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

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清泉,马波,彭顺生 编
图书标签:
  • 区域旅游
  • 旅游开发
  • 中国旅游
  • 旅游研究
  • 新形态
  • 新动能
  • 新使命
  • 旅游地理
  • 区域经济
  • 旅游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597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12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2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伟大目标,特别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报告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和前进方向,我们应该大有作为。

目录

全域旅游实践观察与理论创新
永州零陵古城项目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对永州全域旅游实践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基于分工视角的全域旅游产业演进与定位研究
基于钻石理论的永州全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全域旅游”助推京津冀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全域旅游视角下零陵古城旅游发展探析

乡村旅游发展动能与形态创新
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审视与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舞台真实理论的乡村旅游文化挖掘及产品开发
——以蓝山县毛俊村为例
基于“清新福建”视角的乡村旅居养老模式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动能和形态创新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的乡村旅游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需求构成分析
——以长沙望城区为例

区域旅游开发创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长沙市微旅游市场发展研究
论永州在“大湘粤桂旅游圈”中的地位与作用
湖南旅游新动能:突出人文优势,打造整体品牌
湖南省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旅游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
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潇水流域瑶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策略
资源依托型景区的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故宫案例分析
中央苏区(闽西)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
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快餐式”与“体验式”旅游文化解读
——以鼋头渚景区和常州恐龙园为例
舜帝德孝文化旅游品牌与青少年核心素质培养
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应用研究

精彩书摘

  《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
  一、相关文献概述
  (一)关于全域旅游产业功能、作用和地位研究
  厉新建(2013)认为全域旅游产业能够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进而实现各行业与各部门及全城居民共同参与,相互之间形成信息传达机能、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能和降低旅游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提高社会交易效率具有非常好的效用。刘文波、丁力(2001)认为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分工合作是我国旅游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尤其是弱化恶性竞争的必然趋势。马波(2016)认为全域旅游应该摆脱各种桎梏,获取广泛的社会资源,走出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更为深入的产业融合,减少交易成本、减少搜索成本等,从而建立更为有效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喇明英(2016)以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例,分析了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张辉(2016)从分工关系演变的理性思考视角,认为全域旅游跳出了传统旅游和小旅游的拘囿,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是一种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载体。金准、廖斌(2016)认为旅游要素组合变化和要素之间的流动随着旅游价值链的变化而变化,板块交流、互动、创新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二)关于分工理论与全域旅游产业关系的研究
  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认为有了分工,同数量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主要是因为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的分工而不断提升,且可以避免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杨格(Roung',1928)认为市场大小与分工程度相互制约。也就是说,市场大小决定分工程度,分工程度制约市场大小。同时,他进一步指出,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市场的大小不仅由人口规模、区域决定的,而且由有效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又由生产率决定。杨小凯(1988)认为企业的生产率随着参与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网络企业数量增加而上升。杨小凯(2001)认为分工是交换的产物,分工必然会产生专业化,加速人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实现规模效益。但是交易效率越高的同时,带来交易费用也越高。斯蒂格勒(1989)认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和经济增长,需要特定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作为其发展的载体。克鲁格曼(Krugman,2002)认为分工的规模报酬递增,会引起许多行业的生产在空间上不断聚集,形成空间分工组织形态。
  (三)简要述评
  社会分工是全域旅游产业的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条件,全域旅游产业本身是帕累托改进与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与带动产业的升级。从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对全域旅游产业地位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功能和作用的分析,缺乏规范经济学的研究。因此,在实践中全域旅游产业的地位及价值难以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认同,尚未在决策层达成共识。
  ……

前言/序言

  关注现实、创新理论,推动中国区域旅游科学发展
  一、我们庆幸处在区域旅游大发展的好时代
  从古至今。所有社会经济活动都要落地。因此,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表现为时间上的结构优化与效率增长,也表现为空间上的形态分异与相互联系。尽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不得不承认,相对于时间维度上的研究,空间研究显然发展较为缓慢。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艾萨德(-WalterIsard)在20世纪50年代树起“区域科学”的大旗之后应者云集,风卷世界,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区域科学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显学,其经世致用的价值得到普遍的认同。
  中国地大物博,由南到北、从东至西,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经济迥然不同。《禹贡》分九州,说明国人的区域观念早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中央计划经济,区域的科学性被淡化,但作为计划管理的主要手段一直被应用。及至改革开放,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批西方经典著作的引入,特别是吴树青、杨开忠、杨吾扬等发起成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之后,区域科学在中国快速兴起,跃升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为国家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时至当下,中国的区域科学研究一方面向国际化方向延伸,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新格局的塑造,另一方面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具体实践活动层面深入,着实令人欣喜。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现代旅游在兴起之时就被赋予了区域含义,遂有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优先发展地区、旅游区划等概念的出现与应用。随着旅游活动的增长,旅游的区域研究尺度日渐强化,经陈传康、孙文昌等先生的前期推动,1989年,在中国地理学会和吴传钧院士的支持下,“全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在青岛成立,并召开了首届学术研讨会。此后,全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先后被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接纳为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在一批老学者的共同带领下,以学术为生命线,聚集各界有志同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交流与社会服务活动,为中国区域旅游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旅游业已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之一,受到各地普遍的高度重视。2016年年初,国家旅游局推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先后有505个行政区成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包括省级行政区7个(海南、宁夏、河北、山东、浙江、陕西、贵州),地市级行政区133个,区县级行政区365个。可以说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区域化发展阶段,区域旅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旅游发展正在成为区域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伟大目标,特别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十九大报告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和前进方向,我们应该大有作为。
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 导言 2017年,中国旅游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旅游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本书《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对我国区域旅游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力作。本书旨在梳理和分析2017年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宏观脉络,探究推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并勾勒出未来区域旅游形态的演变趋势。 第一章:新时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新使命 2017年,中国旅游业肩负的使命已不再局限于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传统目标。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业被赋予了更加深刻和多元的内涵。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深化: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其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2017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持续加码,强调旅游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包括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需求,以及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旅游业凭借其独特的跨区域、跨行业的属性,成为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利益协调共享的重要抓手。本书特别关注2017年旅游业如何在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下,服务于东中西部和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打破区域壁垒,构建互利共赢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例如,一些欠发达地区正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弯道超车”,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 “美丽中国”建设的宏大愿景,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17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本书深入探讨了旅游业如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包括推广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引导游客形成更加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以及将旅游开发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相结合。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旅游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精神特质。2017年,中国旅游业更加注重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发展创意旅游、研学旅游等,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旅游业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017年,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旅游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本书也将简要探讨中国旅游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第二章:驱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2017年,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逐渐被创新驱动、消费驱动和政策驱动所取代,形成多维度、复合型的发展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释放: 2017年,中国旅游业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优化旅游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这包括发展全域旅游、精品旅游、定制旅游等新业态,以及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如文化、体育、健康、农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旅游增长点。 全域旅游模式的深化推广: “全域旅游”理念在2017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践。它不再局限于景区内的旅游活动,而是将区域作为一个大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管理。本书将研究全域旅游如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景区分散化、旅游服务一体化、管理协同化,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科技赋能旅游业态升级: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2017年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本书将探讨科技如何应用于旅游营销、产品设计、服务体验、目的地管理等各个环节。例如,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应用,VR/A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都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的便捷性和吸引力。 消费升级与新兴旅游需求的崛起: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新兴的旅游需求不断涌现。2017年,亲子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夜间旅游、体育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等细分市场迅速壮大。本书将分析这些新兴需求的特点,以及区域如何抓住机遇,开发特色鲜明、市场导向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 2017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保障、人才引进等。同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本书将研究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如何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展望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形态 面对新使命和新动能,2017年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正朝着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可持续化的新形态演进。 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模式重塑: 传统的以景区为核心的“景点旅游”模式,正在被更具包容性和整合性的“全域旅游”模式所取代。这意味着一个区域将作为一个整体来打造旅游品牌,实现旅游要素的全面优化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的旅游吸引力和承载能力。 从“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的内涵拓展: 游客的需求已从简单的观光、游览,升级为对深度体验、文化感悟、情感连接的追求。2017年,强调在地文化、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体验式旅游将成为主流。本书将探讨如何挖掘区域独特的文化基因,设计具有故事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途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从“粗放增长”到“精细化发展”的质量提升: 粗放式的旅游开发模式将难以为继。未来的区域旅游发展将更加注重精细化运营、品质化服务和个性化供给。这包括提升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 从“单一业态”到“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 旅游业将不再是孤立的产业,而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和增长模式。本书将深入研究旅游与文化、科技、体育、康养、农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从“环境破坏”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回归: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旅游开发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本书将探讨如何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构建生态友好型旅游目的地。 从“国内市场为主”到“内外并举”的格局优化: 在巩固国内旅游市场优势的同时,中国区域旅游将更加注重吸引入境旅游,提升国际竞争力。这需要加强国际旅游营销,优化旅游签证和支付便利性,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讲好中国旅游故事。 结论 《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一书,通过对2017年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现状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不仅揭示了新时期旅游业肩负的时代使命,探究了驱动旅游发展的核心动能,更前瞻性地勾勒出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未来形态。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各级政府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旅游企业把握市场机遇,以及旅游学术界进行深入探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中国区域旅游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思维、可持续的理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绝对是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人士研读的。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区域旅游开发的各个维度。作者在分析“新动能”时,不仅提及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更深入挖掘了制度创新、市场机制的优化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使得讨论更加全面和接地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新形态”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描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变化,更是对整个旅游产业链的重塑和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关于旅游与相关产业,如农业、文化创意、康养产业等的融合发展,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证明了旅游业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强大引擎。

评分

《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严谨与启发并存”。作者在探讨“新使命”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宏观的国家战略与微观的区域发展需求巧妙地连接起来,让我对旅游业的战略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分析“新动能”时,作者并未止步于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动能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机制,比如创新驱动如何改变了传统旅游业的竞争力格局。而关于“新形态”,书中对旅游产品、服务、业态的不断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预测,展现了作者对未来旅游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结合自己了解的区域情况,哪些内容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哪些是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评分

《新使命 新动能 新形态: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2017)》一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而是将大量的调研数据、鲜活的案例以及严谨的逻辑分析融入其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实践的可操作性。在“新形态”的章节中,我看到了作者对当前旅游市场变化趋势的敏锐洞察,比如共享经济对住宿业的影响、个性化定制旅游的兴起、以及沉浸式体验式旅游的崛起等等。这些分析都非常及时且具有前瞻性,对于理解当下旅游业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尤其是一些具体区域的案例研究,比如某西部省份如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经济腾飞,或是某东部沿海城市如何通过文化IP打造吸引年轻游客,都为其他区域的借鉴提供了生动的样本。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于“新使命”、“新动能”和“新形态”这三个关键词的深入剖析。书中所描绘的“新使命”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紧密结合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强调了旅游业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甚至在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而“新动能”的阐释更是鞭辟入里,作者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旅游要素,而是着重探讨了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人才驱动等新兴力量如何为区域旅游注入活力,这让我在思考自身所处区域的旅游发展时,有了更广阔的思路和更具操作性的方向。特别是书中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游客体验优化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仿佛看到了旅游业的未来图景。

评分

从一个地方旅游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行动指南”。作者对“新使命”的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吸引游客,更是要承担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地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书中对“新动能”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必须紧跟科技潮流,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营销效率。而“新形态”的探讨,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打破传统的旅游模式,开发更具吸引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旅游产品。虽然书中的一些案例和数据是2017年的,但其核心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关于如何因地制宜,发掘地方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论述,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单一的地区来说,有着特别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