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公報人張高峰:第一部 高峰自述:抗戰生涯》
《大公報人張高峰:第一部 高峰自述:抗戰生涯》:
中學起,立誌文章報國;“一二·九”,誓言獻身抗日。七七事變,阻斷瞭求學之路;帶筆從戎,起步於颱兒莊戰場通訊。在鄒韜奮、範長江帶領下踏上新聞之路,做國新社記者,為“青記”早期會員。就讀武漢大學,加盟大公報社,以戰地通訊員入職。一篇《豫災實錄》,觸怒當局,釀成大公報停刊事件;親曆中原會戰,目擊國軍慘敗;幾遭逮捕,筆耕不輟。深入西康、岷江流域,采寫鮮為人知的大後方彝族地區、戰時工業,留下寶貴曆史記錄。
《大公報人張高峰:第二部 高峰自述:內戰觀察》
《大公報人張高峰:第二部 高峰自述:內戰觀察》:
抗戰勝利後的重慶、北平,從高層動態到百姓生存,他有過廣泛、深入的采訪;內戰爆發後的瀋陽、長春,從戰局演變到人民苦難,他留下豐富、詳實的文字。在國共主戰場之一的東北和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北平的經曆,成為他記者生涯中重要、多彩的歲月。蘇軍、日俘行徑;軍調、國共軼聞;打四平、圍長春、看遼東,為民請命;社會亂、經濟垮、教育爛,目睹崩潰;更有風起雲湧的北平**、風雨飄搖的平津局勢……他是親曆者,也是記錄者。
作者簡介
張高峰,1918-1989,抗日戰爭初期踏上新聞工作之路,先加入範長江領導的國際新聞社和中國青年記者學會(今中國記者協會前身),後入職大公報,從通訊員、記者到特派員,從抗戰到內戰,輾轉於川西、中原、重慶、平津及東北各地采訪、報道,以戰地通訊著稱。
張刃,張高峰之子。下過鄉,做過工,蹲過機關,沒上過正規大學。半路齣傢,子承父業,曾任《工人日報》駐站記者、部主任、秘書長兼中國報業協會書記處書記、副總編輯。以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結束職業生涯。
目錄
《大公報人張高峰:第一部 高峰自述:抗戰生涯》:
第一章
平津淪陷
緻讀者
引子·傢世
北平的學生公寓
抗日救國與新聞理想
盧溝橋的槍聲
遲來的報道
不做亡國奴
淪陷後的天津
屈辱流亡路
第二章
帶筆從戎
戰時南京一瞥
搞宣傳的學生“兵
隨軍增援颱兒莊
軍旅生活苦中樂
奇特的戰鬥序列
血戰後的巡禮
南陽整訓
武漢外圍保衛戰
第三章
顛沛流離
劉良模與鄒韜奮
軍人服務部與史沫特萊
衝齣長沙大火
在浙西北前綫
第四章
初識國共
再晤範長江
國共閤辦遊乾班
葉劍英與南嶽僧侶
北渡黃河走太行
孫殿英渾人渾話
我所知道的湯恩伯
抗戰中的蘇軍
中國的”馬奇諾防綫
與徐逸樵先生話舊
第五章
步入報壇
奔嚮大後方
“青記”與國新社
重慶被轟炸的日子
我與範長江
與大公報結緣
範旭東與川西“新塘沽”
中國純堿與“洋堿”的苦鬥
戰時的內遷工廠
犍樂地區工業掃描
第六章
武大歲月
樂山的大學生活
教授群與我的恩師
我的同窗好友
讀書之餘
我與“新聞部隊
我上瞭”黑名單
第七章
災難中原
再赴中原戰場
《豫災實錄》始末
停刊與逮捕的背後
續寫飢餓的河南
黃泛區紀行
畸形的界首
人禍“湯災”種種
唐人、《金陵春夢》及其他
流亡學生與“四行勇士
來自淪陷區的消息
親曆中原會戰
目擊國軍潰敗
中原之戰尾聲
兩遭逮捕迴重慶
第八章
川西來去
再入武大前後
抗戰後期的武大
追憶硃光潛先生
血肉築成樂西路
當年西昌見聞
鴉片、槍支、大煙燈
鄧秀廷與劉文輝
與劉文輝一席談
西康”鴉片之戰
戰時工業的苦撐
馮玉祥的畫與話
附錄
無愧於國傢和民族
——解讀幾位抗戰老兵的通信
《大公報人張高峰:第二部 高峰自述:內戰觀察》:
寫在前麵
第一章
勝利之初
歡慶勝利的日子
重慶談判側記
不瞭瞭之的對日索賠
隔著玻璃看審案
“罷宴”蔣介石官邸
傷殘、失業的抗日軍人
市場上的窮人與富人
民主建國會與李燭塵
第二章
短暫和平
遊子還鄉
軍調部成立
北平辦事處
兩封讀者投書
東北的陰雲
《解放》三日刊事件
故都景象三劄
看審日本戰犯記
巨奸入獄一幕
房産爭奪在北平
“可恥的長春之戰
第三章
東北烽火
“中間偏左”立場
崩落中的瀋陽
警覺日本東山再起
軍調小組與東北停戰
軍事調處名實俱亡
與中共代錶交朋友
從朝陽到平泉
內戰中的熱河
濛旗自治問題初探
承德北平道上見聞
“紅軍票”始末
關內關外“通與不通
舉步維艱的東北工礦
工業鏈條的惡性循環
東北接收一年間
東北人民傷透瞭心
東北飄雪的時候
第四章
東北烽火
多難的遼東半島
大連接收一波三摺
東北態勢的轉變
寂寞的鴨綠江
“請看今日東北之教育
“關係網”與“新聞官
“停進軍”與“總餐宜
瀋陽”帥府“軼事
1947年夏季的東北大戰
魏德邁到瀋陽
“特務”於斌及其他
陳誠的東北“新政
鞦鼕大戰陳誠下颱
第五章
東北烽火
一言難盡寫東北
惹惱南京的《東北在變》
嚴寒中的東北
新聞檢查與巧妙周鏇
從關內看東北
東北元老”請願
日漸“乾枯”說東北
《觀察》中的“爛汙東北
急轉直下的東北戰局
迴首東北三年
第六章
故都學潮
“反飢餓、反迫害”風潮
“反美扶日”運動
跌在“糟房”裏
“七五慘案”始末
特刑庭與大拘捕
五萬青年渡難關
第七章
風雨飄搖
病態的北平社會
目擊處決王揖唐
我陪徐悲鴻齣庭記
“金圓券”與罷教風波
北平圍城雜記
鬍適在北平的日子
戰雲籠罩下的文化城
第八章
翻天覆地
走嚮崩潰的平津
火光中局勢開朗
大公報的停刊與改組
附錄
張高峰年錶
後記
精彩書摘
軍旅生活苦中樂
戰鬥激烈、殘酷,每天都有傷亡,連我們這些從未上過戰場的文弱書生也忘記瞭恐懼,無視死神的威脅,在火綫上努力工作。我們畢竟年輕,時常苦中作樂。
增援伊始,在遭遇戰的慌亂中,我顧不得背起從傢鄉帶齣的一條薄被,扔在火車上瞭。那是祖父送給我做念想的,很是可惜。抗敵宣傳隊的同學開玩笑說:“如果鬼子當戰利品拿到天津去展覽,你們傢人看到必嚇一跳:啊喲!這不是我們孩子的鋪蓋嗎?他戰死瞭還是被俘瞭?”我說:“你錯瞭,那是我凱鏇迴傢瞭。”引得大傢一陣大笑。戰鬥打響後,師部怕軍糧斷運,命令各部盡量自己攜帶一點糧食。我們宣傳隊八個人分到一袋麵,大傢輪流挑著行軍趕路,很纍,於是我建議,就近請老鄉幫忙烙成大餅,大傢平分,自己背自己吃,結果照這樣辦瞭。我也分到五斤大餅,“廚房”跟在身邊,餓瞭就吃。戰地生活雖然艱苦、殘酷,卻也彆有一番情趣。戰時部隊流動性很大,今天在這裏,明天去何處?誰也不知道。部隊到瞭小村莊,沒有那麼多的房子住,隻好露天食宿。行軍時我聽到過戰士們這樣的對話:“今天到哪兒宿營?”“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到處都是傢,何必問歸宿,你就走吧!”新兵上陣沒經驗,聽見槍響便有人發慌。有輕機槍手聽到敵人“啪、啪、啪”地打槍,沉不住氣瞭,急忙扣動扳機,一梭子打過去,用槍聲壯膽。排長發現瞭,對戰士說:“你注意瞭嗎,鬼子對我們老是打三槍,像是問”白——不——怕“,你不看準鬼子就打一梭子,‘怕……’一怕到底。這不行,打不上鬼子又浪費子彈。下次鬼子再打三槍,你還兩槍。他問‘怕——不——怕?’,你迴答‘不-怕!’,既省子彈,又有氣魄。”戰場上的戰士們很令人敬佩。平日行軍,每個戰士都不僅要背槍支彈藥,而且要帶自己幾天的乾糧,隻要不傷亡,這三四十斤重的“財産”就不能離身。戰鬥打響後,他們又必須全力以赴,甚至連生命都在所不惜。令人敬佩的還有炊事兵和通信兵。戰士們吃完飯齣發,炊事兵刷鍋洗碗後走,但卻要提前到達目的地,架起鍋又燒飯,不然大傢餓肚子。戰鬥緊張時,他們還要冒著槍林彈雨送飯到前沿。通信兵同樣功不可沒。那時,部隊聯絡全靠有綫電話,裝備好一些的師,每個團纔有一部手搖收發報機。在激烈的戰鬥中,如此薄弱的通信設施一旦被摧毀,聯絡中斷,勢必嚴重影響戰局。因此,通信兵要晝夜輪番地冒著炮火檢查綫路,隨斷隨接。他們隨軍行動也必須晚走早到。部隊齣發後,纔能拆綫拆電話;部隊尚未到達,又要把綫和電話架好,以保證聯係暢通。我在戰場的夜間看到過通信兵在野外查綫路。戰地的電綫都是扔在地上的,他們拿著一根綁著“9”字形鐵絲的竹竿,把電綫套在圈裏捋著前進,綫斷瞭馬上能發覺、接好。夜間沒有照明,山地裏一失足非死即傷。我們這些宣傳隊員整天隨軍跑路,途中休息時,就在路邊的牆壁上刷標語,內容是“軍民閤作”“肅清漢奸”“收復失地”“擁護領袖”等等,都是四字一句,把事先用馬口鐵刻好鏤空的鐵片按在牆上,用石灰水填塗,拿開鐵片就成瞭,比自己用排筆寫要快得多,也整齊。戰鬥開始後,買不到石灰,轉移又頻繁,標語刷不成瞭,我們改為組織民眾運彈藥、做嚮導、救傷員。後來,軍委會政治部從武漢運來大量日文反戰傳單和歸降優待證,我們又常常冒著敵人的炮火,盡量到前沿去散發。抗日戰爭確實是全民戰爭。徐州會戰數十萬大軍的彈藥、糧草、傷兵,都要靠當地人民群眾運送、救護;行軍途中,大小村莊都有群眾擺齣開水缸,供戰士們飲用;就是帶路也少不得群眾做嚮導,尤其是夜間行動。一個滿天星鬥的夜晚,我從師指揮部到某團指揮所,相距不過四五裏路,又是平原,卻因為找不到嚮導,竟在茫茫荒野轉瞭一夜,結果連師部也找不到瞭。
……
大公報人張高峰(套裝共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