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6
近世古琴逸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碣石調`幽蘭》迴歸中土到二十世紀末的兩個甲子之間,中國的古琴藝術在時代大潮中,也麵臨著韆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也是與當代古琴界血脈相連、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曆史階段。本書講述的就是這一百二十年間琴壇的軼聞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餘位,不僅包含瞭九十多篇掌故,還選配瞭近八十張圖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麵世的珍品。通過這些文字和圖像,既重溫曆史,也開闊眼界和心靈。書中多是有趣的故事,並不涉及專門的學問,但又與專門的學問多少有點關係。對讀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嘗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嚴曉星,1975年生,江蘇南通人,媒體人、學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話》、《梅庵琴人傳》、《金庸識小錄》、《七弦古意:古琴曆史與文獻叢考》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等,並主編《掌故》 雜誌。
序
上編
《碣石調`幽蘭》迴歸中土
葉詩夢避山洪得佳琴
李提摩太藏有益王琴
張春圃不羨齷齪富貴
譚嗣同琴事
竹禪不敢見韋陀
黃勉之削發學琴
瀋心工賣琴尋琴
劉世珩強買大忽雷、“鳴玉”琴
“綠綺颱”奇緣
王燕卿濛冤《關山月》
周作人聽琴
王燕卿晨風廬奪魁
史量纔愛妻及琴
馬一浮鼓琴先解樂意
張味真留意聽琴者神色
楊時百應對蕭友梅
楊時百被譏“狗撓門”
顧悼鞦錯失琴友
李伯仁受琴卻劍
虞和欽撫琴掩護撤軍
王叔岷棄師不學
汪惕予負氣剖唐琴
吳景略書肆訪琴友
中國和西方最早齣版的古琴音樂唱片
鄭覲文釋琴麯無闆拍
鄭覲文倒賣琴材
葉詩夢“第一快事”
“浦東三傑”彭、查、張
瀋有鼎著裝中錶西裏
張子謙書聯自警
郭同甫失琴
高羅佩暗測節拍
潘張玉良為嚴天池繪像
範子文一月學完《梅庵琴譜》
孫紹陶義不齣戶
“孤島”弦歌《滿江紅》
“救國要緊”
彭祉卿
蘋二爺奇遇“紀侯鍾”
劉少椿迷琴敗傢
管平湖捨命護“清英”
“三個月不要再彈琴”
裴鐵俠“引鳳”
伍洛書裝病不彈琴
“案若有知,亦當有奇遇之感”
吳兆基琴麯解意
戲麯大傢與琴
“要擴大音量呢,也可以,就不是古琴瞭”
裴鐵俠“憶嚮英倫問子期”
民國間的五位西方琴人
“漱玉”破琴成完璧
查阜西贈琴謝師
招學庵慷慨贈古玩
王世襄慧眼識國寶
“彈琴打擂颱”
“中研院”好琴兩院士
下編
裴鐵俠、“雙雷”人琴俱亡
王生香賣履
查阜西覓琴弦原料
詹激鞦反對白話文
查阜西提攜亡友弟子
管平湖修琴“整舊如舊”
張蓮舫絕技贋作古琴
張蓮舫修琴不知音
商承祚指琴為瑟
陳毅好琴
蟈蟈聲似琴音
周恩來聽琴問焚香
“猿嘯青蘿”授受記
李泠鞦投書圓琴夢
蓋叫天導演“劍膽琴心”
管平湖妙喻打譜
“一天鞦”不祥
“古琴非明代以上不能彈”
溥雪齋是畫中人
琴譜為“反革命密電碼”
容天圻追聽《玉樓春曉》
汪孟舒不修“春雷”
學《流水》,跌斷腿
“音樂在人不在琴”
吳宗漢買弦助弟子
張子謙牛棚唱弦
吳景略“嘴上點香”
吳景略尊重弟子
吳景略以太極拳說琴理
“這是比利時樂器嗎?”
查阜西抄詩寄懷
周文中推薦《流水》上太空
張育瑾首倡電腦打譜
謝孝蘋五十載終見劉琴子
謝孝蘋半聾奏《梅花》
成公亮撫琴送知音
采摭文獻目錄
正文人名索引
跋
周作人聽琴
周作人自稱不懂音樂,所以寫《國樂的經驗》,其實就是“聽不懂的經驗”。他寫道:
“第一迴在民國七八年,北大開瞭一個古琴演奏會,蔡孑民主席,鄭重介紹古琴專傢、山東王露先生,地點是三院大禮堂,實際隻是一所大房子,可以算是風雨操場,也可以當飯廳的。排坐在闆凳上的人看見王露先生走上來,開始彈奏,場內鴉雀無聲,大傢都拉長瞭耳朵聽著,卻聽不到什麼聲響,隻遠遠的望見他的手上下移動著,好像是在打著算盤。
“第二迴是民國十八九年,我同瞭女兒到女子文理學院去看秘書鄭穎孫先生,他也是古琴專傢,承他的好意特彆為我們彈瞭一麯。在他辦公室內,隻有主客三人,琴聲是聽得清瞭,隻是丁一聲東一聲的,不敢說不好,也總不知道它是怎麼好。大概彈的人彈給外行聽也已弄慣瞭,似乎並不怎麼樣,在我卻不僅心裏很是抱歉,也有點慚愧,因為不懂古琴總是不大名譽的。”據《蔡元培年譜長編》,周作人的頭迴聽琴經驗發生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八日。年譜裏摘錄瞭蔡元培的發言,果然是相當“鄭重”的。隻是當時沒有閤適的擴音設備,在那麼空曠的禮堂裏奏琴,效果可想而知。說王露奏琴如“打著算盤”,聯想還真傳神。這大約是現場眾多聽琴者留下的唯一的感想記錄吧。
至於第二迴聽琴的經驗,周作人還在另一處說起過。那是他寫《魯迅的故傢》時,發揮魯迅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句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單獨時名為叫,在雌雄相對,低聲吟唱的時候則雲彈琴,老百姓雖然不知道司馬相如琴心的故事,但起這名字卻極是巧妙,我也曾聽過古琴專傢的彈奏,比起來也似乎未必能勝得過。”這篇文字寫於一九五一年七月,鄭穎孫死瞭差不多一年罷,若他地下有知,故友覺得古琴之聲尚不如蟋蟀嗚叫,不知道會不會還“似乎並不怎麼樣”呢?
這篇短文通篇老實的外行話,但能外行得討人喜歡,又何況拿手的話題呢。這就是周作人的妙處。
……
序/成公亮
近日嚴曉星先生寄來《近世古琴逸話》書稿一疊,略微翻閱幾篇,就被書中一則則小故事所吸引,或發笑,或感慨,或沉思……雖都篇幅短小,卻從側麵襯映齣前輩琴人的風貌、藝術品味以至氣節。從黃勉之、葉詩夢、楊時百、王燕卿到查阜西、管平湖、吳景略、張子謙……這些當代彈琴人熟悉的名字和故事,我們多少知道一些,可書稿中卻收集到許多我們並不知道的趣聞逸事,豐富多彩,大開眼界,特彆是譚嗣同、梅蘭芳這些人亦與古琴有關,就更讓人充滿著好奇和期待瞭。
記得五十多年前,我將要從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古琴專業畢業,張子謙老師對我說:“你還學不學古琴?還學古琴的話,你不要跟我學瞭,我最大的麯子都教你瞭,你到北京去跟吳景略先生學吧。”那時我熱衷於理論作麯,到大學就改專業瞭。“文革”和“文革”之後的漫長歲月,我雖在北京、濟南等地工作,卻總還有機會去上海,去上海就住在他傢裏,便有瞭和老師長談的機會,又看見他那瘦小身軀和那雙奇特的大手,聽他無所顧忌的談話,感知他那寬博的知識和胸襟。他和他的琴友們生活在那復雜混亂的社會,卻真誠地麵對周圍的人和自己的內心,對古琴有著真心的愛和社會曆史的責任感。那時,古琴是沾不上功利的,愛琴的人的心是單純和清潔的,人與琴是一體的……琴壇前輩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古琴的音樂。
歲月的書翻過一頁又一頁,我這一代彈琴人已經步入老年,書稿裏的前輩幾乎都已不在人世,他們的人格胸懷,他們的一件件往事,卻常常在我們的腦海中曆曆而過……
古人彈琴至近代人彈琴,他們的彈琴目的、審美已經有所不同。而近代人彈琴與當代人彈琴,其彈琴目的、審美取嚮差距就更大瞭,這是藝術史上不可避免的規律,卻也是今人在彈琴這一藝術活動中必須慎重對待和思考的事情。變化是必然的,沒有人能百分之百保持“原汁原味”的藝術和藝術活動的目的;而差距過大,必然丟失傳統藝術中原初的精神、基本的內在的質地和德性。在當今可謂“熱火朝天”的古琴潮中,顯現的名利追求和種種商業化政治化怪現象,種種庸俗不堪的“醜聞”,並非“趣聞逸事”,這時,我們重溫一下傳統的,或者是接近傳統精神的“琴事”,不無益處。
嚴曉星先生近琴卻並不彈琴,這就使得他有相對客觀的觀察力;他年輕卻有著一定的國學功底,這又使得他在寫作的方法、角度和觀念上比隻接受現代教育的年輕人條件優越。查閱收集資料既是他寫作的基礎,也是他的興趣,他東奔西走,樂於此道,一旦見有疑問或者綫索斷開,他一定另闢通路繼續尋找,不得結果不罷休。這樣,下筆時就遊刃有餘瞭。他勤於思考,勤於動筆,這幾年,大量的近現代琴史文稿就是他辛勤勞作的成果。他以嚴謹的態度、通俗的筆法寫《近世古琴逸話》,同時又收集到許多珍貴的圖片資料,使得這些掌故小品既是愛琴者的談資,也為今日的琴人提供瞭近現代琴史研究的諸多綫索。對許多想瞭解古琴曆史與文化的讀者來說,不妨將這本圖文並茂的小書作為一個試探的窗口;而對於彈琴和學琴的人來說,撫琴之餘,翻閱幾頁《近世古琴逸話》,悠然神會,不亦樂乎?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三日於南京藝術學院寓所
學古琴前,先瞭解一下!
評分書裝幀古色古香,隻是書開本小瞭點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還沒看,接下來一個月準備好好讀一讀。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還沒看,接下來一個月準備好好讀一讀。
評分前輩們雖然已經遠去,但為人處世的精神卻長在人間。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近世古琴逸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