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日本销量超250万部,译本畅销海外十余个国家。
《W的悲剧》入选《卫报》“亚洲十大推理小说”。
*新同名电视剧由武井咲主演,同名电影曾囊括十二项大奖,入选日本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佳片”。
向推理巨匠埃勒里?奎因“悲剧系列”致敬的诚意佳作,别有一番风情的女性推理小说。
夏树静子(NATSUKI SHIZUKO)第26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得主!
日本家喻户晓的“社会派推理女旗手”!
日本首位具备海外知名度的女性推理作家,当仁不让的“推理女王”!
内容简介
新年夜,一声女人的尖叫打破了本该属于夜晚的宁静。当衣衫不整的摩子满身鲜血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时,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型药品公司的会长、摩子的外公和辻与兵卫,已被刺身亡。会长生前风流成性,为了维护整个家族的名誉,不使家丑外扬,整个家族结成一道防线,伪造案发现场后报了警。
原以为天衣无缝的伪造却在内部人员的纷纷倒戈后破绽百出。自称凶手的摩子被逮捕归案。那些得来过于及时的线索却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似乎有人在故意引导破案。会长身故,*大的受益人是谁?利用家人的善意,导演这一场集体包庇的人又是谁?摩子缘何要代人受过?真正的凶手在逐渐浮出水面。
作者简介
夏树静子,原名出光静子,笔名五十岚静子。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2016年去世。在日本文学界被誉为“社会派推理小说女旗手”,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推理女王。其作品多次获得“江户川乱步候补奖”。曾获第26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代表作有《W的悲剧》《M的悲剧》《C的悲剧》《看不见的脸》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湖畔的人们 001
第二章 雪中的序幕 024
第三章 顽强的防御 044
第四章 静静的暗示 066
第五章?内贼的计划 092
第六章 悄悄的足音 119
第七章?崩溃的防线 139
第八章?暗中的诱导 158
第九章?黑暗的剧终 186
精彩书摘
第一章?湖畔的人们
1
1月3日。
正午驶离新宿车站、开往御殿场的特快电车“晨雾”号,在发车时就几乎坐满了乘客。而对面站台上,开往箱根汤本方向的电车也挤得满满的。这些乘客大多是在东京过完元旦后,又利用元月3日去箱根温泉旅游观光的。
但是,由于去往御殿场方向的很多乘客是年初首次去明治神宫参拜神社,所以当电车到达町田的时候就已下车一半人了。在这条铁路沿线,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看的观光景点和温泉。虽然御殿场的前方是富士山和富士五湖,但这会儿正好赶上冬季旅游淡季。因此当电车到达终点站时,车厢里的乘客只剩下两成左右了。
东京的天气晴朗而干燥,但一过松田天空就被云层笼罩,下午2点钟到达御殿场的时候,居然还下起了小雪。
一条春生一个人从空旷的车厢里走了下来。她在寒风中紧了紧围巾,又把头缩了缩,用有些留恋的目光看了看站台那破旧的屋顶和立柱。
车站的建筑物都是很久以前建造的木制平房。她走出了检票口,三角形的屋顶下方挂着的时钟,正指向2点03分。
这样的地方还叫“车站”,未免太寒酸了……
车站前的广场也很小,到处飘舞着雪花。在车站对面有一个土产品商店和一个小旅馆。旅馆的屋檐下,一条新年挂的装饰物——稻草彩绳在寒风中飘荡着。
从电车上下来的人们走向了各自要去的方向。大概也是因为还在淡季吧,喜爱滑雪和滑冰的年轻人团体来得比想象中要少。
几辆出租车在站前广场上来回开动着,空的出租车几次停在春生的身旁,但她都是一边摇了摇头,一边朝车站的左侧走去。左侧有一块写着“公共汽车停车场”的标示牌。
停车场上还有一块介绍车辆开往方向的标示牌,并且停有两三辆公共汽车。汽车尾部喷吐着白色的烟气。
春生问过之后,得知去和摩子住的别墅要乘开往“旭日丘”的汽车。原本摩子讲好要找一辆车到御殿场来接她,但春生认为太麻烦,坚持自己来,并说好乘公共汽车去别墅之前一定打电话给她。
开往“河口湖”和开往“旭日丘”的车是同一个上车地点。公共汽车是由富士吉田开往河口湖,中间经由旭日丘的;但好像也有直接开往旭日丘的汽车。旭日丘是距离山中湖畔最远的一条中心街。
春生看了一下汽车时刻表,好像公共汽车每两小时开出三条线路,下一个班次是2点30分。
于是她从挂肩式皮包里拿出了一个钱包和一个笔记本,环视着周围,看有没有公用电话。这时一位大个子男人挡住了她的视线并慢慢地走了过来。
“是去河口湖吗?”
这个男人用略微沙哑的声音问道。他穿了一件紧紧裹在身上的黑色的风雨衣,皮肤粗糙,嘴唇很厚。有30多岁吧,也许更大一些。
“不,我只到山中湖。”春生答道。
“到山中湖什么地方?”
这个男人笑了笑又问道,他一副含蓄的样子盯着春生。春生穿了一件里面带毛的巴宝莉的大衣和一双茶色的长筒靴,又挎了一只肩挂式提包,一看就是城里的公司职员外出旅行的样子。
“去旭日丘。”
“啊,那正好顺路。要不上我的车?”
说着,他用手指了指停在车站广场外面的一辆银白色跑车,是“奔驰”车,还是东京的牌号。
春生的视线从那辆车上又回到了这个男人的脸上,她变得警觉起来。像这样的劝诱并不少见。特别是当她一个人外出旅行时,劝她搭车的人时常可以碰得上。如果是熟人的话,自己会十分感谢并立即上车,就像美国人那样搭车旅行。当然,在不是熟人的情况下就要准确地判断对方是否存有歹意。
春生呼了一口气,稳定了一下心情后答道:“谢谢。我的朋友说好要在公共汽车站等我。”
这个男人看了看春生手中的钱包和笔记本。
“定好了吗?”
“不,我马上打电话。”
“那我把你一直送到你的朋友家不好吗?”
“嗯,不过……”
不过,打听一下从停车场到别墅的这段路的情况也好……
春生心中这样想着,但嘴上却说道:“不过,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吧。”
“是嘛,那就算了。”
这个男人多少有些遗憾的样子,皱了皱他那对粗重的眉毛,又朝汽车那儿走了回去。
春生一直看着他坐进驾驶席把车开走之后,才返回火车站方向。因为她看到在一棵银杏树旁边有一个黄色的电话亭。
刚才那个男人是个别有用心的歹徒呢,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春生一边看着那辆远去的汽车留下的两条轮胎轧出的湿痕,一边歪着头思考着。她偶尔也碰上过对她颇有好感的鲁莽男子向她大献殷勤,因此为了保险起见,今天婉言谢绝了这个陌生男人的“好意”,这也许是对的,不过……
春生一边想着一边走进了这座电话亭。她拨出了别墅的电话号码。山中湖畔包括了山中湖村,从御殿场向外就算是郊区了。
电话铃响过三声之后,传出一个年轻姑娘的声音:“喂,这里是和家。”
春生听出不是摩子的声音,也许是从东京来的佣人吧。春生又投进去一枚一百日元的硬币说道:“啊,我是一条。请问摩子小姐在吗?”
“她在,请稍等一下。”
“喂,喂。”
过了一会儿,听筒里传来了一个温柔的女声。听到这种天生温柔的声音,春生马上就知道了她是摩子。
“是摩子吗?我已经到御殿场了!”
“啊,是老师啊,我终于等到您来了!”摩子发自内心地欢呼道,“我还担心太晚了呢。”
“真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和朋友在剧本教室里打麻将,今天睡了个懒觉。你那儿的工作有什么进展吗?”
“嗯……不过我没有见到老师,心里有些不安……”
于是摩子告诉春生,要乘坐2点30分的公共汽车,到“旭日丘”站下车,她在那里等候,并告诉她大约要用四十分钟。
“大家都到齐了吧?”
春生问道。这时她已经感到背后的停车站有不少说话的声音了。
“基本上昨天就都到了。另外公司秘书室主任和佣人也都在,不过有些人马上要回去,这样一来今年就只有8个人了。”
“都是亲戚吗?”
“啊,是的。”
“那是不是太麻烦了,我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
“不,不要紧的。反正老师还有那么多天的假期呢……我这么失礼,连我母亲也很不好意思呢!不过,我还是非常希望您能来的,真的……”
听她的语气春生非常放心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
说完,春生把电话挂断了。
她提起刚才放在脚边的提包走出了电话亭,外面的雪比刚才更大了。
这个小型的提包十分沉重,里面放了两本书:一本是她常用的《辞典》,另一本是英文原著。
和摩子是东京私立女子大学英文系的四年级学生。而春生则比她大三届,算是前辈,今年二十五岁,职业是一名剧作家,所以平时很少有人称她为“老师”。春生算是业余“打工”而同意教授摩子英语会话。因此从这天起她就被人称为“老师”了。
摩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家庭的女儿,她的外公和与兵卫是一家在日本屈指可数的制药公司——“和药品”的会长,他和这个公司名称一样,在日本也算是个名人了吧。和家有一个规矩:每年的正月,与兵卫把所有的亲戚召集来别墅,同时每家的佣人也一起来,大家一起度过两三天的休息日。
今年选择了山中湖畔这所别墅。宾客中原本没有春生,由于摩子的一再要求,才临时同意请春生也参加,理由是请春生帮助摩子完成毕业论文。
摩子论文的主题是对美国弗吉尼亚狼的观察。摩子对弗吉尼亚狼有着充分细致的感受,但是因为她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同一所私立学校,入学考试基本上是免试的缘故吧,所以在外语学习上稍显不足。而英语系的毕业论文要用英文书写,这篇论文上交后,她还要进行面试。从上交论文到面试一共只有十天时间,因此她希望能在这段时间里让春生整体看一下她的这篇论文,并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来。
因为校方的要求是过了圣诞节后提出的,所以摩子一下子失去了信心。她几乎是哭着求春生来家教的,因此春生实在不好拒绝。不,就算是摩子提出了别的什么要求,春生也不好拒绝。因为对于摩子这个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如同温室里长成的“卡特莱兰(巴西的国花)”一样的姑娘,春生认为无论是谁都会精心加以呵护的。也就是说,摩子天生具有一种令人爱怜的魅力。
即使现在的和家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当紧密的人际关系,但春生仍然可以看出只有摩子是大家所爱的中心。
然而,正因为摩子成了大家的所爱,于是便也酝酿了悲剧的开端。
前言/序言
《W的悲剧》的简介 这是一部沉浸式的推理小说,它剥离了传统叙事的华丽外衣,直抵人心最幽暗的角落,通过层层剥茧的叙事,将读者引入一场关于真相、记忆与人性边界的深刻探讨。故事的开端,一股难以言喻的压抑感便如影随形,笼罩着一切。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浓雾笼罩的古老城镇,名为“寂静港”。这个城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过往的辉煌而闻名,如今却沉寂在一片衰败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陈旧的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历史的尘埃堆积在每一条幽深的小巷、每一栋斑驳的建筑之上。主人公,一个略显孤僻的学者,被一封匿名信件吸引,来到了寂静港。这封信件内容简短却充满诱惑,提及了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以及一个代号为“W”的人物。 “W”是谁?这个名字在寂静港的民间传说中时隐时现,承载着恐惧、神秘,以及被遗忘的痛苦。有人说“W”是一个被诅咒的灵魂,有人说“W”是一个策划了惊天阴谋的幕后黑手,更有人说,“W”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传说。主人公的到来,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死水,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唤醒了那些试图埋藏的过去。 随着主人公深入调查,他发现寂静港的居民并非如同表面那般平静。他们普遍沉默寡言,眼神中透露着警惕和回避。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可能指向一个更深的谜团。主人公通过翻阅古老的档案、走访年迈的居民、甚至是在废弃的宅邸中搜寻线索,一点点地拼凑出“W”的轮廓。他发现,“W”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折射出人性中最为脆弱、最为扭曲部分的镜子。 小说的叙事手法极其考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非线性叙事,将过去与现在、真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视角,体验着他的困惑、他的怀疑、他的每一次发现。然而,这种体验并非一帆风顺。故事中充斥着大量的伏笔和误导,每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线索,都可能将读者引向错误的结局。这种设计,使得每一次“真相大白”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主人公在迷雾中摸索的艰难。 “W”的悲剧,并非仅仅指向某一个具体人物的遭遇,而是指向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它关乎那些被压抑的欲望、被掩盖的真相、被岁月侵蚀的记忆。在寂静港,每个人似乎都背负着各自的“W”,或轻或重,或明或暗。主人公的调查,不仅仅是在寻找“W”的真实身份,更是在揭示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挣扎。 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同样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寂静港的潮湿、阴冷、破败,与故事本身的压抑氛围相得益彰。海浪拍打着海岸的声响,时而低沉如叹息,时而激越如呐喊,仿佛是这个小镇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过往。废弃的灯塔,残破的码头,孤零零的教堂,这些场景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故事情绪的载体,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 随着故事的深入,主人公逐渐发现,“W”的悲剧与寂静港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繁荣的贸易、辉煌的家族、以及那些被刻意遗忘的事件,都在“W”的故事中留下了痕迹。他所追寻的真相,越来越显露出其复杂性和残酷性。这种真相,不仅是对过去一次简单的还原,更是对当下所有人命运的拷问。 小说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W”的故事线索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人物群像。有曾经风光无限却如今沉默寡言的商人,有守护着家族秘密却内心充满矛盾的老人,也有那些在寂静港出生长大,却从未真正了解自己家园的年轻人。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沉默、他们的恐惧,共同构成了“W”悲剧的多元面向。 作者在处理悬念时,并未采取一惊一乍的戏剧化手法,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氛围营造和细节的层层堆叠,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其中。每一次看似平淡的对话,都可能隐藏着关键信息;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暗示着不为人知的动机。这种“慢热”的悬念,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推测。 “W的悲剧”不仅仅是一场追寻真相的冒险,它更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探索,一次对记忆与遗忘的哲学审视。当主人公最终触及“W”的本质时,他发现,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无数个被时代洪流裹挟、被命运捉弄的灵魂的缩影。 寂静港的雾气,终将散去,但“W”所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思考: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我们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而那些被遗忘的,是否真的能够被彻底抹去?这部作品,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启迪的心灵之旅。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感受、去质疑、去领悟。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无数个个体悲欢离合的交织。而“W”的悲剧,或许就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等待着被理解,或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