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中國古老的書
撰者采集眾傢之說,化難為易
助您把握中國文化之源
《尚書》是中國現存早期的史書,是文化的根源,也是一部政書,包羅內聖外王之理,乃至天文、地理、教育、經濟、官製、刑律,均含蘊其中。在這部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時也可以窺見古代聖王法天、修德、以仁義為懷的胸襟,仍可指引我們當今的生活。
李振興,文學博士。曾任颱灣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現已退休。著有《說文地理圖考》《王肅之經學》《尚書流洐及大義探討》《尚書學術》等。注譯作品有《東萊左氏博議》(與簡宗梧教授閤譯)、《顔氏傢訓》。
我們要走嚮現代,但是我們要瞭解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要尋求一個中國文化的根脈,怎麼樣重新生根發芽,幫助我們這個社會邁嚮更好的現代。
——龔鵬程
中華文化,有那麼豐富的人生故事,有那麼精彩的繪聲繪色,有那麼有趣的奇想異設。當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麼自由、多元,任憑取捨、選擇、評判。人們從這種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種完整的人生實踐,組閤成一種剛健恢宏又溫文爾雅的生命交響樂。這樣的文化,充滿生動的質感,也容易讓大傢瞭解真正的“中國人”是什麼樣的。
——餘鞦雨
這套書,上下古今,縱橫萬裏,為中國文化傳香火於天下……《中國曆代經典寶庫》的編印,將是一扇現代人開嚮古典的窗;是一聲曆史投給現代的呼喚;是一種關切與擁抱中國的開始;它也將是一盞盞文化的燈火,在漫漫書海中,照齣一條知識的、遠航的路。
——高信疆
【導讀】先民智慧的曙光
第一章?認識《尚書》
一、為什麼稱作《尚書》
二、《尚書》的編集
三、今文《尚書》
四、古文《尚書》
五、僞古文《尚書》
六、《尚書》的大、小序
七、《尚書》的流傳
八、應有的體認
第二章?堯舜的治化
一、堯的形象
二、堯的治化
三、堯的作為
四、堯的求賢
五、舜的攝政
六、舜的即位
七、結語
第三章?皋陶陳謨
一、前言
二、大義探討
三、結語
第四章?禹貢山水
一、禹貢解題
二、九州敷土
三、九州山水
四、治平措施
五、地平天成
六、結語——《禹貢》的價值
七、附載
八、本篇參考書目
第五章?從《金縢》篇看周公的忠藎
一、前言
二、大義探討
三、結語
第六章?周公告成王以“無逸”,乃治國之本
一、前言
二、大義探討
三、結語
禹貢解題
“禹貢”的意義是什麼?如僅就字麵解釋倒是很簡單,是指禹平水土以後,將全國劃分為九州,而根據當時各州土地的高下、肥磽的等級,而課徵的賦稅。但《尚書》研究者往往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經文中除冀州以外,其他八州都說到賦和貢兩個問題。如果貢、賦不分的話,那又為何名稱不同?而且還分彆加以強調?這樣一來,問題就復雜瞭。有的人說:賦,是上稅下的意思,耕田的人按照所耕田的等級齣榖,叫做賦。貢,是下獻上的意思,這又有兩種情形:一是將應繳納的榖物(賦)變賣以後,再購買地方上特有物産奉獻叫貢;一是將地方上的特産奉獻天子叫貢。既然如此,那又為何隻說貢不說賦呢?這是采取“下”供‘上’的意思。(見《尚書正義》)也有人說:《禹貢》一篇主旨,是說禹的治水,其本來先後的次序記載得非常詳備,篇名雖說叫“貢”,其實它是“典”的體裁(見林之奇《尚書全解》)。更有人說:九州有賦有貢,賦是諸侯拿來供國用的,貢則是諸侯用來獻給天子的,所以用“貢”名篇,含有大一統的意思(《禹貢錐指》引)。
但到瞭鬍渭,說法又有不同,他大緻采取瞭王炎的見解,再加以擴充,並且以禹所區分的五服(甸、侯、綏、要、荒)為依據,作為賦、貢的區分標準。他以為甸服之內為王畿,地方韆裏,由天子直接課稅,這叫做賦,而侯、綏服的諸侯可自行賦稅以供國用,這對諸侯來說也叫做賦。不過必待供國用以後有瞭剩餘,然後再將剩餘的部分獻於天子,但這叫做貢,而不再稱賦瞭。自要、荒服以外的君長,像嵎夷、萊夷、淮夷、和夷、西傾之類,也都有所進獻,來錶示他們仰慕嚮化的誠意,這也叫做貢。
至於海外的島夷及昆侖、析支、渠搜諸戎,在當時也多能因嚮往我文化、德義而貢其貴重的方物,類似這種情形也都叫做貢。所以說,貢的範圍非常廣泛,它不像賦,僅止於甸服,貢卻包括瞭九州,賦僅限於中邦(自甸至侯、綏服。中邦,中國也),而貢卻兼四海以外,賦不可以包括貢,而貢卻可以包括賦。所以史臣用“貢”名篇,實有大一統的意思存在其中。我們如果再能進一步熟讀經文,對經文所說:“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政治、教化遠播於南北日光所照的地方),訖(止)於四海”的記載,就更能體會“貢”字的意義瞭。
後來孫星衍先生著《尚書今古文注疏》,在《禹貢》篇一開始,就引《孟子?滕文公》篇的話說:“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來說明“貢”隻是稅,也就是經文所說的賦,而且所“貢”的東西不在賦外。換句話說,雖有名稱的不同,其實貢也就是賦,賦也就是貢,而且主張賦外無貢。我們則認為用孟子的話,說明取“什一”之稅則可,這種“什一”之稅,天子的甸服和諸侯的侯服以及綏服是沒有區彆的。換言之,皆取“什一”之稅。然而如就經文來說,鬍渭的見解則較符閤經義。但“什一”之稅的稅率,卻彌補瞭鬍氏的不足。
應有的體認
1.《尚書》的價值。《尚書》是一部政書,不僅包括瞭“二帝三王之道”,同時也是“七經的冠冕,百代的襟袖”(見蔡傳序及《史通》捲四《斷限》第十二),單就這兩項來說,價值就無法估計瞭,更何況除此以外,舉凡行政事務上所涉及的都與它有關。彆的不說,我們放眼當今著作之林,凡是與我國傳統文化有關聯的,也都會涉及它。如研究曆史的人說“六經皆史”;研究地理的人說“《尚書?禹貢》為地理之祖”;研究政治的人說“《尚書》為政治史之嚆矢”;研究教育的人說“《尚書》舜命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研究經學的人說“《尚書》為六經之一”;研究文學的人說“《尚書》為散文之始”;研究天文的人說“《尚書》已有觀象授時之言”;研究經濟的人說“賦稅在《禹貢》中,已有綦詳之載”……以上所舉,都有事實的記載,絕不是附會,而且如果繼續舉下去的話,尚不知凡幾。僅此,就已足可看齣它的價值所在瞭。更何況它寓有二帝三王之道,為宋人言心、言性、言理所齣之處。像這樣一部有價值的書,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去重視、去研究嗎?
2.《尚書》所遭的厄難。這是說《尚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屢次遇到不幸與災難,在這一段漫長的過程中,不知花費瞭先賢的多少心血,纔能傳到今天。先儒的苦心,我們是應該體察的。根據孫星衍、段玉裁兩位先生的歸納,《尚書》所遭的厄難共有七次,那就是:“一厄於秦始皇的焚書,則百篇《尚書》,僅剩下二十九篇。再厄於東漢光武建武年間,而《武成》亡佚。三厄於晉朝的永嘉之亂,則自漢以來所傳各傢及古文,全部無存。四厄於東晉的梅賾,以僞亂真,而鄭氏康成的書學,因而浸微。五厄於孔穎達,則以是為非,而馬融、鄭康成的注解亡於宋。六厄於唐開元時,詔衛包改古文從今文,這樣一來,就是僞孔傳中所存的二十九篇本文,也失去瞭真實性。七厄於宋開寶中,李鄂刪定《經典釋文》,遂使陸德明音義也全部失去瞭原有的麵目。”這真是《尚書》的不幸。雖然如此,而今經過瞭前賢的搜討、整理、校讎與闡發,纔有今天這個局麵,我們一方麵固然慶幸生在這個文化易於闡揚的時代,同時更不可忘瞭,我們肩上所負的責任也比往昔任何一個時代都重大。
3. 對《尚書》聚訟紛紜的逐漸消弭。在曆代研究《尚書》的過程中,最為聚訟紛紜的,自漢以來,莫過於《洪範》五行。自宋以降,則莫過於《禹貢》山川。從明代以後,莫過於今古文的真僞。漢代的《洪範》“五行說”,因有其時代背景,雖盛極一時,而今已經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攻自破瞭。至於《禹貢》山川,以前因輿地學的不夠發達,以緻影響瞭研究的正確性,然自鬍渭、蔣廷锡、徐文靖諸儒的大著齣現以後,已能廓清眾說,尤其在今天地理學大明之後,大部分的地理山川,已經可以使我們就著古籍所載 “按圖索驥”瞭。
有關《尚書》的真僞問題,經過宋吳棫、硃子,元吳澄,明梅鷟,清硃彝尊、閻若璩、惠棟諸儒的鈎深緻遠,多方的探索證明,也能像涇渭一樣很清楚地擺在我們的麵前。說到這裏,我們心中也許會感到無限的快慰,但是快慰歸快慰,卻不能停止我們的研究工作。因此,首先要確定我們研究的方嚮,那就是要運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民生日常的應用為前提,提齣我們的見解和主張,所謂“通經緻用”是也。如不能與民生需要密切配閤,那就難免流於空疏、不切實際,因此也就失去瞭《尚書》應有的價值,這是每一位治《尚書》的人所不可忽視的。
4. 學術的崇尚。學術崇尚自由,不尚拘檢。學術一定要在自由的環境中纔能生根、萌芽、茁壯,而開齣美麗燦爛的花朵。春鞦戰國時代的大放異彩,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實。漢代經學的大昌,因素雖多,然而能得以自由的發展,不能不說是一個主要的因素,所以纔能有輝煌的成就。尤其是古文“雖不閤時務”(因當時崇尚今文,漢代立為博士的都是今文傢),而竟能超越今文,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所以顧炎武先生所著《日知錄》捲十七“兩漢風俗條”說:“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我們再看看唐代,因《五經正義》的頒行,經學反而一蹶不振,明代大全齣,而經學竟亡,顧先生早已慨乎言之,在學術的流衍上,這幾乎成瞭不變的公例。
5. 愛護珍惜,發揚固有文化。這是每一位中國人無可旁貸的責任。我國為一文明古國,從古至今,曆五韆年,一文物、一製度、一風尚,都是從我們民族的生活需要中産生的,絕不是憑空捏造齣來的。因此,它最實用,也最有價值。其間雖也曾遭到外來的衝擊,然而每遭一次的衝擊,卻能使我們的文化愈發壯大,從這一點正可以看齣我們文化的優越性。在衝擊的情勢下,我們為瞭適應當前的需要,自會加以適度的調整,並吸收外來的文化加以融閤,使我固有的文物製度風尚更加充實、完美。因此,我們敢於斷言,中國的文化,將永遠適閤於我們的民族,也將永遠地代錶著我國固有的傳統精神。所以我們要不遺餘力地來發揚、光大纔是。政風淳厚、泱泱其國、彬彬其俗,難道不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所期盼的?
先民智慧的曙光
李振興
《尚書》,我們過去都稱它為《書經》,在文字方麵,它是一部比較難讀的書。唐代大文學傢韓愈就曾經說過“周誥殷盤,佶屈聱牙”的話。雖然如此,但在專製時代,它始終被列為科舉必考的書。因此,凡是想求取功名的人,就必須要讀它。到瞭近代,科舉的製度廢除瞭,它也就失去瞭時代應有的價值。又因為它“佶屈聱牙”,因此也就更加無人問津瞭。不過話又說迴來,它畢竟是我國從上古時代遺留下來的一部寶典,是“二帝三王”施政、布德、教民、養民舉措的紀實。就文化方麵說:它是根源,在演進的過程中,它居於中堅的地位,沒有它,我們對於上古時代先民的生活情景就一無所知,即有所知,也隻是一鱗半爪,這樣一來,我們如談文化的來源,也就成瞭問題。因此,我們如果要尋根的話,那就不能不讀《尚書》。
就性質方麵說:它是一部“政書”,包羅非常廣泛。舉凡內聖外王之理,建國君民之則,乃至天文、地理、教育、經濟、官製、刑律等,無不含蘊其中,所以唐代的史學大傢劉知幾,在他所著的《史通》捲四《斷限》中說:“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覽群書。”平心而論,《尚書》這部典籍,全是我先民在生活的曆程中,為滿足需要而逐漸開展的文化紀實,也可以說是最純粹的中國文化遺産。在這部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時也可以窺見古代聖王法天、修德、以仁義為懷的胸襟,把它視為文化的根源,實不為過。
就實用方麵說:《尚書》為我中華民族聖聖相傳的智慧積纍,一文物,一製度,一風尚,完完全全都是從我們民族的生活需要中産生的,絕不是憑空捏造齣來的。因此,它最實用,也最有價值。它不僅包含瞭“二帝三王之道”,可作為永久的治國指導原則,而今我們放眼學術之林,凡是與我國固有文化史有關聯的,也都會涉及它。如研究曆史的人說“六經皆史”;研究地理的人說“《尚書?禹貢》為地理之祖”;研究政治的人說“《尚書》為政治史之嚆矢”;研究教育的人說 “《尚書》舜命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研究經學的人說“《尚書》為六經之一”;研究文學的人說“《尚書》為散文之始”;研究天文的人說“《尚書》已有觀象授時之言”;研究經濟的人說“賦稅在《禹貢》中,已有綦詳之載”;研究工程的人說“大禹為工程師之祖”……凡此所舉,都有事實的記載,絕對不是附會,而且如果繼續舉下去的話,尚不知凡幾。僅此也就可以看齣它的價值瞭。更何況它還包含瞭“二帝三王之道”,為宋人言心、言理、言性的源頭!
就讀此書的態度方麵說:雖然《尚書》有它無上的價值,但其中的記載畢竟是屬於上古那個時代,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當然不可能再迴復到上古時代的那種情景。因此,我們僅將心情迴復到《尚書》時代來玩味也就夠瞭,就著其中的情節,作最閤理的設想,以求符閤那個時代,這樣纔能體會齣先代聖王的用心。當我們心有所會、融會貫通以後,擇取可用於現代者,再加以發揚光大。所謂“通經緻用”,其道理就在這裏。因為這部書是我中華民族聖聖相傳智慧的積纍,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中所蘊涵的至理名言,可用於當今者甚多,如堯的法天理、順人心,舜的知人善任,禹的公而忘私、國而忘傢,皋陶陳謨的修德化民,周公的忠藎、孝友等,這不都是傳諸百世而皆準的大則大法?這種大則可以治國,小則可以修身的道理,隻要我們願意虛心地去體會,隨處都可發現。
就文字錶現方麵說:本書則采取瞭力求淺近的做法,盡量做到深入淺齣,使它大眾化、通俗化,藉以喚起國人研究《尚書》的興趣,以期達到發揚固有文化的終極目標。
因篇幅有限,本書雖無法作全麵的解析與探討,但就尚有代錶性的篇章,連綴起來,予以闡發,相信讀者們更易掌握原典的精神麵貌。
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猶豫是否要入手這套“中國曆代經典寶庫”,畢竟市麵上類似的“國學啓濛”讀物也層齣不窮,擔心它會是“換湯不換藥”的普通版本。但當我真正接觸到這套書後,我的疑慮完全被打消瞭。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深度挖掘的行動。它所呈現的,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係統性的思想脈絡。從選本的嚴謹性,到注釋的精妙,再到翻譯的貼切,無不體現齣編纂者的用心良苦。我尤其欣賞它在解讀經典時,並沒有生硬地脫離曆史背景,而是巧妙地將原文置於當時那個特定的時代語境中去解讀,這使得我們理解起來更加深刻,也更能體會到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在特定環境下孕育齣來的。讀這本書,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思考、去辨析,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的“學徒”,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步接近真理。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是任何膚淺的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思想體係非常感興趣,但苦於找不到一個好的入門途徑。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知道它們齣自《論語》、《道德經》等經典,但卻不知道其完整的語境和深層含義。這套“中國曆代經典寶庫”恰好彌補瞭這一遺憾。它就像一位博學多纔的嚮導,帶領我走進中國古代思想的殿堂。每一頁的文字,都仿佛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他們所探討的關於人生、關於社會、關於宇宙的種種疑問,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語句,思考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意味。這種閱讀體驗,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對“人生”這個命題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智慧的啓迪。
評分這套“中國曆代經典寶庫”真的太有意義瞭!我一直想係統地瞭解中國古代的智慧,但那些古籍原文真的很難啃,很多時候隻得依靠二手資料,總感覺隔瞭一層。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裝幀吸引瞭,古樸典雅,拿在手裏很有分量,非常有收藏價值。而且,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僅僅提供原文,而是配有詳實的注釋和白話翻譯。這意味著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也能一點點地去品讀這些流傳韆年的經典,不再因為語言的障礙而望而卻步。我特彆喜歡這種“學以緻用”的感覺,仿佛穿越時空,直接與先賢對話。每一次翻開它,都感覺像是在開啓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裏麵充滿瞭智慧的光芒,等待我去探索和領悟。它的編排也很人性化,不像某些厚重的學術專著那樣讓人産生畏難情緒,而是循序漸進,讓你在閱讀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識。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這套書裏的每一本都仔細研讀一遍瞭,感覺自己的視野和思想都會因此而得到極大的提升。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充滿好奇的人,我對那些記錄著古代社會風貌、政治製度、倫理道德的經典文獻總是充滿瞭嚮往。然而,古文的晦澀難懂常常讓我望而卻步。這套“中國曆代經典寶庫”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它並非簡單地堆砌文字,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梳理、去解讀,讓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我喜歡它在提供原文的同時,也附有詳細的注釋,能夠解釋清楚每一個字詞的含義,每一個典故的齣處,以及每一個概念的背景。這樣的編排,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經典的風采。通過閱讀這套書,我仿佛親身走進瞭古代的宮廷,看到瞭帝王將相的決策,體驗瞭文人墨客的風雅,也感受到瞭普通百姓的生活。它為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讓我對中華文明的厚重感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閱讀它的經典。而“中國曆代經典寶庫”這套書,正是我所尋覓的那把鑰匙。它的編排非常精巧,既保留瞭原文的古樸風韻,又通過現代的語言和注釋,讓這些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生。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復雜概念的解讀,往往能夠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闡釋,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曾經讓我頭疼不已的學術理論。每次閱讀,都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那些充滿智慧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我的心靈,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指南。它教我如何修身養性,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如何看待世間的紛紛擾擾。我感覺自己在這套書的陪伴下,正在不斷成長,不斷超越。
評分好評!
評分繼中國友誼齣版公司58冊中國曆代經典寶庫之後,九州齣版社引進颱灣最新的即204年版,增加瞭2冊後為60冊。這本論語是第1本,體例好,印製精良,2017年11月一版一印【第1次印刷】,極具閱藏價值,與中華書局《中華經典藏書》60冊媲美。
評分喜歡書,讓書櫃滿起來。
評分解讀孟子的這本書,適閤跟孟子一住一起看。
評分解讀孟子的這本書,適閤跟孟子一住一起看。
評分傳承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評分書的排版很好,拿在手裏很舒心
評分繼中國友誼齣版公司58冊中國曆代經典寶庫之後,九州齣版社引進颱灣最新的即204年版,增加瞭2冊後為60冊。這本論語是第1本,體例好,印製精良,2017年11月一版一印【第1次印刷】,極具閱藏價值,與中華書局《中華經典藏書》60冊媲美。
評分封麵是孟母三遷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