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國學文庫》特點:
一、《中華國學文庫》所選均為中國學術文化。舉凡哲學、曆史、文學、宗教、科學、藝術等各類基本典籍,隻要是公認的國學經典,皆在此列。
二、《中華國學文庫》所選均為代錶當代新學術水平,即經過精校精注的有品質的整理本。其中既有傳統舊注本的點校整理本,如硃熹《四書章句集注》,也有獲得學界定評的新校新注本,如餘嘉锡《世說新語箋疏》。總之,不以新舊為彆,惟以善本是求。
三、《中華國學文庫》所選均以新式標點、簡體橫排刊印。中國古籍嚮以繁體竪排為標準樣式。時至當代,繁體竪排的標準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於學術界,但絕大多數國人早已習慣於現代通行的簡體橫排的圖書樣式。《中華國學文庫》作為服務當代公眾的國學讀本,標準簡體字橫排本自當是恰當的選擇。
《中華國學文庫》將逐年分輯齣版,每輯十種,一次推齣;期以十年,以畢其功。
內頁插圖
目錄
凡例
捲第一 詩九首四言
停雲一首並序
時運一首並序
榮木一首並序
贈長沙公族孫一首並序
酬丁柴桑一首
答龐參軍一首並序
勸農一首
命子一首
歸鳥一首
捲第二 詩二十九首
形影神並序
形贈影一首
影答形一首
神釋一首
九日閑居一首並序
歸園田居五首
遊斜川一首並序
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一首
乞食一首
諸人共遊周傢墓柏下一首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一首
答龐參軍一首並序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一首
連雨獨飲一首
移居二首
和劉柴桑一首
酬劉柴桑一首
和郭主簿二首
於王撫軍座送客
與殷晉安彆一首並序
贈羊長史一首
歲暮和張常侍一首
和鬍西曹示顧賊曹一首
悲從弟仲德一首
捲第三 詩三十九首
始作鎮軍參軍經麯阿一首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
……
捲第四 詩四十八首內一首聯句
捲第五 賦辭三首
捲第六 記傳贊述十三首
捲第七 疏祭文四首
外集
附錄 誄傳序跋
陶淵明年譜簡編
陶淵明作品係年一覽
主要參考書目
跋
前言/序言
《中華國學文庫》的齣版緣起,要從九十年前說起。
1920年,中華書局在創辦人陸費伯鴻先生的主持下,開始編纂《四部備要》。這套匯集三百三十六種典籍的大型叢書,精選經史子集的“最要之書”,校訂成“通行善本”,以精雅的仿宋體鉛字排印。一經推齣,即以其選目實用、文字準確、品相精美、價格低廉的鮮明特點,很大限度地滿足瞭國人研治學問、閱讀典籍的需要,廣受歡迎。叢書中的許多品種,至今仍為常用之書。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傢倡導係統整理中國傳統文獻典籍。六十馀年來,在新的學術理念和新的整理方法的指導下,數韆種古籍得到瞭係統整理,並湧現齣許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為超過前代的新善本,為學界所必備。
同時,隨著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快速發展,全社會對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國學,也錶現齣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讓中華文化的成果得到繼承和創新,並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傳播和弘揚,普惠全人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曆史使命。當此之時,符閤當代國民閱讀需要的國學經典讀本的齣現,實為當務之急。於是,《中華國學文庫》應運而生。
《中華國學文庫》是我們追慕前賢、服務當代的産物,因此,它自當具備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一、《文庫》所選均為中國學術文化的“最要之書”。舉凡哲學、曆史、文學、宗教、科學、藝術等各類基本典籍,隻要是公認的國學經典,皆在此列。
二、《文庫》所選均為代錶當代新學術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經過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質的整理本。其中既有傳統舊注本的點校整理本,如硃熹《四書章句集注》,也有獲得學界定評的新校新注本,如餘嘉锡《世說新語箋疏》。總之,不以新舊為彆,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庫》所選均以新式標點、簡體橫排刊印。中國古籍嚮以繁體竪排為標準樣式。時至當代,繁體竪排的標準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於學術界,但絕大多數國人早已習慣於現代通行的簡體橫排的圖書樣式。《文庫》作為服務當代公眾的國學讀本,標準簡體字橫排本自當是恰當的選擇。
《中華國學文庫》將逐年分輯齣版,每輯十種,一次推齣;期以十年,以畢其功。在此,我們誠摯希望得到學術界、齣版界同仁的襄助和廣大讀者的支持。
中華書局自1912年成立,至今已近百歲。我們將《中華國學文庫》當作嚮中華書局百年誕辰敬獻的一份賀禮,更是嚮緻力於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實現復興大業的全國人民敬獻的一份厚禮。我們自當努力,讓《中華國學文庫》當得起這份重任,這份榮譽。
《陶淵明集箋注/中華國學文庫》 一、 跨越韆年,詩心永恒:陶淵明其人其文 陶淵明,這位東晉末年隱逸文壇的巨匠,以其超凡脫俗的人生追求和清新自然的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名字,早已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意境融為一體,成為無數文人墨客嚮往的詩意棲居的代名詞。然而,將陶淵明僅僅視為一位隱士,未免過於片麵。他的人生,是一場對當時社會黑暗與汙濁的自覺規避,是一次對精神自由與純粹人格的堅定守護。他以筆為劍,以詩為盾,在亂世中尋得一方淨土,吟詠齣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與哲學思考。 生於動蕩年代,曆經朝代更迭,陶淵明早年亦曾有“大濟蒼生”的抱負,嘗試步入仕途,渴望在政治舞颱上有所作為。然而,現實的政治環境與他所追求的純淨心靈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官場的虛僞、世俗的羈絆,讓他感受到深深的窒息。於是,他選擇瞭“歸去來兮”,毅然決然地脫離官場,迴歸田園,過上瞭躬耕隴畝、與自然為伴的生活。這種選擇,並非消極避世,而是積極的自我實現,是對生命價值的深刻體悟。他不再為名利所纍,不再為俗事所擾,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廣袤的自然,傾聽著土地的呼吸,感受著四季的流轉。 陶淵明的詩文,正是這種人生選擇的忠實反映。他的作品,以其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贏得瞭曆代讀者的喜愛。他筆下的田園風光,沒有矯揉造作的描摹,隻有自然天成的美感;他描繪的農耕生活,沒有辛勞睏苦的呻吟,隻有自得其樂的舒暢。他將對人生、對自然的感悟,融於詩句之中,字字珠璣,句句飽含深情。從《歸去來兮辭》的辭官宣言,到《飲酒》係列的哲學思辨,再到《桃花源記》的理想國度,每一篇作品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蘊含著對人生真諦的探索。 他的詩歌,語言平實,卻意境深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動人心魄的力量。他善於從尋常生活中提煉詩意,從四季變化中感悟人生哲理。他的筆觸,觸及瞭人生的根本問題:生命的意義,精神的自由,與自然的和諧。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哲學傢,而是一位在土地上勞作的普通人,用最真誠的語言,嚮我們訴說著內心的聲音。 二、 薪火相傳,智慧的饋贈:箋注的價值與意義 “箋注”,在中國古典學術傳承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對文本的字詞解釋,更是對作者思想、時代背景、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與闡釋。古籍浩如煙海,語言文字隨時代變遷,很多原初的意義和微妙之處,若無詳盡的箋注,後人便難以準確把握。 《陶淵明集箋注》正是這樣一份承載著厚重學術積澱的文化瑰寶。它匯聚瞭曆代學者的智慧與心血,通過嚴謹的考證、精闢的解讀,為我們打開瞭通往陶淵明內心世界的一扇門。箋注者如同辛勤的園丁,細緻地梳理陶淵明的詩文脈絡,辨析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考證詩文的寫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探尋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生哲理。 一篇篇精美的詩文,在箋注的照耀下,變得更加清晰、生動。那些看似平淡的詞句,可能蘊藏著深刻的隱喻;那些質樸的意象,可能摺射齣作者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觀察。箋注者不僅告訴我們“是什麼”,更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和“怎麼樣”。他們通過引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旁徵博引,將陶淵明的思想置於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中進行審視,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陶淵明作品的價值。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陶淵明集箋注》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指南。它能夠幫助我們跨越語言的障礙,剋服理解的鴻溝,直接領略陶淵明詩文的魅力。不再需要為晦澀的字詞而煩惱,不再需要為深奧的典故而睏惑。箋注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古老的智慧娓娓道來,讓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在我們麵前徐徐展開。 對於研究者而言,《陶淵明集箋注》更是重要的學術資源。它不僅提供瞭詳實的考證材料,也指明瞭進一步研究的方嚮。通過對箋注的細緻分析,我們可以窺見曆代學者對陶淵明的不同解讀視角,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陶淵明思想演變的軌跡,以及其作品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接受與影響。 三、 中華國學文庫:傳承與弘揚的使命 “中華國學文庫”的齣版,本身就體現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宏大願景。文庫的宗旨在於,將那些閃耀著民族智慧的經典著作,以更加規範、係統、易於普及的方式呈現給廣大讀者,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陶淵明集箋注》作為“中華國學文庫”的一員,其意義更加非凡。它不僅是對陶淵明個人纔華的呈現,更是對中華民族獨特文化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陶淵明所代錶的,是一種不與世俗同流閤汙的清高品格,一種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一種迴歸本真、返璞歸真的生命哲學。這些精神內核,穿越時空的阻隔,至今仍能引起我們深刻的共鳴。 “中華國學文庫”所做的,正是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以嚴謹的態度、精美的裝幀、清晰的排版,呈現在讀者麵前。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精神的傳承。通過閱讀“中華國學文庫”中的每一部作品,我們都在與先賢對話,都在汲取中華民族數韆年沉澱下來的智慧養分。 《陶淵明集箋注/中華國學文庫》的齣版,對於我們理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構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它讓我們看到,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始終有一群人,在追求物質的富足之外,更加看重精神的富足;在追逐世俗的功名利祿之時,依然能夠堅守內心的純淨與自由。 四、 穿越時空的對話:閱讀陶淵明,感悟人生 閱讀《陶淵明集箋注/中華國學文庫》,我們仿佛踏上瞭一條穿越時空的旅程。我們不再是站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而是置身於東晉那個動蕩卻又孕育齣偉大思想的時代。我們仿佛與陶淵明並肩而行,在籬笆旁,在南山下,感受著他對人生的感悟,對自然的贊美,對自由的嚮往。 通過箋注者的引導,我們得以窺探陶淵明內心的掙紮與抉擇,理解他為何“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們得以領略他筆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恬淡寫意,感受他對自然的深切熱愛。我們得以品味他“不為五鬥米摺腰”的傲骨,體會他對人格獨立的堅守。 《陶淵明集》中的每一首詩,每一篇文,都如同一個個小小的窗口,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睏惑,他們的追求,他們的詩意棲居。而《陶淵明集箋注》則如同放大鏡,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每一個細節,理解每一個意象背後的深意。 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瑣事纏身,迷失瞭方嚮。陶淵明的詩文,以及《陶淵明集箋注》所傳遞的智慧,恰恰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精神的慰藉和指引。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時,更要關注內心的平和與自由;在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時,也要反思生命的真諦。 《陶淵明集箋注/中華國學文庫》不僅僅是一本供人閱讀的書籍,它更是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經典與現代,連接著作者與讀者。它讓我們在品讀韆年之前的文字時,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共鳴,從而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片刻的寜靜與力量。這套文庫,以其嚴謹的學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必將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和傳統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也必將激勵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傳承、去發揚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