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大纲新旧对照】
对2017年和2018年考试大纲进行比较,以表格列举的形式,直观体现变动考点,细心的考生可能从中发现点点命题奥秘。其中:对照2017年和2018年两年大纲,新增重要考点处加灰底明示;对于2018年大纲新增、修订法规加灰底明示。
【教材增补辅导】全新变动和修订考点精讲。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教材,即《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法律出版社出版),由参与大纲编写的相关专家学者撰写,与2017年相比,内容和结构上不断完善。针对以上情况,本书依据教材所作修改,为考生指出教材全新变化,提示“新增”内容,特别提示重点难点。
内容简介
2018年作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元年,其考试内容将有哪些变化,考试的命题思路究竟何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制定、法律出版社出版的《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命题老师编写的《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以下简称教材),这是考试命题的中心。
那么,厚重的几大本教材中,会考什么呢?法律考试中心认为有三个标准,即“实用的”“常考的”和“新增的”,尤其后两者,是重中之重。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一门放弃的艺术”,抓住重点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在大纲和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法律考试中心与大纲和教材的撰写者不断沟通,亲历了大纲和教材每一点滴的改进与完善,命题人对于各个学科的把握跃然纸上。因此,围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思路,法律考试中心组编出版了《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新旧对照及教材增补》,希望在点明法考大纲、教材*新变化的同时,帮助考生破解法考的奥秘。
作者简介
法律考试中心,是法律出版社下属的专门研究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政法干警考试、法律硕士考试等法律相关考试的机构,其编写出版的法律法规汇编、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等书专业系统,得到广大考生的认可。
目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法理学
宪法
【大纲新旧对照】
【教材增补辅导】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
第一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第四节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
【大纲新旧对照】
【教材增补辅导】
第二章法的运行
第六节法律漏洞的填补
第三章法的演进
第三节法系
【大纲新旧对照】
【教材增补辅导】
第三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下)
第四节国家标志
第五章国家机构
第七节监察委员会
第六章宪法的实施与监督
第五节宪法宣誓制度
中国法律史
国际法
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
刑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民法
知识产权法
商法
经济法
环境资源法
【大纲新旧对照】
【教材增补辅导】
第五章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思想与制度
第一节民国初期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
第四节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教材增补辅导】
第十二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第三节不予受理的案件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教材增补辅导】
第二章自然资源法
第一节自然资源法概述
第二节森林法
第三节矿产资源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国际私法
国际经济法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
【大纲新旧对照】
【教材增补辅导】
第二章社会保障法
第一节社会保障法概述
第二节社会保险法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大纲新旧对照】
附: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说明
前言/序言
编写说明
2018年施行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满足广大考生复习备考的需要,帮助考生准确找到新增知识点,我们组织编写了《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新旧对照及教材增补》。
2018年作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第一年,其考试内容将有哪些变化,考试的命题思路究竟何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制定、法律出版社出版的《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命题老师编写的《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以下简称教材),这是考试命题的中心。
那么,厚重的几大本教材中,会考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三个标准,即“实用的”“常考的”和“新增的”,尤其后两者,是重中之重。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一门放弃的艺术”,抓住重点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在大纲和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我们与大纲和教材的撰写者不断沟通,亲历了大纲和教材每一点滴的改进与完善,命题人对于各个学科的把握跃然纸上。因此,围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思路,我们组编出版了《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新旧对照及教材增补》,希望在点明法考大纲、教材最新变化的同时,帮助考生破解法考的奥秘。
为了让考生更好地了解大纲和教材的变化,准确把握2018年命题的新走向,本书设置以下几个栏目:
【大纲新旧对照】
对2017年和2018年考试大纲进行比较,以表格列举的形式,直观体现变动考点,细心的考生可能从中发现点点命题奥秘。其中:对照2017年和2018年两年大纲,新增重要考点处加灰底明示;对于2018年大纲新增、修订法规加灰底明示。
【教材增补辅导】最新变动和修订考点精讲。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教材,即《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法律出版社出版),由参与大纲编写的相关专家学者撰写,与2017年相比,内容和结构上不断完善。针对以上情况,本书依据教材所作修改,为考生指出教材最新变化,提示“新增”内容,特别提示重点难点。
我们相信,本书能够为您及时地提供法考变动信息,帮助您解密考试命题思路,为您复习法考“画龙点睛”!
预祝您能顺利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本书编写组
2018年5月
《巍巍长城: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演变与智慧》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特别是长城内外防御战略、军事技术、战术运用、边疆管理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影响的学术专著。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和军事学理论,勾勒出中国古代长达两千余年军事防御体系的宏伟画卷。全书不仅关注宏观的战略布局,更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防御工事的特色、军队的构成与训练、武器装备的革新,以及在边疆冲突与民族融合进程中,防御体系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长城之基——古代中华文明的地理与战略根基 本章着重分析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产生的地理环境基础。我们将探讨中国东亚大陆的独特地理格局,特别是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地理分界线,以及这种分界线如何催生了长城作为核心防御工程的战略必然性。 地理环境与战略选择: 分析中国古代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广阔的平原、险峻的山脉、重要的关隘,以及这些地理要素如何影响了军事战略的制定。尤其会聚焦于黄河中下游农耕文明核心区域,与塞北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地理过渡带,阐述其为何成为古代冲突频发之地,进而促使防御体系的构建。 “长城”概念的萌芽与早期实践: 追溯中国古代“长城”观念的起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的“塞”、“墙”、“斥堠”等早期防御工事开始,展现其雏形。通过对战国秦赵长城、燕长城的考古学和文献学研究,揭示早期长城的基本形制、修建目的以及其作为区域性防御屏障的功能。 早期边疆政策与军事动员: 考察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屯垦戍边政策以及动员机制。分析这些早期实践如何为后世规模宏大的长城体系奠定基础,并探讨早期边疆冲突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章:筑城之术——历代长城体系的形制、材料与技术演进 本章将详细考察长城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筑造技术、材料运用以及工程管理。我们将区分不同朝代的长城,分析其在规模、材料、工艺、功能上的差异,并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工程智慧。 秦汉长城: 重点研究秦朝统一后修筑的万里长城,分析其规模、走向、筑城材料(如夯土、石块、木材)以及其在巩固统一、抵御匈奴方面的战略作用。考察汉代对秦长城的继承、扩展与加固,以及在河西走廊等地的军事工程建设。 魏晋南北朝长城: 探讨这一时期北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的防御工事,如北魏、北齐、北周的长城,以及这些长城的特点与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与边疆争夺的复杂局面。 隋唐长城: 研究隋唐时期在北方边境的防御体系,分析其与前代长城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在维护丝绸之路安全、抵御突厥等方面的作用。 宋辽金元长城: 重点关注宋朝在北方边境的防御(如金汤桥、边关 fortifications),以及辽、金、元等北方民族政权在不同时期修筑的防御工事,分析其在抵御南宋或内部冲突中的军事功能。 明代长城: 这是本书研究的重点。详细考察明代长城规模空前、体系完备的特点,分析其由关隘、城墙、敌台、烽火台、壕堑等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深入研究明代长城的建筑材料(如砖石、夯土)、工程技术(如拱券、排水系统)、建筑风格以及不同区域(如辽东、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的特色。 近代以降的长城: 简要梳理近代以来长城在军事防御功能上的衰退,以及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三章:兵器与攻防——古代军事技术在长城防御中的应用 本章将聚焦于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军事技术,包括武器装备、攻城器械、守城器械以及战术运用,分析技术革新如何影响了防御效能。 古代武器装备的演进: 考察中国古代主要的冷兵器(如弓箭、戈、矛、剑、刀)、盾牌、甲胄,以及火器的早期发展(如火箭、火炮)在长城防御战中的应用。 攻城与守城器械: 详细介绍古代攻城器械(如冲车、云梯、井阑、投石机)和守城器械(如滚石、檑木、箭楼、弩炮)的构造与使用。分析守城方如何利用长城的地形优势和坚固工事,来对抗攻城方的技术和兵力优势。 战术运用与指挥体系: 探讨在长城沿线发生的典型战役,分析当时采用的战术,如伏击、诱敌、围点打援、运动防御等。研究古代长城区域的军事指挥体系,包括各级将领的职责、信息传递(如烽火通信)、物资供应等。 情报侦察与预警系统: 深入分析长城沿线的侦察活动,如斥候、间谍的使用。重点研究烽火台、信号塔等预警系统在传递敌情、调动军队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古代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边疆的脉搏——长城内外的人口、经济与社会管理 长城不仅仅是军事屏障,更是连接不同文明、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本章将探讨长城体系在边疆管理、人口流动、经济交流以及民族关系方面的深远影响。 边疆治理与屯垦戍边: 研究历代王朝在长城沿线设立的军事重镇、屯田区,分析其在保障供给、稳定边疆、促进开发方面的作用。考察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以及民族政策。 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 分析长城对人口迁移、迁徙的影响,包括汉族向边疆地区的移民,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或内迁。探讨长城在促进或阻碍民族交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经济交流与互市: 考察长城沿线的贸易活动,特别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市”制度。分析长城作为商品流通通道的经济意义,以及其在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文化互动与观念变迁: 探讨长城区域的文化交流,包括语言、习俗、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研究长城作为地理界限,如何塑造了不同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国家观念。 第五章:智慧与遗产——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象征 本章是对前文的总结升华,将长城体系置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宏观视角下进行审视,并探讨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长城战略思想的哲学内涵: 探讨长城防御体系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军事哲学,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守兼备”、“因地制宜”等思想。分析长城战略的深层智慧,以及其如何平衡军事安全与经济发展。 长城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 将中国古代长城防御体系与其他文明的军事防御工程进行比较,如罗马长城、拜占庭长城等,突出中国长城的独特性、规模与复杂性,以及其在世界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长城作为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象征: 探讨长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其如何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精神的象征。 长城保护与研究的当代意义: 强调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以及对长城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历史、古代文明,并为当代的国家安全与文化传承提供启示。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特别是长城的全面、深入研究,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壮丽的历史画卷,展现古代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侵扰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工程能力与民族精神。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关于文明交融、国家构建与民族生存的深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