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经济学
  • 国民体系
  • 经济学
  • 政治学
  • 历史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 经典著作
  • 西方经济学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35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8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6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包括四个部分——历史、理论、学派和国家经济政策。应当注意到,所有这一些都是在1844年以前写的,尤其是其中第四部分所说的一些政治情况与商业政策,大部分现已不复存在。当时英国所施行的谷物法、航海条例及一般保护税制还没有取消,德国工业还处于幼稚状态,德国各联邦的关税也比较轻微,英国仍然能够供应它们所需工业品的大部分。

目录

英译者序
著者自序节录

第一编 历史
第一章 意大利人
第二章 汉撒商人
第三章 荷兰人
第四章 英国人
第五章 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
第六章 法国人
第七章 德国人
第八章 俄国人
第九章 美国人
第十章 历史的教训

第二编 理论
第十一章 国家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
第十二章 生产力理论与价值理论
第十三章 国家商业动作的划分与国家生产力的联合
第十四章 私人经济与国家经济
第十五章 民族精神与国家经济
第十六章 人民经济与国家财政经济,政治经济与国家经济
第十七章 工业与国家的个人、社会及政治生产力
第十八章 工业与国家的自然生产力
第十九章 工业与国家的工具力(物质资本)
第二十章 工业与农业利益
第二十一章 工业与商业
第二十二章 工业与海运事业、海军力及殖民地开拓
第二十三章 工业与流通工具
第二十四章 工业与事业的稳定及存续原则
第二十五章 工业与生产及消费诱因
第二十六章 关税是建立与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第二十七章 关税制度与流行学派

第三编 学派
第二十八章 意大利的国家经济学派
第二十九章 工业主义(流行学派误称“重商主义”)
第三十章 重农主义或农业主义
第三十一章 交换价值理论(流行学派误称“工业主义”) ——亚当·斯密
第三十二章 交换价值理论(续)——萨伊和他的学派

第四编 政策
第三十三章 英国优势地位与大陆国家——法国和美国
第三十四章 英国优势地位与德国商业同盟
第三十五章 欧洲大陆的商业政策
第三十六章 德国关税同盟的商业政策

英译本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工商业方面所处地位,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意大利那样有利的。粗野横暴的行动并没有能完全摧毁古罗马的文化和文明。那里的耕作方法虽然拙劣,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为广大人民产生了丰富的食料。最不可少的艺术和工业,仍然像古罗马地方自治制度一样地保存着,很少受到破坏。沿海一带渔业发达,到处都足以培养海员,沿意大利漫长海岸线的航运使它内地运输设备不足的情况大大地获得了补偿。它与希腊、小亚细亚、埃及相近,海上交往频繁,使它对东方贸易获得了特有便利,这类贸易以前范围虽不广,是经由俄国与北方的各国进行的。由于这样的商业活动,意大利就势所必然地获得了希腊从古代文化保存下来的许多知识、许多艺术和工业。
  从意大利各城市在鄂图大帝(Otho the Great)下获得解放时起,就证明了在历史上今古相同的一个公例,自由与生产事业两者总是分不开的,虽然它们出现的先后往往有参差。不论在哪里,如果工商业有了发展,我们就可以断定,在那个地方自由的获得已为期不远;否则,如果自由的旗帜已经在那里飘扬,也就可以断定,那里的生产事业迟早将获得发展。个人如果获得了物质或精神上的财富,他就要想把他所获得的遗留给后代,就必然要努力争取这方面的保证;否则如果他已获得了自由,他就必然要倾其全力来改善他的物质和精神状态。这样的演变是再自然也没有的。
  自从古老的自由国家瓦解以后,意大利城市那种自由、富裕的社会的灿烂景象,就再度涌现于世界舞台。许多城市,许多地区,先后上升到了繁荣状态‘,并且由于十字军活动,在前进道路上更加受到了强有力的刺激。十字军战士以及他们装备和军需的运输,对意大利说来,不但有利于它的海运事业,而且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使它与东方建立了商业关系,从而传人了许多新的生产事业、新发明、新植物品种,还使它学会了许多新的享乐方法。另一方面,出于同一原因,封建统治的压力趋于衰弱,在许多方面势力减退,这就使城市和乡村土地耕种两方面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佛罗伦萨,次于威尼斯和热那亚,它的工业与货币兑换业的发展特别显著。当12及13世纪,这个城市的丝织业和毛织业已经十分发达,这些行业的同业公会是参与国家政务的,共和国就是在它们的影响下组成的。单单一个毛织业就拥有二百个工厂,年产毛织品八万匹,原料是从西班牙输入的。此外还从西班牙、比利时、法国和德国输入未经加工的毛织品年值三十万金季尔盾(gulden),①在佛罗伦萨加工以后再转运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国。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全境的金融中心,有八十个银行机构。②它的政府岁入达三十万金季尔盾(合我们现在的货币一千五百万法郎)比那个时候那不勒斯或亚拉冈(Aragon)王国的收入要多得多.,比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不列颠和爱尔兰并计的岁收也还要多。①
  ……

前言/序言

  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一部在经济学说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
  李斯特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先驱者。历史学派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居统治地位的学派,它一方面反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一方面又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作斗争。19世纪下半期又兴起了新历史学派,它成为当时庸俗经济学的主流之一,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马克思主义,它的学说也是修正主义思想的一个来源。历史学派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对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制度学派就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
  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出版于1841年。当时德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地主贵族掌握着政权,国内保留着封建农奴制度。拿破仑战争以后,德国的邦数已由三百个减少到三十八个,但是各邦有自己的关税壁垒,各邦内部各个省区也分别规定有地方税率。这种情况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全国市场的形成。为了消除这种阻碍,德国资产阶级早在1819年就建立了工商业协会(由李斯特等人领导),1834年更成立了统一的关税同盟,除了奥地利和一些小邦,其他各邦都参加了。由于共同税界的确立,大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835年建筑了第一条铁路。可是国内政治上的统一还没有完成,工业的发展还远远地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法国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它们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以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怎样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李斯特的这部著作就是适应德国资产阶级的这个需要而出版的。
  英法资产阶级的主张是以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为依据的。针对英法资产阶级的主张,李斯特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力理论,并且创立了国家经济学来同古典学派斯密、李嘉图等人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相对立。
  李斯特理论体系的中心是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他的生产力概念中,既包括“物质资本”形成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资本”所创造的生产力,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他认为,不仅体力劳动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管理、组织都应包括在生产力之内。他认为古典学派的理论是狭隘的,因为它只讨论“价值”,不注意生产力。李斯特的这些观点,一方面反映了他对生产力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却表现出他对价值理论的不应有的轻视,因为如果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正确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的。
经济思想的群星闪耀:一部涵盖古典、新古典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演变历程的宏伟叙事 《经济思想的群星闪耀》 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学派的理论体系,而是一部宏大且深入的经济思想史著作。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图谱,描绘自重商主义萌芽,经由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直至现代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形成的全景式画卷。本书强调思想的内在逻辑关联、跨学派的对话与冲突,以及经济理论如何回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挑战。 第一部分:财富的起源与早期探索(重商主义与古典学派的奠基)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16至18世纪的欧洲,详细阐述重商主义的核心观念。我们审视其政策实践,例如对贵金属的崇拜、贸易顺差的追求,以及国家干预在早期资本积累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托马斯·孟、让-巴蒂斯特·科尔贝尔等代表人物的观点,揭示重商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早期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 随后,笔锋转向18世纪中叶的法国,深入剖析重农主义。魁奈的《经济表》被视为首次尝试构建一个系统的经济循环模型。本书不仅解释了“自然秩序”的哲学基础,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将土地视为唯一财富来源的局限性,以及它为后续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何种反思的起点。 本书的核心篇幅之一,献给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辉煌时代。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置于时代背景下,详尽解读“看不见的手”、劳动分工的效率提升以及财富积累的动力机制。我们不仅关注斯密的理论建构,更探究其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其对市场自由的信念。 紧接着,本书系统梳理了继斯密之后的几位巨匠的贡献: 大卫·李嘉图:重点分析其劳动价值论的精细化、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关于地租和分配格局的深刻洞察。我们讨论了李嘉图模型在后世的演变与争论。 托马斯·马尔萨斯:聚焦于其人口论和谷物法辩论中的悲观主义视角,探讨经济增长的“铁律”观念如何挑战了早期乐观的古典主义者。 约翰·穆勒:将穆勒置于古典学派的集大成者与过渡者的角色。分析他如何调和古典经济学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张力,尤其是在分配与政府干预议题上的复杂立场。 第二部分:范式的剧变与新古典主义的诞生 本书清晰地勾勒出19世纪下半叶经济学经历的“边际革命”,即从供给侧的劳动投入转向需求侧的边际效用分析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详述了三大奠基者的独立贡献: 1. 纪梵森、梅杰与杰文斯:阐释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如何解决了古典学派的“水与钻石悖论”,标志着主观价值论的胜利。 2. 卡尔·门格尔与奥地利学派的早期思想:探讨其对“经济学作为人类行为科学”的强调,以及其在货币理论上的独特立场。 3. 列昂·瓦尔拉斯:深入解析其一般均衡理论,这是将所有市场相互联系起来的数学化尝试,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框架奠定了基石。 随后,本书聚焦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综合性工作。马歇尔如何将古典的供给侧分析与边际革命的效用需求侧分析成功结合,创造出我们今天熟知的“马歇尔剪刀”的图像。我们详细剖析了均衡价格、消费者剩余、短期与长期分析等核心概念,并讨论了新古典主义如何通过其严谨的数学方法,确立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地位。 第三部分:挑战与分流——宏观视角的觉醒 进入20世纪,经济学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大萧条的爆发,使得新古典的“自动均衡”理论遭受重创。 本书在此部分着重讨论了两位关键人物如何试图整合或超越现有理论: 欧文·费雪与剑桥学派:分析费雪的流通货币数量论及其对利率决定的贡献。同时,探讨庇古(Pigou)在外部性问题上的早期尝试,试图为政府干预提供微观经济学基础。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革命:本书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视为一场思想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我们详尽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流动性陷阱、乘数效应等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如何系统性地挑战了古典经济学的长期均衡假设。凯恩斯主义如何为国家干预宏观经济稳定提供了理论武器,及其在二战后的全球政策实践中的主导地位。 第四部分:战后经济学的多元化与深化 在凯恩斯主义确立主导地位之后,经济学并未停滞,而是出现了强烈的反思与流派分化: 货币主义的复兴(弗里德曼):本书详细阐述了米尔顿·弗里德曼如何批判政府的相机抉择政策,重申货币在短期和长期经济波动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分析理性预期学派(如卢卡斯)如何试图将微观基础重新植入宏观模型,强调政策预期的重要性,从而对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供给学派与拉弗曲线:简要介绍其对税率与经济激励关系的看法,及其对1980年代财政政策的影响。 此外,本书亦涵盖了其他重要的学术分支和思想流派,例如: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从帕累托最优到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探讨社会选择理论的困难。 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回顾凡勃伦、科斯和诺斯等人的工作,强调制度、产权和交易成本在理解经济效率中的不可或缺性。 增长理论的演进: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到索洛模型,再到内生增长理论,描绘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学研究脉络。 结语:持续的对话与未来的挑战 《经济思想的群星闪耀》的结论部分并非简单地总结历史,而是强调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持续演化性。它指出,当前经济学家们依然在努力调和古典的效率观与凯恩斯主义的稳定需求,在应对全球化、不平等加剧和气候变化等新的时代议题时,不断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营养。本书最终希望读者能认识到,任何单一的经济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真正的理解在于掌握思想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解释复杂现实时的互补与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泛黄的书页和朴素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年代。我一直对社会经济的运作方式挺感兴趣的,总觉得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虽然我对“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敬畏,但“国民体系”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很有方向性,仿佛能窥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脉络。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浅出地探讨,一个国家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产业发展,来构建起自己的经济“骨架”和“血脉”的。也许会讲到历史上的各个国家,比如英国、德国,是如何在不同的时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国际环境,走出不同的经济道路的。比如,是不是有些国家一开始就走工业化道路,而有些则是在农业基础上逐步转型?书中会不会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或者对新兴产业的扶持,这些举措是如何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长期走向?而且,“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个标签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本经过时间考验、有深度、有价值的经典著作,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让我对经济发展这个宏大的话题,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那种厚重感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书页略带陈旧的质感,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正准备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我对“政治经济学”这个领域一直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太过宏大和抽象,常常不知从何入手。而“国民体系”这个概念,则给我一种具体的切入点,让我觉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如何被构建和运作的。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探讨,在早期工业化时代,各个国家是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过发展本国工业,积累财富,实现经济独立自主的。会不会有关于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的详细分析?又或者,书中会对比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英国的自由贸易和德国的保护主义,并分析它们的优劣得失?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和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经济理论。毕竟,经济学最终是要服务于现实的,而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书,我感觉它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经济发展这个永恒的主题。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经济学著作那样,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以一种更为叙事和论证的方式,来展现其思想的深度。关于“国民体系”的构想,让我深感共鸣。在如今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这本书或许就在提醒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之中。我设想,书中会详细分析,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国家,是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模式的。比如,某个国家是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发展航运业,另一个国家又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在国家层面上,如何进行产业规划、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福祉的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肌体”,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器官”,协同运作,最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理论支撑。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经济学入门读物,上来就讲供需曲线和边际效用,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角度,来审视经济的运行。特别是关于“国民体系”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独立和繁荣,是如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的。比如,会不会提到像李斯特这样的经济学家,他是如何提出“国民经济学”的概念,又如何反对自由贸易,主张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这本书大概会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来证明这种“国民体系”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而有些国家却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本书也许会给出答案,它可能会分析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经济发展的路径。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书,读起来应该会很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当今世界,我们常常讨论全球经济,却容易忽视一个国家内部经济运行的独特逻辑。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国民体系”这个概念,分析一个国家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构建和维护其经济秩序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印证其理论。比如,欧洲各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如何发展本国工业,又如何在国际贸易中为自身争取利益的?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比如亚当·斯密、李斯特等人的思想,并分析他们对“国民体系”的贡献和争议?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发展出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有些国家却长期依赖外部援助。这本书可能会从“国民体系”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揭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战略选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学习如何从一个国家的视角,去理解经济的宏观规律,这对于理解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非常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