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顯示技術導論

OLED顯示技術導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軍勝,鍾建 著
圖書標籤:
  • OLED顯示
  • 顯示技術
  • 有機發光二極管
  • 顯示器件
  • 電子工程
  • 材料科學
  • 光電技術
  • 新型顯示
  • 屏幕技術
  • 信息顯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7604
版次:01
商品編碼:1235467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211
字數:3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近年來,全球OLED技術和産業布局發展迅猛,柔性高世代OLED生産綫陸續建設、投産,OLED産業無疑成為電子信息領域的産業藍海。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OLED專業人員和相關書籍的嚴重不足。《OLED顯示技術導論》從有機電緻發光二極管設計的基礎理論著手,逐步拓展到當前實際工程應用到的各種發光器件的設計和應用原理。涉及的內容有很強的工程性和實踐性,同時又保證瞭足夠的理論深度,充分做到瞭理論結閤實際。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OLED的特點 6
1.2 OLED的應用 9
參考文獻 13
第2章 OLED基本理論 14
2.1 半導體能級 14
2.2 基態與激發態 16
2.3 熒光輻射與磷光輻射 19
2.4 激基復閤物與激基締閤物 21
2.5 激發態能量轉移機理 27
參考文獻 30
第3章 OLED基礎知識 32
3.1 OLED的分類 32
3.2 OLED的結構 36
3.3 OLED工作原理 38
3.4 OLED性能參數 42
3.5 OLED的製備工藝 45
參考文獻 50
第4章 載流子注入與傳輸材料 52
4.1 電極材料 52
4.2 空穴注入材料 53
4.3 空穴傳輸材料 55
4.4 電子注入材料 57
4.5 電子傳輸材料 58
參考文獻 62
第5章 發光層材料 65
5.1 熒光發光材料 65
5.2 磷光發光材料 72
5.3 延遲熒光材料 80
5.4 主體材料 82
參考文獻 89
第6章 OLED顯示與TFT技術 95
6.1 TFT技術 95
6.2 OLED顯示技術 111
6.3 TFT-LCD與AMOLED顯示技術 121
參考文獻 139
第7章 OLED照明技術 141
7.1 白光OLED技術 144
7.2 OLED照明的特點 150
7.3 OLED與現有照明技術的對比 154
參考文獻 158
第8章 OLED封裝技術 161
8.1 蓋闆封裝 162
8.2 薄膜封裝 165
8.3 銦封接 169
8.4 熔塊熔接密封 170
參考文獻 173
第9章 OLED其他技術 174
9.1 柔性OLED 174
9.2 透明OLED 178
9.3 顔色可調OLED 181
9.4 一體化器件 185
9.5 量子點發光技術 187
9.6 鈣鈦礦發光技術 190
參考文獻 195
第10章 OLED相關産業化技術 199
10.1 Roll to roll process技術 199
10.2 噴墨打印 202
10.3 絲網印刷技術 207
10.4 激光熱轉印 209
參考文獻 211
《光影之間:現代顯示技術的演進與未來展望》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探索現代顯示技術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揭示其背後蘊含的科學原理、工程挑戰以及不斷湧現的創新突破。我們不會聚焦於某一種特定的顯示技術,而是著眼於構成現代視覺體驗的基石,從最初的單色像素點到如今的超高清、全彩、高動態範圍的顯示盛宴,帶領讀者一同穿越技術革新的時空隧道。 第一章:視覺的黎明——顯示技術的起源與早期探索 我們將從人類對“顯示”這一概念的最初理解齣發,迴顧那些塑造瞭我們早期視覺溝通方式的樸素技術。從古代壁畫、印刷術的齣現,到電報、電話等信息傳遞工具的誕生,我們都將追溯其作為“信息呈現”的本質。隨後,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電子顯示技術的萌芽階段。黑白電視的齣現,CRT(陰極射綫管)顯示器如何通過電子槍、偏轉綫圈和熒光粉的協同作用,將電信號轉化為可見光點,點亮無數傢庭的夜晚,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本章還將探討早期顯示技術在分辨率、色彩、對比度等方麵的局限性,以及科學傢和工程師們為剋服這些挑戰所付齣的不懈努力。我們將理解,正是這些早期的探索,為後續更先進顯示技術的誕生奠定瞭不可或缺的基礎。 第二章:色彩的覺醒——從像素到圖像的飛躍 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對色彩的渴望日益強烈。本章將深入剖析色彩是如何被“編碼”並呈現在屏幕上的。我們將探討彩色顯像管的構造,RGB(紅、綠、藍)三原色混閤原理如何在視覺上創造齣豐富多彩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開始理解“像素”這一構成現代數字圖像的基本單元。像素的密度、大小、形狀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共同決定瞭圖像的清晰度和細節錶現。我們將介紹早期彩色顯示技術在色彩還原、均勻性、視角等方麵的技術難題,以及當時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精密的機械結構和電子控製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此外,本章還將初步觸及顯示器驅動電路的基本原理,理解電流如何精確控製每個像素的亮度和色彩。 第三章:超越平麵——二維顯示技術的演進與優化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顯示技術主要集中在二維平麵上。本章將詳細介紹在CRT之後,湧現齣的各種平麵顯示技術,並分析它們的優勢與劣勢。我們將深入探討LCD(液晶顯示)技術的核心原理,理解液晶分子是如何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改變光綫偏振方嚮,從而控製像素的亮度的。我們將剖析LCD麵闆的結構,包括TFT(薄膜晶體管)陣列、背光源(CCFL到LED)、彩色濾光片等關鍵組成部分,並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LCD,如TN、IPS、VA等,以及它們在響應時間、視角、色彩錶現上的差異。同時,本章也將審視LCD技術在對比度、黑色錶現、功耗等方麵的挑戰,以及為剋服這些挑戰而進行的各種優化和改進。 第四章:光影的對話——背光源技術的革新 無論何種平麵顯示技術,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光源來照亮像素。本章將重點關注背光源技術的發展曆程及其對顯示效果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從早期的CCFL(冷陰極熒光燈)背光源開始,分析其工作原理、優缺點,以及它在功耗、亮度均勻性、厚度限製等方麵的局限性。隨後,我們將迎來LED(發光二極管)背光源的革命。LED以其高亮度、低功耗、長壽命、響應速度快等優勢,徹底改變瞭顯示器的設計和性能。我們將詳細介紹LED背光源的各種類型,如側入式、直下式,以及全陣列局部控光(FALD)技術,並深入分析這些技術如何顯著提升顯示器的對比度、黑色錶現以及能耗效率。本章還將探討LED背光源在色彩錶現上的潛力,以及為實現更廣色域而進行的各種技術探索。 第五章:信息之舟——顯示器尺寸、分辨率與刷新率的追求 隨著用戶對視覺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顯示器在尺寸、分辨率和刷新率方麵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本章將分析這些關鍵參數如何影響我們觀看圖像和視頻的質量。我們將探討不同尺寸顯示器帶來的沉浸感差異,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如辦公、遊戲、影音娛樂)對尺寸的需求。分辨率作為衡量圖像細膩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們將解析其背後數字的含義(如HD、FHD、QHD、4K、8K),以及更高的分辨率如何帶來更豐富、更銳利的視覺細節。同時,我們還將深入研究刷新率的重要性,理解較高的刷新率如何減少運動模糊,帶來更流暢的視覺體驗,尤其是在快速動態場景中。本章還將討論這些參數的演進趨勢,以及它們與內容製作、傳輸和處理技術的相互關係。 第六章:感知之境——色彩準確度、色域與動態範圍的挑戰 除瞭分辨率和尺寸,色彩的準確度和動態範圍是衡量顯示器能否真實還原現實世界的重要標準。本章將深入探討色彩科學在顯示技術中的應用。我們將解析色域(如sRGB、Adobe RGB、DCI-P3、Rec.2020)的概念,理解不同色域標準如何定義顯示器能夠呈現的顔色範圍,以及廣色域技術如何帶來更生動、更豐富的色彩錶現。我們將探討色彩準確度的重要性,以及校準技術在確保顯示器色彩真實還原方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研究動態範圍(HDR)的理念,理解其如何通過提升亮度和對比度,呈現更接近人眼所見的畫麵,細節豐富的陰影和高光區域。本章還將分析實現HDR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如高亮度背光源、精細的局部控光以及對內容的HDR編碼。 第七章:交互的未來——觸控、3D與沉浸式顯示技術的萌芽 顯示技術的發展並非止步於被動呈現,它正朝著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方嚮邁進。本章將初步探討那些正在改變我們與信息互動方式的新興顯示技術。我們將介紹電容式、電阻式觸控技術的原理,理解它們如何將用戶的觸摸轉化為數字信號,實現人機界麵的直觀交互。我們將迴顧3D顯示技術的嘗試,分析其原理和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此外,本章還將展望更具前瞻性的顯示概念,如柔性顯示、透明顯示,以及它們在智能穿戴、智能傢居、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潛在應用。我們將理解,未來的顯示將不再局限於一個固定的屏幕,而是以更靈活、更智能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 第八章:質量的考驗——可靠性、能耗與環保考量 任何一項成熟的技術都離不開對其可靠性、能耗和環境影響的深入考量。本章將聚焦於顯示技術在這些方麵的持續改進。我們將分析影響顯示器使用壽命的因素,如麵闆老化、背光源衰減等,以及製造商為提高産品可靠性所做的努力。在能耗方麵,我們將探討不同顯示技術在能耗上的差異,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設計和控製算法來降低功耗,延長便攜式設備的續航能力。環保意識的提升也對顯示器製造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我們將討論材料的選擇、生産過程的優化以及産品生命周期的迴收利用,如何共同構建一個更可持續的顯示技術生態係統。 第九章:展望與前行——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探索 本章將帶領讀者嚮前眺望,探討當下和未來顯示技術發展的前沿方嚮。我們將審視那些正在積極研發中的下一代顯示技術,如MicroLED、QLED(量子點LED)等,分析它們的技術特點、潛在優勢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我們將深入瞭解量子點技術的原理,以及它如何通過精準控製光子發射,實現更純淨、更飽和的色彩錶現。我們將探討MicroLED技術所帶來的超高亮度、超高對比度、極快的響應速度以及長壽命等優勢,以及它在顯示領域的顛覆性潛力。此外,本章還將對裸眼3D、全息投影等更具未來感的顯示技術進行探討,並分析它們實現商業化落地所需的關鍵技術突破。我們將理解,顯示技術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而我們正身處這場激動人心的變革之中。 結語: 《光影之間:現代顯示技術的演進與未來展望》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更是一次對人類視覺體驗演進的深刻迴溯和對未來科技的激情暢想。通過對各項關鍵技術原理的深入剖析,對不同技術路綫的優劣勢進行客觀評價,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前瞻性思考,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對現代顯示技術體係的宏觀認知,理解我們所見的精彩世界是如何被創造和不斷超越的。無論您是技術愛好者、行業從業者,還是對科技發展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顯示技術深層奧秘的大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技術理論堆砌,更是一本充滿前瞻性和洞察力的行業報告。我原本以為這本“導論”會是比較基礎的內容,但實際閱讀下來,它觸及瞭OLED技術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和突破。例如,關於“OLED的壽命問題”以及“燒屏現象”的討論,書中並沒有迴避,而是坦誠地分析瞭其成因,並詳細介紹瞭各種延長OLED壽命、減少燒屏的解決方案,包括材料的改進、驅動算法的優化以及像素補償技術等。這讓我感受到瞭技術在不斷進步,曾經的劣勢正在被逐步剋服。此外,書中還對OLED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瞭預測,例如在柔性顯示、可摺疊顯示、透明顯示等方麵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潛在應用。這為我提供瞭一個看待OLED技術的宏觀視角,讓我看到瞭這項技術無限的可能性。

評分

作為一名非專業齣身的讀者,我一直對OLED這個詞感到有些遙遠,覺得它是高端科技,離我生活有些距離。但讀瞭這本《OLED顯示技術導論》之後,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即使是復雜的物理化學概念,也能被講解得淺顯易懂,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讓我這種“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它沒有高高在上地灌輸知識,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一步步走進OLED的世界。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寫作上的用心,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對讀者的體貼。讀完之後,我不僅瞭解瞭OLED的基本原理,還對其發展曆程、技術優勢以及未來前景有瞭清晰的認識。現在,當我看到OLED屏幕時,不再僅僅是驚嘆於它的色彩和亮度,而是能從內心深處理解它為何如此齣色,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

評分

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OLED屏幕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它神秘莫測,像個未解之謎。這次終於下定決心,買瞭這本《OLED顯示技術導論》,想深入瞭解一下它的原理和發展。剛翻開目錄,我就被深深吸引瞭。它從OLED的基本原理講起,什麼是發光二極管,怎麼實現發光,一步步深入到有機材料的特性,以及不同發光機製的差異。我之前隻知道OLED色彩鮮艷,對比度高,但具體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能做到,完全沒有概念。這本書用非常清晰的圖示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這些復雜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比如不同有機層的結構、載流子注入和傳輸、激子形成和發光等。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發光效率”和“壽命”的討論印象深刻,原來要讓OLED發光持久且高效,背後有這麼多精妙的設計和材料的突破。它還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OLED,像是小分子OLED和高分子OLED,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應用場景。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OLED的理解,從“看得到”的畫麵,上升到瞭“看得懂”的內在。

評分

作為一個對顯示技術略有瞭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 OLED 在色彩錶現方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具體如何實現這種極緻的色彩和對比度,對我來說仍然是一個謎團。這本《OLED顯示技術導論》徹底解開瞭我的疑惑。它詳細講解瞭OLED的色彩生成機製,特彆是關於“三原色”的實現方式,以及如何通過精密的材料配方和結構設計來獲得更純淨、更飽和的色彩。書中對“色域”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理解瞭不同OLED麵闆在色域覆蓋率上的差異,以及這對視覺體驗的影響。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深入探討瞭OLED的“像素級控光”能力,這正是其實現超高對比度的關鍵。與傳統的LCD背光技術不同,OLED每個像素都能獨立發光和關閉,這意味著真正的“純黑”和無限對比度。這本書用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圖解,闡釋瞭這種技術的優越性,讓我對OLED的視覺震撼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乎我的預期,不僅僅是基礎原理的講解,更觸及瞭OLED技術的前沿動態和未來發展。它非常詳細地剖析瞭OLED顯示麵闆的製造工藝,從基闆的處理、有機層的蒸鍍或印刷,到封裝技術,每一步都充滿瞭挑戰和創新。特彆是關於“印刷OLED”的部分,我之前隻是零星聽說過,但這本書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其原理、優勢(如低成本、大尺寸製造的可能性)以及麵臨的難題。這讓我看到瞭OLED技術在大規模普及上的巨大潛力。此外,書中還花瞭相當篇幅討論瞭OLED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不隻是手機、電視,還包括智能穿戴設備、車載顯示、甚至AR/VR頭顯。它分析瞭不同應用場景對OLED性能提齣的特定要求,例如低功耗、高刷新率、高亮度、以及特殊的形狀設計等,並探討瞭OLED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滿足這些需求。讀到這裏,我纔真正意識到OLED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且還在不斷拓展邊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