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理学知识结构分析

普通物理学知识结构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家煦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普通物理学
  • 知识结构
  • 教材
  • 大学物理
  • 学习指南
  • 学科知识
  • 教学参考
  • 物理学习
  • 知识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539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67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32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普通物理学》是所有理工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内容十分庞杂,而且与初中、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级差悬殊,使学习《普通物理学》的学生明显感受到对整体把握的困难。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的研讨,用55张结构图,把《普通物理学》的全部内容融合成一体。对老师的教授和学生从全局掌握和理解物理学知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55张结构图,可以看出全部《普通物理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所学各个知识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详略多寡,可以帮助读者明确今后继续钻研的方向。结构图所呈现的清晰度足以弥补大量文字叙述所产生的模糊性。毫无疑问,这种优势将对讲授《普通物理学》的老师和希望深造的学生带来帮助。
本书除了适用于理工类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外,对有关的教师和科技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 1 章 总体结构分析
1.1 总结构图 1
1.2 知识要点 1
第 2 章 力学
2.1 概述 3
2.2 质点力学 4
2.3 刚体力学 16
2.4 流体力学 21
2.5 振动 27
2.6 波 31
2.7 声 36
第 3 章 热学
3.1 概述 39
3.2 平衡态 40
3.3 分子运动论 43
3.4 统计分布律 45
3.5 输运过程 47
3.6 热力学第一定律 49
3.7 热力学第二定律 54
3.8 固体 56
3.9 液体 57
3.10 相变 61
第 4 章 电磁学
4.1 概述 66
4.2 静电场 66
4.3 导体在静电场中 71
4.4 电介质在静电场中 74
4.5 直流电 77
4.6 真空中磁场 80
4.7 磁介质中磁场 86
4.8 电磁感应 89
4.9 交流电 94
4.10 电磁场和电磁波 99
第 5 章 光学
5.1 概述 103
5.2 几何光学 104
5.3 光学仪器 111
……

前言/序言

《普通物理学》是所有理工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与《高等数学》等一样是屈指可数的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多年以来,在有关《普通物理学》的书籍方面,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教材,另一种是习题集或习题解。
教材用于传授知识,习题集或习题解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由于《普通物理学》的内容十分庞杂,而且与初中、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级差悬殊,使学习《普通物理学》的学生明显感受到对整体把握的困难。
为此,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的研讨,提炼出第三种类型:用 55 张结构图,把《普通物理学》的全部内容融合成一体。
第一种思维模式包含以下几类。
1. 规范化
2. 条理化
3. 简约化
4. 系统化
第二种思维模式包含以下几类。
1. 树枝形
所谓树枝形,就如有一棵大树,我们先抓住主干,然后延伸到若干分枝,再蔓生出更多的小枝,进而生发出无数的叶片。这种方法表达了知识的逐步深入。特别提醒:树枝形思维模式形成的是一个多维空间,其中尚有无数未解之谜。
2. 同心圆形
所谓同心圆形,就是有若干从小到大的同心圆,每一个同心圆自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各同心圆之间依次逐步扩大。这种模式,完整地表达了知识中某一特定部分内容的不断深化。
3. 复合形
所谓复合形,就是把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2
第二种模式涵盖了第一种模式。在形成《普通物理学》的知识体系中,两种模式贯穿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普通物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客观规律,是无数前辈科学家和当代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而且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无数的公式、图形和文字通过大量的书籍不断地被传播。所以,作为当今学者,首要的责任在于传授这些成果,其次是在此基础上使传播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本书特别适合高等院校理工类的学生作阶段性的小结和进行全书学完后的总复习使用。当我们回顾前面知识的时候,可以看到与后面知识的联系;当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又可以与前面学过的知识产生呼应。
通过 55 张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全部《普通物理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所学各个知识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详略多寡,特别是可以明确今后继续钻研的方向。
结构图所呈现的清晰度足以弥补大量文字叙述所产生的模糊性。毫无疑问,这种优势将对讲授《普通物理学》的老师和希望深造的学生带来帮助。
本书除了适用于理工类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外,对有关的教师和科技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愚者万虑,必有千失。书中如有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陈家煦
2017 年 6 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图书简介。 --- 《尘封的十字架:中世纪西欧的信仰、权力与日常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衰亡至15世纪文艺复兴曙光乍现的漫长时期内,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复杂结构、核心信仰体系的演变,以及塑造了数百年间欧洲文明面貌的权力动态与日常生存状态。我们不着眼于单一的政治事件或技术突破,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社会历史图景,探寻在动荡与变革中,欧洲社会是如何通过信仰的纽带、封建的契约和共同的文化记忆,缓慢地构建起新的秩序。 第一部分:信仰的基石与教会的崛起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被基督教信仰彻底浸透的社会。本书首先聚焦于基督教的本土化与神学体系的构建。我们考察了教皇权力的兴起,从彼得的继承人如何逐渐超越世俗君主,成为精神上的最高仲裁者。重点分析了本笃会(Benedictine Order)在修道院中扮演的知识保存者、农业管理者和精神楷模的角色,以及修道院如何成为中世纪早期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 我们详细探讨了神学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早期教父的思想遗产如何与希腊哲学(如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再发现)相融合,形成了以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为代表的经院哲学高峰。这种哲学不仅关乎对上帝的理解,更是对宇宙秩序、人类本性和社会治理的全面论述。我们探讨了异端运动的兴起,如卡特里派(Cathars),分析这些运动如何挑战了主流教会的权威,以及教会为维护统一性所采取的制度性回应,如宗教裁判所的设立。 第二部分:封建契约与领主-农奴关系 中世纪的政治结构是高度碎片化且基于个人忠诚的。本书详细阐释了封建制度的起源、结构与功能。我们分析了“采邑”(Fief)的授予、效忠宣誓(Homage)的仪式性意义及其法律约束力。封建关系不仅仅是军事义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契约,它定义了贵族的责任、骑士的义务,以及王权在权力分散背景下的运作方式。 在经济层面,我们深入考察了庄园制度(Manorialism)的核心机制。庄园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单位,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微观模型。本书详细描述了农奴(Serf)的法律地位——他们不完全是奴隶,但土地是依附于他们的,这种依附性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流动性、家庭结构和对时间的感知。同时,我们也对比了自由农民的地位,描绘了中世纪早期农业技术的缓慢进步,如重犁、三圃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生态考量。 第三部分:城市、商业与社会的新活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产出的提高,约从11世纪开始,欧洲的重心开始缓慢地向城市转移。本章聚焦于中世纪晚期城市复兴及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我们考察了行会(Guilds)的作用,分析了它们如何规范手工业生产的质量、控制市场价格,并为城市居民提供社会保障和身份认同。行会制度是中世纪城市经济的脊梁,也是市民阶层争取自治权利的组织基础。 商业贸易的复兴,特别是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热那亚)和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崛起,重新连接了欧洲内部与地中海世界。本书详细介绍了早期金融工具的发展,如复式记账法的出现、汇票的普及,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挑战了教会对“高利贷”的传统禁令。城市生活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商人、银行家和熟练工匠,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开始侵蚀传统贵族的军事和土地权力基础。 第四部分:文化生活、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我们探讨了中世纪的教育体系,从贵族子弟的骑士教育到城市中新出现的世俗学校,以及大学(University)的诞生——特别是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是如何从教会附属机构演变为知识生产的中心。我们分析了中世纪文学的特征,如颂歌、英雄史诗(如《罗兰之歌》)和宫廷爱情诗(Courtly Love)对社会规范的塑造作用。 在日常物质文化方面,我们考察了衣食住行、家庭结构以及疾病与死亡在人们生命中的中心地位。例如,对瘟疫(黑死病)的研究,不仅仅是流行病学分析,更是对社会心理的探讨——这种大规模死亡如何动摇了人们对神圣秩序的信仰,并最终加速了社会结构的松动。 结语:过渡时期的张力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展示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和深刻转型的时期。从对古典权威的继承,到对神圣秩序的重塑,再到城市市民阶层对经济自由的追求,中世纪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制度性、文化性和精神性基础。它是一个在信仰与理性、贵族与市民、土地与商业之间持续寻求平衡的宏大实验。 ---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那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排版,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舒适。虽然我个人对物理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写得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概念,而是巧妙地勾勒出了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宏观图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这个“小白”也找到了切入点。特别是开篇对于物理学核心思想的阐述,那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感,着实能激发读者深入探索的欲望。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的广度。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中学或大学入门阶段接触到的力学、电磁学这些“显学”,它还大胆地触及了许多前沿领域。比如,关于宇宙学模型中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的综述部分写得既全面又客观,将目前主流的几种假说及其面临的挑战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对现代物理学有一个整体把握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知识网络图谱,标示出了每一块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演化路径。

评分

第五段 从制作工艺上讲,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绝对是上乘的。纸张厚实,内页的插图和图表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矢量图和三维模型,也展示得一丝不苟,色彩还原度非常准确。这对于物理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很多概念是需要依赖图形来建立直观理解的。另外,书后附带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检索起来非常方便快捷,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概念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阅读体验和精美制作的典范之作,绝对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评分

第二段 我向来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教科书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仿佛是为“天才”准备的。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平易近人,即便是涉及到一些高度抽象的物理概念,作者也总能找到非常贴切、生动的比喻来辅助说明。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量子纠缠的章节,我本以为会陷入一片迷雾之中,结果作者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就像两枚被施了魔法的硬币,无论相隔多远,抛出结果总是同步——一下子就点亮了我脑海中的那盏灯。这种将深奥理论“翻译”成日常语言的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

评分

第四段 说实话,我更看重一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思考方式”,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在讲解实验设计和理论构建时,作者总是会穿插一些历史上的争论和思想的转折点。比如,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微积分发展史上的那些曲折,以及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所经历的逻辑推导过程,这些细节的呈现,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与伟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一种更加严谨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