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与古菌的多项分类研究

细菌与古菌的多项分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旭芬,方明旭 著
图书标签:
  • 细菌学
  • 古菌学
  • 分类学
  • 系统发育
  • 分子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16S rRNA
  • 多项分类
  • 系统学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078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0822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自然环境中新型细菌与古菌的分离、筛选、多相分类、命名与研究发表,包括5部分41个实验,既有微生物分离纯化、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生态特征等基础性研究,又涵盖了基因型特征、化学特征和系统进化分类等综合性研究内容。每个实验均详细说明了所需要的实验试剂、仪器设备和操作过程,介绍了实验原理、提示与注意事项,并展示了一些实验结果的照片。书后还附有中英文名词和缩写。

目录

导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菌种分离与培养
实验1.1 采样与保存
实验1.2 非培养样品的分析
实验1.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实验1.4 目标菌株的富集
实验1.5 目标菌株的分离纯化
实验1.6 目标菌株的筛选
实验1.7 厌氧菌的研究
实验1.8 厌氧培养箱的使用
实验1.9 疑似新种的确定
实验1.10 菌株保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表型分类特征
实验2.1 革兰氏染色
实验2.2 个体细胞特征
实验2.3 群体菌落特征
实验2.4 生长曲线
实验2.5 生长温度
实验2.6 生长pH
实验2.7 耐受渗透压
实验2.8 抗生素敏感性
实验2.9 无氧呼吸的电子受体
实验2.10 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因型分类特征
实验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3.2 核酸DNA检测
实验3.3 16S rRNA基因的TA克隆
实验3.4 质粒DNA的提取
实验3.5 16S rRNA基因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实验3.6 系统发育特征
实验3.7 G+C含量的测定
实验3.8 核酸DNA杂交
实验3.9 亲缘关系分析
实验3.10 芽孢基因的检测
实验3.11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化学分类特征
实验4.1 肽聚糖分析
实验4.2 呼吸醌分析
实验4.3 脂肪酸分析
实验4.4 极性脂分析
实验4.5 多胺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菌种命名与发表
实验5.1 系统分类与发育树
实验5.2 多相分类研究
实验5.3 菌种的命名
实验5.4 菌种的公共保藏
实验5.5 新菌种的发表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名词和缩写
远古生命的拓扑结构:基于新型化石证据的生命起源初探 作者: [在此处插入一位知名古生物学家或演化生物学家的名字,例如:赵文博] 出版社: [在此处插入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的名称,例如:科学出版社] ISBN: [在此处插入一个虚拟的、但看起来真实的ISBN号] 书籍规格: 精装,720页,插图丰富,附录包含高分辨率显微照片和地质年代图表。 --- 内容概要: 本书《远古生命的拓扑结构:基于新型化石证据的生命起源初探》并非专注于现代微生物分类学的细致划分,而是将目光投向地球生命史的第一个数十亿年,旨在通过对最新出土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微化石和生物化学印迹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重构生命起源阶段的生态结构和演化驱动力。全书核心在于挑战传统上线性或树状的生命演化模型,转而采用“拓扑结构”的概念,来描述早期生命系统在极端环境压力下,如何通过复杂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网络,实现自组织和初步的功能分化。 本书避开了对现存细菌和古菌属种的具体分类描述,转而聚焦于生命起源的物理化学环境与最早期的生命形态的宏观特征。 第一部分:太古宙地质背景与极端环境的拓扑重塑 第一章:生命起源的“压力容器”——早期地球化学环境的再评估 本章详细审视了冥古宙晚期至太古宙早期的地质记录,重点分析了深海热液喷口、碱性富含甲烷的冷泉系统(Cold Seeps)以及早期大陆岩石圈的氧化还原梯度。作者摒弃了对单一“生命摇篮”的偏执,提出生命可能在多个、互不连通但相互影响的微环境中同时或交替出现。本章将重点分析碳、硫、氮循环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如何受制于地幔脱气速率,而非生物活动。 第二章:微体化石的“非生物”特征解析:辨识生命信号的拓扑挑战 介绍近年来在西澳大利亚杰克逊群(Jack Hills)和格陵兰伊苏阿(Isua)地层中发现的、具有争议性的微结构。本书的核心方法论在于,如何从这些极度变质和变形的矿物-有机体复合体中,分离出非生物成因(Abiotic)的形貌与生物成因(Biotic)的拓扑规整性。重点讨论了碳同位素分馏与碳纳米管结构在早期生命形成中的关联性,并建立了一套新的、用于甄别“原始生命结构”与“热液沉淀物”的判别矩阵。 第三章:界面的物理化学:脂质双层膜的早期构建模型 探讨生命体(无论其是否为最终细菌或古菌的祖先)如何在水-油界面实现物质隔离。本章详细展示了脂肪酸和单脂(monoacylglycerol)在特定离子强度和温度梯度下,自发形成囊泡结构(Protocell)的动力学模拟结果。这里关注的不是膜蛋白的序列,而是膜的物理稳定性和渗透性阈值,这是决定任何细胞结构能否存续的根本物理约束。 第二部分:宏观生物结构的演化:从聚合体到系统 第四章:聚合体网络的自组织:信息存储的先驱结构 本章深入研究了在缺乏核酸酶和聚合酶的早期环境中,核苷酸前体或肽类如何通过物理吸附和催化作用,形成具有信息传递潜力的原始聚合物链。研究重点在于这些链在粘土矿物表面或矿物骨架上形成的二维或三维网络结构。内容侧重于“拓扑几何”——即分子链的缠绕密度、分支点数量,以及这些几何特征如何影响了后续的催化效率,而非讨论具体的RNA或DNA序列。 第五章:能量捕获的早期形态:梯度驱动的化学势能利用 生命活动的基础是能量的有效转化。本章分析了最早期的能量捕获机制,可能是一种基于质子梯度(Proton Motive Force, PMF)的原始化学能转换系统。通过对镍铁硫(NiFeS)簇在不同pH梯度下的电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作者构建了“非酶促梯度驱动”的能量转换模型。这个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纯物理化学过程,它与后来细胞色素链的复杂结构无关。 第六章:生命的“拓扑相变”:从分散系统到协同群落 本书提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生命不是从一个单一的祖细胞演化而来,而是在一个由多种化学驱动的、相互依赖的聚合体网络中,经历了一次“拓扑相变”。当网络中的某些节点(即特定的化学反应簇)达到了临界复杂性阈值后,它们开始能够有效地共享代谢产物和防御机制,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宏观尺度的功能单元。本章利用网络科学的数学工具,定义了这种相变发生的条件,即“系统冗余度”与“信息流带宽”的平衡点。 第三部分:超越二元对立:生命演化的早期网络模型 第七章:代谢耦合与资源的最小化网络 本章将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向功能网络。我们不再探讨“谁是谁的祖先”,而是探讨“哪个代谢环路是最容易自持的”。通过对几种假定的原始代谢环路(如还原性三羧酸循环的简化版本)进行模拟,计算出维持系统运转所需的最小底物输入和能量输出。目标是识别出那些拓扑上最稳健、对环境变化最不敏感的代谢通路,它们可能代表了早期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骨架”。 第八章:环境选择压力下的网络修剪与稳定化 在极端多变的环境中,非必要的或效率低下的化学连接会被迅速“剪除”。本章通过计算机模拟,展示了随着火山活动增强或海洋pH值波动,复杂的化学网络如何快速简化,只留下那些具有极高鲁棒性的核心反应路径。这种“网络修剪”过程,是驱动生命结构趋于简洁和高效的关键演化力量,它发生在细胞结构形成之前。 结语:远古生命的拓扑蓝图 总结本书的研究,我们认为早期生命并非是简单的、线性演化的产物,而是一个在特定物理化学约束下,通过自组织和拓扑优化形成的、高度耦合的化学系统网络。对这一网络的深入理解,为我们理解生命在地球上如何扎根,提供了超越现代分类学限制的全新视角。本书的目的是为未来的古生命研究提供一个基于物理化学和网络拓扑学的宏观框架,而非对现今微生物的细枝末节进行界定。 --- 读者对象: 演化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地球化学家、复杂系统理论研究者以及对生命起源具有浓厚兴趣的跨学科科研人员。本书对微生物分类学细节不作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细菌与古菌的多项分类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但我对科学前沿的动态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重塑我们对生命基本认知的内容。书名中的“多项分类研究”让我联想到,这绝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它很可能涉及了生物分类学研究中那些最复杂、最前沿的部分。我想象书中会详细阐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普及之后,传统的基于形态和生化特征的分类方法是如何被革新,以及DNA、RNA、蛋白质等分子标记在区分细菌和古菌类群中的核心地位。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解释,为何古菌独立于细菌而存在,它们之间在基因组、细胞膜脂、细胞壁等方面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如何被用来构建起它们各自独特的分类谱系。而且,“多项”这个词,也让我猜测书中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研究,而是会综合考虑不同角度的证据,比如它们在不同生态位中的功能、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这些是否也会被纳入分类的考量之中?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无疑将是一次思维的跳跃,它将带我深入了解那些构成生命基础的最基本单元,并思考生命演化的复杂性。

评分

对于《细菌与古菌的多项分类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为我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两个在地球生命史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生命王国。长期以来,我一直对微生物的世界充满敬畏,它们无处不在,却又极其神秘。《细菌与古菌的多项分类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直接点明了问题的核心——分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科学地、严谨地划分和命名这些微小生物的清晰脉络。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细菌和古菌的分类体系发生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比如,是否会解释为何过去一些被认为是细菌的物种,现在被重新归类到古菌领域,或者反之。我对书中所描述的“多项”研究尤其感兴趣,它暗示了分类并非仅仅依赖于一个单一的标准,而是需要整合多方面的信息。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例如,不同基因组特征、细胞代谢途径、甚至是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表现,这些因素是如何被用来构建起更加稳定、更具解释力的分类框架的。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对细菌和古菌的亲缘关系、演化历史以及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细菌与古菌的多项分类研究》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一直以来都对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着迷,尤其是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却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的微生物。书名中的“细菌与古菌”直接点出了研究对象,而“多项分类研究”则预示着它将是一个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我设想这本书不会停留在浅显的科普层面,而是会深入到生物分类学的核心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当前科学界是如何基于分子证据,例如16S rRNA基因测序,来界定和区分细菌与古菌的不同谱系。同时,我也希望了解,除了分子数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生态位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仍然被用来辅助或印证分类的结论。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案例,例如,那些曾经备受争议的类群,是如何通过多项研究最终确立其分类地位的?这种深入的案例分析,对于我理解生物分类学的严谨性和动态性将非常有帮助。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细菌和古菌这两个王国有一个更清晰、更科学的认知,并理解它们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细菌与古菌的多项分类研究》,光是看到这个书名,我就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形态各异的小生命。我一直对生命起源和演化中的微生物领域充满好奇,特别是细菌和古菌,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在很多极端环境中都能生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它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些微生物的分类学问题,这对于我这样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又渴望深入挖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细菌和古菌分类体系,包括它们是如何基于DNA序列、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和命名的。比如,对于一些曾经被划入同一类群,后来又根据新的证据被拆分的例子,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理解分类学是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此外,对于一些分类界限模糊、争议较大的类群,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也是我非常关注的。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那些塑造了地球生命历史的隐形巨匠。

评分

我对《细菌与古菌的多项分类研究》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生命最基本组成单位的探究欲望。细菌和古菌,这两个看似相似却又存在本质区别的微生物类群,一直是我心中科学的迷雾。书名中的“多项分类研究”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名录,而是一次对它们背后复杂演化和生命规律的深刻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工具的助力下,细菌和古菌的分类体系是如何被重塑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原始”或“简单”的生命形式,是如何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展现出它们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为何古菌在许多方面比细菌更接近真核生物,这种“近亲”关系是如何被多维度证据所支持的。此外,“多项”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分类研究可能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会结合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代谢途径,甚至它们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不仅认识到细菌和古菌的“是什么”,更能理解它们“为何是这样”的生命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