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人文研究(2017.2 总第10期)

德语人文研究(2017.2 总第10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炳钧,贾文健 编
图书标签:
  • 德语文学
  • 德国文化
  • 人文研究
  • 语言学
  • 哲学
  • 历史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欧洲研究
  • 学术期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德语人文研究》杂志社
ISBN:9772095615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91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
正文语种:中文,德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语人文研究》以人文学科前沿研究为基本导向,收录德语语言文学及相关人文学科的高质量原创论文,满足我国德语师生和德语工作者的需要,促进中德文化交流。
  《德语人文研究》共设六个主要栏目:文学思索、语言研究、教学探讨、文化阐释、人文纵横、书评。

目录

文学思索
厄里倪厄斯的退场
——论歌德的《陶里岛的伊菲格涅亚》中情感的内化
无用的罪名与身体的反抗
——格里高尔·萨姆萨身体变形的双重隐喻
霍夫曼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
音乐、和谐与诗
——论诺瓦利斯断片中所体现的和谐诗学观

浯言研究
论“等效”
——一个功能观视域下的翻译标准

文化学关键词
感知(上)
暴力

人文纵横
论“恶”的美学工程
《尼伯龙根之歌>中哈根形象的接受史
妇人的梦境,英雄的宿命与覆灭的王国
——对《尼伯龙人之歌》中梦境叙述的分析

书评
对后现代相对主义的文化诊断
——保罗·博格西昂《对于真理的恐惧》述评
2016年中国德语国家研究文献目录(选)

精彩书摘

  《德语人文研究(2017.2 总第10期)》:
  现代文学在美学价值和道德立场的统一问题上逐渐变得犹豫不决,在回溯近现代德语文学史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两者间甚至已产生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性。在那些被誉为最具(后)现代派特征的作者——如卡夫卡、戈特弗里德·本、聚斯金德等——身上,读者已很难在作品和道德有效性之间找到明确的关联,相反,这些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悬置了有效的道德评判体系,转而在美学表达形式中寻求一种重(解)构现实的可能性。当然,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学空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敌意,相反,正是通过卡夫卡这样的作家,人们才能够理解现代社会纷繁迷离的表象之下的单一、冷酷的“法”的内核。文学作品能够大胆地重现、探索被现实讳莫如深的黑暗面,必须以其自身的虚性为前提,虚构在美学空间和现实逻辑之间划出了界限,正如接受美学研究所言,“虚构的文本,即使其语言表层似乎在谈一种外部现实意义,其实依然针对人的联想和想象。虚构的交流突破了语言的‘正常’目的性,剥离了其严肃性。”然而另一方面,单纯地从文学虚构的角度出发并不能解决本论文提出的问题:19世纪初以暴力、死亡、复仇、魔鬼为主题的德语文学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美学有效性,并能够在积极意义上建构一种独立于现实理性之外的文学道德体系?之所以不能仅仅以虚构的无效性来维护文学的独立领域,一方面是因为,虚构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文学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性”,尤其对于本论文探讨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读者——事实上,德国的学界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从理论上探讨虚构和创作的关系。另一方面,文学虚构与社会现实之间一直存在一种彼此渗透的关系,这种渗透不仅意味着文学对读者的感染力,导致生活实践对文学虚构的模仿(这也是诸多黑暗派文学作品屡遭诟病的原因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虚构与现实两种概念在艺术实践以及社会系统中,正在逐渐迈人互相取代的阶段。《堂·吉诃德》和《法国上尉的女人》中的元叙事或许可以被视为这种发展线索的开端,当小说揭露自身的虚构特征时,也同时冲破了文字世界与感知世界之间的隔阂,将自身塑造成一种“伪现实”,而阅读即是体验“真实”的过程。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曾有舞台表演者让观众不要害怕台上的“假狮子”的情节;卢梭的《新爱洛漪丝》则更是将这种矛盾的虚构体验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以阅读虚构的立场去看待这部作品时,小说本身才脱离虚构的外壳,成为比自我粉饰的社会现实更切肤的真理,反之则是一次失败的阅读。近代文学中频繁出现的元叙事、间离效果既是一种剖露虚构的行为,同时也拓展了虚构的边界,令其不断蚕食现实的概念。而鲍德里亚更是将整个现代社会的文化理解为一种精神虚构,“恶不具备客观性”,而是类似于“摩尼教的精神和哲学幻觉”。o,
  当现实的模糊、僵硬、封闭特征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虚构,而艺术虚构以其坦诚、多变、开放性成为可感知的真实时,我们有理由思索:恶的想象究竟在文学这个文化亚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否如卢曼所言,恶是一种观察的视角,而文学则借助了这个观察的角色来考验、探索文化本身的合理性?系统论的角度能够揭示文学作为一种话语系统与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联,然而如果单纯将“恶的美学”视为一种反思观察单位,会忽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的历史性和多面性。在德国19世纪前后的文学中,以恶为题的文学具有强烈的“存在感”,其塑造的形象和主题丰富而大胆,尤其在克莱斯特和霍夫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暴力、魔怪、扭曲等主题扮演的绝非道德牺牲品的角色,相反,这些作品本身带有很强的含糊性,读者甚至不能肯定,作品中那些牺牲品究竟是在为美德殉难,还是像俄狄浦斯一样,因为自身的无知而走向注定的深渊?
  ……
德语人文研究(2017.2 总第10期) 卷首语: 2017年的初春,当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时,我们怀揣着对德语人文精神的敬意与探索的热情,迎来了《德语人文研究》的第十期。自创刊以来,本刊始终致力于为广大德语人文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以及对此领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搭建一个思想交流、学术碰撞的高端平台。在本期,我们精心策划了多篇重量级文章,力求展现德语人文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代脉搏。从经典作家作品的全新解读,到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文学现象分析,再到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视角的融合,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体验德语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本期特别关注了新媒体环境下德语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以及技术发展如何重塑文学的边界。同时,我们也不乏对德国历史事件及其社会影响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当代德语世界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洞察。本期各位作者的论述,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在个案分析上,都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希望,本期内容能够激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也为德语人文研究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学术论文精选: 一、歌德《浮士德》中“母体”意象的多重解读及其象征意义 本文深入剖析了歌德巨著《浮士德》中“母体”意象的多重象征维度。作者首先追溯了“母体”在不同文化传统中的原型意涵,如创生、孕育、回归与终结。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考察了《浮士德》中“母体”意象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作为具体物理空间(如阴森的“母夜叉”之域)的描绘,以及作为抽象概念(如混沌、原始状态、甚至是未完成的创造)的象征。 研究认为,歌德通过对“母体”意象的反复呈现,不仅展现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终极追问,也揭示了人类个体在寻求自我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源初力量和生命循环的规律。浮士德在与各种欲望和知识的纠缠中,最终的回归与升华,也与“母体”所代表的包容与接纳的意象紧密相连。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母体”意象与《浮士德》中“救赎”主题的关系,指出这种回归性的力量是实现个体超越与升华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母体”意象的细致梳理,本文试图揭示歌德在《浮士德》中所构建的宏大而神秘的宇宙图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 二、黑塞小说中的“东方”文化元素及其对西方主体性的挑战 赫尔曼·黑塞作为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中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黑塞小说中出现的“东方”文化元素,并分析这些元素如何与其笔下西方主体性的构建与解构过程相互作用。文章考察了黑塞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佛教、印度教、道家等东方哲学思想,如轮回、业报、禅宗的“空”等概念,以及东方艺术、音乐、神秘主义等元素。 作者认为,黑塞对“东方”的青睐,并非简单的文化挪用,而是其在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下,对生命意义、精神自由以及个体完整性进行深度探索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悉达多》、《流浪者之歌》、《玻璃珠游戏》等经典作品的文本分析,文章揭示了“东方”智慧如何成为黑塞笔下人物逃离西方理性主义束缚、寻求内心平静与超验境界的重要途径。同时,文章也探讨了“东方”元素对西方主体性观念的挑战,指出黑塞借助东方思想,质疑了西方以自我为中心、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现代化模式,倡导了一种更加内敛、和谐、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存在方式。 三、莱辛《汉堡剧评》与启蒙理性在德国戏剧史上的奠基意义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的《汉堡剧评》是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本文着重探讨了该剧评在德国戏剧史上的奠基作用,特别是其对启蒙理性精神的实践与弘扬。文章首先回顾了莱辛创作《汉堡剧评》的历史背景,即当时德国戏剧深受法国古典主义和英国现实主义影响,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诸多困境。 随后,作者详细阐释了《汉堡剧评》的核心观点,包括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创造性解读,对法国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批判,以及对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推崇。文章强调了莱辛如何以启蒙理性为指导,倡导戏剧应关注现实生活,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并承担教育和启迪观众的社会责任。通过对《汉堡剧评》中关于戏剧的虚构性、人物的道德选择、观众的心理接受等方面的论述,本文分析了莱辛如何为德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总结了《汉堡剧评》的深远影响,指出其不仅革新了德国戏剧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将启蒙理性精神注入了德国的文化肌体,成为德国近代文化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四、20世纪德国历史叙事中的“集体记忆”与“创伤”主题研究 20世纪的德国历史,充斥着战争、分裂、极权与重生的复杂叙事。本文关注20世纪德国历史叙事中的“集体记忆”与“创伤”主题,探讨了德国社会如何面对、处理以及重塑其痛苦的历史遗产。文章首先梳理了“集体记忆”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对德国历史叙事的分析。 研究重点考察了二战及其后果、纳粹时期的罪行、以及两德分裂等历史事件在德国集体记忆中的不同呈现方式。作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电影、纪念馆、政治话语等多种媒介,揭示了德国社会在处理“创伤”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演变,包括否认、沉默、反思、道歉与和解等不同阶段。文章深入探讨了“创伤”如何影响德国的身份认同、民族情感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同时,本文也关注了新一代德国人如何继承与理解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集体记忆”的传承与变迁。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文章旨在揭示德国在历史反思与民族和解道路上的复杂性与持久性。 五、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对现代性焦虑的表达与艺术革新 表现主义作为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场重要的艺术运动,其戏剧分支在艺术革新与对现代性焦虑的表达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文旨在分析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核心特征,以及其如何深刻地回应和表达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 文章首先界定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基本美学原则,如主观性、变形、象征性、强调内心世界而非外部现实等。随后,本文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代表性剧作家的作品,如格奥尔格·凯泽、恩斯特·托勒等人的戏剧,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扭曲的舞台形象、程式化的人物、碎片化的情节以及尖锐的语言,展现了现代人在工业化、都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疏离感、异化感、精神危机以及对社会秩序的质疑。文章强调,表现主义戏剧并非仅仅是消极的控诉,更包含了对摆脱压抑、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其在舞台美术、表演方式、剧本结构等方面的革新,也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表现主义戏剧的研究,本文试图揭示20世纪初德国社会深层的精神困境,以及艺术如何成为承载与反思这种困境的重要载体。 学术动态与书评: 一、当代德语文学中“身份认同”的多重变奏——评介近期几部重要研究成果 本栏目精选了几部近年来的重要德语文学研究著作,聚焦于当代德语文学中“身份认同”这一核心议题。文章分别评介了探讨移民文学如何重塑德国国家叙事、女性身份在后父权社会中的建构与挑战、以及性少数群体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表达与认可等方面的学术专著。这些评介不仅梳理了各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更深入分析了其对理解当代德国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意义。 二、从“东方学”到“跨文化研究”:反思性视角下的德汉文学交流新课题 本栏目刊登了一篇关于德汉文学交流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传统的“东方学”视角在研究中已显局限,呼吁采用更具反思性的“跨文化研究”范式。作者以近年来的德汉文学互译与接受史为案例,探讨了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避免文化偏见,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与理解。文章对未来的德汉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向。 总第10期结束语: 《德语人文研究》第十期至此圆满落幕。我们深感荣幸,能够汇聚如此众多优秀的学术成果,并与广大读者分享。本期内容涵盖了从古典到当代的广泛议题,从文学的细微之处到历史的宏大叙事,都力求展现德语人文研究的深度与魅力。我们相信,这些思想的火花将继续点燃更多探索的激情。 展望未来,《德语人文研究》将一如既往地秉持严谨的学术精神,关注德语人文研究的前沿动态,鼓励跨学科的对话与创新。我们期待在下一期,与您一同继续这场精彩纷呈的人文探索之旅。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专家以及读者的鼎力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期《德语人文研究》就像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带着一丝淡淡的怀旧和对新知探索的热切,悄然来到我案头。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重的纸张和墨香,仿佛能感受到纸页间跳跃的思绪。总第10期,这数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沉淀感,预示着在这期刊物中,定有经过时间淘洗的深刻见解。我尤其期待看到对德国哲学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那些曾让我辗转反侧的段落,或许在这期中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德语文学的魅力,总是体现在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不知道本期是否会带来关于歌德、席勒、托马斯·曼等大师们鲜为人知的侧面,或是对当代德语文学新锐作品的独到分析。人文研究的范围广阔,从历史的纵深到艺术的广度,再到哲学的思考,总有一隅能触动我内心的柔软。我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我拓展视野,理解那些复杂而迷人的德语文化现象,或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当下社会问题的启发。

评分

每次拿到《德语人文研究》总会有一种期盼,就如同期盼一场精心准备的学术盛宴。2017年的这份,总第10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上的多元化和思想上的前沿性。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德国戏剧的新近研究,比如对现当代剧作家作品的解读,或是对戏剧表演理念的哲学思考。你知道,德国戏剧在世界舞台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每一次革新都可能引领新的文化潮流。此外,我也想看看本期有没有触及到德国电影的评论,或者对一些被忽略的德语地区艺术家的挖掘。人文领域的探索,往往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框架,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联系。我希望这期期刊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德语文化,甚至借此反观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能够读到《德语人文研究》(2017.2 总第10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我注意到它似乎在致力于呈现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人文关怀融汇贯通。这一点尤其吸引我,因为我深信,真正深刻的人文洞察往往来自于不同视角的碰撞和交融。我猜想,其中可能有一篇文章探讨了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在现代社会中的遗留影响,或者是一篇关于音乐与哲学之间微妙关系的分析。人文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其能够激发我们对生命、对世界、对人类文明的深层思考。我期望这期内容能够提供严谨的学术论证,也希望它能展现出作者们对所研究对象那种饱含热情和尊重的态度。

评分

对于《德语人文研究》(2017.2 总第10期)这样一份期刊,我总是抱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态度来阅读。它不像一本小说那样提供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文化信息量却能够给予我更长久的启迪。我期待它能够涵盖一些对德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刻分析,或许是关于移民问题对德国身份认同的影响,又或者是对德国科技发展背后人文精神的探讨。人文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世界观,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我希望这期期刊能够提供一些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让我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我,拓展思维的边界。

评分

我被这本《德语人文研究》(2017.2 总第10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它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有力量的美感,让我对内在的内容充满了好奇。翻阅时,我注意到文章的选题似乎涵盖了从历史事件的梳理到文化符号的解读,再到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这是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观察方式。例如,我猜想其中可能有一篇深度剖析德国统一进程对社会心理产生的长远影响的文章,或者是一篇探讨歌德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潜在联系的有趣研究。人文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人”本身,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精神追求。对于我这样对德国历史和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样一本期刊就像一本宝藏地图,指引着我深入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我期待它能提供严谨的学术考证,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优美笔触,让我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思想的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