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李诫 著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营造法式
  • 建筑史
  • 中国建筑
  • 传统文化
  • 建筑学
  • 古籍
  • 文化遗产
  • 宋代建筑
  • 技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1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1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1.多名古建筑专家、媒体人联袂倾力推荐。
2.内容完整。原著+注解+译文+延伸阅读+现代彩色图片,不仅完整地校注《营造法式》,还结合原著中的要点,给出现代建筑定义与图片,通过对比,让读者深刻理解原著内容,多方面提升建筑素养。
3.可读性强,采用四色印刷,对原典中的古建筑构件,采用现代彩色图片予以诠释,直观明了。

内容简介

《营造法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全书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
本书对原著文字部分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将图样部分的图有选择性地插入内文合适的地方,形成了“古文配古图,古图释古文”的特点。另外,在“原典图说”版块中,编者对原著中涉及的相关建筑,不仅配上了实景图,还进一步给予了专业性的解读。这不仅让读者对古典建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还融学术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为一体,是古籍中难得的优秀读本。
本书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吴吉明,男,1978年出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秘书处主管、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人资环专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城建委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专家、CEA总工之家智库专家,同时也是知名旅行摄影师,自媒体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中充满着无限的智慧与哲学魅力。本套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用通俗形象化的方式将中国建筑之美再度呈现,这对于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及建筑科普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建筑学会监事会监事顾勇新教授

相比多样化的现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完整沿袭有序,我们传统建筑决不仅是靠工匠的经验便可修建而成的。经典营造法式,将古人们的智慧充分归纳并条理化,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而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读者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沿袭的脉络,获得启发服务当代。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秘书长 王新华

古人的建造在如今看来本就是一份传奇,从构思到后现实化,靠着匠人们的口传心授,更依靠一种体系化的智慧体系。从图样到模型再到大规模的群体建筑,匠人们用着独特的“密码”体系进行着建造,形成一项专门的技术。而这套丛书或许正可以帮助大家细细品味这份独特的传统建筑传奇。
——资深媒体人,新浪网执行总编辑孟波

目录

卷一002
总释上/002
宫/002
阙/005
殿/007
楼/009
亭/010
台榭/012
城/013
墙/015
柱础/017
定平/018
取正/019
材/021
栱/022
飞昂/023
爵头/025
枓/026
铺作/027
平坐/028
梁/029
柱/030
阳马/031
侏儒柱/032
斜柱/033

卷二034
总释下/034
栋/034
两际/035
搏风/036
柎/036
椽/037
檐/039
举折/041
门/042
乌头门/044
华表/045
窗/046
平棊/048
斗八藻井/049
钩阑/050
拒马叉子/051
屏风/052
槏柱/053
露篱/054
鸱尾/055
瓦/056
涂/057
彩画/058
阶/060
砖/061
井/062

卷三063
壕寨制度/063
取正/063
定平/064
立基/065
筑基/065
城/066
墙/067
筑临水基/068
石作制度/069
造作次序/069
柱础/071
角石/072
角柱/073
殿阶基/074
压阑石/075
殿阶螭首/076
殿内斗八/077
踏道/078
重台钩阑/079
螭子石/081
门砧限/081
地栿/083
流杯渠/084
坛/085
卷輂水窗/086
水槽子/087
井口石/087
马台/088
山棚 脚石/089
幡竿颊/089
赑屃鳌坐碑/090
笏头碣/091

卷四092
大木作制度一/092
材/092
栱/094
飞昂/097
爵头/100
枓/101
总铺作次序/103
平坐/105

卷五106
大木作制度二/106
梁/106
阑额/109
柱/111
阳马/112
侏儒柱/113
栋/114
搏风板/115
柎/115
椽/116
檐/117
举折/118

卷六120
小木作制度一/120
板门/120
乌头门/123
软门/125
破子棂窗/127
睒电窗/129
板棂窗/130
截间板帐/131
照壁屏风骨/132
隔截横钤、立旌/133
露篱/134
板引檐/135
水槽/136
井屋子/137
地棚/139

卷七140
小木作制度二/140
格子门/140
阑槛钩窗/143
殿内截间格子/145
堂阁内截间格子/146
殿阁照壁板/148
障日板/149
廊屋照壁板/150
胡梯/151
垂鱼、惹草/153
栱眼壁板/154
裹栿板/155
擗帘竿/156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156

卷八157
小木作制度三/157
平棊/157
斗八藻井/159
小斗八藻井/161
拒马叉子/162
叉子/163
钩阑/165
棵笼子/168
井亭子/169
牌/172

卷九173
小木作制度四/173
佛道帐/173

卷十185
小木作制度五/185
牙脚帐/185
九脊小帐/190
壁帐/195

卷十一197
小木作制度六/197
转轮经藏/197
壁藏/206

卷十二213
雕作制度/213
混作/213
雕插写生华/214
起突卷叶华/214
剔地洼叶华/215
旋作制度/216
殿堂等杂用名件/216
照壁板宝床上名件/217
佛道帐上名件/218
锯作制度/220
用材植/220
抨墨/221
就馀材/221
竹作制度/222
造笆/222
隔截编道/223
竹栅/224
护殿檐雀眼网/224
地面棋文簟/225
障日 等簟/226
竹芮索/226

卷十三227
瓦作制度/227
结/227
用瓦/228
垒屋脊/230
用鸱尾/232
用兽头等/233
泥作制度/236
垒墙/236
用泥/237
画壁/238
立灶/239
釜镬灶/240
茶炉/241
垒射垛/242

卷十四243
彩画/243
总制度/243
五彩遍装/247
碾玉装/252
青绿叠晕棱间装/254
解绿装饰屋舍/255
丹粉刷饰屋舍/257
杂间装/259
炼桐油/260

卷十五261
砖作制度/261
用砖/261
垒阶基/262
铺地面/263
墙下隔减/264
踏道/264
慢道/265
须弥坐/266
砖墙/267
露道/268
城壁水道/268
卷輂河渠口/269
接甑口/269
马台/270
马槽/270
井/271
窑作制度/272
瓦/272
砖/274
琉璃瓦等/275
青掍瓦/276
烧变次序/276
垒造窑/277

卷十六279
壕寨功限/279
总杂功/279
筑基/281
筑城/281
筑墙/282
穿井/283
般运功/283
供诸作功/285
石作功限/286
总造作功/286
柱础/287
角石/289
殿阶基/290
地面石/291
殿阶螭首/292
殿内斗八/292
踏道/293
单钩阑/294
螭子石/295
地栿石/295
门砧限/296
流杯渠/297
坛/299
卷輂水窗/300
水槽/300
马台/301
井口石/301
山棚脚石/302
幡竿颊/302
赑屃碑/303
笏头碣/304

卷十七305
大木作功限一/305
栱、枓等造作功/305
殿阁外檐补间铺作用栱、枓等数/307
殿阁身槽内补间铺作用栱、枓等数/309
楼阁平坐补间铺作用栱、枓等数/310
枓口跳每缝用栱、枓等数/312
把头绞项作每缝用栱、枓等数/313
铺作每间用方桁等数/314

卷十八316
大木作功限二/316
殿阁外檐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316
殿阁身内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319
楼阁平坐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321

卷十九324
大木作功限三/324
殿堂梁、柱等事件功限/324
城门道功限/328
仓敖、库屋功限/329
常行散屋功限/331
跳舍行墙功限/332
望火楼功限/333
营屋功限/334
拆修、挑、拔舍屋功限/335
荐拔、抽换柱、栿等功限/336

卷二十338
小木作功限一/338
板门/338
乌头门/342
软门/343
破子棂窗/344
睒电窗/345
板棂窗/346
截间板帐/347
照壁屏风骨/348
隔截横钤、立旌/349
板引檐/349
露篱/350
水槽/350
井屋子/351
地棚/351

卷二十一352
小木作功限二/352
格子门/352
阑槛钩窗/354
殿内截间格子/355
堂阁内截间格子/355
殿阁照壁板/356
障日板/357
廊屋照壁板/357
胡梯/358
垂鱼、惹草/358
栱眼壁板/359
裹栿板/359
擗帘竿/360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360
平棊/361
斗八藻井/362
小斗八藻井/363
拒马叉子/363
叉子/364
钩阑/365
棵笼子/367
井亭子/367
牌/368

卷二十二369
小木作功限三/369
佛道帐/369
牙脚帐/374
九脊小帐/376
壁帐/377

卷二十三378
小木作功限四/378
转轮经藏/378
壁藏/383

卷二十四386
诸作功限一/386
雕木作/386
旋作/394
据作/396
竹作/397

卷二十五398
诸作功限二/398
瓦作/398
泥作/401
彩画作/403
砖作/406
窑作/408

卷二十六411
诸作料例一/411
石作/411
大木作/413
竹作/415
瓦作/417

卷二十七421
诸作料例二/421
泥作/421
彩画作/424
砖作/426
窑作/428

参考文献431

前言/序言

北宋中晚期,各地大肆建造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等,造型极尽奢华,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趁机贪污,整个建筑业腐败丛生,致使国库法应付浩大的开支。面对这种危急情况,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下令当时负责宫室建筑的部门——将作监,编制出一部关于建筑工程方面的规范书。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将作监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书籍完成,称为《元祐法式》,但因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因此并没有实施开来。到了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朝廷又诏令将作监的李诫重新编修,李诫此次编著完成的正是《营造法式》一书。
《营造法式》被学界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与建筑有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全书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不但总结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建筑方面的经验,而且为后世留下了有关建筑力学和材料力学的丰富史料。自《营造法式》问世以来,历代许多学者均非常重视此书。20 世纪初期甚至还成立了以《营造法式》为研究核心的中国营造学社。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深入解读传统建筑经典,以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对《营造法式》原著文字部分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将图样部分的图有选择性地插入注释文字中合适的地方,形成了“原著 + 注解 + 译文 + 延伸阅读”的内文形式。在“原典图说”栏目中,还配以相关现代图片,图文并茂。可以说,本书不仅保持了原著的魅力,还让《营造法式》时代感更强,更具有可读性,大大提升《营造法式》的阅读价值。本书不仅完整地校注《营造法式》,还根据原著中的要点,结合现代建筑规范,通过对比,让读者深刻理解原著的内容,从多方面提升读者的建筑素养。
本书由吴吉明译注,周澜、杨承清、吴大宝、张琴、吴正法、张跃、高海静、葛新丽、刘海明、刘露、杨杰、王丹丹、臧耀帅、吕君、陈凯、武鹏、李亚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对他们付出的劳动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和水平有限,尽管编者尽心尽力,反复推敲核实,但难免有疏漏及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营造法式》:穿越千年的工匠智慧与东方美学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宝库中,有数不胜数的经典著作,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思想、技艺与精神。而《营造法式》,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施工、材料、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必读之作,更是窥探东方传统智慧、审美情趣与社会结构的一扇珍贵窗口。 源远流长,匠心独运 《营造法式》由北宋徽宗年间(1100-1125年)李诫奉敕编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最科学的建筑技术书籍。其成书之初,便肩负着规范全国建筑行业、提高工程质量、统一技术标准的重任。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洗礼,《营造法式》穿越时空的阻隔,以其严谨的逻辑、精深的理论、详实的图例,向后世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建筑领域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建筑的方方面面,从宫殿、寺庙、塔、园林等大型建筑,到民居、桥梁、城墙等各类工程,无不涉及。它详细记录了木构件的尺寸、比例、连接方式,砖石材料的规格、砌筑方法,乃至色彩搭配、装饰细节等。这些规范和图样,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结构的精妙把握,更彰显了他们对空间、比例、对称、和谐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 体系完备,逻辑严谨 《营造法式》的结构堪称严谨,共分为三十四卷,十个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分为若干章节,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总释》:作为全书的总纲,简要阐述了建筑的基本原则、设计理念以及造物的根本。 《装造》:详细介绍了建筑的构件名称、规格、尺寸、制作方法,包括柱、梁、枋、斗拱、椽、望等关键木构件,以及石、砖、瓦等材料的应用。 《画atorics》:阐述了图纸绘制的规则和方法,这是将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施工图的关键。 《营造》:详述了工程的组织管理、人员分工、预算编制、材料采购等管理流程,体现了古代建筑工程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工程做法》: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施工步骤、技术要领和工艺流程,如木作、石作、瓦作、泥作、彩画作、雕刻作等。 《定色》:专注于建筑色彩的运用,包括色彩的搭配原则、颜料的选择、以及不同部位的色彩规范,反映了古人对建筑视觉效果的重视。 《考工》:涉及建筑工程的质量检验和验收标准,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 《物料》:详细列举了各种建筑材料的种类、产地、规格、质量标准以及验收方法。 《工程》:提供了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和说明,通过实例来讲解理论知识。 《图样》:附有大量精美的图样,包括构件的断面图、节点图、平面图、立面图等,是理解书中文字内容的直观补充。 这种体系化的编纂方式,使得《营造法式》不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科学著作,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完整框架。 精湛技艺,智慧结晶 《营造法式》所展现的,是中国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和精湛技艺。书中对斗拱的描述,便是其突出代表。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有的构件,它由若干小木块(斗)和弓形短木(拱)层层叠加、纵横交错而成。在《营造法式》中,斗拱的形制、尺寸、连接方式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堪称科学的力学计算和精巧的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斗拱不仅能够将屋顶的巨大荷载传递到柱子上,还具有装饰作用,增添了建筑的庄重与华美。 书中对木构件的榫卯连接的细致描述,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木工的高超技艺。榫卯结构是一种不使用钉子的连接方式,通过构件之间的咬合形成稳固的整体。这种结构不仅强度高、耐久性好,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木材的自然膨胀和收缩,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营造法式》对各种榫卯节点的精确尺寸和制作方法都有详细说明,足以令今人惊叹。 此外,本书对砖石的砌筑、瓦片的铺设、泥抹灰的配比、以及彩画的绘制,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例如,书中对不同等级建筑的屋顶形式、颜色、彩画题材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不仅体现了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应用,也展现了古人对建筑外观的精心设计。 东方美学,意蕴深远 《营造法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指南,更蕴含着深刻的东方美学思想。它所追求的,并非西方建筑的宏伟壮观,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与人文精神相契合的独特审美。 和谐与平衡:《营造法式》强调建筑的整体感和比例协调,追求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无论是宏伟的宫殿还是素雅的庭院,都力求达到一种宁静、庄重、和谐的视觉效果。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力求建筑能够融入自然环境,与山水、气候相协调。本书中的选址、布局、以及对庭院的设计,都体现了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 含蓄与内敛:与西方建筑的直白开放不同,中国古建筑往往展现出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通过曲折的回廊、错落的庭院、以及精致的雕饰,营造出一种“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意境。 象征与寓意:许多建筑构件和装饰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龙、凤、祥云等,它们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皇权的尊崇。《营造法式》中对色彩和装饰的规定,也反映了这种寓意化的审美取向。 传承与启示 《营造法式》的价值,体现在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建筑工匠遵循着《营造法式》的原则,建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杰作。即使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营造法式》所蕴含的智慧和美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而言,《营造法式》是不可或缺的原始文献,它为理解古代建筑的建造技艺、设计理念、以及文化背景提供了最直接、最权威的依据。通过对《营造法式》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揭示古代建筑的精髓,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 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工匠而言,《营造法式》是宝贵的借鉴。它所传达的严谨、精巧、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以及对自然、和谐、比例的追求,对于当代建筑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追求创新和现代化的同时,借鉴和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能够为当代建筑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营造法式》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通过这部经典,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结语 《营造法式》是一部穿越千年、跨越时空的伟大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建筑技术典籍,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审美和创造力的文化瑰宝。通过对其深入细致的解读与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复原那些曾经辉煌的建筑,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我们今天的建筑事业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这部经典的流传,是对古代工匠精神的致敬,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解读《营造法式》的作品,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建筑灵魂深处的窗户。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浸润。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翻译和解读《营造法式》的过程中,始终饱含着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敬意,对中华民族智慧的赞美。这种情感,贯穿于全书始终,让我读来倍感温暖和振奋。我不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对《营造法式》也所知甚少,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感受到任何的门槛。作者以一种非常友好的姿态,带领我走进这个古老的领域。他没有使用那种故弄玄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建筑理论和工艺流程,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比如“材”、“份”等,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说明,让我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实际的建筑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古建筑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造型,更是内在的逻辑和精髓。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强的自豪感。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抱着一种观望的心态。毕竟,《营造法式》这三个字,在中国建筑史领域的分量,我还是了解一些的。我接触过一些研究者写的文章,他们的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温度。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理论和数据,而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试图去理解和解答那些困扰普通人的疑问。我常常在想,古时候的工匠们,他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辅助下,建造出那些宏伟壮观的宫殿庙宇?他们的测量工具是什么?他们的计算方法有多么精妙?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朋友,用最平实的语言,为我一一揭开了这些谜底。它没有使用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腔调,而是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对某个构件名称的溯源,对某个工艺流程的图解,甚至是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建筑细节的强调。它让我明白,中国古建筑的美,不仅仅在于宏观的布局和整体的风格,更在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渗透在每一块木料、每一处榫卯中的匠心独运。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之中,去感受那些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阅读《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重塑。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抱有好感,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纱,无法真正触碰到其精髓。这本书,就像一双灵巧的手,轻轻地拨开了那层纱,让我得以窥见其内心深处的奥秘。《营造法式》的原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天书。即便是一些专业的学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这部巨著“翻译”成了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它不仅仅是对字词的注释,更是对思想、对技术、对文化的深层解读。我发现,书中对于每一个概念的阐释,都力求清晰明了,同时又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并没有因为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掉学术的深度,反而通过层层递进的解读,将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它对《营造法式》中那些看似枯燥的图表和数据进行生动化的处理,通过对比、类比,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经典。

评分

在阅读《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之前,我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就像是一幅未完成的画卷,虽然色彩斑斓,却总觉得少了些许细节的勾勒。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最细腻的笔触,为我填补了那些空白。我喜欢它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将《营造法式》中那些冗长而专业的条文,转化为一段段生动而易懂的文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建筑构件的图解,那些精密的线条,那些清晰的标注,让我能够准确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结构是如何组合而成的。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建筑的形象,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也在参与建造一样。而且,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并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读者可能会遇到的疑问。这种“设身处地”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舒服和受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从“宏大叙事”走向了“精微之处”,也让我更加佩服那些古代工匠的巧思和技艺。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大的惊喜!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表面,要么是泛泛而谈的介绍,要么就是过于专业的考据,让我觉得难以深入。直到我遇到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我才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对的书”。作者的功力着实不凡,他不仅对《营造法式》这部煌煌巨著有着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精深的知识传递给读者。我喜欢它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最基础的术语解释,到复杂的结构分析,每一步都走得很稳,让我能够跟得上节奏。而且,书中那些详尽的图解和对照,实在是太有帮助了!我常常对着书中的插图,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脑海中那些古代建筑的形象,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亲手触摸那些精美的榫卯和梁柱。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并没有生硬地将古代的知识与现代的理论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让我能够看到中国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以及它对现代建筑设计所能提供的启示。这本书让我不再觉得中国古建筑是遥不可及的“文物”,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的宝藏。

评分

我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由来已久,但一直苦于缺乏能够真正引导我的入门书籍。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我才觉得自己找到了“宝藏”。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营造法式》的注释,更是一种对中国古建筑精神的解读。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始终不忘强调《营造法式》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我喜欢它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方式,通过对《营造法式》的解读,让我能够与那些古代的工匠和学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它让我明白,中国古建筑,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砖石和木材,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现代建筑所面临的挑战,也能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它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更强的认同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引发思考,能够改变认知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营造法式》,作为一部古代的建筑典籍,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并没有回避《营造法式》中的一些局限性,而是以一种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理解它。这让我觉得,作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保持着一份难得的独立思考精神。我喜欢它那种“旁征博引”的解读方式,在解释《营造法式》的同时,还会 reference 相关的其他文献、考古发现,甚至一些民间传说。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营造法式》的价值。它让我明白,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不再是简单的“看图识字”,而是变成了一场深入的文化探索。

评分

我一直相信,伟大的文化,总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后人产生共鸣。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它让我明白,《营造法式》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人文关怀。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解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营造法式》背后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我喜欢它那种“举一反三”的解读方式,通过对某个建筑规制的阐释,引申出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伦理、等级制度,甚至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建筑,是如何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现代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也能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它让我明白,在追求形式和功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美”的范畴,而是扩展到了“智慧”、“哲学”和“人文”的层面。

评分

翻阅《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场漫长而愉快的“考古”。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去探寻其最古老的智慧和工艺。而《营造法式》,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但原著的晦涩,常常让我想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我喜欢它那种“不厌其烦”的耐心,对于每一个术语,每一个图例,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释。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种探究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营造法式》的精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施工细节的描写,例如木材的选择、榫卯的结构、斗拱的安装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让我明白,一座宏伟的建筑,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精密的部件组成的,而每一个部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敬畏之情,从表面的赞叹,上升到了对内在工艺和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便被它厚重而不失亲和的气息所吸引。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史专家,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凝固在时间和空间里的智慧,有着一份难以言喻的热情。市面上关于《营造法式》的解读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艰涩,充斥着专业术语,仿佛一道道高墙,将我这样普通的爱好者拒之门外。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它并非直接照搬原文,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宋代建筑规范,化繁为简,变得生动有趣。那些古老的木构件名称,那些繁复的施工步骤,那些精妙的比例关系,在这位作者的笔下,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注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词语的意思,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词语背后的历史语境、工艺考量,甚至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古老工地上的叮叮当当,看到工匠们汗流浃背却又一丝不苟的身影。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任何图片或模型都无法给予的。而且,作者在解读中,并没有回避《营造法式》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它在后世传播和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这种客观而辩证的态度,让我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赞美,而是多了一份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带领着我在中国古建筑的殿堂里,一步步探索,一步步感悟,那种收获的喜悦,难以言表。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评分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插图讲解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