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飞行仿真

导弹飞行仿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杰佛里·斯特里克兰 著,窦文辉 等 译
图书标签:
  • 导弹
  • 飞行仿真
  • 航空航天
  • 控制系统
  • 数值计算
  • MATLAB
  • 模拟仿真
  • 工程技术
  • 武器系统
  • 气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3330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025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与信息作战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304
字数:3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导弹飞行仿真》是关于导弹动力学与控制、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教科书,以面空导弹为研究对象,将导弹动力学、运动学模型和仿真技术及其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源于理论但紧贴实际,简单实用,易于理解消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导弹飞行仿真》详细介绍导弹飞行仿真所涉及的导弹动力学模型、空气动力学模型、推进模型、导弹和目标运动模型、制导控制模型、场景仿真、系统实现、模型校核与验证、仿真系统集成等。

目录

目录
“电子与信息作战”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背景 1
1.1.1 导弹飞行仿真描述 2
1.1.2 导弹飞行仿真的目的 3
1.1.3 导弹飞行仿真的实现 4
1.2 本书的编写目的 4
1.3 本书的涵盖范围 5
1.4 本书的结构组成 5
第2章 导弹系统概述 6
2.0 符号表 6
2.1 引言 6
2.2 导弹 8
2.2.1 导引头 8
2.2.2 自动驾驶仪 20
2.2.3 控制 20
2.2.4 战斗部和引信 24
2.2.5 推进系统 28
2.2.6 弹体 32
第3章 导弹仿真综述 34
3.0 符号表 34
3.1 引言 34
3.2 导弹仿真的目的 36
3.2.1 导弹仿真目的分析 36
3.2.2 本书侧重的仿真目的 39
3.3 导弹仿真的要素 39
3.3.1 导弹制导与控制的仿真39
3.3.2 导弹和目标运动仿真 40
3.3.3 坐标系的作用 44
3.3.4 计算周期 47
3.4 仿真的细节层次 49
3.4.1 匹配仿真目标的建模 50
3.4.2 满足本书目标所需的模型复杂度 51
第4章 导弹动力学 53
4.0 符号表 53
4.1 引言 56
4.2 术语和规约 57
4.3 基本方程 59
4.3.1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60
4.3.2 旋转参考系 61
4.4 力和力矩 65
4.4.1 空气动力和力矩 65
4.4.2 推力和力矩 67
4.4.3 重力 70
4.5 运动方程 73
4.5.1 平移方程 74
4.5.2 转动方程 76
4.6 运动方程的应用 81
第5章 作用在导弹上的空气动力 82
5.0 符号表 82
5.1 引言 84
5.2 空气动力系数 85
5.2.1 空气动力系数的应用 85
5.2.2 阻力系数 90
5.2.3 升力系数 93
5.2.4 力矩系数 94
5.3 气动稳定性导数 97
5.3.1 升力曲线斜率 99
5.3.2 静态俯仰稳定性导数 99
5.3.3 动态稳定性导数 99
5.3.4 滚动稳定性导数 100
5.4 空气动力系数的确定 100
5.4.1 分析预测法 101
5.4.2 风洞测试 102
5.4.3 飞行试验 104
5.5 大气特性 105
5.6 导弹空气动力和力矩公式 106
5.6.1 力和力矩 106
5.6.2 系数 107
5.6.3 简化式 108
5.7 滚动弹体考虑因素 109
5.7.1 滚动参考坐标系 110
5.7.2 忽略低滚动速率 111
5.7.3 平均空气动力系数 111
5.7.4 马格努斯效应 112
5.7.5 舵偏角调制 112
第6章 导弹推进系统 113
6.0 符号表 113
6.1 引言 113
6.2 推进系统分类 114
6.2.1 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 114
6.2.2 吸气增强式火箭发动机 114
6.2.3 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 115
6.2.4 涡轮喷气发动机 115
6.2.5 冲压发动机 115
6.3 推力和质量参数仿真 115
6.3.1 药柱温度 116
6.3.2 参考条件 116
6.3.3 质量变化 116
6.3.4 筒式发射 117
6.4 推力和力矩矢量 117
第7章 导弹及目标运动 119
7.0 符号表 119
7.1 引言 123
7.2 坐标系 123
7.3 导弹运动 124
7.3.1 初始状态 124
7.3.2 导弹飞行 125
7.4 目标运动 137
7.4.1 匀速直线飞行 138
7.4.2 机动飞行 138
7.5 导弹目标相对几何关系 142
7.5.1 相对位置 143
7.5.2 相对姿态 143
7.5.3 脱靶距离 144
第8章 制导与控制建模 148
8.0 符号表 148
8.1 引言 151
8.2 制导模型 152
8.2.1 导引头建模 152
8.2.2 制导处理器建模 160
8.2.3 自动驾驶建模 164
8.2.4 陆基制导建模 167
8.3 控制系统建模 171
8.4 硬件替换 173
8.4.1 导弹硬件替换的描述 174
8.4.2 导引头硬件替换 177
8.4.3 自动驾驶仪硬件替换 179
8.4.4 控制系统硬件替换 179
第9章 场景仿真 180
9.1 引言 180
9.2 场景要素 181
9.2.1 目标 181
9.2.2 场景背景 184
9.2.3 对抗措施 184
9.2.4 大气和距离效应 186
9.3 场景仿真方法 187
9.3.1 数学场景仿真 187
9.3.2 实物场景仿真 187
9.3.3 电子场景仿真 189
9.4 场景仿真设备 189
9.4.1 光电场景 189
9.4.2 射频场景 194
第10章 仿真实现 197
10.0 符号表 197
10.1 引言 198
10.2 计算机的选择 199
10.2.1 传统硬件 201
10.2.2 现代硬件 202
10.2.3 仿真计算机设备示例 203
10.2.4 次要考虑 204
10.3 计算机语言的选择 205
10.3.1 传统语言 205
10.3.2 现代语言 207
10.4 仿真解算技术 210
10.4.1 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211
10.4.2 传递函数的数字解法 221
10.4.3 半实物仿真应考虑的问题 228
第11章 校核与验证 233
11.1 引言 233
11.2 校核 234
11.3 验证 234
11.3.1 可信度层次 235
11.3.2 测试结果对比 235
11.3.3 场景确认 238
11.4 确认 238
11.5 方法选择 238
第12章 仿真集成 240
12.0 符号表 240
12.1 引言 245
12.2 仿真实例 245
12.2.1 场景 245
12.2.2 目标 245
12.2.3 程序结构 246
12.2.4 仿真设计 246
12.2.5 输入数据 247
12.2.6 初始化 250
12.2.7 火控 251
12.2.8 大气 252
12.2.9 相当位置和速度 253
12.2.10 测试接近速度 253
12.2.11 导引头 254
12.2.12 制导与控制 255
12.2.13 气动力 258
12.2.14 推进 262
12.2.15 重力 262
12.2.16 运动方程 263
12.2.17 更新 266
12.2.18 子程序 268
12.2.19 结果 271
参考文献 282
轨道上的回响:星辰大海的追寻者 当夜幕低垂,点点星光如碎钻般镶嵌在深邃的宇宙画布上,总有一些目光,穿透繁华的都市灯火,仰望着那无垠的黑暗,追寻着未知的奥秘。这不是一个关于武器制造的宏大叙事,也不是一本充斥着冰冷技术参数的工具手册。它是一个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人类对极限探索的渴望的故事。 想象一下,在那片寂静的星空中,我们派遣的信使,它们肩负着探测遥远行星大气成分的使命,或是传递着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它们孤独地航行,穿越行星间的引力漩涡,抵御着来自太阳风的侵袭,在万籁俱寂的太空中,它们是人类好奇心的延伸,是智慧的火种。 这本书,将带您走进这些“轨道上的回响”背后的故事。它描绘的不是战争机器的轰鸣,而是智慧生命对宇宙深邃之处的渴望。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曾经划破天际、奔向星辰大海的伟大梦想,那些在无数个深夜里,科学家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工程师们手中不眠不休的键盘敲击声。 它讲述的是那些勇敢的先驱者,他们如何以惊人的毅力,将人类的足迹从地球引力井中挣脱。您会了解到,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远离地球的探测器表面时,那背后凝聚了多少个日夜的计算与推演,多少次失败后的重新站起。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将遥远目标化为触手可及的努力,是那些将理论构想变成现实的奇迹。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漫长的星际旅程中,每一个细微的计算,每一次精准的调整,都可能关乎任务的成败。您将体会到,当探测器以超越人类想象的速度,在茫茫宇宙中穿梭时,它的姿态、它的轨道、它对环境的每一次感知,都经过了最严谨的模拟与验证。这种严谨,并非为了制造破坏,而是为了实现最纯粹的探索与发现。 我们会跟随那些无畏的探索者,去想象他们如何克服真空、辐射、以及不可预知的太空环境带来的挑战。那些精密的传感器,如何捕捉到遥远星系的微弱光芒,并将信息传递回地球。那些强大的推进系统,如何以最经济高效的方式,引导探测器完成预定的轨迹。这是一种力量的展现,但这种力量,是为了将人类的智慧与好奇心,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您可以将本书视为一部关于“精密航行”的史诗。它无关杀戮,只有追逐。它无关毁灭,只有创造。我们将一同探索,如何让一个精巧的设计,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其最优化的性能。这种优化,体现在每一个角度的计算,每一次能量的分配,每一个微小部件的韧性。 在这里,您不会找到关于攻击角度或弹道轨迹的讨论。相反,您会了解到,当一个探测器需要精准地进入一颗遥远行星的轨道时,它需要经历怎样的“导航艺术”。这门艺术,建立在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的周密预测之上。每一个推力指令,每一个姿态调整,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本书也描绘了那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那些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夜晚,科学家们在屏幕前演算着复杂的公式;那些堆满图纸的办公室,工程师们勾勒着每一个精密的组件;那些严谨的测试环节,每一次都带着对未知结果的期待与忐忑。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那些承载着人类梦想的“信使”,能够安全、准确地抵达它们的目的地。 这是一部关于“智慧的轨迹”的书。它记录了人类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模型,转化为能够在浩瀚宇宙中运行的物理实体。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让一个物体,在经历了数百万公里的旅程后,依然能够按照我们最精密的计划,完成它的使命。这种轨迹,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与运用。 您将了解到,那些在遥远深空中闪烁的“星辰”,背后蕴含着怎样令人惊叹的科学与工程智慧。它们是人类探索精神的象征,是勇气与智慧的载体。它们在寂静的宇宙中划过的弧线,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了解;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发现。 这本书,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是对科学求索的致敬,是对那颗永不满足的好奇之心的礼赞。它将带您一同仰望星空,感受那份来自宇宙深处的召唤,并理解,在那片黑暗中,我们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将人类的足迹,印刻在永恒的星辰大海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是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神作。我一直对“弹道设计”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但从未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作者在本书中,将弹道设计的过程,描绘得如同绘制一幅精密的宇宙地图。我着迷于“飞行包线”的设计理念,它不仅仅是规定导弹应该飞多远,而是要在这个包线内部,兼顾速度、高度、过载等各种关键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作战效能。书中对“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和“高超音速”不同飞行状态下,导弹气动特性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导弹的飞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改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弹道优化”的探讨,他介绍了一系列数学优化算法,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设计出最优的弹道,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命中概率和生存能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弹道计算”的各个环节,从初始发射到末端机动,每一步的计算都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误差,都可能导致最终的失之千里。书中的仿真案例,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弹道设计方案,是如何影响导弹的飞行性能的。我开始意识到,一枚导弹的设计,不仅仅是制造过程,更是一个精密的数学和物理学计算过程。这本书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创造,更是对各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的探索。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工程、物理以及任何与“优化”相关的领域感兴趣的朋友阅读此书。

评分

《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轨迹”与“控制”的史诗。作者在描述导弹的制导系统时,简直是把复杂的技术问题讲得如诗如画。我最着迷的部分是关于“最优控制理论”在导弹制导中的应用。我原以为这会是一堆枯燥的数学公式,但作者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将抽象的控制理论与导弹的实际飞行场景相结合。他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不断地计算和预测,来实时调整导弹的飞行方向,使其始终保持在预设的轨道上,最终精准地抵达目标。书中的“弹道预测模型”部分,让我对“预判”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预测,更是一种基于海量数据和复杂算法的精准推演。我被作者描述的“反馈控制回路”所深深吸引,这种循环往复的调整过程,使得导弹仿佛拥有了生命,能够自主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鲁棒性设计”的理念,这意味着导弹的制导系统即使在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比如传感器误差、外部干扰等情况下,也能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这种强大的容错能力,让我对现代军事科技的精密程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穿插的各种图表和流程图,对我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构建一些简单的仿真模型,虽然与书中相差甚远,但这个过程让我对作者的严谨和专业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如何将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转化为现实,它不仅仅是关于导弹,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驾驭复杂系统。

评分

《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是一场关于“精准打击”的深度探索。作者在讲解“环境因素仿真”的部分,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静态的环境,也会对导弹的飞行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之前一直觉得,导弹飞行就是一个在真空中的直线运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空气密度、温度、湿度,甚至是地球磁场,都会对导弹的飞行轨迹产生细微但重要的影响。作者详细介绍了“大气模型”是如何被建立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用来预测不同高度下的空气参数的。我尤其着迷于“风力仿真”的部分,它解释了不同风向和风速,如何干扰导弹的飞行,并需要通过制导系统进行补偿。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地球曲率”和“重力场”对长距离弹道的影响,它们是如何使得导弹的飞行不再是简单的平面运动。书中的“电磁干扰仿真”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展示了敌方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干扰导弹的通信和导航系统,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抗干扰技术来应对。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气象预报模型”在导弹发射窗口选择中的作用,它确保了导弹能够在最佳的天气条件下发射,以获得最好的飞行性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枚导弹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先进技术,更在于其对复杂外部环境的精准感知和适应能力。我开始对“气象学”和“环境工程”这两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去了解更多关于天气变化和环境适应性的知识。

评分

当我翻开《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时,我被它深邃的内涵和严谨的逻辑所震撼。作者以一种近乎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导弹在无垠空间中自由翱翔的物理画卷。书中对“气动弹性效应”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讲解。我从未想过,一个如此坚硬的物体,在高速飞行过程中,会因为空气的压力而发生形变,并且这种形变又会反过来影响它的飞行姿态。作者通过大量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数据,将这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关于“颤振”和“气动载荷”的章节,每一步推导都力求严谨,每一步公式都蕴含着深刻的物理意义。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理论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论在实际导弹设计中的应用。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计算机仿真来预测和评估这些气动弹性效应,以及如何在设计阶段就采取措施,规避潜在的风险。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导弹飞行的原理,更是在学习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导弹型号,从其设计初衷到最终的飞行表现,进行了一一解读,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强大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常常会将复杂问题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易于理解的部分,然后逐个击破,这种方法论对于解决任何复杂问题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其书名本身,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大门,让我对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作者在描述“空气动力学建模”的部分,将那些抽象的物理定律,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之前总觉得,空气动力学是一个非常高冷的学科,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理论,但作者却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空气的流动、压强分布、升力与阻力的产生,解释得清晰透彻。我特别喜欢他关于“边界层”的讲解,就像是空气在物体表面形成的一层“亲密的伙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对物体的飞行轨迹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的“湍流模型”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看似平稳的空气流动,内部竟然如此复杂和混乱。作者通过模拟各种不同的湍流模型,来展示它们对导弹飞行性能的影响,比如如何增加阻力,如何改变升力。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数值模拟方法”的知识,比如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它们是如何被用来解决复杂的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值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导弹飞行,背后也蕴含着如此精密的科学计算和物理建模。我开始对“流体力学”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去阅读更多相关的书籍。感谢作者,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也让我对工程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把我带入了导弹的奇妙世界!我本来对这类技术性书籍抱着观望的态度,但《导弹飞行仿真》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从最基础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开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导弹在不同大气层中的运动轨迹是如何被模拟出来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弹道修正”部分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把导弹比作一个想要精准击中目标的运动员,而空气阻力、风力等外部因素就像是干扰投掷的关键点。他详细解释了如何在飞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姿态,以抵消这些干扰,保证最终的精度。书中对于仿真软件的介绍也十分详尽,我看到了不同软件在处理复杂算例时的优缺点,甚至还学习到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仿真工具。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际操作,让我对整个导弹研发和测试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只不过里面的“飞船”是真实的导弹,而“星际旅行”则是穿越大气层的精确飞行。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导弹发射的画面,想象着它们在空中划过的轨迹,心中充满了对工程智慧的赞叹。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航天事业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觉得学习这些复杂的知识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情。即使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仿真世界时付出的心血和专业功底。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原理具象化,让我在理解上事半功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物理模型时,所采取的简化策略,既保证了仿真的准确性,又使得普通读者更容易理解。总而言之,《导弹飞行仿真》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科普读物,它让我对导弹这一充满科技感的武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工程学和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评分

读完《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身临其境的导弹飞行之旅。作者在讲解“弹载计算机”的部分,让我对“智能”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人类才能拥有智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冰冷的机器也可以通过复杂的算法和程序,来模拟出高度智能化的决策过程。作者详细介绍了弹载计算机在导弹飞行过程中的作用,从导航、制导到控制,它就像是导弹的大脑,负责处理海量的信息,并做出实时的决策。我被“目标识别与跟踪”的技术所深深吸引。书中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计算机是如何通过分析雷达信号、红外特征等信息,来精确锁定目标,并持续跟踪其运动轨迹的。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跟踪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它们是如何在噪声干扰下,保持对目标的稳定跟踪。然后,作者又深入探讨了“飞行控制律”的设计,它决定了导弹在受到外部干扰时,如何调整自身的姿态,以保持精确的飞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自主寻的”的描述,这种能力让导弹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独立地搜索并锁定目标,极大地提升了作战的灵活性和效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将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变为现实。我开始思考,在未来,弹载计算机还会带来怎样的惊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导弹,更是关于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它让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

《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人惊叹的图书之一。作者在讲解“发动机性能仿真”的部分,让我看到了“动力”是如何被精确控制和预测的。我一直觉得,发动机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装置,一旦启动,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推力是如何被精确计算和设计的。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比如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尤其着迷于“推力矢量控制”的技术,它允许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精确地调整喷射方向,从而实现对导弹姿态的精确控制。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燃烧室压力”、“喷管膨胀比”等概念,它们是如何影响发动机的推力和效率的。书中的“热力学模型”更是让我看到了,能量是如何在发动机内部转化和传递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最大程度地提高能量利用率。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瞬态性能仿真”的知识,它研究的是发动机在启动、关闭以及工况变化时的性能表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枚导弹的飞行,不仅仅是空气动力学和制导控制的问题,更是对发动机性能的精确掌控。我开始对“热力学”和“燃烧学”这两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去了解更多关于能源科学的知识。

评分

我很少会主动去阅读这类看起来“硬核”的书籍,但《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以其出人意料的叙事方式,彻底吸引了我。作者在讲解“惯性导航系统”的部分,让我对“自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有外部信号指引的物体才能精确导航,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即使在完全失去外部参照的情况下,导弹依然能够依靠自身的惯性传感器,精确地计算出自己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作者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比如把陀螺仪比作一个“保持方向的哨兵”,而加速度计则是一个“测量运动的尺子”。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比力”和“科里奥利力”这些概念,它们在导航计算中的作用。书中的“误差传播模型”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科学的严谨性。作者详细分析了每一种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小误差,以及这些误差是如何随着时间累积,最终影响导航精度的。然后,他介绍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比如“卡尔曼滤波”,来有效地抑制这些误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起来最简单的导航,背后也蕴含着极其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各种导航设备,比如手机里的GPS,它们的工作原理与书中介绍的惯性导航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真心感谢作者,用如此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如此高深的科学知识展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窥见现代科技的冰山一角。

评分

《导弹飞行仿真》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精确”的百科全书。作者在讲解“弹头设计与仿真”的部分,让我看到了“杀伤力”是如何被科学地计算和优化的。我之前一直觉得,弹头的设计就是一个简单的爆炸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弹头的杀伤机制,比如高爆弹、破片弹、钻地弹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我尤其着迷于“冲击波传播”的模拟,它解释了爆炸产生的能量是如何在空气中扩散,并对目标造成破坏的。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应力分析”和“材料力学”的知识,它们是如何被用来评估弹头在撞击过程中,承受的巨大载荷的。书中的“碎片效应仿真”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展示了弹头爆炸后产生的无数碎片,是如何在瞬间摧毁目标的。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穿透弹道设计”的知识,它研究的是弹头如何有效地穿透各种障碍物,以抵达内部目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枚导弹的威力,不仅仅在于其飞行速度,更在于其弹头的设计和杀伤能力。我开始对“材料科学”和“爆炸力学”这两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去了解更多关于武器工程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