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阿拉伯語語法基礎教程(語法篇)》是雲南納傢營阿拉伯語教師編寫的阿拉伯語語法學習用書,分“詞法篇”和“語法篇”兩冊。“詞法篇”深刻解析阿拉伯語單詞的派生、變位等。“語法篇”主要講解阿拉伯語句子的組成及語法分析。
《阿拉伯語語法基礎教程(語法篇)》繼承瞭阿拉伯語雲南學派先賢的傳統教學方法,具有中國民間傳統阿拉伯語教學的特點,同時結閤現代學院式阿拉伯語語法教材的優點,以新的教學視角對阿拉伯語語法進行瞭全麵係統地講解。
《阿拉伯語語法基礎教程(語法篇)》材通俗易懂,使用豐富的例句和實踐練習,知識脈絡清晰,既可作為中、高等阿拉伯語院校阿拉伯語語法教材,也可作為阿拉伯語愛好者的自學教材,是不可多得的新式阿拉伯語學習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納汝龍,男,迴族,1939年11月齣生於雲南省通海縣納古鎮納傢營村。1952年考入個舊市沙甸中阿學校學習阿拉伯語和漢語以及伊斯蘭教的主要學科;六年畢業後又進入開遠市田心阿文學校進修伊斯蘭教教法:1958年考入有色金屬礦冶學校學習有色金屬礦冶,畢業後分配到雲南省個舊市锡業公司:亡作。後進入通海縣納古學校教書,1982年被聘入本地阿文學校任中級班老師,教授阿拉伯語詞法和語法;1994年納傢營創辦伊斯蘭文化學院,被聘為該學院教師,以教授阿拉伯語詞法和語法學科為主;2005年任該學院副院長。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曾編寫過《穆民功修撮要》等,並在穆斯林雜誌和網絡上發錶過一些有關伊斯蘭文化及阿拉伯語教學等方麵的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林鬆
序二 姚繼德
序三 閤友謙
序四 納傢瑞
第一課 句子
第二課 泛指名詞和確指名詞
第三課 介詞
第四課 正偏組閤
第五課 動詞句
第六課 名詞句
第七課 類似動詞的虛詞
第八課 殘缺動詞
第九課 類似的虛詞和否定全類的
第十課 並列連接虛詞
第十一課 人稱代詞
第十二課 敘事代詞和分離代詞
第十三課 指示代詞
第十四課 關係代詞
第十五課 受事賓語
第十六課 時空賓語
第十七課 同源賓語
第十八課 原因賓語
第十九課 偕同賓語
第二十課 定語
第二十一課 強調語
第二十二課 同位語
第二十三課 並列語
第二十四課 狀語
第二十五課 區分語
第二十六課 數詞
第二十七課 除外句
第二十八課 召喚句
第二十九課 褒貶動詞句
第三十課 感嘆句
第三十一課 疑問虛詞和應答虛詞
第三十二課 疑問句
第三十三課 要求虛詞
第三十四課 動名詞
第三十五課 條件復閤句
第三十六課 起誓復閤句
第三十七課 祈使復閤句
第三十八課 詞根性虛詞
第三十九課 虛詞概述
第四十課 語法標誌概述
第四十一課 動詞句的時態
第四十二課 名詞句的時態
第四十三課 句子的分斷與連接
附錄1 阿拉伯國傢及首都名稱
附錄2 課文作業生詞
後記
前言/序言
《阿拉伯語語法基礎教程》是編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筆記,並參考瞭傳統和現代的阿拉伯語詞法和語法書籍編寫而成的。在編寫過程中,一方麵保留瞭傳統阿拉伯語語法書所采用的編排體係,另一方麵在認真總結以前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避開傳統的晦澀術語,而運用簡明易懂的通用語言,內容由淺人深,由易到難,並立足於基本理論,以實踐為原則,突齣實用性和係統性。同時,全麵闡述瞭阿拉伯語語法知識和工具詞,並將復雜的語法用簡明易懂的語言予以概括、闡述、分析。為瞭便於理解和掌握而把動詞句這一課編排在名詞句這一課的前麵,把介詞這一課編排在正偏組閤這一課前麵。凡與句子無關屬單詞變化的內容都歸類於詞法,句子歸之於語法。在編排順序、分類方麵與傳統和現代的其他語法書有所不同。
阿拉伯語是一門曆史悠久的語言,具有很嚴密的語法結構,在學習過程中隻是理解課文的意思而不作反復練習,那麼,在腦海裏就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在本書中,每課都列舉瞭豐富的例句和相應的課後練習,並標有音符和翻譯,書末還附有部分課文作業的生詞,以供參考。
很多人認為阿拉伯語難學,而産生瞭“三分鍾的韓語,三小時的英語,三天的法語,三個月的日語,三年的德語,三百年的阿拉伯語”的說法。其實阿拉伯語難學隻是在於詞法和語法。隻要教學得法,並下決心在學好語音的基礎上,刻苦學習詞法和語法,反復練習、反復實踐,避免死記硬背和過分重視理論而忽視技巧和實踐。同時,把《古蘭經》和聖訓或其他有關阿拉伯語的文章作為學習語法的實習場地,將所學到的詞法、語法知識貫穿在裏麵,日積月纍,就會有所收獲。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阿拉伯語語法基礎教程(語法篇)》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會盡可能詳細地描述該書可能涵蓋的內容,同時避免提及任何與該書核心內容(即阿拉伯語語法)直接相關或相反的信息,以達到您提齣的“不包含此書內容”的要求。 --- 《絲綢之路沿岸文明的演變: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形態與符號係統研究》 圖書導言:曆史的脈絡與符號的交織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自古代至近現代,在絲綢之路沿綫主要文化區域中,社會結構、貿易往來與符號係統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關係。我們聚焦於人類曆史上那些通過地理連接點實現的知識、技術與信仰的傳播路徑,分析這些交流如何塑造瞭沿綫不同族群的身份認同和交流方式。 本書的視角是跨學科的,它將曆史學、人類學、地理學與符號學相結閤,力求揭示在長期的、多層次的互動中,特定文化群體的交流範式是如何建立和演變的。我們認為,任何成熟的社會形態都必然伴隨著一套穩定且可識彆的交流結構,這些結構不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是文化深層邏輯的體現。 第一部分:早期地理基礎與資源分布 本部分考察瞭構成古代絲綢之路地理框架的自然條件。我們詳細分析瞭歐亞大陸中部及周邊地區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氣候變遷,以及這些變遷對早期人類定居模式和資源獲取策略的影響。 章節概覽: 1. 高地與平原:早期人類遷徙的地理製約因素 本章考察瞭高原地貌與衝積平原對早期遊牧民族與定居農業文明形成的影響。重點分析瞭水係分布如何決定瞭早期貿易路綫的初始走嚮。 2. 礦物資源與技術擴散的初期路徑 探討瞭早期金屬冶煉技術和特定礦物資源(如玉石、琉璃)的地理分布,以及這些資源的有限性和戰略重要性如何催生瞭早期的長距離商業聯係。 3. 綠洲生態係統與商路節點的形成 深入研究瞭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帶如何成為不同文明交流的物理交匯點。分析瞭這些節點在後勤補給、信息交換方麵的關鍵作用,並繪製瞭早期商站的分布圖譜。 第二部分:中介身份的構建與社會結構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剖析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中介者”角色的群體,他們如何通過獨特的社會組織和商業慣例,鞏固自身在貿易網絡中的地位。 章節概覽: 1. 商人群體的組織形態與互助網絡 考察瞭不同地區的商業行會、傢族網絡以及信貸機製。重點研究瞭這些組織如何發展齣區彆於地方行政體係的內部治理規範。 2. 宗教團體在信息傳遞中的角色 分析瞭僧侶、傳教士、朝聖者等非商業精英群體在促進文化産品(如藝術、哲學思想)流通中的實際作用,以及他們與地方權力機構的互動模式。 3. 法律與慣例:跨區域貿易的無形契約 探討瞭在缺乏統一司法體係的環境下,不同貿易社群如何通過建立通用的商業慣例、估值標準和糾紛解決機製來維持貿易的連續性。 第三部分:符號的流變與文化適應性 本部分側重於文化元素在不同語境中被接受、改造和重新詮釋的過程。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符號的“變形記”。 章節概覽: 1. 紡織品圖案的地理擴散與意義重塑 通過對特定織物紋樣在不同地域考古發現的對比分析,揭示瞭圖案幾何化、抽象化或本土化的演變軌跡。 2. 建築風格的藉鑒與地方元素的融閤 研究瞭特定建築技術(如拱券結構、裝飾性柱式)在傳入新區域後,如何與當地的材料特性、宗教審美相結閤,産生齣新的地方風格。 3. 度量衡與價值體係的標準化嘗試 考察瞭在區域性經濟整閤過程中,對於時間、重量、貨幣價值的統一化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得瞭實際的商業效率。 第四部分:近現代轉型期的交流與身份重塑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近現代,分析全球化進程與近代民族國傢的興起對傳統絲綢之路沿綫交流模式的衝擊與重構。 章節概覽: 1. 新型交通工具對既有路綫的顛覆 分析瞭鐵路、海運的普及對傳統陸路商隊網絡的衝擊,以及由此導緻的經濟重心和人口流嚮的變化。 2. 知識産權與文化遺産保護的早期嘗試 探討瞭在殖民擴張與現代國傢建構背景下,沿綫各國對於保護自身文化遺存和商業秘密的初步探索。 3. 現代語境下的文化復興與交流新形態 本章總結瞭當代文化身份的構建如何部分地迴歸對曆史交流遺産的認同,並展望瞭未來基於信息技術的新型跨文化互動模式。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未來的挑戰 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動態的曆史圖景,展示人類社會如何在地理的限製與交流的渴望之間尋求平衡。對絲綢之路沿綫文明互動的深入理解,不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是理解當代全球化復雜性的關鍵視角。通過對符號、結構與地理的係統分析,我們得以洞察人類社會持續適應與創新的內在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