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国防资源配置与管理探索: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套装上下册)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Resources of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国防资源配置与管理探索: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套装上下册)》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国防建设资源配置与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军民融合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国防建设资源配置与管理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安全评估与国防需求生成、国家财力与适度国防费规模决定、国防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国防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研究、装备采办合同与价格管理改革、国家工业基础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动员力量融合发展、长株潭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空天信息海洋领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国防建设资源配置的法律规制等内容。丰富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理论,深化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的认识。
该书面向国防经济专业研究人员,也可用作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曾立,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湖南怀化人。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总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经济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长。先后获全军优秀政治理论教员、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一类津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政治理论研究成果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湖南省教学成果奖等。长期从事国防经济理论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融合发展、陆军武器装备产业基础、国家工业基础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与示范区建设、参与国防工业的民营企业优规模、军队装备科研成果转化、装备建设财力需求、装备经济动员潜力评估与动员中心建设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和军队科研课题18项,主编、参编著作4部、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57篇。
目录
上册
1 国家安全评估与国防需求生成
1.1 国家安全评估和国防需求生成体系亟待完善
1.2 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对国防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的牵引作用
1.3 2020年前我国国家安全态势与国防建设资源配置
2 中国特色国防需求监审体系及运行机制
2.1 国防需求监审体系运行的基本框架
2.2 美国国防需求监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2.3 中国特色国防需求监审体系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3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防经济潜力评估
3.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防潜力的关系
3.2 国民经济实力增强对国民潜力各要素的影响
3.3 增强国民经济实力,提高国防潜力的对策建议
4 国家财力与适度国防费规模决定
4.1 近年来我国国防费规模及变化态势
4.2 我国国防费规模增长滞后于国家财力增长
4.3 适应国家经济承受能力,优化军费投向投量
4.4 建立健全国家财力与适度国防规模的机制与途径
5 国防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
5.1 基本范畴界定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5.3 进入一一加大国防生培养,增强国防人力资源储备
5.4 使用一一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加强军事人才培养
5.5 退出一一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制度,为国防建设留住人才
6 国防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研究
6.1 导论
6.2 当前我国国防知识产权领域现状
6.3 我国国防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4 对策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国防市场结构与投融资机制
7.1 我国国防市场结构的历史变迁与目标模式
7.2 国防市场结构转变的投资支持机制
7.3 国防市场结构转换的融资支持机制
8 装备采办合同与价格管理改革
8.1 武器装备釆办合同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8.2 武器装备采办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9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建设
9.1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建设基本情况
9.2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建设的总体思路
9.3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建设的对策措施
10 国家工业基础的军民融合式发展
10.1 国家工业基础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进展和突出问题
1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工业基础军民融合的重要引擎
10.3 以产业集群推动国家工业基础军民融合一一以湖南省为例
下册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动员力量融合发展
11.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动员力量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1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动员力量融合发展的现状测评
11.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动员力量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论依据
12.3 战略性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12.4 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
12.5 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13 产业经济军民融合及其规制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军民融合的概念內涵
13.3 军民融合的技术基础与经济依据
13.4 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对军民融合的影响
13.5 政府行政许可对军民融合的影响分析
13.6 军民融合经济规制对策思路
13.7 结语
14 长株潭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14.1 设立示范区的独特优势和迫切要求
14.2 总体构想
14.3 对策措施
15 新常态下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5.1 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15.2 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战略定位
15.3 对策建议
16 积极推进基础研究成果“民为军用”
16.1 基础研究“民为军用”的重要意义
16.2 我国民口基础研究情况分析
16.3 我国基础研究“民为军用”的基本现状
16.4 相关政策建议
17 空天信息海洋领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17.1 航天科技领域
17.2 航空科技领域
17.3 信息科技领域
17.4 海洋科技领域
18 国防建设资源配置的法律规制
18.1 国防建设资源配置的法理基础
18.2 国防建设资源配置的法律原則
18.3 国防建设资源配置的法律方式
18.4 我国国防建设资源配置法律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8.5 完善《国防法》关于国防建设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国防资源配置与管理探索: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套装上下册)》:
注重外交和软实力的作用,协调与合作不断增加,手法也更趋灵活务实。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的多边协调、合作关系不断强化,四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协调合作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并逐渐成为大国关系中多边主义主要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客观上也成为美国单边主义的主要牵制者和抵制者。当前,美国与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和矛盾,但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均不接受美国借反恐之名,谋求霸权,推行单边主义,这是四国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为维护自身利益,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多层次、多形式的协调和合作。中国、俄罗斯、印度多边协调与合作是当前大国关系发展的一大新动向,三国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增强发展中国家实力、打击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看法和立场接近或一致,促进了三国关系的发展。此外,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德国等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为不同目的的多边协调与合作也不断增强。随着多边协调、合作的增强,大国之间形成持久的反对某一大国的联合可能性越来越小。当然,由于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战略的不同,各大国之间的这种协调、合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大国关系调整“非集团化”“非对抗性”明显。大国关系不仅仅是双边关系,而且具有深厚的国家集团背景。冷战时期,五大国中的四个国家分属不同的国家军事政治集团,中国虽在其外,但与其他大国的双边关系亦受到大国集团因素的作用。在后冷战时期,苏联集团瓦解,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尽管依然存在甚至还在扩大,但对大国间双边关系的作用明显减弱,双边关系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要驱动力。大国关系也越来越成为比较单纯的双边或多边关系,与国家集团的直接联动效应趋弱,特别是负面效应,如俄美关系的恶化并不直接带动俄欧关系的紧张,俄罗斯与北约集团的矛盾对俄欧的关系也没有造成严重障碍。“9.11事件”之后,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大国越来越主要从双边的角度考虑相互关系,“非集团化”倾向更加明显。非集团化一方面使大国关系简单化,另一方面也使大国关系出现了更多结构和组合形式的可能。
非敌对性是后冷战时期大国关系调整的又一主要特点。冷战期间的“冷和平”使原处于敌对状态的大国关系的性质含混不清,出现了“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状态。在大国关系整体走向改变的情况下,冷战遗留的大国对立的阴影仍时隐时现,南斯拉夫危机、科索沃战争、北约东扩和美国退出反导条约都带有明显的冷战遗风。“9·11事件”改变了这种状况,大国关系性质逐渐清晰,非敌对性趋向增强。美国和俄罗斯宣布相互不视为威胁和结成新战略关系即是最好的印证。有学者对此评价道:“现在的情况几乎是300年来国际关系中独一无二的现象,大国中的战略对手消失了,没有一个大国把另一个大国作为主要安全威胁,没有一个大国努力蓄积军事力量去反对另一个大国,没有一个大国要竭力组成联盟去反对和遏止相互针对的侵略意图。”①
大国冷战思维的挑战依然存在。冷战格局瓦解后,西方大国仍然保持了综合实力优势。当今的世界秩序仍由西方大国领导,以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由少数几个大国垄断国际市场,操纵整个国际社会生活。国际组织基本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按照西方国家制定的规则在运作。我们长期被排斥在国际主流社会之外。同时,外界对我们承担国际责任的期望大大高于我们的实力。因此,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如何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维护自身的发展利益,对于我们仍是一种挑战。
(2)21世纪初大国关系调整的影响。中国战略回旋余地增大。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出现全方位改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进入平衡发展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不断加强;中欧关系呈现出稳定、务实、成熟、全面发展的特点,因双方战略借重需求上升,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新的发展;中日关系虽有所迟滞但已出现回暖迹象,且经济联系密切,利益交融已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不存在战争前景;中印关系得到较大改善并不断发展,中印两国正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相互谅解的原则,积极促进两国关系朝着更加稳定、友好的方向发展,两国签署的《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为中印关系的改善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中国与其他大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对抗或被迫卷入周边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力以赴地推进和平崛起进程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国际安全环境得以改善。各大国调整和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建构的产物,即大家把对方视为合作对象而非你死我活的敌人,更易基于共同利益而采取某些共同行动。进入21世纪,新一代领导集体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紧把握大国关系调整的大势,以维护国家利益拓展为核心,以多边主义为主渠道,从周边、大周边和全球三个层次构建和谐与和平的地缘环境②。
……
前言/序言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进一步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统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既是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总方略,也是必须在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全面贯彻实施的基本国策。
一、充分认清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有机统一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不断深化和艰苦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的发展规律和方式路径。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邓小平提出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道路。江泽民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胡锦涛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历史告诉我们,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和平时期,军民融合步伐越快,越能赢得发展先机;未来战争,军民融合程度越深,越能赢得战争胜利。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体量越大,承受的外部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内部矛盾就会越多,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多。军民融合的内涵也从基于技术基础的军民两用特性,遵循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规律,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一份投入两份产出”,再到基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科技和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基础函数,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与战斗力生成模式”同步转变,直到当今世界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安全冲突与发展竞争“呈现一体化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兼顾发展和安全、富国与强军,找到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黄金分割点,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同步跨越,实现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同步发展。
国防和军队建设,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力量保证。坚持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的有机统一,既是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抉择,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把军民融合发展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动,有利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国防和军队建设又通过自身发展,在为其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只有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建立一个有机统一、良性互动的纽带.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才能更好地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有机统一的内涵要求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需要不断丰富各系统、各领域的融合形式,实现军地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要加速高新技术军民双向转化,推动高新技术在国防领域、民用领域的双向流动和高效利用,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要抓住国家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契机,采取依托式、互动式、嵌入式和预留接口等多种方式,贯彻国防需求,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一体化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发挥民营实体运作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等优势,通过科技联合攻关、信息共享等手段,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为部队服务的作用。把行政手段与按市场规则办事结合起来,在保持适度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的同时,积极探索与价值规律、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利益驱动机制,确保军民融合良性发展。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国防资源配置与管理探索: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套装上下册)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Resources of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国防资源配置与管理探索: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套装上下册)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Resources of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