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普通物理學》是所有理工類高等院校學生的必修課,內容十分龐雜,而且與初中、高中所學的物理知識級差懸殊,使學習《普通物理學》的學生明顯感受到對整體把握的睏難。本書作者經過多年的研討,用55張結構圖,把《普通物理學》的全部內容融閤成一體。對老師的教授和學生從全局掌握和理解物理學知識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55張結構圖,可以看齣全部《普通物理學》所涉及的知識範圍、所學各個知識部分之間的聯係和詳略多寡,可以幫助讀者明確今後繼續鑽研的方嚮。結構圖所呈現的清晰度足以彌補大量文字敘述所産生的模糊性。毫無疑問,這種優勢將對講授《普通物理學》的老師和希望深造的學生帶來幫助。
本書除瞭適用於理工類高等院校的學生以外,對有關的教師和科技人員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目錄
第 1 章 總體結構分析
1.1 總結構圖 1
1.2 知識要點 1
第 2 章 力學
2.1 概述 3
2.2 質點力學 4
2.3 剛體力學 16
2.4 流體力學 21
2.5 振動 27
2.6 波 31
2.7 聲 36
第 3 章 熱學
3.1 概述 39
3.2 平衡態 40
3.3 分子運動論 43
3.4 統計分布律 45
3.5 輸運過程 47
3.6 熱力學第一定律 49
3.7 熱力學第二定律 54
3.8 固體 56
3.9 液體 57
3.10 相變 61
第 4 章 電磁學
4.1 概述 66
4.2 靜電場 66
4.3 導體在靜電場中 71
4.4 電介質在靜電場中 74
4.5 直流電 77
4.6 真空中磁場 80
4.7 磁介質中磁場 86
4.8 電磁感應 89
4.9 交流電 94
4.10 電磁場和電磁波 99
第 5 章 光學
5.1 概述 103
5.2 幾何光學 104
5.3 光學儀器 111
…… 前言/序言
《普通物理學》是所有理工類高等院校學生的必修課,而且與《高等數學》等一樣是屈指可數的最重要的基礎課之一。
多年以來,在有關《普通物理學》的書籍方麵,主要存在兩種類型:一種是教材,另一種是習題集或習題解。
教材用於傳授知識,習題集或習題解用於鞏固所學知識。
由於《普通物理學》的內容十分龐雜,而且與初中、高中所學的物理知識級差懸殊,使學習《普通物理學》的學生明顯感受到對整體把握的睏難。
為此,本書作者經過多年的研討,提煉齣第三種類型:用 55 張結構圖,把《普通物理學》的全部內容融閤成一體。
第一種思維模式包含以下幾類。
1. 規範化
2. 條理化
3. 簡約化
4. 係統化
第二種思維模式包含以下幾類。
1. 樹枝形
所謂樹枝形,就如有一棵大樹,我們先抓住主乾,然後延伸到若乾分枝,再蔓生齣更多的小枝,進而生發齣無數的葉片。這種方法錶達瞭知識的逐步深入。特彆提醒:樹枝形思維模式形成的是一個多維空間,其中尚有無數未解之謎。
2. 同心圓形
所謂同心圓形,就是有若乾從小到大的同心圓,每一個同心圓自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各同心圓之間依次逐步擴大。這種模式,完整地錶達瞭知識中某一特定部分內容的不斷深化。
3. 復閤形
所謂復閤形,就是把上述兩種方法結閤起來。
2
第二種模式涵蓋瞭第一種模式。在形成《普通物理學》的知識體係中,兩種模式貫穿瞭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
《普通物理學》的主要內容是全球科學界公認的客觀規律,是無數前輩科學傢和當代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而且是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都無法改變的客觀規律,無數的公式、圖形和文字通過大量的書籍不斷地被傳播。所以,作為當今學者,首要的責任在於傳授這些成果,其次是在此基礎上使傳播方式更加科學、高效。
本書特彆適閤高等院校理工類的學生作階段性的小結和進行全書學完後的總復習使用。當我們迴顧前麵知識的時候,可以看到與後麵知識的聯係;當我們繼續深入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又可以與前麵學過的知識産生呼應。
通過 55 張結構圖,我們可以看齣全部《普通物理學》所涉及的知識範圍、所學各個知識部分之間的聯係和詳略多寡,特彆是可以明確今後繼續鑽研的方嚮。
結構圖所呈現的清晰度足以彌補大量文字敘述所産生的模糊性。毫無疑問,這種優勢將對講授《普通物理學》的老師和希望深造的學生帶來幫助。
本書除瞭適用於理工類高等院校的學生以外,對有關的教師和科技人員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愚者萬慮,必有韆失。書中如有不足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陳傢煦
2017 年 6 月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世紀歐洲社會與文化變遷的圖書簡介。 --- 《塵封的十字架:中世紀西歐的信仰、權力與日常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從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衰亡至15世紀文藝復興曙光乍現的漫長時期內,中世紀西歐社會的復雜結構、核心信仰體係的演變,以及塑造瞭數百年間歐洲文明麵貌的權力動態與日常生存狀態。我們不著眼於單一的政治事件或技術突破,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社會曆史圖景,探尋在動蕩與變革中,歐洲社會是如何通過信仰的紐帶、封建的契約和共同的文化記憶,緩慢地構建起新的秩序。 第一部分:信仰的基石與教會的崛起 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被基督教信仰徹底浸透的社會。本書首先聚焦於基督教的本土化與神學體係的構建。我們考察瞭教皇權力的興起,從彼得的繼承人如何逐漸超越世俗君主,成為精神上的最高仲裁者。重點分析瞭本篤會(Benedictine Order)在修道院中扮演的知識保存者、農業管理者和精神楷模的角色,以及修道院如何成為中世紀早期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 我們詳細探討瞭神學思想的演變,特彆是早期教父的思想遺産如何與希臘哲學(如亞裏士多德主義的再發現)相融閤,形成瞭以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為代錶的經院哲學高峰。這種哲學不僅關乎對上帝的理解,更是對宇宙秩序、人類本性和社會治理的全麵論述。我們探討瞭異端運動的興起,如卡特裏派(Cathars),分析這些運動如何挑戰瞭主流教會的權威,以及教會為維護統一性所采取的製度性迴應,如宗教裁判所的設立。 第二部分:封建契約與領主-農奴關係 中世紀的政治結構是高度碎片化且基於個人忠誠的。本書詳細闡釋瞭封建製度的起源、結構與功能。我們分析瞭“采邑”(Fief)的授予、效忠宣誓(Homage)的儀式性意義及其法律約束力。封建關係不僅僅是軍事義務,更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契約,它定義瞭貴族的責任、騎士的義務,以及王權在權力分散背景下的運作方式。 在經濟層麵,我們深入考察瞭莊園製度(Manorialism)的核心機製。莊園不僅僅是農業生産單位,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微觀模型。本書詳細描述瞭農奴(Serf)的法律地位——他們不完全是奴隸,但土地是依附於他們的,這種依附性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流動性、傢庭結構和對時間的感知。同時,我們也對比瞭自由農民的地位,描繪瞭中世紀早期農業技術的緩慢進步,如重犁、三圃製對糧食産量的影響,以及其背後蘊含的生態考量。 第三部分:城市、商業與社會的新活力 隨著人口增長和農業産齣的提高,約從11世紀開始,歐洲的重心開始緩慢地嚮城市轉移。本章聚焦於中世紀晚期城市復興及其對傳統社會結構的衝擊。我們考察瞭行會(Guilds)的作用,分析瞭它們如何規範手工業生産的質量、控製市場價格,並為城市居民提供社會保障和身份認同。行會製度是中世紀城市經濟的脊梁,也是市民階層爭取自治權利的組織基礎。 商業貿易的復興,特彆是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熱那亞)和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崛起,重新連接瞭歐洲內部與地中海世界。本書詳細介紹瞭早期金融工具的發展,如復式記賬法的齣現、匯票的普及,以及這些創新如何挑戰瞭教會對“高利貸”的傳統禁令。城市生活帶來瞭新的社會階層——商人、銀行傢和熟練工匠,他們的財富和影響力開始侵蝕傳統貴族的軍事和土地權力基礎。 第四部分:文化生活、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轉嚮普通人的生活經驗。我們探討瞭中世紀的教育體係,從貴族子弟的騎士教育到城市中新齣現的世俗學校,以及大學(University)的誕生——特彆是博洛尼亞、巴黎和牛津——是如何從教會附屬機構演變為知識生産的中心。我們分析瞭中世紀文學的特徵,如頌歌、英雄史詩(如《羅蘭之歌》)和宮廷愛情詩(Courtly Love)對社會規範的塑造作用。 在日常物質文化方麵,我們考察瞭衣食住行、傢庭結構以及疾病與死亡在人們生命中的中心地位。例如,對瘟疫(黑死病)的研究,不僅僅是流行病學分析,更是對社會心理的探討——這種大規模死亡如何動搖瞭人們對神聖秩序的信仰,並最終加速瞭社會結構的鬆動。 結語:過渡時期的張力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展示中世紀並非一個停滯的“黑暗時代”,而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和深刻轉型的時期。從對古典權威的繼承,到對神聖秩序的重塑,再到城市市民階層對經濟自由的追求,中世紀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和現代世界的形成奠定瞭不可或缺的製度性、文化性和精神性基礎。它是一個在信仰與理性、貴族與市民、土地與商業之間持續尋求平衡的宏大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