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普及,本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继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各国纷纷在中小学开展有关本土文化的教育,我国也在中小学教育中积极推广本土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传统美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中小学开展中国画教学活动,有利于作为新一代的中小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养成对美术的持久兴趣,逐步树立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志向。
华东师范大学郑文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中国画教学研究》,针对当前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以及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相脱节等问题,指明中国画教学对中小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通过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来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该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从理论角度,论证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中小学开展中国画教学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价值。同时,从实践角度,一方面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绘画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中国画教学课程,帮助本科生(未来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蕴含在中国画作品中的造型理念及其价值。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开发了一系列以中国画为核心的创意美术课程,突破了以往中国画教学中程式化的藩篱,并解决了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紧密衔接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与突破性进展。可以认为,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所开发并实施的高等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的中国画系列课程与教学方法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意义。
首先,分析与考察近现代中国画教育模式;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实践与理论;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实践和理论。从艺术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中国画教学的意义。
其次,探明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我国中小学生的中国画学习需求、中国画课程和教学的现状,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论证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并予以实施:(1)针对目前中国画教学中“重技轻理”的现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师中国画教学内容进行开发,试图改变以往中国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旨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画;(2)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发相关的中国画教材和教学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3)总结与推广成功的教学案例;(4)进行反思,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法;(5)提出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方向,等等。
郑文,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山水画实践和理论研究近三十年,从事山水画教学二十年,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能力。发表了与山水画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编著《中国画写意基础——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基础系列教材》、《中国画技法——没骨法》、《画花鸟小品十招》等书籍;主持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参与国家一般课题研究。
序
导论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中国画师资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人文视野中的中国画及其教学
第一节 中国画相关概念的梳理
第二节 中国画人文内涵的再认识
第三节 中国画教学意义与美术教师培养
第二章高等师范教育的中国画教学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画教育模式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节 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方法刍议
第三章 基于师资培养的中国画理论课程
第一节中国绘画的“象中之意”
第二节中国绘画史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中国绘画的鉴赏方法
第四章 意象与结构分析的高师山水画课程
第一节 林木意韵与树法演化
第二节 山石皴法与体势衍化
第五章 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实践的理论与调查
第一节 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 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三节 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研究
第六章 中小学中国画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基于中国画观察方法的“儿童风景画”研究
第二节 注重审美能力培养的中国画课程与教学
第三节 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国画课程与教学
第四节 关注作品展示及评价标准的中国画课程与教学
第五节 读图时代的中国画鉴赏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校外中国画的拓展教学实践
第一节 校外中国画教学实践的探索
第二节 基于创新理念的校外中国画教学
第三节 本土文化资源的校外课程开发和运用
第四节 中国画学习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节 来自支教体验的中国画教学访谈
结语 中国画教学的未来
附录:中小学生中国画认知程度及学习情况的问卷
后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信息通信的发达,信息化、国际化、世界化的趋势,使世界变得更窄小、更同一。在这一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变革中,政治实力强大、文化具有先进性的国家主导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开始关注本民族文化的重建问题,日本在2006年12月再次修订了战后一直作为教育基本方针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培养以我国的传统与文化为基石、参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这一教育目标。韩国也在为把本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正积极探索各种方案。我国这几年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其核心依然是如何把本国的文化精髓完美融入问题,这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因此,我们既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还要重新挖掘它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摸索出相得益彰的发展方向。而目前在学校美术教学中,对中国画这一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视不够,同时,在教学中重技轻文的现象,也使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发生偏差,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画教学作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绘画精髓的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的推进,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研究如何培养中小学中国画师资问题就具有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基于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中国画教学研究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中国画的传承,但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焕发新生,却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师资培训”,这是一个非常精准且关键的切入点。我深有体会,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真正将中国画的魅力传递给下一代。书中关于师资培训内容的设计,以及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的探讨,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画在中小学教育中,能够跳出“点缀”的角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让我看到了中国画教育在中国中小学课堂上的希望。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研究者,我深知培养合格的中国画教师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将师资培训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对中国画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和富有成效的研究视角。书中对当前师资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模式僵化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构建科学、系统、具有实践性的中国画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的论述,这对于提升我国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面对如何将中国画这门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时,感到既兴奋又忐忑。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阐述了中国画教学的目标设定、课程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这些都是我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模糊不清的地方。尤其是关于如何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通过具象的教学活动传递给孩子们,书中提出的“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理念,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担心过于强调技法会让孩子们失去兴趣,但书中强调的“体验式学习”和“情感共鸣”的教学方式,让我看到了将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与儿童天性相结合的可能性。此外,书中对师资培训模式的探索,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画教育者。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深入浅出,逻辑严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研究中国画教学与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关系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际的培训场景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作者对一线教学情况的深刻理解。我注意到书中关于如何帮助教师克服对中国画“难教”的心理障碍,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的部分,这些都是非常贴合实际需求的。我一直认为,艺术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这本书正是聚焦于如何提升教师的这“两点”,从而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它让我认识到,师资培训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理念的更新和思维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期待已久的“及时雨”!作为一名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教师,我深切体会到,虽然“中国画”这三个字听起来有些厚重,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往往面临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兴趣难以持续等诸多现实困境。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国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定位、价值,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一迫切需求。它没有空泛地谈论艺术理论,而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师资培训这一核心环节,这使得它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如何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写意精神与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的部分,这对我来说是教学的难点,书中提出的案例和方法,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作者在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没有回避现实问题,直面了当前师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这让我感到作者是有情怀、有担当的。这本书不仅是给老师看的,更是为中国画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让我看到了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艺术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作者以中小学师资培训为桥梁,深入探讨了中国画教学的各个层面。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国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的阐述。这往往是中国画教学中最难触及,也是最能体现其独特魅力的部分。书中提出的,通过“体验式”和“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思路。同时,作者对当前师资培训中存在的“碎片化”和“模式化”现象的批判,也让我反思,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真正能够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培训体系。这本书,无疑是中国画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份重要贡献。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在中小学开展中国画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作者在书中对中国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现代审美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探讨。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精髓,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感受力。书中对师资培训模式的探索,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为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国画教学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阅读这本书,如同置身于一场关于中国画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中小学师资培训为核心视角,抽丝剥茧般地梳理了中国画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并试图从中寻找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教师角色转变”的论述,作者认为,未来的中国画教师,不仅是技法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的引导者。这种理念的转变,对于提升中国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书中提供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它不是一本照本宣科的教案集,而是一份激发思考、启迪创新的学术著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绝对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但又异常地接地气。作者在中小学师资培训这个非常具体的语境下,对中国画教学进行了深度剖析,这本身就极具价值。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艺术教学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化,脱离了实际的教学场景;要么过于浅显,缺乏理论支撑。但这本书,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既有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的深入理解,又能洞察到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比如如何从零开始建立学生的审美认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意”的重要性,而非仅仅停留在“形”的描摹。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以师资培训为切入点,推动中国画教学体系化发展”的论述,这无疑是一个更具战略眼光的角度。通过提升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普及和深化。那些关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差异化教学建议,更是干货满满,为我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学者,我对《中国画教学研究——基于中小学师资培训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在选择研究视角上,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将中小学师资培训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直接触及了中国画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和深化的关键环节。书中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中国画师资现状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概括,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揭示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改进的方向。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的论述,作者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原则,为未来中国画师资培训课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书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讨,如如何将传统笔墨技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融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