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曙光:尚书(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一辑05)

华夏的曙光:尚书(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一辑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振兴 著
图书标签:
  • 尚书
  • 中国古代典籍
  • 华夏文明
  • 历史文献
  • 经典古籍
  • 文化典藏
  • 先秦
  • 国学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63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16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18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尚书》是中国古老的书

撰者采集众家之说,化难为易

助您把握中国文化之源


内容简介

《尚书》是中国现存早期的史书,是文化的根源,也是一部政书,包罗内圣外王之理,乃至天文、地理、教育、经济、官制、刑律,均含蕴其中。在这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时也可以窥见古代圣王法天、修德、以仁义为怀的胸襟,仍可指引我们当今的生活。

作者简介

李振兴,文学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著有《说文地理图考》《王肃之经学》《尚书流洐及大义探讨》《尚书学术》等。注译作品有《东莱左氏博议》(与简宗梧教授合译)、《颜氏家训》。

精彩书评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高信疆


目录

【导读】先民智慧的曙光

第一章?认识《尚书》

一、为什么称作《尚书》

二、《尚书》的编集

三、今文《尚书》

四、古文《尚书》

五、伪古文《尚书》

六、《尚书》的大、小序

七、《尚书》的流传

八、应有的体认

第二章?尧舜的治化

一、尧的形象

二、尧的治化

三、尧的作为

四、尧的求贤

五、舜的摄政

六、舜的即位

七、结语

第三章?皋陶陈谟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第四章?禹贡山水

一、禹贡解题

二、九州敷土

三、九州山水

四、治平措施

五、地平天成

六、结语——《禹贡》的价值

七、附载

八、本篇参考书目

第五章?从《金縢》篇看周公的忠荩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第六章?周公告成王以“无逸”,乃治国之本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精彩书摘

禹贡解题

“禹贡”的意义是什么?如仅就字面解释倒是很简单,是指禹平水土以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而根据当时各州土地的高下、肥硗的等级,而课征的赋税。但《尚书》研究者往往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经文中除冀州以外,其他八州都说到赋和贡两个问题。如果贡、赋不分的话,那又为何名称不同?而且还分别加以强调?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有的人说:赋,是上税下的意思,耕田的人按照所耕田的等级出谷,叫做赋。贡,是下献上的意思,这又有两种情形:一是将应缴纳的谷物(赋)变卖以后,再购买地方上特有物产奉献叫贡;一是将地方上的特产奉献天子叫贡。既然如此,那又为何只说贡不说赋呢?这是采取“下”供‘上’的意思。(见《尚书正义》)也有人说:《禹贡》一篇主旨,是说禹的治水,其本来先后的次序记载得非常详备,篇名虽说叫“贡”,其实它是“典”的体裁(见林之奇《尚书全解》)。更有人说:九州有赋有贡,赋是诸侯拿来供国用的,贡则是诸侯用来献给天子的,所以用“贡”名篇,含有大一统的意思(《禹贡锥指》引)。

但到了胡渭,说法又有不同,他大致采取了王炎的见解,再加以扩充,并且以禹所区分的五服(甸、侯、绥、要、荒)为依据,作为赋、贡的区分标准。他以为甸服之内为王畿,地方千里,由天子直接课税,这叫做赋,而侯、绥服的诸侯可自行赋税以供国用,这对诸侯来说也叫做赋。不过必待供国用以后有了剩余,然后再将剩余的部分献于天子,但这叫做贡,而不再称赋了。自要、荒服以外的君长,像嵎夷、莱夷、淮夷、和夷、西倾之类,也都有所进献,来表示他们仰慕向化的诚意,这也叫做贡。

至于海外的岛夷及昆仑、析支、渠搜诸戎,在当时也多能因向往我文化、德义而贡其贵重的方物,类似这种情形也都叫做贡。所以说,贡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像赋,仅止于甸服,贡却包括了九州,赋仅限于中邦(自甸至侯、绥服。中邦,中国也),而贡却兼四海以外,赋不可以包括贡,而贡却可以包括赋。所以史臣用“贡”名篇,实有大一统的意思存在其中。我们如果再能进一步熟读经文,对经文所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政治、教化远播于南北日光所照的地方),讫(止)于四海”的记载,就更能体会“贡”字的意义了。

后来孙星衍先生著《尚书今古文注疏》,在《禹贡》篇一开始,就引《孟子?滕文公》篇的话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来说明“贡”只是税,也就是经文所说的赋,而且所“贡”的东西不在赋外。换句话说,虽有名称的不同,其实贡也就是赋,赋也就是贡,而且主张赋外无贡。我们则认为用孟子的话,说明取“什一”之税则可,这种“什一”之税,天子的甸服和诸侯的侯服以及绥服是没有区别的。换言之,皆取“什一”之税。然而如就经文来说,胡渭的见解则较符合经义。但“什一”之税的税率,却弥补了胡氏的不足。

应有的体认

1.《尚书》的价值。《尚书》是一部政书,不仅包括了“二帝三王之道”,同时也是“七经的冠冕,百代的襟袖”(见蔡传序及《史通》卷四《断限》第十二),单就这两项来说,价值就无法估计了,更何况除此以外,举凡行政事务上所涉及的都与它有关。别的不说,我们放眼当今著作之林,凡是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联的,也都会涉及它。如研究历史的人说“六经皆史”;研究地理的人说“《尚书?禹贡》为地理之祖”;研究政治的人说“《尚书》为政治史之嚆矢”;研究教育的人说“《尚书》舜命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研究经学的人说“《尚书》为六经之一”;研究文学的人说“《尚书》为散文之始”;研究天文的人说“《尚书》已有观象授时之言”;研究经济的人说“赋税在《禹贡》中,已有綦详之载”……以上所举,都有事实的记载,绝不是附会,而且如果继续举下去的话,尚不知凡几。仅此,就已足可看出它的价值所在了。更何况它寓有二帝三王之道,为宋人言心、言性、言理所出之处。像这样一部有价值的书,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重视、去研究吗?

2.《尚书》所遭的厄难。这是说《尚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屡次遇到不幸与灾难,在这一段漫长的过程中,不知花费了先贤的多少心血,才能传到今天。先儒的苦心,我们是应该体察的。根据孙星衍、段玉裁两位先生的归纳,《尚书》所遭的厄难共有七次,那就是:“一厄于秦始皇的焚书,则百篇《尚书》,仅剩下二十九篇。再厄于东汉光武建武年间,而《武成》亡佚。三厄于晋朝的永嘉之乱,则自汉以来所传各家及古文,全部无存。四厄于东晋的梅赜,以伪乱真,而郑氏康成的书学,因而浸微。五厄于孔颖达,则以是为非,而马融、郑康成的注解亡于宋。六厄于唐开元时,诏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这样一来,就是伪孔传中所存的二十九篇本文,也失去了真实性。七厄于宋开宝中,李鄂删定《经典释文》,遂使陆德明音义也全部失去了原有的面目。”这真是《尚书》的不幸。虽然如此,而今经过了前贤的搜讨、整理、校雠与阐发,才有今天这个局面,我们一方面固然庆幸生在这个文化易于阐扬的时代,同时更不可忘了,我们肩上所负的责任也比往昔任何一个时代都重大。

3. 对《尚书》聚讼纷纭的逐渐消弭。在历代研究《尚书》的过程中,最为聚讼纷纭的,自汉以来,莫过于《洪范》五行。自宋以降,则莫过于《禹贡》山川。从明代以后,莫过于今古文的真伪。汉代的《洪范》“五行说”,因有其时代背景,虽盛极一时,而今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攻自破了。至于《禹贡》山川,以前因舆地学的不够发达,以致影响了研究的正确性,然自胡渭、蒋廷锡、徐文靖诸儒的大著出现以后,已能廓清众说,尤其在今天地理学大明之后,大部分的地理山川,已经可以使我们就着古籍所载 “按图索骥”了。

有关《尚书》的真伪问题,经过宋吴棫、朱子,元吴澄,明梅鷟,清朱彝尊、阎若璩、惠栋诸儒的钩深致远,多方的探索证明,也能像泾渭一样很清楚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说到这里,我们心中也许会感到无限的快慰,但是快慰归快慰,却不能停止我们的研究工作。因此,首先要确定我们研究的方向,那就是要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民生日常的应用为前提,提出我们的见解和主张,所谓“通经致用”是也。如不能与民生需要密切配合,那就难免流于空疏、不切实际,因此也就失去了《尚书》应有的价值,这是每一位治《尚书》的人所不可忽视的。

4. 学术的崇尚。学术崇尚自由,不尚拘检。学术一定要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生根、萌芽、茁壮,而开出美丽灿烂的花朵。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放异彩,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实。汉代经学的大昌,因素虽多,然而能得以自由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所以才能有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古文“虽不合时务”(因当时崇尚今文,汉代立为博士的都是今文家),而竟能超越今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以顾炎武先生所著《日知录》卷十七“两汉风俗条”说:“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我们再看看唐代,因《五经正义》的颁行,经学反而一蹶不振,明代大全出,而经学竟亡,顾先生早已慨乎言之,在学术的流衍上,这几乎成了不变的公例。

5. 爱护珍惜,发扬固有文化。这是每一位中国人无可旁贷的责任。我国为一文明古国,从古至今,历五千年,一文物、一制度、一风尚,都是从我们民族的生活需要中产生的,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因此,它最实用,也最有价值。其间虽也曾遭到外来的冲击,然而每遭一次的冲击,却能使我们的文化愈发壮大,从这一点正可以看出我们文化的优越性。在冲击的情势下,我们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自会加以适度的调整,并吸收外来的文化加以融合,使我固有的文物制度风尚更加充实、完美。因此,我们敢于断言,中国的文化,将永远适合于我们的民族,也将永远地代表着我国固有的传统精神。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来发扬、光大才是。政风淳厚、泱泱其国、彬彬其俗,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所期盼的?


前言/序言

先民智慧的曙光

李振兴

《尚书》,我们过去都称它为《书经》,在文字方面,它是一部比较难读的书。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曾经说过“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的话。虽然如此,但在专制时代,它始终被列为科举必考的书。因此,凡是想求取功名的人,就必须要读它。到了近代,科举的制度废除了,它也就失去了时代应有的价值。又因为它“佶屈聱牙”,因此也就更加无人问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它毕竟是我国从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一部宝典,是“二帝三王”施政、布德、教民、养民举措的纪实。就文化方面说:它是根源,在演进的过程中,它居于中坚的地位,没有它,我们对于上古时代先民的生活情景就一无所知,即有所知,也只是一鳞半爪,这样一来,我们如谈文化的来源,也就成了问题。因此,我们如果要寻根的话,那就不能不读《尚书》。

就性质方面说:它是一部“政书”,包罗非常广泛。举凡内圣外王之理,建国君民之则,乃至天文、地理、教育、经济、官制、刑律等,无不含蕴其中,所以唐代的史学大家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卷四《断限》中说:“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书。”平心而论,《尚书》这部典籍,全是我先民在生活的历程中,为满足需要而逐渐开展的文化纪实,也可以说是最纯粹的中国文化遗产。在这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时也可以窥见古代圣王法天、修德、以仁义为怀的胸襟,把它视为文化的根源,实不为过。

就实用方面说:《尚书》为我中华民族圣圣相传的智慧积累,一文物,一制度,一风尚,完完全全都是从我们民族的生活需要中产生的,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因此,它最实用,也最有价值。它不仅包含了“二帝三王之道”,可作为永久的治国指导原则,而今我们放眼学术之林,凡是与我国固有文化史有关联的,也都会涉及它。如研究历史的人说“六经皆史”;研究地理的人说“《尚书?禹贡》为地理之祖”;研究政治的人说“《尚书》为政治史之嚆矢”;研究教育的人说 “《尚书》舜命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研究经学的人说“《尚书》为六经之一”;研究文学的人说“《尚书》为散文之始”;研究天文的人说“《尚书》已有观象授时之言”;研究经济的人说“赋税在《禹贡》中,已有綦详之载”;研究工程的人说“大禹为工程师之祖”……凡此所举,都有事实的记载,绝对不是附会,而且如果继续举下去的话,尚不知凡几。仅此也就可以看出它的价值了。更何况它还包含了“二帝三王之道”,为宋人言心、言理、言性的源头!

就读此书的态度方面说:虽然《尚书》有它无上的价值,但其中的记载毕竟是属于上古那个时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再回复到上古时代的那种情景。因此,我们仅将心情回复到《尚书》时代来玩味也就够了,就着其中的情节,作最合理的设想,以求符合那个时代,这样才能体会出先代圣王的用心。当我们心有所会、融会贯通以后,择取可用于现代者,再加以发扬光大。所谓“通经致用”,其道理就在这里。因为这部书是我中华民族圣圣相传智慧的积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中所蕴涵的至理名言,可用于当今者甚多,如尧的法天理、顺人心,舜的知人善任,禹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皋陶陈谟的修德化民,周公的忠荩、孝友等,这不都是传诸百世而皆准的大则大法?这种大则可以治国,小则可以修身的道理,只要我们愿意虚心地去体会,随处都可发现。

就文字表现方面说:本书则采取了力求浅近的做法,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使它大众化、通俗化,借以唤起国人研究《尚书》的兴趣,以期达到发扬固有文化的终极目标。

因篇幅有限,本书虽无法作全面的解析与探讨,但就尚有代表性的篇章,连缀起来,予以阐发,相信读者们更易掌握原典的精神面貌。


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解读《尚书》的智慧与传承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若问何处是中华文明最古老、最深刻的源头,那么《尚书》无疑是绕不开的那个名字。这部被尊为“古之圣言”的典籍,如同一面穿越千年时光的镜子,映照出华夏民族早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璀璨图景。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政治智慧、道德教诲和哲学思辨的百科全书,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尚书》:历史的回响,政治的蓝图 《尚书》的核心价值,首在于其对于中国早期历史的真实记录。它以“书”的形式,收录了从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期,直至春秋末期(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476 年)的帝王政令、大臣奏章、训诫之辞等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弥足珍贵,为我们勾勒出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国家治理的雏形,以及那个时代君臣之间的互动模式。 书中篇章的选取,并非漫无目的,而是体现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等治国理念。例如,《尧典》与《舜典》中记载的“禅让”制度,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却展现了早期政治家对于权力交接的理想化思考,强调了德行在政治领导力中的核心地位。《甘誓》则记录了夏朝开国君主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充满了军事动员和政治宣言的意味,展现了王朝建立之初的决心与力量。《盘庚》中的盘庚迁都,则体现了商朝统治者在面对困难时,敢于革新、坚守信念的政治魄力。《周书》中的《牧誓》、《洪范》等篇章,更是周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论证,以及其政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洪范》中的“五行”、“五事”、“五福”、“六极”等,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宇宙观和政治伦理体系,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尚书》所记载的,不仅仅是枯燥的政令条文,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它教导君主如何“敬天”,即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民意;如何“保民”,即关注民生疾苦,以人民的福祉为重;如何“慎罚”,即审慎使用刑罚,避免滥杀无辜。《尚书》中的许多训言,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民惟命,天惟时”,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性;“惟口出好,惟口败事”,警示了言语的巨大影响。这些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尚书》:道德的镜鉴,文化的基石 除了政治层面的价值,《尚书》更是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书中充斥着对君子品德的赞扬,对小人行径的鞭挞,以及对德行在治国安邦中的关键作用的强调。君臣之间的对话,常常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展开,为后世树立了道德楷模。 例如,“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描绘了效法大地顺应天意的德行。《尚书》中不乏对忠臣良将的赞颂,他们以身作则,为国为民,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书中也对昏君奸臣的罪恶进行了揭露,起到了警示后世的作用。这种褒扬善德、鞭挞恶行的叙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尚书》的语言,古朴典雅,凝练精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叙事风格,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对后世的散文、史书等文体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都源自《尚书》。例如,“一日三秋”、“宵衣旰食”、“从善如流”等等,这些都成为汉语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尚书》:思想的萌芽,哲学的沃土 《尚书》所体现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早期理性主义色彩。虽然书中也涉及一些宗教和鬼神观念,但其核心在于强调人的能动性、事在人为。君王的权力并非来自神授,而是需要通过德行来获得人民的认同。《尚书》中关于“天命”的论述,并非宿命论,而是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即上天只辅佐有德之人,这是一种有条件的、可争取的天命观。 书中关于“明德”的论述,更是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孔子曾说“《书》不绝如线”,充分肯定了《尚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他对《尚书》中许多篇章的评价,如“《泰誓》之言,不详,其意不可谓不至矣”,表明他深入研读并汲取了其中的思想养分。《尚书》中对“民心”的重视,对“治理”的探讨,也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开始将人类的关注点从纯粹的神话传说转向现实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伦理,对“王道”、“仁政”等政治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后世各种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土壤。 《尚书》:历史的断层与坚守 《尚书》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历史的动荡中,原有的《尚书》经历过焚毁(如秦火)、散佚,其版本亦几经辗转。东汉的伏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战乱中艰难地保存了《尚书》的部分篇章,并最终写成《尚书·伏生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后来,孔安国对《尚书》进行了整理、校勘,并作传,使得《尚书》得以较为完整地流传至今。 尽管历经沧桑,《尚书》的精神内核却从未被磨灭。历代学者对《尚书》的研究、注解,从未停止。它就像一颗种子,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对《尚书》的研究,不仅是历史学家、文学家的事业,更是每一个渴望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根源的读者的必经之路。 结语 《华夏的曙光:尚书》所承载的,是中华文明初生的光芒,是先民们对于理想政治、高尚道德的不懈追求。它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是一部深刻的哲学,更是一部活着的智慧。通过阅读《尚书》,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古老时代先贤们的思想火花,理解他们如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如何在混沌中寻求秩序,在黑暗中点燃曙光。这部典籍,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去细细品读,去深入体悟,从中汲取力量,传承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人,我对那些记录着古代社会风貌、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的经典文献总是充满了向往。然而,古文的晦涩难懂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梳理、去解读,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我喜欢它在提供原文的同时,也附有详细的注释,能够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的含义,每一个典故的出处,以及每一个概念的背景。这样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经典的风采。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古代的宫廷,看到了帝王将相的决策,体验了文人墨客的风雅,也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它为我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厚重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思想体系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入门途径。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知道它们出自《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但却不知道其完整的语境和深层含义。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它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中国古代思想的殿堂。每一页的文字,都仿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他们所探讨的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宇宙的种种疑问,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语句,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味。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对“人生”这个命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

评分

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真的太有意义了!我一直想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但那些古籍原文真的很难啃,很多时候只得依靠二手资料,总感觉隔了一层。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古朴典雅,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非常有收藏价值。而且,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仅仅提供原文,而是配有详实的注释和白话翻译。这意味着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也能一点点地去品读这些流传千年的经典,不再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望而却步。我特别喜欢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仿佛穿越时空,直接与先贤对话。每一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开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里面充满了智慧的光芒,等待我去探索和领悟。它的编排也很人性化,不像某些厚重的学术专著那样让人产生畏难情绪,而是循序渐进,让你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把这套书里的每一本都仔细研读一遍了,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想都会因此而得到极大的提升。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犹豫是否要入手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毕竟市面上类似的“国学启蒙”读物也层出不穷,担心它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普通版本。但当我真正接触到这套书后,我的疑虑完全被打消了。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度挖掘的行动。它所呈现的,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系统性的思想脉络。从选本的严谨性,到注释的精妙,再到翻译的贴切,无不体现出编纂者的用心良苦。我尤其欣赏它在解读经典时,并没有生硬地脱离历史背景,而是巧妙地将原文置于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去解读,这使得我们理解起来更加深刻,也更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下孕育出来的。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辨析,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学徒”,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接近真理。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任何肤浅的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阅读它的经典。而“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正是我所寻觅的那把钥匙。它的编排非常精巧,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风韵,又通过现代的语言和注释,让这些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解读,往往能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释,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学术理论。每次阅读,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充满智慧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的心灵,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指南。它教我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我感觉自己在这套书的陪伴下,正在不断成长,不断超越。

评分

还在读 这本编排没有其它几本好 开篇有点想离开的感觉

评分

封面: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弟子们的不同的神态有意思。

评分

这套锁线精装书曾风行台湾四十年,内容适中,一版一印,收了,准备把第一辑之后的五十本买齐。

评分

纸质印刷质量都没问题

评分

东东太好了,装帧、印刷都很好,看起来很舒服,又是做活动的时候买的,真划算,京东物流超快。

评分

京东自营的活动力度大,便宜是硬道理。

评分

屯起来慢慢看吧,选书也是一种鉴赏力吧。

评分

解读孟子的这本书,适合跟孟子一住一起看。

评分

还没看呢,好好学习,补充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