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抑非論畫筆錄

陸抑非論畫筆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賞竹,記 著,陸抑非 口述
圖書標籤:
  • 繪畫理論
  • 中國繪畫
  • 陸抑非
  • 畫論
  • 明代繪畫
  • 繪畫史
  • 藝術史
  • 筆墨
  • 繪畫技法
  • 文人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0647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3837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176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書畫好者、學習者、研究者

本書是花鳥畫大傢陸抑非先生的弟子賞竹在三十年間所記陸老論書畫藝術的筆錄,書中對陸老作畫的具體過程、評畫改畫的細節、論述書畫名傢的逸聞趣事等,都做瞭如實記載。讀此書,猶如麵對陸老親自授課、傾心交談,真切生動、深入淺齣,是學習中國花鳥畫、研究老一輩藝術傢藝術思想和書畫實踐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對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亦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書內百餘幅附圖,大多是首次麵世。


內容簡介

本書是陸抑非先生弟子賞竹記錄整理的陸老論畫筆錄。20世紀70年代,賞竹成為陸抑非先生的入室弟子,陸老傾心言傳身教、口授筆示,從選具、立意、執筆、綫條、構圖、造型、透視、設色、題款,到寫生、學養、氣勢、情趣、做人等,傳授得具體仔細、精到準確。賞竹每次都將先生的言談和作畫過程細心記錄,便於溫故知新。而今整理齣來的書稿,深入淺齣,循循善誘,充滿真知灼見,且書中配有百餘幅陸老課徒畫稿和相關作品(大部分為首次麵世),圖文互鑒,賞心悅目,相信讀者能夠從中獲得極大的啓迪和教益。


作者簡介

陸抑非(1908—1997),傑齣的中國花鳥畫大傢和卓越的美術教育傢。江蘇常熟人。名翀,初字一飛。1937 年後,改字抑非。畫甲後自號非翁。古稀之年沉屙獲痊,又號甦叟。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西泠書畫院副院長,常熟書畫院名譽院長,西泠印社顧問,並曾任浙江省第四、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浙江省委顧問。

賞竹,浙派花鳥畫傢,1948年生,20歲時拜花鳥畫大傢陸抑非先生為師,研習書畫,是陸抑非先生的得意門生。現為中國美術傢協會敦煌創作中心畫師,國傢一級美術師、客座教授。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藝壇《論語》,雖無鴻篇巨論,卻處處閃爍著藝術和智慧之光;這是一本書畫教科書,無論是對初學者還是對已有成就者,皆可為範;這是一本可以流傳久遠的書,它將與陸抑非先生的書畫作品一樣,代代相傳。

——傅通先(原美術報社社長)


目錄

目錄

序3

前 言7

先生談作畫要領 197214

畫粉紅牡丹 197281714

畫雙鴿、月季 197212916

畫紅荷花扇麵 1972121219

書畫金箔長捲 1972123120

畫粉紅荷花、水草冊頁 19731221

畫深紅荷花、慈姑竪幅

畫紅梅、綠石竪幅

畫紅荷、菊花的要點

畫粉紅月季冊頁

畫深紅玫瑰冊頁

畫墨葉水仙冊頁

畫山茶、設色水仙橫披

畫鶺鴒、芙蓉冊頁

畫墨荷、小魚

談畫鳥、水仙、山茶、荷花

改我畫的雙燕圖、葡萄圖

補野八哥圖中的鐵骨紅梅

畫翠鳥、芙蓉花

畫宿墨小雞

改黃鸝、楊柳、墨石

為我補紅葉,畫綠牡丹

談吳茀之的菊花圖

為我畫八哥、八哥講話

改我畫的粉紅荷花、紅蜻蜓

畫唐山鵲、綠牡丹、深紅牡丹

給我畫粉紅荷花、墨蜻蜓扇麵

談潘天壽等老先生的用筆

做學問不可馬虎

畫紅蜀葵

給我畫胭脂牡丹

看先生畫迎春花、小雞

教我畫四季海棠

論風格和書法

畫紅薇花、灰八哥

畫絲瓜小雞圖

畫紅荷蜻蜓冊頁

評點、指導我的畫

談趙少昂、李苦禪的畫

論書畫

書法是畫好國畫的關鍵

藝壇前輩軼事

為我畫的雛雞圖題詩

看畫

畫牡丹、水仙

為我改畫

談草書,論人品

說錢瘦鐵

聽先生長談藝術

指正我畫的四季花卉長捲

點評我的作品

寄給我的賀信

點評《賞竹花鳥畫集》

書畫貴悟

同觀《陸抑非》大畫冊

拜訪先生

寫意應從嚴謹來

執筆與綫條

閤作端陽景色圖

論機遇和謙虛

應養成良好的習慣

論寫生的重要性

談筆力

研習書畫如登山

恩師陸抑非先生藝術芻議

後 記



精彩書摘

先生說:用筆根作畫,有彆趣,變化多,一味用筆尖作畫太單調。

形成風格不容易,風格是在長期的努力中自然形成的,由彆人看齣來的,而不是靠“做”齣來的。有的青年靠“做”,想成風格,這不可能。如果有所謂風格的話,也是淺薄的、不耐看的,最後是立不住腳的。要有深厚的功力,風格纔立得住。

基本功重要,而作中國畫關鍵在於書法,書法根底十分重要。你要在書法上多下功夫,要學某一傢,學得很像,而且離帖仍能默齣某傢帖上的字來,這樣的功夫纔好。書法好,綫條纔老辣。

我問先生:我想學畫傢們的書法,您看選哪幾傢較恰當?

先生說:《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很好。學文徵明、趙孟頫好,他們是畫傢字,功夫好。文徵明字比趙孟頫有骨力。畫傢中,徐文長的字好。他學米芾,米芾也是畫傢。所以學畫傢的字對畫畫的人來說,可能較直接、用得著些。

吳昌碩完全從王鐸中來。要學吳昌碩的字,必須學王鐸的字。王鐸也是畫傢,他字很好。學書畫要尋根源。不可急,慢慢來。我像你現在三十歲的年齡時,還畫得很嫩。我從十多歲開始畫到現在,畫瞭四十多年花鳥,山水畫得很少。我現在仍不斷變方法,想將畫畫好。

我年輕時生活無著,給人畫過扇子,每把一角五分,艱苦可想而知。六十歲之前也曾做些傢務,老瞭纔有保姆,生活纔安定,但身體已差瞭。

先生說:你的小雞隻按寫生的真實形象畫齣來,所以雖然生動,但沒有濃淡、枯濕的筆墨變化。對筆墨一定要探索、研究、練苦功,要在書法、詩詞方麵多下功夫。

各人畫小雞不同。齊白石的小雞有一種風味,有稚拙味道。唐雲的小雞又是另一種味道。我畫小雞采用自己的方法。筆前端蘸墨,下筆後這麼一鏇,然後再提起筆。這一鏇使筆鋒下撳,産生飛白、濃淡、枯濕的變化,使人莫測其如何畫成。而筆墨效果明顯,筆觸約略可見,既不爛又不單調。這一方法十分重要,若能做到這樣的話,你的小雞就不會畫得平瞭。然後以筆根拖齣胸腹部和臀部,再迴筆嚮左迴掃,一隻小雞就畫成瞭。因為筆畫到腹、臀部時墨色已淡,分量已輕,所以整隻小雞就有瞭濃淡、重輕的變化。我常以濃墨點畫小雞的頭和背部,以提神醒目,再以淡墨畫胸部、臀部。這來與迴的鏇、拖,實際上類似於在打太極拳、舞劍、練氣功。所以最好會打太極拳、會舞劍。拉小提琴、拉二鬍的一推一拉,實際上也就是運筆的進與拖。要穩,要有長拖、短拖、頓摺。

先生邊講授邊運筆,在四尺四開的宣紙上畫成瞭一幅雛雞圖,並題字:“畫小雞用筆要重按輕提,要知筆根能轉,見飛白乃妙。八十翁抑非悟得此理,以示賞竹。”

學畫的人,往往是眼高手低的。“取法乎上”,首先要眼界高,要看名人作品的實質,看他畫內的真功夫,不可被名氣所迷惑。眼界高瞭,纔會有分辨好差的能力,嚮真正好的、高的東西學習,然後經過長期的孜孜不倦的研究、練習,手底的功力也會慢慢高上去的。

寫字要有變化。書法傢的字講功力,嚴謹、老實。而書傢最好能懂畫,會畫畫,那麼字纔靈活多變。書傢可以不會畫畫,但畫傢必須會寫字。有的人甚至有的名傢隻會作畫。我們美院有一位老師不會寫字,題字常請人傢代筆,不好。

書法功夫深厚,能使畫的綫條耐看,有虛實、起收,富有變化。畫傢的字往往變化多,講斜正、虛實、聚散、鬆緊、收放,富有音樂的節奏。當然參差變化不能有意地做作,而是自然流露、自然形成的,寫齣來的。

序言

賞竹先生攜書稿《陸抑非論畫筆錄》來報社要我寫序,當即爽快答應。這不僅因為賞竹是我十分欽佩的尊師好學、德藝雙馨的朋友,更因為其恩師陸抑非教授是我交往二十多年的極為敬重的書畫大師。

陸抑非先生縱橫教壇、畫壇數十年,與江寒汀、唐雲、張大壯並稱為上海花鳥畫“四大纔子”,是蜚聲海內外的“陸牡丹”,教齣過潘韻、趙延年、程十發、何水法等許多成就卓著的畫界大腕。其書法學文徵明,而又熔鑄百傢,雄勁豪放,老辣靈動,功力極其精深。自20世紀70年代起,我即與先生交往,晤談書畫,縱論詩詞,迴首往事,指點習作,深感先生眼界開闊,學識淵博,健談豁達,平易近人。一日持吳山明教授所贈四尺對開人物畫順道拜謁先生。先生見畫後主動說:“我給你題個詩堂。”鋪紙揮毫間,一幅引用古詩句“曉汲清香”的大字橫披勁拔而成。先生頗為高興:“啊!平時寫三四遍不一定滿意,這幅一遍成功!”

吳堯民任浙江日報社總編輯後,整修美化報社大院,廣種花草樹木,建亭於西南角,命我取名撰聯。我以迎來報社、報人的春天為旨,取名“報春亭”,請沙孟海先生題寫亭名;又撰聯“墨海潤健筆,揮灑年年春色;箋山倚雄風,造就代代報人”,請陸抑非先生賜墨。落成後,這裏成瞭浙江日報社一道難得的文化風景綫。多少年來,每日午飯後繞亭觀賞兩位大師墨寶,睹物思人,不勝感慨。

如今,見到賞竹記錄整理的《陸抑非論畫筆錄》書稿,心頭立即升騰起一股親切、摯愛的情感,讀完書稿之後更是肅然起敬。

我敬佩先生襟懷坦蕩,毫無保留地把畢生學識、書畫技巧和經驗傾囊相授的高貴品質。自從接納賞竹為入室弟子後,先生就傾心言傳身教、口授筆示,從選具、立意、執筆、綫條、構圖、造型、透視、設色、題款,到寫生、讀書、學養、氣勢、情趣、做人,傳授得具體仔細、精到準確。循循善誘處,見孤詣苦心;指點細微中,如細雨潤物。讀完8萬字的書稿,一位嘔心瀝血、無私傳藝、愛徒如子的大師形象巍然浮現眼前。

作為一名畫者,我感到內中的許多點撥,就像是在教我一般。我愛畫鳥,先生說:“鳥不可太肥。”“任何鳥的色彩,腹部總是淡於背部。”“畫鳥要注意透視。”“畫黃鸝必須先打淡墨底。”“畫小雞用筆要重按輕提,使筆根能轉,見飛白乃妙。”這些教誨,可奉為我畫鳥之寶典。他的許多經驗之談,如“題字平頭不平足”“筆頭應時時鏇轉,點擦自如”“書法是畫好國畫的關鍵”“書法好,綫條纔老辣”“綫條要轉換,要用拖壓筆法”“畫畫到後來主要是畫氣,氣要暢,不可阻”,這些對於亟待更上一層樓的畫傢來說,是難得的要訣。

我敬佩陸抑非先生主張“和諧共處”、崇尚“文人相親”信條的寬廣胸懷和人格魅力。在八萬多字的書稿中,先生談及書畫界先賢、同仁、晚輩數十人,俱以贊佩、嘉許、寬容的言詞論述評判,沒有一絲“文人相輕”的意味。“吳(茀之)先生的畫,不論是否精品,綫條皆有力度,有飛動感,功夫是很深的。”“唐雲梅花畫得好,是近代畫梅突齣的人,秀逸。”“張大壯的靜物、魚、蝦、菜畫得真好,有一種說不齣的特殊情趣。”“大壯的竹籮畫得好極瞭,用筆爽快,多以壓筆,透視很準,質感很足。”“周昌榖死得真可惜!人物畫傢又兼畫花卉的,數周昌榖最好!”此類中肯之語,耿耿情愫,準確評述,令人動容。世無完人,能摒棄門戶之見,寬容待人,取人之長,正是大師成功的關鍵。

與此相關的一段往事,特彆值得一提。20世紀60年代,潘天壽院長讓陸抑非推薦山水畫教師,陸抑非當即推薦上海畫院的陸儼少。陸儼少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生活相當拮據,來杭後深得優禮器重,浙江美院齣現瞭“雙陸同輝”的氣象。後來,陸抑非的“伯樂”之舉終於被陸儼少知曉,感激之餘,陸儼少作《岩居嘉會圖》相贈,圖中兩個人物錶達的正是“陸抑非舉杯展眉喜迎客,陸儼少策杖作揖謝恩人”的情景。陸儼少仙逝後,我造訪陸抑非先生,說起懸掛於其客廳的這幅佳作。陸先生如實介紹瞭這段鮮為人知的藝壇佳話,我當即整理成文,發錶在我擔任總編輯的《美術報》上,一時廣為傳頌,成為美談。

在這裏,我要特彆稱贊和感謝賞竹先生尊師、敬學的可貴精神。是他,忠實、細緻、及時地記錄瞭恩師授業、論畫、示範、改畫的言語和過程,讓我們又一次真實、具體地看到一位花鳥畫宗師的博學、涵養、藝德和慈愛之心,看到一位老師對學生毫無保留、傾心授藝又體貼入微的可敬形象。同時也映照齣瞭一位學生刻苦認真、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

賞竹是陸抑非先生眾多弟子中品學兼優又最為認真刻苦的得意門生,受到恩師的格外垂青。由於認真刻苦,所以能夠及時記錄下恩師的心語、警句、論述和種種教誨;由於格外垂青,所以能多“開小竈”,得到更多的學習、觀摩機會,以至能功力日進,境界漸高,贏得恩師的數度誇贊:“你的畫很好,造型好,題材豐富,同我一樣,花鳥蟲魚都能畫。”“你畫得很好,布局、趣味都很好,個人麵目已很明顯。”

拜讀本書的樣稿,讓我受益匪淺。我覺得,這是一本藝壇《論語》,雖無鴻篇巨論,卻處處閃爍著藝術和智慧之光;這是一本書畫教科書,無論是對初學者還是對已有成就者,皆可為範;這是一本可以流傳久遠的書,它將與陸抑非先生的書畫作品一樣,代代相傳。


前言/序言

白駒過隙,轉眼間今年已經是恩師、著名花鳥畫大師陸抑非先生誕辰一百十周年,也是先生仙逝二十周年紀念。

先生畫藝超群,世人皆敬仰。最近十數年陸續齣版瞭先生諸多的畫集和書法集,給人們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學習研究的機會。然而關於先生繪畫理論和技巧方麵的專題書——《陸抑非崇蘭草堂文集》,在先生一百周年紀念時僅印一韆冊,隨即售罄,洛陽紙貴而供不應求。這便是此書的緣起。《陸抑非論畫筆錄》是筆者三十年間跟隨先生習畫討論所記錄歸納的內容。一方麵是覺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要想更深入地研究先生留給後世的藝術文化遺産,傳承浙派書畫精華並加以發揚光大,需要把先生的言論記錄發錶,類似於孔子的弟子門人在孔子去世後,以其各有所記而編撰成《論語》。另一方麵也覺得好東西不能獨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拿齣來讓大傢也能夠在字裏行間與先生神交。

我著手整理這幾十年來嚮先生請教和探討花鳥畫理論、思路、技法的筆記,從頭至尾、仔仔細細地重新體會瞭數遍,每次都頗有收獲,所謂溫故而知新。現在重讀這些文字,往事曆曆在目,恍若先生在世,躬身指導我們習畫。

將先生的畫論作非常係統的歸納整理,需要花許多工夫。現大緻按時間順序分條排列,後麵未署日期的那幾篇,是我綜閤瞭平時隨手記錄於各種筆記本、速寫本和畫稿上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學習吸收先生的藝術精髓,也期望能夠通過文字管窺先生在本筆錄中所涵蓋的二三十年間繪畫理論的沿革。

原稿主要記錄在許多小本子上。書中文字,以學習繪畫技巧為主要目的,所以現在看來,有的記得過於簡單。先生極為健談,傳授傳統書畫知識毫無保留,古今中外,談笑風生。當時筆者年輕,對書畫創作的要領和先生的寶貴經驗還領會不深,限於當時的閱曆,對有的內容還參不透,而沒多加注意,現在想來非常可惜。如果當時能夠用口述曆史的方法,比如有聲錄音,更多地記錄下來就好瞭。這樣,不光對於書畫,甚至對於廣義上的傳統中國文化,竊以為都會有很大的價值。

1989年5月7日,先生諄諄叮囑:“我很喜歡迴憶、談談,若能將與你的這些談話匯成集子,很有些意義。”自此以後,我更加留意,靜心記錄先生作畫的訣竅,體會先生畫論的精髓。在聆聽記錄、體驗感悟的這幾十年中,由於幾度舉傢搬遷,一部分內容不幸遺失。光陰荏苒,最近這次在籌備唐雲紀念館舉辦的“賞竹花鳥畫展”過程中,翻找筆者往年的速寫本、照片和資料,又意外地發現瞭早年的幾本筆記,其中有先生的談話記錄,特彆是較詳細地觀察、記錄瞭先生執筆、調色、揮毫作畫的全過程,共三十多篇,真是喜齣望外,如獲至寶。這次齣版時,隨即相應作瞭增補。先生健在時,這近八萬字內容中的大部分,我曾兩次抄寄給他過目,得到瞭他的肯定。行傢認為,這是陸老學生中記錄最多、內容最全的,是十分難得的研究陸老藝術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瞭解陸老同時代書畫傢的參考資料,彌足珍貴。

先生是位天資過人、書畫皆精,記憶力極強的人。幼時在教會學校學的英語,到瞭晚年居然還能輔導小孫子陸子堅的學習。他又是典型的老一輩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遵循溫良恭儉讓的道德標準,也要求我們這些門生要堅守“謙受益,滿招損”“不貪為寶”的道理。所以先生不光在藝術上,在做人上也是恩師。對我的作品,先生經常加以肯定和譽揚,鼓勵晚輩在藝術上敢於探索,提供前進的動力。在本書內先生的言談記錄中,我覺得應該秉承先生的謙遜,就把先生錶揚肯定筆者的不少內容刪除瞭。

我有幸認識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維釗、沙孟海、餘任天、周昌榖、盧坤峰、硃穎人、舒傳曦、阮性山、田宿宇等諸多前輩名師,得到瞭他們的許多教導提攜,這是我人生之大幸。但在藝術上,受影響最大的還是陸先生。我能在花鳥畫方麵取得一些成就,離不開先生的言傳身教,進而耳濡目染。試想吳昌碩、齊白石,弟子無數,而下得苦功、修得真經的隻有少數幾個。如果我能夠用自己的筆頭,以某種形式延伸先生的藝術生命和藝術傳統,那也不枉先生的一片苦心。另一方麵,先生一生有教無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奬掖後進,緻力於中國花鳥畫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於是我在最近十年重視花鳥畫創作、教學之餘,也應五傢美術齣版社之邀,撰寫編繪瞭四十多本花鳥畫技法書,成為美術技法類暢銷書,嚮年輕人傳播書畫知識,薪火相傳,盡己所能地繼承弘揚先生的藝術傳統。

本書的齣版,得到瞭恩師的公子陸公望和陸公讓先生、美術報社老社長傅通先先生、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副社長管慧勇先生和責任編輯郭哲淵先生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一並緻謝!

賞竹時年七十又一

2018年歲次戊戌初春於杭州



《筆尖流韻: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與意境探微》 引言 中國傳統繪畫,以其獨特的東方美學,承載著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哲學思想。它不僅僅是色彩與綫條的組閤,更是情思的寄托,意境的營造,以及與自然的深刻對話。從工筆的細膩入微,到寫意的揮灑自如,每一筆觸都凝聚著畫傢的心血與智慧。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技法,探尋其背後蘊含的藝術精神與哲學理念,為讀者開啓一扇通往中華藝術殿堂的窗戶,感受筆墨間的生命力與無限可能。 第一章:筆墨的哲學——綫條的生命力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綫條並非僅僅是勾勒輪廓的工具,更是具有獨立生命力和情感錶達的載體。“筆墨”二字,閤二為一,道齣瞭繪畫最根本的語言。 綫條的種類與特性: 中鋒用筆: 筆毫中鋒,力求圓勁、均勻、流暢。如同書法中的“永字八法”,中鋒綫條穩健而充滿力量,適閤錶現事物的骨骼、結構,如古樹的盤根錯節、山巒的巍峨聳立。它所傳達的是一種內斂、沉靜的力量感。 側鋒用筆: 筆鋒側臥,綫條顯得蒼勁、粗獷,甚至帶有飛白。側鋒常用於錶現事物的質感、肌理,如岩石的嶙峋、老者的皺紋、枯木的槎牙。它所賦予的畫麵一種古樸、滄桑的韻味。 枯筆與漲墨: 枯筆,筆墨乾澀,留白處顯露齣紙的本色,營造齣一種蕭瑟、寂寥或肅穆的意境。漲墨,則筆墨飽滿,濃重欲滴,錶現齣淋灕盡緻的生命力,如雨後的山林、飽滿的果實。 衄、挫、頓、挫、提、按: 這些是中國畫論中對手部動作精妙的描述。衄,指筆畫的逆勢而行,使綫條更具韌性;挫,指筆畫的頓挫,增加綫條的節奏感;提、按,則是控製筆墨濃淡、虛實與力量的關鍵。這些細微的動作,共同構成瞭綫條豐富多變的錶現力。 綫條的哲學意涵: 道法自然: 綫條的運用,並非 arbitrary 的塗抹,而是對自然界形態的提煉與升華。順應自然之勢,綫條自然流淌,如同山澗的溪流,風中的柳枝。 氣韻生動: 綫條的最高境界是“氣韻生動”。這是一種超越形似的神韻,是畫傢內在精神的流露。通過綫條的疏密、緩急、虛實,藝術傢將天地萬物的生命氣息賦予筆端。 陰陽相濟: 綫條的粗細、輕重、剛柔,體現瞭陰陽相濟的哲學思想。剛勁的綫條如同陽,沉靜的綫條如同陰,二者相互作用,構成和諧的畫麵。 第二章:墨韻的變幻——濃淡乾濕的詩意 水墨,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靈魂。它以其簡練而豐富的錶現力,創造齣無數意境悠遠的作品。墨的濃淡乾濕,不僅僅是色彩的變化,更是情緒的起伏,意境的深淺。 墨的五彩: 焦墨: 最濃的墨,顔色極深,幾乎是漆黑。焦墨用於錶現事物的實體感、力量感,如古鬆的蒼勁、山石的堅硬。 濃墨: 僅次於焦墨,色澤沉鬱。濃墨用於錶現事物的厚重、立體感,如厚重的雲層、茂密的枝葉。 淡墨: 色澤淺淡,甚至近乎透明。淡墨用於營造空間的縱深感,錶現朦朧、飄渺的意境,如遠山、薄霧。 清水: 純粹的水,用於提亮、衝淡,形成水墨的暈染效果。清水在墨中,可以産生齣“宿墨”的效果,即墨在水中沉澱一段時間後,顔色更加豐富,層次更加分明。 “濃淡乾濕”的運用: 濃淡層次: 通過墨的濃淡變化,藝術傢能夠錶現物體的體積、光影和質感。濃墨處為實體,淡墨處為虛影,光影層次由此分明。 乾濕對比: 運用濕墨錶現濕潤、生機勃勃的事物,如雨後的花朵、荷葉上的露珠。運用乾墨錶現枯槁、古樸的事物,如鞦日的落葉、乾裂的土地。乾濕的結閤,能夠産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對比效果。 水墨暈染: 水墨的暈染是中國畫獨有的技法。通過控製水的用量和墨的濃度,水墨在紙上自然暈開,形成微妙的過渡和豐富的層次。這種技法常用於錶現雲、水、霧等流動性強的景物,以及花卉的柔美質感。 “墨分五色”: 曆代畫傢總結齣“墨分五色”的說法,即通過墨的濃淡乾濕變化,可以在黑白之間産生齣近似於色彩的豐富變化。這種變化並非真正的顔色,而是觀者在視覺和心理上所感受到的色彩效果。 墨韻的情感錶達: 沉鬱頓挫: 濃重的墨色,配閤頓挫的筆法,能夠錶現齣沉重、悲傷或莊嚴的情緒。 輕靈飄逸: 淡墨與流暢的綫條結閤,則能營造齣輕盈、飄逸的意境,如仙境、夢境。 生機勃勃: 濕墨和飽滿的筆觸,能夠充分展現事物的生命力,如春日的嫩芽、盛開的花朵。 第三章:皴法的演變——形質的刻畫與意境的營造 “皴法”,是錶現山石、樹木等硬質物體質感與形態的關鍵技法。不同的皴法,不僅刻畫瞭物體的具體形態,更傳遞著畫傢對自然山水的理解與情感。 經典的皴法解析: 披麻皴: 模仿麻布的絲縷狀,用筆或直或麯,自上而下,錶現山巒平緩、層疊的狀態。有“直披麻”和“橫披麻”之分。 斧劈皴: 筆法簡練有力,如同用斧頭劈砍一樣,錶現山石的剛硬、峭拔。有“大斧劈”和“小斧劈”之分。 雨點皴: 筆觸密集,如同雨點落下,錶現山石的堅實、圓渾。 豆瓣皴: 筆觸形似豆瓣,多用於錶現岩石的凸凹起伏,質感強烈。 解索皴: 筆觸盤麯纏繞,形如解開的繩索,錶現山石的盤根錯節、古老滄桑。 牛毛皴: 筆法細膩,如同牛毛般密集,錶現山石的細密紋理,常用於錶現鬆樹的鬆針。 皴法的哲學與藝術: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皴法的形成,離不開對自然山水的細緻觀察與體悟。畫傢通過大量的寫生,將自然的形態內化於心,再通過筆墨的轉化,賦予筆下的山石以生命。 寫意與寫實: 皴法既要寫實地錶現物體的形態與質感,又要寫意地傳達畫傢對景物的感受與情感。一個好的皴法,能夠讓觀者在看到山石的同時,感受到山石的磅礴氣勢或靜謐之美。 筆墨的統一: 皴法的使用,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綫條、墨色緊密結閤。筆法的變化決定瞭皴法的風格,墨色的深淺則影響瞭皴法的質感。 第四章:色彩的哲學——淡彩與重彩的和諧 中國傳統繪畫並非隻有水墨,色彩在其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淡彩的清雅,重彩的華麗,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豐富著畫麵的錶現力。 色彩的運用原則: “隨類賦彩”: 色彩的運用要符閤物體的自然屬性,但並非完全寫實。例如,描繪鞦葉,可以使用紅、黃等暖色調,但要根據畫傢想要錶達的情緒,對其飽和度、明度進行調整。 “以墨為主,以色為輔”: 在很多中國畫中,水墨是畫麵的骨架,色彩是點綴與升華。色彩的加入,是為瞭增強畫麵的錶現力,而不是喧賓奪主。 留白之妙: 色彩的留白,與墨的留白一樣重要。留齣的空白,能夠讓畫麵透氣,也能夠引導觀者的視綫,産生聯想。 淡彩的意境: 清雅脫俗: 淡彩,色彩飽和度低,明度適中,給人一種清淡、雅緻的感覺。常用於描繪仕女、花鳥、山水,營造齣寜靜、祥和的氛圍。 微妙變化: 在淡彩中,色彩的微妙變化尤為重要。少量的色彩暈染,能夠讓畫麵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 重彩的張力: 富麗堂皇: 重彩,色彩濃烈、飽和度高,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常用於描繪宮殿、人物、吉祥題材,錶現喜慶、莊嚴、宏大的場麵。 情感錶達: 鮮艷的色彩,能夠直接錶達強烈的情感。例如,紅色象徵熱情與喜悅,金色象徵尊貴與輝煌。 色彩與墨的融閤: 墨染彩意: 有時,色彩會與墨色相結閤,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味。例如,在墨染的底子上,輕輕點染色彩,既有墨的蒼勁,又有色的靈動。 第五章:意境的升華——虛實相生與情景交融 中國傳統繪畫的最高追求,在於“意境”。意境,是通過畫麵所傳達齣的超越具體物象的精神內涵和藝術感染力,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虛實相生: 有形與無形: 畫麵中的具體物象是“實”,而留白、筆墨的淡化、以及由此産生的聯想空間則是“虛”。虛實相生,方能使畫麵生動而富有神韻。 “畫中意”: 虛的部分,是畫傢有意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觀者通過對“實”的體悟,進入“虛”的意境,與畫傢共同完成作品的解讀。 情景交融: “景語即情語”: 畫傢筆下的山水、花鳥,並非簡單的客觀描摹,而是寄托著畫傢的情感。山水的高遠,可以是畫傢誌嚮的高遠;孤寂的寒梅,可以是畫傢不屈的品格。 “移情於物”: 將個人的情感投射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上,使景物具有瞭人的情感屬性。例如,風雨中的竹子,象徵著不屈的意誌;月下的孤舟,寄托著思鄉的情懷。 詩、書、畫、印的融閤: 四絕之美: 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的有機結閤。詩可以點題、抒情,書法可以增強畫麵的綫條美和節奏感,印章則起到瞭點睛、落款的作用。四者的融閤,共同構建瞭畫麵的整體意境。 結語 《筆尖流韻: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與意境探微》一書,旨在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傳統繪畫的宏妙世界。從筆墨的哲學,到墨韻的變幻,再到皴法的演變、色彩的運用,以及最終意境的升華,我們希望每一位熱愛藝術的朋友,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悟與啓迪。中國畫的魅力,在於其博大精深,在於其永恒的生命力。願本書能成為您探索這片藝術海洋的指南,讓您在筆尖流韻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與無盡的藝術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陸抑非論畫筆錄》是一本讓我沉醉其中的藝術指南。陸先生以其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和深邃的哲學思考,為我們開啓瞭中國畫的智慧之門。我特彆喜歡他關於“筆墨的生命力”的闡述,他認為筆墨不僅是工具,更是情感的載體。他詳細地講解瞭各種筆墨技法的運用,以及它們在畫麵中能産生的豐富效果。這讓我對水墨的運用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構圖的意境”的探討,也讓我深受啓發。陸先生認為,構圖是中國畫的骨骼,是畫麵靈魂的展現。他強調,構圖應該講究“虛實相生,疏密有緻”,能夠引導觀者的視綫,營造畫麵的意境。這讓我對構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畫的魅力,在於其簡潔的筆觸背後,所蘊含的無限意趣和深邃的情感。

評分

初次翻閱《陸抑非論畫筆錄》,就被其中深沉的藝術力量所震撼。陸先生的筆觸,不僅是描繪山川草木,更是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的深刻感悟。他對“筆墨之道”的闡述,字字珠璣,句句含金。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破墨法”的講解印象深刻,他細緻地分析瞭破墨法的不同運用方式,以及它如何能豐富畫麵的層次和韻味。這讓我明白瞭,水墨的變化無窮,遠非我過去所能想象。書中的“寫意精神”的探討,更是讓我茅塞頓開。陸先生認為,寫意並非隨心所欲,而是“以形寫神”,是對物象內在精神的捕捉與提煉。他強調,畫傢應該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時,保持內心的自由和創造力。這對我而言,是極大的鼓舞。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道路,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而陸先生,無疑是這場探索中最傑齣的引路人之一。

評分

《陸抑非論畫筆錄》是一部讓我愛不釋手的藝術經典。陸先生以其宏厚的藝術功底和深邃的思想,為我們展現瞭中國畫的魅力所在。我特彆欣賞他關於“筆的韻律”的論述,他認為筆的運用,不僅是綫條的勾勒,更是情感的錶達。他詳細地剖析瞭各種筆法的特點,以及它們在畫麵中能産生的不同效果。這讓我對“筆”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墨的層次”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陸先生認為,墨的運用,是中國畫的靈魂,是畫麵生命力的體現。他通過對不同墨法的講解,讓我明白瞭如何在畫麵中創造齣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這讓我對水墨的運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畫的魅力,在於其簡練的筆觸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邃意境。

評分

閱讀《陸抑非論畫筆錄》,如同與一位博學而溫和的師長對話,他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將中國畫的博大精深展現在我眼前。書中對“筆墨的精髓”的闡述,讓我仿佛看到瞭陸先生手中那支畫筆的生命力。他不僅僅講解瞭技法,更是闡述瞭筆墨背後所蘊含的情感與哲學。我尤其被他對“綫條的性格”的描述所吸引,他指齣每一條綫條都有其獨特的“性格”,或剛勁有力,或婉轉纏綿,而畫傢需要做的,就是捕捉並展現這種性格。這讓我對綫條的理解上升到瞭新的維度。書中關於“留白的藝術”的討論,也讓我耳目一新。陸先生認為,留白並非空無一物,而是畫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引導觀者的視綫,營造畫麵的意境,賦予畫麵無限的想象空間。這讓我明白瞭,中國畫的簡潔,背後蘊含的是極大的智慧。

評分

初次翻開《陸抑非論畫筆錄》,我便被其深邃的藝術洞見深深吸引。書中不僅僅是單純的技法論述,更是對中國畫精神內核的深刻挖掘。陸抑非先生以其數十年的筆墨生涯,將他對繪畫的理解、感悟,化作文字,娓娓道來。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位智者的大師課中,每一次落筆,每一次運墨,都蘊含著他獨特的哲學思考。他對於“氣韻生動”的闡釋,並非空泛的口號,而是結閤具體的繪畫實踐,從筆墨的乾濕濃淡、綫條的剛柔麯直,到章法的疏密虛實,都一一剖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寫意”的探討,他強調寫意並非隨意塗抹,而是“以少勝多,以形寫神”的境界,是對物象內在生命力的捕捉與提煉。書中還穿插著許多他對曆代名傢的品評,見解獨到,發人深省,讓人對中國畫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繪畫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藝術與生活,體悟筆墨的無窮魅力。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藝術瑰寶。

評分

《陸抑非論畫筆錄》是一本讓我相見恨晚的書。陸先生以其深邃的藝術造詣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揭示瞭中國畫的真諦。我尤其喜歡他關於“寫神”的論述,他認為寫神是中國畫的靈魂,是繪畫的最高境界。他通過對曆代名傢作品的賞析,生動地展現瞭如何通過筆墨的運用,捕捉物象的神韻,賦予畫麵生命力。書中對“意象”的解讀也十分到位。陸先生認為,意象是中國畫的精髓,是作者對自然萬物的感悟和升華。他強調,畫傢應該在觀察自然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創造齣具有獨特個性的意象。這讓我明白瞭,好的畫作,不僅僅是對現實的模仿,更是對心靈的寫照。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畫的魅力,在於其對“神”的追求,在於其對“意”的錶達,在於其對“氣”的營造。

評分

讀罷《陸抑非論畫筆錄》,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陸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滌蕩著我浮躁的心靈。他對於中國畫的理解,已經超越瞭單純的繪畫範疇,而上升到瞭哲學和人生的高度。我特彆喜歡他關於“筆法”的論述,他認為筆法是繪畫的骨骼,是情感的載體。他詳細地剖析瞭各種筆法的特點,如中鋒、側鋒、逆鋒等,以及它們在畫麵中能産生的不同效果。這些細緻的講解,讓我對筆墨的運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他強調“綫條的生命力”,指齣每一根綫條都應該是有情感、有靈魂的。這讓我反思自己過去在繪畫中對綫條的忽視。此外,書中對“用色”的見解也十分獨到。陸先生認為,中國畫用色並非簡單的色彩堆砌,而是要講究“墨分五色”,通過墨的濃淡變化來烘托色彩,使畫麵既有色彩的絢麗,又不失水墨的韻味。這種將色彩與墨法巧妙結閤的理念,對我啓發很大。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藝術,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錶達的。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畫情有獨鍾,但總覺得難以深入其境。直到我讀到《陸抑非論畫筆錄》,纔豁然開朗。陸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筆下的山水,既有雄渾的氣魄,又不失細膩的柔情。他對於“筆墨”的論述,讓我明白瞭筆墨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情感的傳遞者。他詳細地講解瞭筆墨的各種形態,如飛白、枯筆、漲墨等,以及它們在畫麵中能産生的豐富效果。這讓我對水墨的運用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的“用筆”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陸先生強調“筆力韆鈞,意在筆先”,指齣每一筆都應該飽含力量和情感。他通過對不同綫條的解析,讓我明白瞭綫條不僅是輪廓,更是生命的律動。此外,他對“畫麵節奏”的把握也頗有見解。他認為,好的畫麵應該有起伏、有變化,如同音樂一般,能夠引起觀者的共鳴。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中國畫的魅力,在於其簡潔的筆觸背後,所蘊含的無限意趣和深厚的情感。

評分

《陸抑非論畫筆錄》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藝術著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畫精神殿堂的大門。陸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豐富的人生閱曆,為我們解讀瞭中國畫的奧秘。我特彆欣賞他關於“構圖”的論述,他強調“虛實相生,疏密有緻”,認為構圖是畫麵靈魂的展現。他詳細地分析瞭各種構圖方式的特點,以及它們在畫麵中能起到的不同作用。這讓我明白瞭,一張好的畫作,不僅僅是元素的堆砌,更是對空間的巧妙運用和對視覺的引導。書中還對“意境”的營造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陸先生認為,意境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是作者情與景的交融,是畫麵留白的魅力。他通過對曆代名傢作品的賞析,生動地展現瞭如何通過筆墨的運用,營造齣深遠、寜靜、悠遠的意境。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畫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精湛的技法,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哲學思考。

評分

《陸抑非論畫筆錄》所呈現的,遠不止是一本關於繪畫技巧的書籍。它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藝術大師,嚮後輩們敞開心扉,分享他對筆墨、對綫條、對色彩、對構圖的至臻理解。書中的語言樸實而充滿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句句見功力。我尤其欣賞陸抑非先生在論述過程中,那種嚴謹而不失靈動的態度。他對於傳統筆墨的精髓有著深刻的把握,但又不拘泥於陳規,而是積極探索新的錶現形式和可能性。書中關於如何“用墨”的論述,讓我受益匪淺。他細緻地講解瞭濃、淡、乾、濕、焦等各種墨法的運用,以及如何在畫麵中創造齣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這對於我這樣在水墨創作中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的人來說,無疑是及時雨。更重要的是,陸先生在談論技法時,始終不忘強調“意境”的營造。他認為,筆墨的最終目的是為瞭錶現作者的情感和對自然的感悟,離開瞭“神”的筆墨,即使技法再精湛,也難免落入“匠氣”。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畫的魅力,不僅在於“形”,更在於“神”,在於那份難以言喻的東方韻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