两军警戒线
第四十二章 全线部署。偷偷移师
第四十三章 兵不厌诈,声东击西
第四十四章 查塔努加会战
第四十五章 陆军部长扣留了我所有命令
第四十六章 统率全军,觐见总统
第四十七章 军中有奸细
第四十八章 大决战
第四十九章 亚特兰大战役
第五十章 莽原战役
第五十一章 电报与信号服务
第五十二章 斯波特西尔法尼亚之战
第五十三章 大量减少炮兵数量
第五十四章 左翼移师,迷惑李军
第五十五章 后悔未能当机立断
第五十六章 拉开了彼得斯堡围攻战的序幕
第五十七章 华盛顿告急
第五十八章 打完了冬季战役
第五十九章 拿下萨瓦纳
第六十章 富兰克林战役和纳什维尔战役
第六十一章 远征惨败
第六十二章 痛恨不服从命令的军官
第六十三章 白栎路之战
第六十四章 彼得斯堡大战
第六十五章 障眼法战术
第六十六章 李军的溃败
第六十七章 李将军投降了
第六十八章 林肯总统惨遭暗杀
第六十九章 捉拿邦联伪总统
第七十章 南北战争结束
尾声 对这场战争的反思

精彩书摘

  《格兰特将军回忆录》:
  母亲的家族长久居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蒙哥马利县。对于她的家族史,我知之甚少。她的家族对家谱不感兴趣。外公在我16岁时去世,他对家族的了解止步于他祖父那代。与此相反,父亲对此十分热衷。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康涅狄格州的温莎市,有一块土地应归格兰特家族所有,继承人还应是自己健在的侄子劳森·格兰特。父亲对此甚是热心,他甚至主动请缨,让侄子授权自己处理此事。1832或1833年,我当时10岁或者是ll岁,父亲去了温莎市。他排除异议,证实了该土地的所有权,而且得到了3000美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还记得父亲说过,返程时他发现这块土地上住有一些寡妇,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便免除了她们的赔偿金。
  大约在1819年,外公约翰·辛普森带着三女一子四个孩子,从宾夕法尼亚州的蒙哥马利县迁居到俄亥俄州的克莱蒙特县。母亲汉娜.辛普森当时20出头,在家中排行老三。那时,她的大姐已经结婚.并育有几个孩子。在本书撰写之际即1884年10月5日,我年过90高龄的母亲,依旧生活在克莱蒙特县。在失去记忆之前,她一直认为,1860年民主党下台之前,国家就已经被摧残得难以复苏。除了一个儿子以外,她的子女都认同这一观点。内战爆发前,这个儿子就在肯塔基定居,在所有的子女中,也只有他加入了镇压南方军的志愿者军团。
  与母亲年纪相仿,年过88岁的舅舅,也生活在克莱蒙特县,住在离祖宅几英尺的地方。如今,他的思维依旧敏捷,内战期间,他支持政府,反对叛乱。除此之外,他一直坚信——民主党的执政会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灾难。
  1821年的6月,父亲杰西.R.格兰特与母亲汉娜·辛普森结婚。1822年4月27日,我出生在俄亥俄州克莱蒙特县的波因特普莱森特。1823年的秋天,我们一家搬到临近的东部城镇乔治敦,也就是布朗县府所在地。直到1839年,我17岁前往西点军校求学之前都居住于此。
  当时,学校教育不被重视。上学不但收费,还不实行分班制度。学校经费全部来自社会的捐赠。一个老师教一个班.班里有三四十个学生。有男有女,学生年龄更是参差不齐。一个班里.小至牙牙学语的儿童,大到18岁的女生、20岁的小伙。学习内容对应的从ABC到最高级别的3R(阅读、写作、算术)。雪上加霜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平都不高,即便倾其所有,也教不了多少知识。在乔治敦.我从未学过比算术更复杂的数学。直到在西点军校,我才接触到代数。后来在辛辛那提,我对代数做进一步学习时,一旦离开了老师的辅导,它对我来说就像本天书。
  我在乔治敦的生活,可谓是乏善可陈。从五六岁人学至十七岁离家,除了1836—1837年以及1838一1839年的两个冬季以外,我都在镇上捐助的学校就读。前一个冬季,我在肯塔基州梅斯维尔的理查德森兰学校读书;后一个冬季,则插班到俄亥俄州里普利的一所私立中学。
  我对学习不大上心,学业上的收获与学习花销完全不成正比。那两个冬天,我要么复习学过的算术,要么背着“表示人或事物的词叫作名词”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知识乔治敦的理查森老师强调过很多遍,我早已烂熟于心。然而,对于理查森老师,我却没多大印象。他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大都在各自的州政府里担当要职。例如与我同时代的两个人,他们从未在其他学校读过书,现在都成了议员,其中一人,还身兼过其他要职。这二人就是华兹沃斯和布鲁斯特。他们都由理查森先生一手教大。
  根据我儿时的记忆,再考虑父亲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住所和周边环境,可以说,父亲生活优裕。由于自身缺乏受教育的条件,父亲最大的心愿便是子女能够接受学校教育。因此,如前所述,从我开始上学到我离开家乡前往西点军校学习,在此期间我从未缺过一节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不用干活。
  ……

前言/序言

  说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但实际上,人的一生中,很多重要事情都由不得自己做主。
  虽然朋友们经常鼓励我撰写回忆录,但我早已下定决心不这么做,也不会发表任何文字。可临近62岁那年,我跌了一跤,受了点儿伤。虽无大碍,医生仍然要求我待在屋里静养一段时间。那段日子,我体会到研究是多么快乐的消遣方式。不久,我的商业伙伴无赖宣布他的发展计划变成两个字——破产。全球证券业紧跟着陷入低潮,我的另一部分收益也几乎化为乌有。于是,我只得向朋友们借债度日。在这个节骨眼上,《世纪杂志》的编辑向我约稿。对于举债度日的我来说,他承诺的稿酬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便立刻答应了。随后,我渐渐发现写作很有意思,便决定继续写下去。不管是好是坏,对我而言,这个决定都意义重大。当然,我希望有个好结果。
  起草这本回忆录时,尽管会出现本应提及却避而不谈的不公正现象,但我仍然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对联邦国还是邦联国,均做到一视同仁。话说回来,此书篇幅仅含两章,牵涉的话题众多不说,我还想公平对待所有涉及的人物,所以文中难免会出现纰漏。内战期间,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仅有个人的,还包括连、团、旅各级兵团。这些事迹,无一不值得大写特写。可碍于篇幅有限.只能略提一二。其中牵涉的部队,如果读者有意详细了解。可以阅读其指挥官所写的相关报告。
  写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的一部分时,直至骨瘦如柴,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多糟糕。之后,我一度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一连数周,除了等死,我做不了任何事情。不过后来莫名其妙地,我逐渐恢复了体力,而且甚至像正常人那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写作。如果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我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满足大家对此书的期望。在大儿子F.D.格兰特及其兄弟们的协助下,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来考证文中的记录是否属实。书中的评论都是我的个人观点,无论他人怎么看,都不会改变。
  现在。我将拙作呈现给大家。不求结诸君之欢心,但求读者能够认同我的观点。
《风暴前夕:一战前的欧洲社会图景》 引言:硝烟未至,暗流已涌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军事统帅的宏大叙事,亦非聚焦于某一场特定战役的细节描摹。它是一幅巨幅的历史油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初,那片被冠以“美好年代”虚假光环的欧洲大陆,如何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积蓄着足以引爆世界大战的致命能量。我们试图穿透官方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德皇威廉二世的雄心壮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复仇情结、沙皇俄国摇摇欲坠的帝国结构,以及英国在“光荣孤立”中感到的日益加深的焦虑。这不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书,而是一部关于文化、阶级、科技、心理与政治结构如何共同导向灾难的书。 第一部分:帝国的心脏与躁动 1. 柏林的铁与血的交响乐: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无疑是二十世纪初欧洲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本书详尽分析了俾斯麦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以及威廉二世的“新政”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德意志的对外姿态。我们探讨了“世界政策”(Weltpolitik)的非理性驱动力,它如何将德国塑造成一个渴望海洋霸权、却又对既有权力格局充满敌意的“晚来者”。特别关注了德国工业的爆炸性增长——鲁尔区的钢铁洪流、西门子的电报网络、克虏伯的巨炮制造——这些经济奇迹如何与保守的容克贵族政治结构产生剧烈摩擦,形成一种随时可能失控的内部张力。我们分析了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造舰计划,它不仅是对英国海军的直接挑战,更是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情绪的集中体现。 2. 沙俄的巨大阴影与内在腐朽: 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在1905年革命后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巩固,而是进入了一个虚假的稳定期。本书重点剖析了彼得堡宫廷中拉斯普京的政治影响力如何腐蚀了沙皇的权威,以及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产生的剧烈阵痛。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主义,并非完全是国家战略的体现,而更像是一种对内部不满的转移。我们深入研究了1905年日俄战争的深层教训:它暴露了俄国军事和行政体系的低效,却未能促成根本性的改革。斯拉夫主义的浪漫幻想如何与严酷的现实政治相碰撞,构筑了一个看似强大却极易崩溃的东部巨人。 3. 维也纳的挽歌:哈布斯堡王朝的内部瓦解: 奥匈帝国是欧洲的“火药桶”中的一个结构性缺陷。本书将重点放在对双元君主制(Dual Monarchy)的解剖上。匈牙利民族主义的抬头、捷克、波兰、塞尔维亚等各民族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如同无数细小的裂缝,正在耗尽帝国的政治资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改革尝试,如果真的付诸实施,可能会暂时缓解矛盾,但其推行的困难程度本身就说明了帝国体制的僵化。我们着重分析了军方在帝国政治中的过度干预,以及其对巴尔干局势的鲁莽态度,这为萨拉热窝的事件埋下了不可逆转的导火索。 第二部分:民族主义的狂热与文化转向 1. 知识分子的“预言”与“推销”: 这一部分探讨了文化思潮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尼采的“超人”哲学如何在被简化和扭曲后,为极端民族主义提供了智力上的辩护。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社会主义在欧洲左翼内部引发的争论,最终如何被战争的民族主义浪潮所吞没,显示了意识形态的脆弱性。我们考察了“文化达尔文主义”在大学和中产阶级沙龙中的盛行,这种观点将国际关系视为一场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从而为军事冒险主义提供了道德基础。 2. 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 报纸和新兴的“黄色新闻”是如何系统性地构建“他者”的形象的?本书分析了英法德三国报刊在报道殖民地冲突和巴尔干危机时所采用的煽动性语言和虚假信息。这种信息战在战前十年就已经成熟,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国际博弈简化为英雄与恶棍的对决,使得民众在接到动员令时,对战争的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而只剩下“荣誉”与“复仇”的激情。 3. “美好年代”的脆弱性: 尽管巴黎和伦敦沉浸在繁荣的表象中,但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并未消失,反而被外部的民族主义叙事暂时压制。爱德华七世时代的精致外交,其背后是日益紧张的军备竞赛。我们分析了英国“贵族式”的决策风格,与德国“技术官僚式”的动员计划相比,其在危机时刻展现出的迟缓与内部意见的分歧,为后来的战略失误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联盟体系的僵化与“意外”的必然性 1. 三方协约与同盟国的“安全困境”: 本书细致梳理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从俾斯麦的“再保险条约”的瓦解,到法德之间的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再到英德的海军竞赛,最终促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固化。这种两极对立的结构,使得局部冲突具备了系统性升级的内在机制。任何一个次级成员国(如塞尔维亚或保加利亚)的行动,都可能触发整个链条的反应。 2. 军事计划的“时间压力”: 我们探讨了各主要国家军事力量的“时间表”是如何反过来限制了外交解决的空间。施里芬计划的绝对优先性,使得德国在危机爆发后,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审慎的政治评估,其“先发制人”的战略逻辑,将外交选择权拱手让渡给了军事时间表。这种对速度的依赖,是将欧洲推向战争的关键技术因素。 结语:历史的十字路口 本书的结论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单一事件(如萨拉热窝事件)或某一个“恶人”的错误决定所致,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结构性崩溃过程的结果。是过度的民族自负、僵化的帝国体制、失控的军备竞赛以及被大众文化煽动的非理性情绪,共同将欧洲引向了一个无法回头的悬崖。这本书试图揭示的,正是那些在和平时期被忽略的、却在关键时刻决定命运的社会、文化与政治肌理。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集体决策的非理性和悲剧性的宿命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政治智慧的书。格兰特将军在回忆录中,不时流露出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他关于政治的思考,关于和平的愿景,都充满了远见卓识。我被他所展现出的宏大格局和长远眼光所折服。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这本书,则是这段史诗最忠实、最动人的记录。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是一部沉甸甸的书,捧在手里便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厚度。我翻开它,仿佛穿越了时空的迷雾,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他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煽情地歌颂英雄主义,只是平实地记录下自己亲历的一切。那些战役的细节,地形的描述,部队的调动,都清晰得如同昨日重现。我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感受到战马的嘶鸣,甚至能闻到硝烟弥漫的味道。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旅程。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战争的宏大画卷,同时也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体验着那些鲜活的生命。书中那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情感的深刻挖掘,都让我惊叹不已。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不仅仅属于过去,更启迪着现在,指引着未来。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军事战略的了解。它更像是一堂关于领导力、关于勇气、关于决断的生动课程。格兰特将军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指挥,都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如何在压力下做出艰难的抉择?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他笔下的战场,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杀戮,更是意志与智慧的较量。我从中看到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临危不乱的魄力,是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心。

评分

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读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在聆听一位伟人的内心独白。他坦诚地剖析着自己,包括那些成功与失败,那些荣耀与失落。没有过分的自夸,也没有过分的谦卑,只有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他对战争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写到战友的情谊,写到士兵的牺牲,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动人。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凡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