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環境公共治理多主體協同模式研究》將環境規製、汙染纍積與經濟增長納入統一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中,研究中國環境治理中多元主體選擇行為的協同機製,通過將環境外部性因素內生化,刻畫不同主體經濟活動的環境外部性特徵,發揮政府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的職能作用,激發企業的內生性治理動機,建立科學有效的公眾參與和環境社會組織監督的渠道,進一步比較不同主體行為的治理效果,優化配置不同主體間的可行性方案,使得環境治理主體之間相互影響、良性互促,保持各主體之間相互關係的協同有序,提高環境治理主體的行為動機,評價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規製政策對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效果,設計符閤中國實際需求的環境公共治理政策,為構建中國環境公共治理多主體協同模式提供經驗啓示。
作者簡介
周縣華(1978年11月),男,副教授,吉林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精算師,中國保險行業“韆人計劃”非壽險精算核心人纔,入選北京高校青年英纔計劃,現任職於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近年來圍繞環境規製、汙染治理等領域在《經濟研究》、《世界經濟》、《南開管理評論》、《會計研究》、《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等中外文期刊發錶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論文數十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環境治理模式的曆史變遷及趨勢研究
1.1 生存性環境權益和生産性環境權益
1.2 環境治理模式曆史變遷及趨勢研究
1.3 環境公共治理多主體協同模式的研究框架
第2章 環境治理模式的理論基礎
2.1 傳統環境治理模式
2.2 權威型環境治理模式
2.3 環境公共治理模式
2.4 中國環境治理模式研究現狀
第3章 多國環境治理模式的比較研究及經驗啓示
3.1 美國環境治理模式與經驗啓示
3.2 英國環境治理模式與經驗啓示
3.3 德國環境治理模式與經驗啓示
3.4 日本環境治理模式與經驗啓示
第4章 中國多主體環境治理的現狀分析及角色定位
4.1 政府在中國環境治理中的現狀分析及角色定位
4.2 公眾參與在中國環境治理中的現狀分析及角色定位
4.3 環境社會組織在中國環境治理中的現狀分析及角色定位
4.4 企業在中國環境治理中的現狀及角色定位
第5章 多主體協同機製的公共治理模式
5.1 協同機製理論
5.2 多主體協同機製治理模式的維度分析
5.3 多主體協同機製公共治理模式
第6章 一般均衡理論與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
6.1 環境公共治理的作用機製研究
6.2 -般均衡理論與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的內在聯係
6.3 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下企業內生化治理動機研究
第7章 多主體協同模式下環境規製政策效應評價
7.1 研究背景
7.2 環境規製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析
7.3 環境規製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
7.4 環境規製政策效果評價的政策啓示
第8章 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下政府環境政策優化組閤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政府環境政策選擇的理論模型構建
8.3 模型求解過程
8.4 模型參數校準
8.5 政府優化政策組閤的模擬分析
第9章 多主體協同治理外部性與環境稅政策改革設計
9.1 研究背景
9.2 環境社會組織協同治理的理論框架
9.3 數值模擬與政策分析
9.4 動態環境稅外部性的理論框架
9.5 動態環境稅的外部效應分析
9.6 動態環境稅作用下的汙染路徑與經濟增長
9.7 政府開徵環境稅的時點選擇問題研究
第10章 總結及政策建議
10.1 研究總結
10.2 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汙染、資源浪費等問題在全球普遍齣現,公眾參與、環境社會組織的監督、環保理念創新和技術谘詢推廣,在環境治理的決策體係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這些參與主體解決瞭政府在功能定位、權力配置和運行機製等諸多環節的功能缺失,促進瞭企業行為嚮內生化治理的轉變,並逐漸形成瞭多元主體協同機製的環境公共治理模式。中國還處於公共治理模式的“雛形”階段,政府采用行政、命令手段進行環境治理的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盡管政府開始嘗試采取經濟和行政並用的手段進行環境治理,但其經濟手段的行政化特點依然十分濃厚,造成環境標準時而過嚴、時而過鬆;加上存在地方政府的尋租行為,造成瞭大量的腐敗現象,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狀況改善的進度十分緩慢。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加劇,中國的環境治理也必然走嚮多元主體協同機製的公共治理模式。因此,本書研究中國環境治理中多元主體選擇行為的協同機製,試圖將環境外部性內生化,從而達到簡化政府的環境治理職能,重點發揮其管理職能;研究如何激發企業的內生性治理行為,建立科學有效的公共參與和環境社會組織監督的渠道,比較不同主體行為的政策效果,優化配置不同主體間的可行性方案,評價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規製政策的變化對宏觀經濟變量産生的影響效果,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使得環境問題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本書研究結構如下:
第1章是引言部分。提齣瞭本書的研究背景——環境治理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梳理環境治理模式的曆史變遷過程及理論基礎,指齣研究多主體協同機製環境公共治理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第2章是理論基礎部分。以環境治理模式的曆史演變過程為主要研究脈絡,綜述、分析瞭各個階段環境治理的理論問題、環境各主體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的演變過程,為本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3章是多國環境治理模式的比較研究及經驗啓示。通過對各國當前治理模式的研究,瞭解環境公共治理模式的最新發展,藉鑒西方國傢成熟的機製設計,評估在中國的適用性,為本書有關多主體協同機製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第4章是在文獻梳理與問題識彆基礎上展開的。通過係統地梳理、分析中國環境治理模式下各個主體的參與現狀,分析多主體參與環境治理的理論基礎,明確瞭多主體在環境治理中的主要方式及職能作用,深入剖析瞭中國多主體環境治理的現狀問題,這些問題集中反映在環境治理中多主體之間存在著激勵約束不強、需求錶達不順暢、監督懲罰不足、競爭閤作不平等、利益分享不公平等諸多問題,為進一步藉助協同機製理論建立多主體之間的良性關係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需求。
第5章是多主體協同機製的公共治理模式研究,也是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協同機製在外生參量的作用下通過加強係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發揮各要素的優勢,聚閤形成帶來巨大能量的整體協同效應,這是環境治理多主體之間相互關係的本質體現。在此基礎上,結閤中國環境治理多元主體的職責分析和角色定位,本書又分彆從五個維度構建公共環境治理模式下的多主體協同機製,並從理論上設計中國環境多主體的公共治理模式。
第6章搭建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與一般均衡理論之間的內在聯係。在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下,建立一個包括公眾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和環境社會組織部門在內四部門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以各主體之間建立的協同關係為基準模型,全麵闡述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下各種環境規製政策的作用機製與影響效應。同時,本章深入研究異質性企業的汙染治理動機,適當激發企業環境保護和治理汙染的主動性,降低企業技術研發成本,改善公眾綠色消費行為等,消除環境公共品的負外部性,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
鑒於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突齣地位和重要作用,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本書將按照政策評價、政策優化與政策改革的邏輯順序,在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下進行環境規製政策的研究。
第7章是對當前環境規製政策進行效果評價。將環境規製、汙染纍積與經濟增長納入統一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中,分析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強度環境規製政策作用下的汙染治理效應與經濟增長特徵。
城市更新中的社會資本積纍與社區韌性研究 作者: [此處填寫作者姓名,例如:王建國] 齣版社: [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例如: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 [此處填寫齣版年份,例如:2024年5月] ISBN: [此處填寫ISBN號碼] 頁數: 約450頁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如何通過係統性的社會資本構建策略,有效提升城市社區的適應力、恢復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範疇,聚焦於構成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網絡和規範。 第一部分:城市更新的理論基礎與社會資本的界定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全球城市更新運動的曆史脈絡,從早期的“推倒重來”式改造,逐步演進到強調“有機更新”和“存量提質”的當代理念。在此基礎上,本書引入瞭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這一核心概念,並結閤城市治理的特殊語境,對其進行瞭多維度的界定。社會資本不再僅僅被視為一種抽象的資源,而是被具體化為社區內部的共享規範、互惠網絡以及製度化的參與機製。 作者構建瞭一個包含“結構性社會資本”(如正式組織、鄰裏網絡密度)和“關係性社會資本”(如人際信任、情感聯結)的分析框架,用以衡量社區的內在凝聚力。通過對曆史案例的梳理,本書論證瞭在麵對經濟衝擊、自然災害或人口結構變遷時,高社會資本社區展現齣顯著的緩衝和快速恢復能力。 第二部分:社會資本在城市更新中的生成機製與路徑 城市更新項目往往是社會資本遭受侵蝕或重塑的關鍵時期。本書詳細探討瞭在舊城改造、棚戶區治理以及曆史街區保護過程中,社會資本是如何産生、積纍、流失和再生的。 1. 參與式規劃與協商民主: 本章重點分析瞭自下而上的參與機製如何將居民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共建者。研究發現,隻有當居民的意見能夠真正影響決策流程,並形成可感知的利益迴饋時,信任度(社會資本的核心組成部分)纔能有效提升。本書提齣瞭“協商式賦權模型”,強調在決策初期即引入多元利益相關者,並通過建立透明的溝通平颱來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猜疑。 2. 社區營造與公共空間的再設計: 物質空間的設計對社會互動具有決定性影響。本書通過實地調研數據,量化分析瞭社區中心、口袋公園、共享工作空間等公共設施如何充當“社會黏閤劑”。當這些空間被設計為促進偶遇、非正式交流和共同勞動(如社區花園維護)的場所時,弱連接(Weak Ties)和強連接(Strong Ties)得以同步加強,從而極大地豐富瞭社區的社會網絡。 3. 製度保障與中介組織的培育: 僅依靠自發形成的民間力量不足以支撐大規模、長周期的城市更新。本書強調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NPO/NGO)作為“催化劑”的關鍵作用。研究瞭如何通過提供啓動資金、專業支持和法律框架,有效孵化和培育本土的社區自治組織(如業主委員會、鄰裏協會)。這些中介組織不僅是資源輸送的渠道,更是將個體利益轉化為集體行動的製度載體。 第三部分:社區韌性(Community Resilience)的測量與提升策略 社區韌性是社會資本在應對外部壓力時的外在錶現。本書構建瞭一個包含“適應性”、“恢復速度”和“學習能力”的社區韌性評估指標體係,並將其應用於多個不同類型的城市更新案例進行實證檢驗。 1. 韌性規劃中的社會網絡分析: 通過運用社會網絡分析(SNA)技術,本書揭示瞭不同社區在信息流動、資源調配方麵的結構性差異。高韌性社區往往錶現齣“冗餘度適中、中心節點多樣化”的網絡結構,這意味著在某個關鍵角色或資源喪失時,係統不會立即崩潰。作者據此提齣瞭針對性的網絡優化乾預措施。 2. 危機應對中的社會資本動員: 案例研究錶明,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經濟衰退期間,那些預先建立瞭高水平社會資本的社區,能更快地建立起互助小組、信息共享平颱,並有效組織對弱勢群體的幫扶。本書詳細記錄瞭這些社會資本的“快速啓動”過程,並總結瞭預先建立的信任和互惠承諾在危機時刻發揮的“預支效應”。 3. 跨代際與跨文化聯結的構建: 現代城市社區往往麵臨人口老齡化和族群多元化的挑戰。本書特彆關注瞭如何通過設計“代際共享項目”(如青年人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老年人分享傳統手工藝經驗)來促進不同群體間的理解與閤作。這種“跨界聯結”被證明是提升整體社區韌性的重要維度,因為它有效拓寬瞭社區的資源獲取麵和認知視角。 第四部分:政策啓示與治理框架構建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理論研究轉化為可操作的政策建議。作者強調,城市更新的成功,其衡量標準不應僅僅是基礎設施的更新率,更應是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纍和社區韌性的增強。 本書提齣瞭一個“社會資本驅動的城市更新治理框架”,該框架主張政府應從“管理者”嚮“賦能者”轉變,核心職能是創造條件促進公民間的自主閤作。具體政策建議包括:設立社區社會資本發展專項基金;將社區組織的能力建設納入城市規劃的法定程序;建立基於社會績效的評估體係,奬勵那些在維持社區網絡和文化傳承方麵錶現突齣的更新項目。 本書特色: 實證導嚮: 結閤瞭來自中國、東亞及歐洲多個城市更新項目的深度田野調查數據和定量分析。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社會學、城市地理學、政治學和管理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操作性強: 為城市規劃師、社區工作者、政策製定者提供瞭清晰的行動指南和評估工具。 本書是研究城市社會治理、社區發展和可持續城市規劃的專業人士、學者以及關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公眾的必備參考書。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藍圖:一個有活力的、有韌性的城市,其基石必然是穩固的社會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