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網絡工程師教程(第5版)依據2018年審定通過的網絡工程師考試大綱大綱編寫,涵蓋網絡工程師(中級)崗位所要求的主要知識及應用技術。
通過網絡工程師考試的考生可以獲得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本考試為中級資格認證。
內容簡介
本書是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用書。作者在前4版的基礎上,根據網絡工程師新版大綱的要求,針對考試的重點內容做瞭較大篇幅的修訂,書中主要內容包括數據通信、廣域通信網、局域網、城域網、因特網、網絡安全、網絡操作係統與應用服務器配置、組網技術、網絡管理、網絡規劃和設計。
本書是參加本考試的必備教材,也可作為網絡工程從業人員學習網絡技術的教材或日常工作的參考用書。
目錄
目錄
第1章計算機網絡概論1
1.1計算機網絡的形成和發展1
1.2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和應用3
1.2.1計算機網絡的分類3
1.2.2計算機網絡的應用6
1.3我國互聯網的發展7
1.4計算機網絡體係結構9
1.4.1計算機網絡的功能特性9
1.4.2開放係統互連參考模型的
基本概念11
1.5幾種商用網絡的體係結構18
1.5.1SNA18
1.5.2X.2520
1.5.3NovellNetWare21
1.6OSI協議集22
第2章數據通信基礎27
2.1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27
2.2信道特性28
2.2.1信道帶寬28
2.2.2誤碼率30
2.2.3信道延遲30
2.3傳輸介質30
2.3.1雙絞綫30
2.3.2同軸電纜31
2.3.3光纜33
2.3.4無綫信道34
2.4數據編碼35
2.5數字調製技術38
2.6脈衝編碼調製40
2.6.1取樣40
2.6.2量化41
2.6.3編碼41
2.7通信方式和交換方式41
2.7.1數據通信方式41
2.7.2交換方式43
2.8多路復用技術46
2.8.1頻分多路復用46
2.8.2時分多路復用47
2.8.3波分多路復用48
2.8.4數字傳輸係統48
2.8.5同步數字係列50
2.9差錯控製50
2.9.1檢錯碼51
2.9.2海明碼51
2.9.3循環冗餘校驗碼53
第3章廣域通信網56
3.1公共交換電話網56
3.1.1電話係統的結構56
3.1.2本地迴路57
3.1.3調製解調器61
3.2X.25公共數據網63
3.2.1流量控製和差錯控製64
3.2.2HDLC協議69
3.2.3X.25PLP協議75
3.3幀中繼網78
3.3.1幀中繼業務78
3.3.2幀中繼協議80
3.3.3幀中繼的應用82
3.4ISDN和ATM83
3.4.1綜閤業務數字網83
3.4.2ATM虛電路87
3.4.3ATM高層88
3.4.4ATM適配層89
3.4.5ATM通信管理90
第4章局域網與城域網93
4.1局域網技術概論93
4.1.1拓撲結構和傳輸介質93
4.1.2LAN/MAN的IEEE802標準98
4.2邏輯鏈路控製子層100
4.2.1LLC地址101
4.2.2LLC服務101
4.2.3LLC協議102
4.3IEEE802.3標準103
4.3.1CSMA/CD協議103
4.3.2CSMA/CD協議的性能分析108
4.3.3MAC和PHY規範109
4.3.4交換式以太網114
4.3.5高速以太網115
4.3.6虛擬局域網118
4.4局域網互連120
4.4.1網橋協議的體係結構120
4.4.2生成樹網橋123
4.4.3源路由網橋129
4.5城域網131
4.5.1城域以太網132
4.5.2彈性分組環135
第5章無綫通信網139
5.1移動通信139
5.1.1蜂窩通信係統139
5.1.2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140
5.1.3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142
5.2無綫局域網143
5.2.1WLAN的基本概念143
5.2.2WLAN通信技術145
5.2.3IEEE802.11體係結構150
5.2.4移動AdHoc網絡156
5.2.5IEEE802.11的新進展165
5.3無綫個人網169
5.3.1藍牙技術170
5.3.2ZigBee技術175
5.4無綫城域網181
5.4.1關鍵技術181
5.4.2MAC子層182
5.4.3嚮4G邁進183
第6章網絡互連與互聯網186
6.1網絡互連設備186
6.1.1中繼器186
6.1.2網橋187
6.1.3路由器188
6.1.4網關189
6.2廣域網互連190
6.2.1OSI網絡層內部結構191
6.2.2麵嚮連接的網際互連192
6.2.3無連接的網際互連194
6.3IP協議197
6.3.1IP地址198
6.3.2IP協議的操作200
6.3.3IP協議數據單元202
6.4ICMP協議203
6.5TCP和UDP協議204
6.5.1TCP服務205
6.5.2TCP協議205
6.5.3TCP擁塞控製208
6.5.4UDP協議211
6.6域名和地址211
6.6.1域名係統213
6.6.2地址分解協議214
6.7網關協議218
6.7.1自治係統218
6.7.2外部網關協議218
6.7.3內部網關協議220
6.7.4核心網關協議228
6.8路由器技術229
6.8.1NAT技術230
6.8.2CIDR技術232
6.8.3第三層交換技術234
6.9IP組播技術236
6.9.1組播模型概述236
6.9.2組播地址237
6.9.3因特網組管理協議238
6.9.4組播路由協議242
6.10IPQoS技術247
6.10.1集成服務248
6.10.2區分服務250
6.10.3流量工程252
6.11Internet應用254
6.11.1遠程登錄協議255
6.11.2文件傳輸協議256
6.11.3簡單郵件傳輸協議257
6.11.4超文本傳輸協議258
6.11.5P2P應用261
第7章下一代互聯網265
7.1IPv6265
7.1.1IPv6分組格式266
7.1.2IPv6地址270
7.1.3IPv6路由協議275
7.1.4IPv6對IPv4的改進277
7.2移動IP278
7.2.1移動IP的通信過程278
7.2.2移動IPv6280
7.3從IPv4嚮IPv6的過渡284
7.3.1隧道技術285
7.3.2協議翻譯技術292
7.3.3雙協議棧技術296
7.4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298
7.4.1IP地址的分配299
7.4.2我國的下一代互聯網研究301
第8章網絡安全304
8.1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304
8.1.1網絡安全威脅的類型304
8.1.2網絡安全漏洞305
8.1.3網絡攻擊305
8.1.4安全措施的目標306
8.1.5基本安全技術306
8.2信息加密技術307
8.2.1數據加密原理307
8.2.2經典加密技術308
8.2.3現代加密技術308
8.3認證312
8.3.1基於共享密鑰的認證312
8.3.2Needham-Schroeder
認證協議313
8.3.3基於公鑰的認證314
8.4數字簽名314
8.4.1基於密鑰的數字簽名314
8.4.2基於公鑰的數字簽名315
8.5報文摘要315
8.5.1報文摘要算法316
8.5.2安全散列算法317
8.5.3散列式報文認證碼318
8.6數字證書319
8.6.1數字證書的概念319
8.6.2證書的獲取320
8.6.3證書的吊銷321
8.7密鑰管理321
8.7.1密鑰管理概述321
8.7.2密鑰管理體製322
8.8虛擬專用網325
8.8.1虛擬專用網的工作原理325
8.8.2第二層隧道協議327
8.8.3IPSec333
8.8.4安全套接層337
8.9應用層安全協議341
8.9.1S-HTTP341
8.9.2PGP341
8.9.3S/MIME343
8.9.4安全的電子交易344
8.9.5Kerberos345
8.10可信任係統346
8.11防火牆348
8.11.1防火牆的基本概念348
8.11.2防火牆的功能和拓撲結構349
8.12計算機病毒及防護353
8.12.1計算機病毒概述353
8.12.2計算機病毒防護355
8.13入侵檢測357
8.13.1入侵檢測係統概述357
8.13.2入侵檢測技術363
8.13.3入侵檢測技術的發展364
8.14入侵防禦係統364
8.14.1入侵防禦係統的概念364
8.14.2入侵防禦係統與入侵檢測
係統的區彆365
8.14.3IPS的優勢與局限性365
精彩書摘
第5章無綫通信網
無綫通信網包括麵嚮語音通信的移動電話係統以及麵嚮數據傳輸的無綫局域網和無綫廣域網。隨著無綫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正在由固定通信係統嚮移動通信係統發展,傳統的移動電話網也嚮語音和數據綜閤傳輸的移動通信網轉變,二者的融閤使得Internet變得無所不在,並且更加便捷和實用。本章概述移動電話網的發展曆程,並詳述無綫局域網和無綫城域網的體係結構和實用技術,最後展望瞭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的發展方嚮。
5.1移動通信
移動電話是最方便的個人通信工具。從第一代(1G)到第三代(3G)移動通信係統都是針對話音通信設計的,隻有未來的4G纔可能與Internet無縫地集成。但是在2G和3G時代,由於筆記本電腦的迅速普及,通過移動電話網訪問Internet已經成為許多用戶的選擇。
5.1.1蜂窩通信係統
197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開發瞭高級移動電話係統(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AMPS),這是第一個具有隨時隨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移動通信係統。AMPS采用模擬製式的頻分雙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FDD)技術,用一對頻率分彆提供上行和下行信道。AMPS采用蜂窩技術解決瞭公用移動通信係統所麵臨的大容量要求與頻譜資源限製的矛盾。到瞭1980年中期,歐洲和日本都建立瞭第一代蜂窩移動電話係統。
蜂窩網絡把一個地理區域劃分成若乾個稱為蜂窩的小區(Cell)。在模擬移動電話係統中,一個話音連接要占用一個單獨的頻率。如果把通信網絡覆蓋的地區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區,則在不同小區之間就可以實現頻率復用。在圖5-1中,一個基站覆蓋的小區用一個字母來代錶,在一個小區內可以用一組頻率提供一組用戶進行通話。相鄰小區不能使用相同的通信頻率,同一字母(例如A)代錶的小區可以使用同樣的通信頻率,使用同樣頻率的小區之間有兩個頻率不同的小區作為分隔。如果要增加通信頻率的復用程度,可以把小區劃分得更小。
當用戶移動到一個小區的邊沿時,電話信號的衰減程度提醒相鄰的基站進行切換(handoff)操作,正在通話的用戶就自動切換到另一個小區的頻段繼續通話。切換過程是通過移動電話交換局(MTSO)在相鄰的兩個基站之間進行的,不需要電話用戶的乾預。
圖5-1蜂窩通信係統的頻率復用
5.1.2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
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是數字蜂窩電話,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采用瞭不同的數字調製方式。我國最初采用歐洲電信的GSM(GlobalSystemforMobile)係統和美國高通公司的碼分多址(CDMA)係統。
1.全球移動通信係統GSM
GSM係統工作在900~1800MHz頻段,無綫接口采用TDMA技術,提供話音和數據業務。圖5-2所示為工作在900MHz頻段的GSM係統的頻帶利用情況。
圖5-2GSM的TDMA係統
圖5-2中的每一行錶示一個帶寬為200kHz單工信道,GSM係統有124對這樣的單工信道(上行鏈路890~915MHz,下行鏈路935~960MHz),每一個信道采用時分多路(TDMA)方式可支持8個用戶會話,在一個蜂窩小區中同時通話的用戶數為124×8=992。為同一用戶指定的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之間相差3個時槽,如圖中的陰影部分所示,這是因為終端設備不能同時發送和接收,需要留齣一定時間在上下行信道之間進行切換。
2.碼分多址技術
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的第二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係統工作在800MHz頻段,采用碼分多址(CDMA)技術提供話音和數據業務,因其頻率利用率高,所以同樣的頻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話音信道,而且通話質量和保密性也較好。
……
前言/序言
第5版前言
考慮到交換機與路由器設備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以及服務器操作係統的升級換代,本次修編對 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以及服務器操作係統及配置進行瞭替換。第1章由雷震甲、張凡編寫;第2章由吳小葵、楊俊卿編寫;第3章由嚴體華、劉偉編寫;第4章由張永剛、王亞平編寫;第5章由雷震甲編寫;第6章由高悅、劉強編寫;第7章由吳振強、武波編寫;第8章由高振江、王黎明編寫;第9章由張武軍、張誌欽編寫;第10章由景為、宋勝利編寫;第11章由謝誌誠、霍鞦艷編寫;第12章由曹燕龍、褚華編寫。
作者
2018年1月
網絡工程師教程(第5版)(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用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