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企业目前的研发绩效管理现状入手,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研发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论与研发业务相结合、研发绩效管理的操作步骤、研发KPI指标设计的捷径、分级分层的研发绩效管理实践、研发绩效结果的应用及奖金分配等,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研发主管等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找到研发绩效管理的解决之道。第2版与时俱进,更新了内容和部分案例。
第1章研发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 1
1.1 人力资源经理的纠结 2
1.2 研发经理的痛苦 3
1.3 研发人员的烦恼 4
1.4 研发绩效管理问题的根源 6
第2章把人力资源管理与研发业务相结合 12
2.1 研发人员的特点 12
2.2 研发业务的特点 19
2.3 系统性研发管理体系 26
2.4 系统性研发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关系 29
2.5 研发任职资格管理是研发绩效管理的基础 45
2.6 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的构成 50
2.7 研发绩效管理的特点 52
2.8 研发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55
2.9 各级管理者在研发绩效管理中承担的责任 59
第3章研发绩效管理的操作步骤 60
3.1 研发绩效管理流程 60
3.2 制订研发绩效计划 64
3.3进行研发绩效辅导 70
3.4 评价研发绩效 72
3.5 反馈研发绩效的“九阳真经” 79
3.6 绩效评价结果是否公开 85
第4章研发KPI设计的捷径 87
4.1 研发KPI制定的误区 87
4.2 研发KPI制定的原则 88
4.3 研发KPI制定的捷径 92
4.4 研发高层的KPI 94
4.5 产品线的KPI 95
4.6 资源线的KPI 96
4.7 预研部门的KPI 97
4.8 测试部门的KPI 99
4.9 产品开发团队的KPI 100
4.10 研发KPI的格式 102
4.11 重要KPI的详细讲解 103
4.12 研发KPI如何量化 109
4.13 案例:某公司各级部门的KPI 112
第5章分级分层的研发绩效管理实践 120
5.1 研发绩效管理的层次划分 121
5.2 研发中高层管理者如何进行述职管理 124
5.3 PL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如何考核 135
5.4 部门经理如何考核 139
5.5 研发人员如何考核 140
5.6 案例:某公司的研发绩效考核制度 143
第6章研发绩效结果的应用及奖金分配 158
6.1 研发绩效结果应用存在的问题 158
6.2 研发人员的常用激励方式 161
6.3 工资、奖金、股票期权各跟什么挂钩 163
6.4 工资如何涨 167
6.5 奖金如何发 170
6.6 股票期权如何配 173
附录A青铜器RDM产品介绍 175
研发的重要性还用说吗
不少文章和书籍都在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好像每家企业的老板都不知道创新、研发重要一样。
我认为,创新、研发重要这一点不用再多说了,稍微有点儿理想的老板应该都知道。你想想,有哪个老板不想公司每年都能出几个像iPhone一样让客户争相购买的优秀产品呀?所以关键是怎么做的问题。
我们知道研发需要投入,为什么一些老板不投呢?能当老板的人一定不傻,他不投一定有他的道理。谁都会投他认为值得投的,觉得值就会投,觉得不值就不投。
我虽然是个男人,但还是要在脸上抹些护肤品的。我认为一瓶护肤品的价格不能超过30元,否则就太贵了,我不会投入的。但我夫人认为每瓶护肤品200元不算贵,值得投入。我认为买辆车怎么也要30万元以上,但我夫人觉得坐公交车就挺好,花15万元买车就是浪费。这就是人们观念中关于投入是否值得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些老板觉得研发投入不值得呢?我们经过大量调查,发现有以下三个原因:
? 回报太慢。
? 风险太大。
? 产出投入比低。
第一个原因产生的根源是,这些老板仅仅是个老板,而不是企业家。具有远大理想,谋取长期利益的才叫企业家。根据我们的经验,改变老板的观念是很难的,即使他的父母都很难改变他,更不用说管理顾问和书籍了。即使有,也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是出于第二、第三个原因,希望本书会对你有帮助。本书的书名为《研发绩效管理手册(第2版)》,为了讲清楚研发绩效管理,也简单介绍了研发业务管理的内容。所以本书既可以帮助读者降低研发风险,也可以让研发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至于白费。也许不少读者看了本书目录就直接看第6章了,看看工资、奖金怎么发才算研发投入没白花,因为研发费用中一半以上都是人力资源费用!但我还是建议你看完本书,因为最后一章是“第六个烧饼”,只吃一个是吃不饱的。
最后想说的是,本书是本手册,不是正规的学术书。也许“喜欢找碴的人”(研发人员喜欢追求完美)会发现本书中图少字多,看着累,语言不严谨,我们真诚欢迎你提出来,批评指正!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对你能有所帮助!
虽然本书就像我们的产品——青铜器RDM一样,不完美,有瑕疵,但我们坚持追求进步,并习惯于在客户的骂声中和读者的挑剔中成长,从而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很享受这个过程,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曾学明
青铜器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研发绩效管理手册(第2版)”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性读物。我目前在公司负责研发部门的管理,经常会遇到如何更有效地激励和评估团队成员的难题。这本书名听起来就非常聚焦,而且“第2版”意味着它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作者的进一步优化,内容上应该更成熟。我猜想,这本书的重点会放在如何将绩效管理与研发的实际工作流程紧密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创新性”的评估。研发的核心在于创新,但创新本身往往难以量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来衡量和鼓励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比如对新技术的探索、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以及提出突破性想法的能力。这可能需要一些非常规的评估指标,或者结合一些定性的评价方式。我希望书中能给出具体的指导,如何才能在评估中既鼓励创新,又不过度承担风险。 此外,关于“团队协作”的评估,也是我非常关心的一点。研发项目往往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个人的绩效表现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研发团队整体绩效,以及如何评价个体在团队协作中的贡献。例如,如何识别那些在团队中起到“粘合剂”作用的成员,如何鼓励知识共享和技术互助,这些都是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的关键。 另一个我期待的内容是关于“职业发展”与绩效的联动。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应该是能够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说明,如何将绩效评估的结果,与研发人员的培训、晋升、岗位调整等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通过清晰的绩效反馈和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员工看到自己的未来,从而更有动力去投入工作。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避免绩效管理陷阱”的建议。任何管理体系都可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度竞争导致的恶性竞争,或者评估标准过于僵化导致员工“形式主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前预警这些潜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既能提升绩效,又能保持团队健康和活力的管理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约,但“研发绩效管理手册(第2版)”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我目前所在的公司,对研发团队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正处于一个摸索和完善的阶段,因此,一本涵盖了“绩效管理”这个核心内容的专业书籍,无疑是雪中送炭。我猜测,这本书的开篇应该会从研发的独特性切入,解释为什么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在科技创新领域可能不适用,并由此引出作者对更适合研发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考。 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度量”的部分。研发的成果不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容易量化,很多时候是无形的、长期的。书中会如何阐述如何科学地设定研发目标,又如何将这些目标分解成可执行、可评估的关键成果?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和框架,比如如何平衡短期项目交付的压力和长期技术积累的需求,如何量化创新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如何评估那些对公司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但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回报的研发项目。 此外,关于“评估”环节,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超越简单KPI考核的思路。我设想书中会讨论如何构建一套更全面、更动态的评估体系,比如引入360度反馈,不仅听取上级意见,也参考同级和下属的评价,甚至是跨部门的合作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评估研发人员的“软技能”,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这些隐性的能力,往往是驱动研发团队持续创新的关键。 书中关于“激励”的章节,我预感会是重头戏。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策略,不仅仅是薪酬和奖金,更包括职业发展机会、技术深度钻研的平台、以及更有挑战性的项目。我希望这本书能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为研发团队营造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好氛围,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被认可和重视,从而最大化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最后,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建立绩效数据分析系统,如何定期进行绩效回顾会议,以及如何处理绩效评估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和挑战。一本真正实用的手册,应该能够帮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一步步建立起一个高效、公平、又能激发潜力的研发绩效管理体系,从而助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评分“研发绩效管理手册(第2版)”这个书名,一听就让人觉得内容扎实,而且是经过反复打磨的。我之前在工作中就遇到过不少关于如何评估研发人员的问题,总觉得很多时候的评估方式不够精准,或者过于片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我猜想,书中应该会首先强调研发工作的独特性,比如它的探索性、周期长、成果非线性等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更符合研发实际的绩效管理理念。 我特别想知道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平衡的。很多时候,研发的创新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试错、优化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来评估这个过程的有效性,比如研发人员在解决技术难题时的思考深度、技术方案的设计合理性、以及对项目进度的推动作用。同时,当然也不能忽视最终的项目交付成果,比如产品质量、上市时间、市场反响等。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其次,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公平性”的讨论。研发团队的成员,往往在技术栈、项目复杂度、贡献类型上存在很大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指导,如何设计一套公平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例如,如何评估那些默默无闻但基础性极强的技术贡献,如何对待新入职的研发人员与资深专家的绩效评估差异,这些都需要精细化的考量。 另外,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持续改进”的机制。绩效管理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评估,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如何帮助研发人员识别发展瓶颈,并制定可行的改进计划。同时,我也想了解如何利用绩效管理的数据,来优化团队的资源配置、技术路线选择,甚至是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向循环。 最后,这本书的书名包含“第2版”,这说明它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迭代。我推测,书中可能包含了最新的研发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并且可能对一些过时的观念进行了修正。如果能在这个手册中找到一些能够直接套用、或者稍作调整就能应用的实践案例和工具,那将是对我们工作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提升研发团队的整体绩效。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挺有意思的,“研发绩效管理手册(第2版)”,听起来就一副很专业、很实用的样子。我最近正好在思考怎么更有效地评估和激励我们团队的研发人员,毕竟这块儿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推进速度和最终成果。虽然还没正式入手这本书,但光凭书名,我就能联想到它里面可能包含的内容。比如,关于如何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研发目标,这绝对是核心。我猜想书中会详细讲解SMART原则在研发场景下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将这些目标与公司整体战略对齐,避免研发工作偏离方向。 其次,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绩效评估方法的探讨。传统的绩效评估方式在研发领域往往显得有些生硬,因为研发的成果有时难以量化,而且创新性的工作很难用固定的指标来衡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符合研发特点的评估模型,比如360度评估、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方法,甚至是更侧重于过程和潜力的评估方式。我想了解如何平衡短期项目成果和长期技术积累,如何评估那些“非显性”的贡献,比如知识分享、技术攻关等。毕竟,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不仅要能识别出表现优秀的人才,更要能激励全体成员不断进步。 另外,书中关于绩效反馈和改进的章节,对我来说也至关重要。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打分,更是为了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反馈技巧,教导管理者如何进行建设性的沟通,如何帮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同时,我也想了解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来发现团队的瓶颈,并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和工作流程,以整体提升研发团队的效率和产出。 还有一点,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研发团队激励机制的设计。除了物质奖励,非物质激励同样不可忽视。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通过授权、培训机会、职业发展通道、以及营造积极的团队文化来激发研发人员的内在驱动力。毕竟,研发工作往往需要高度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一个充满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激励思路,帮助我们构建一个能够吸引、留住和发展顶尖研发人才的体系。 最后,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和实践指导。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公司在研发绩效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那就更有参考价值了。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模板、工具和流程,以便我们能够快速地将书中的理念落地到实际工作中。毕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成为我们团队研发绩效管理上的“定海神针”,那真是太棒了。
评分“研发绩效管理手册(第2版)”,光听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深入和实用。我个人对这种聚焦于具体管理职能的书籍特别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而一本好的“手册”就应该能提供这种实践指导。我猜想,这本书的开篇,会深入剖析研发工作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并分析在这些节点上设置何种绩效指标是适宜的。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技术债务”和“代码质量”的绩效评估方法。在实际的研发工作中,技术债务的积累和代码质量的下降,会严重影响项目的长期可维护性和开发效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和评估这些“隐形”成本的方法,并将它们纳入绩效评估体系。这不仅能帮助团队成员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能引导他们更加注重代码的规范性和工程实践。 另外,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在高压和紧迫的项目周期下,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研发项目往往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需要在短时间内交付高质量的产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策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既要保证项目进度,又要兼顾研发人员的合理负荷和工作质量,避免“赶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于“跨部门协作”的绩效评估,也是我比较关注的点。研发团队往往需要与其他部门(如产品、市场、销售)紧密合作,才能将产品成功推向市场。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方法,来评估研发团队在跨部门协作中的表现,比如沟通的顺畅程度、信息的传递效率、以及对其他部门需求的响应速度。 最后,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一些关于“技术趋势”与绩效管理的结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研发团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指导我们如何将对新技术学习和应用的能力,纳入到绩效评估的范畴,从而鼓励研发人员保持学习的热情,并推动团队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和进步。一本优秀的“手册”应该能帮助我们应对研发管理中的各种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