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12D101-5 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

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12D101-5 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力工程
  • 电缆敷设
  • 国标图集
  • 110kV及以下
  • 标准图集
  • 12D101-5
  • 电力设计
  • 规范标准
  • 工程图纸
  • 线路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建筑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8973
商品编码:1235687299

具体描述












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12D101-5 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 内容概述 本书详细阐述了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缆敷设的各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材料选用、质量控制以及安全注意事项。作为国家标准图集,它为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监理验收等环节提供了权威、规范的技术指导,确保电网建设的安全、可靠与高效。 第一章 总则 本章阐述了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工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通用规定。 1.1 编制目的与依据: 明确了本图集的编制是为了统一和规范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缆敷设的工程技术要求,提高工程质量,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编制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1.2 适用范围: 界定了本图集适用的工程类型,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的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力电缆敷设工程,涵盖架空敷设、直埋敷设、管道敷设、沟道敷设、隧道敷设、水下敷设以及建筑物内敷设等多种形式。 1.3 术语与定义: 对本图集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了统一界定,如电缆、电缆附件、敷设方式、防护等级、防火要求、接地方式、验收费等,确保理解的一致性。 1.4 设计原则: 强调了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便于维护等原则,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当地条件进行优化设计。 1.5 相关标准与规范: 列举了本图集在编制过程中参考和引用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设计规范,指明了工程设计和施工必须满足的其他强制性或推荐性技术要求。 第二章 电缆选用与敷设条件 本章重点介绍了电缆的选用原则、基本要求以及不同敷设方式的条件限制。 2.1 电缆选用: 2.1.1 电压等级与绝缘水平: 详细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如10kV、35kV、110kV)电缆的绝缘水平要求,包括介质损耗、局部放电特性等。 2.1.2 导体材料与截面: 明确了铜导体和铝导体电缆的适用范围,以及根据输送功率、短路电流、电压降等因素计算确定电缆导体截面的方法和要求。 2.1.3 绝缘与护套材料: 介绍了XLPE(交联聚乙烯)、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橡胶等常用绝缘和护套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环境和耐老化等级,并根据电缆所处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腐蚀性)推荐合适的材料。 2.1.4 结构类型: 区分了单芯、三芯电缆,铠装、非铠装电缆,阻燃、耐火电缆等不同结构类型,并说明了各自的适用场合和技术性能。 2.1.5 电缆选用的其他要求: 包括对电缆的机械强度、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的要求。 2.2 敷设条件: 2.2.1 环境条件: 详细分析了敷设环境对电缆性能的影响,包括环境温度、湿度、土壤电阻率、腐蚀性介质、振动、电磁场干扰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2.2.2 敷设介质: 针对不同的敷设介质(如土壤、空气、水、混凝土、专用管道等),规定了其物理、化学性能要求,以及对电缆的支撑、保护和散热能力的要求。 2.2.3 防火与防爆要求: 根据电缆敷设场所的防火分区、防爆等级等要求,规定了电缆的耐火等级、阻燃等级以及防火封堵、隔火措施等。 2.2.4 防鼠、防蚁及防潮要求: 针对不同地区和环境,提出了相应的防鼠、防蚁以及防止水分侵入的保护措施,如采用铠装电缆、金属套电缆、密封管道等。 第三章 架空敷设 本章详细介绍了电缆架空敷设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3.1 支架与吊架: 3.1.1 支架类型与材料: 介绍了三角支撑、立柱支撑、角钢支撑、组合式支架等多种支架形式,以及角钢、槽钢、钢管等常用材料的规格和防腐要求。 3.1.2 支架间距与固定: 依据电缆荷载、跨距、风载等因素,规定了支架的合理间距,以及电缆与支架的固定方式(如电缆夹、绑扎带),确保稳固可靠。 3.1.3 吊架设计: 适用于桥架、平台等处的吊架设计,包括吊杆、吊件的材质、强度计算及安装要求。 3.2 电缆桥架: 3.2.1 桥架类型与材料: 介绍了槽式、托盘式、梯式等桥架类型,以及镀锌钢板、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的选择依据,并提出了耐腐蚀、耐候性的要求。 3.2.2 桥架布线: 规定了同路径电缆布置的原则,如区分高、低压电缆,强、弱电缆,电力、控制电缆,以及多层布置时的间距要求。 3.2.3 桥架连接与支撑: 详细说明了桥架的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焊接),以及桥架的固定、支撑和转弯处的处理方法,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3 电缆的固定与支撑: 3.3.1 直线段固定: 规定了直线段电缆的固定间距和固定方式,防止电缆下垂和受风力影响。 3.3.2 弯曲段与转角支撑: 强调了弯曲段和转角处电缆的支撑和固定措施,避免过大的应力集中。 3.3.3 耐火与防火要求: 对于在特定区域架空敷设的电缆,规定了防火隔板、防火涂料等防火措施。 3.4 架空敷设的特殊考虑: 3.4.1 防雷与接地: 规定了架空电缆的防雷保护措施,如引下线设置,以及金属桥架、支架的接地要求,确保设备和人员安全。 3.4.2 防鸟害: 提出了防止鸟类在电缆上筑巢或栖息的措施,如使用防护罩、绝缘材料等。 3.4.3 电磁兼容性: 考虑了架空电缆与其他电气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必要时采取屏蔽或隔离措施。 第四章 直埋敷设 本章详细介绍电缆在土壤中直接埋设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4.1 沟槽开挖与回填: 4.1.1 沟槽尺寸与深度: 规定了电缆沟槽的宽度、深度,以及沟槽底部夯实要求,确保电缆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和良好的支撑。 4.1.2 土壤要求: 明确了回填土壤的类别(如砂、软土),以及禁止使用的土壤(如含有石块、腐蚀性物质的土壤)。 4.1.3 回填压实: 规定了分层回填和压实的要求,保证沟槽的稳定性,防止沉降。 4.2 保护层设置: 4.2.1 保护层材料: 介绍了砂垫层、砖保护、混凝土保护、警示带等多种保护形式,以及它们的作用(如缓冲、防机械损伤、警示)。 4.2.2 保护层厚度与搭接: 规定了保护层材料的厚度、砌筑方式以及搭接要求,确保保护效果。 4.2.3 单根电缆保护: 对于重要电缆或有特殊要求的电缆,采用了单独的保护管或混凝土保护箱。 4.3 电缆布置与间距: 4.3.1 水平布置: 规定了同沟槽内多根电缆的水平间距,考虑散热和避免相互影响。 4.3.2 垂直布置: 规定了电缆垂直排列时的间距和固定要求。 4.3.3 交叉敷设: 详细说明了电缆与其他管线(如水管、燃气管)交叉敷设时的最小净距要求,防止相互干扰和损坏。 4.4 直埋敷设的特殊考虑: 4.4.1 防腐蚀保护: 对于土壤腐蚀性较强的地区,要求对电缆外护套进行加强防腐处理,或采用特殊的防腐电缆。 4.4.2 防鼠、防蚁措施: 采用铠装电缆、金属护套电缆或设置防鼠网等。 4.4.3 热稳定性: 针对大截面电缆或负荷集中的区域,需要考虑土壤散热能力,必要时采取措施改善散热条件,如设置散热管。 4.4.4 警示标记: 规定了在电缆路径上设置警示桩、警示牌,以及埋设警示带,告知地下电缆位置,防止误挖。 第五章 管道敷设 本章详细介绍电缆在各种管道中敷设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5.1 管道类型与材料: 5.1.1 管道材质: 介绍了塑料管(如HDPE、CPVC)、金属管(如镀锌钢管、不锈钢管)、混凝土管、复合管等常用管道材料,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耐压、耐腐蚀、耐温性能。 5.1.2 管道规格: 规定了管道内径、壁厚的选择原则,应保证电缆有足够的穿敷空间和一定的余量。 5.2 管道布置与连接: 5.2.1 管道排列: 规定了同沟槽内多根管道的排列方式,水平和垂直间距要求,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电缆的管道分开敷设原则。 5.2.2 管道连接: 介绍了法兰连接、承插连接、焊接连接等管道连接方式,以及连接处的密封要求,确保管道的整体性和防水、防气密性。 5.2.3 穿越墙体与楼板: 规定了电缆管道穿越建筑物构件时的预留孔洞尺寸、套管设置、防火封堵要求。 5.3 电缆穿管: 5.3.1 穿管方式: 介绍了机械牵引、液压牵引、气动牵引等穿管方法。 5.3.2 牵引力控制: 强调了控制牵引力的重要性,防止电缆过度拉伸而损坏。 5.3.3 润滑与清洁: 规定了穿管前管道的清洁和润滑要求。 5.4 管道敷设的特殊考虑: 5.4.1 通风与散热: 对于长期敷设的电缆,管道内的通风散热是关键,必要时设置通风孔或强制通风系统。 5.4.2 积水处理: 管道低洼处容易积水,需设置排水孔或排水系统。 5.4.3 防火封堵: 管道穿过防火分区时,必须进行可靠的防火封堵。 5.4.4 电缆的保护: 管道的材料和结构应能有效保护电缆免受机械损伤、化学腐蚀和环境影响。 第六章 隧道敷设 本章详细介绍电缆在专用电力隧道内敷设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6.1 隧道结构与尺寸: 6.1.1 隧道断面: 介绍了不同断面形式(如圆形、矩形)的电力隧道,以及其净空尺寸、墙体结构要求。 6.1.2 电缆支架: 规定了隧道内电缆支架的类型(如梯式、槽式、角钢式)、安装方式、间距和承载能力。 6.2 电缆布置与固定: 6.2.1 电缆层数与间距: 规定了隧道内电缆的敷设层数、每层电缆之间的水平和垂直间距,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电缆的分层布置原则。 6.2.2 固定方式: 介绍了电缆绑扎、夹固等固定方式,确保电缆在隧道内稳固,防止脱落。 6.3 隧道内的环境控制: 6.3.1 通风与冷却: 针对隧道内的通风和散热问题,提出了通风系统设计要求,如排风、送风方式,以及必要时的冷却措施。 6.3.2 防火与防爆: 规定了隧道内的防火隔断、防火封堵、消防设施的要求,以及针对易燃易爆环境的防爆措施。 6.3.3 排水与防潮: 隧道内的排水系统和防潮措施,防止地下水渗入和积水。 6.4 隧道敷设的特殊考虑: 6.4.1 检修通道: 隧道内应预留足够的检修通道和操作空间。 6.4.2 照明与监控: 隧道内应设置足够的照明,并根据需要配备监控系统。 6.4.3 电缆终端与接头: 隧道内的电缆终端和接头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并考虑方便检修。 第七章 建筑物内敷设 本章详细介绍电缆在建筑物内部进行敷设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7.1 敷设方式: 7.1.1 线槽与电缆桥架: 介绍了在吊顶内、墙体内、地面下安装线槽和桥架的布置要求,以及防火、防鼠措施。 7.1.2 穿管敷设: 规定了电缆穿墙、穿楼板、穿隔间的管路要求,包括管材、管径、穿孔预留、防火封堵。 7.1.3 直接敷设: 介绍了在特定区域(如配电间)直接固定电缆的支撑和固定方式。 7.2 电缆布置与间隔: 7.2.1 同路径电缆间隔: 规定了不同类型电缆(如电力、通信、控制)在同一线槽或桥架内布置时的间隔要求,以及强弱电隔离。 7.2.2 防火要求: 强调了电缆穿越防火墙、防火楼板时的防火封堵措施,以及对阻燃、耐火电缆的要求。 7.3 建筑物内敷设的特殊考虑: 7.3.1 电磁兼容性: 避免电缆与其他设备产生过大的电磁干扰。 7.3.2 散热: 考虑建筑物内部通风不良可能导致的电缆散热问题。 7.3.3 美观与隐蔽: 在要求美观的场所,电缆应尽量隐蔽敷设,并与其他建筑构件协调。 7.3.4 声学影响: 对于低压或通信电缆,应考虑电缆运行产生的电磁噪声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 电缆附件与接头 本章详细介绍了电缆附件的选用、安装以及接头制作的要求。 8.1 电缆附件: 8.1.1 电缆终端: 介绍了热缩型、冷缩型、预制型等终端头的结构、性能和适用范围,以及户外、户内终端头的区别。 8.1.2 电缆中间接头: 介绍了中间接头的种类、结构,以及防水、密封、绝缘性能要求。 8.1.3 电缆连接管: 介绍了电缆连接管的材料、规格、连接方式,以及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导电性。 8.1.4 电缆分支器: 针对多分支电缆,介绍了分支器的结构和连接要求。 8.1.5 电缆夹具与固定件: 介绍了各种电缆夹具(如喉式夹具、线夹)、绑扎带、固定块的选用和安装要求,确保电缆的牢固固定。 8.2 电缆接头制作: 8.2.1 接头制作工艺: 详细阐述了电缆剥切、清洁、绝缘处理、绝缘恢复、屏蔽处理、接地连接等关键工艺步骤。 8.2.2 材料选用: 规定了接头制作所用绝缘材料、屏蔽材料、填充材料、密封材料等的性能要求。 8.2.3 绝缘与屏蔽要求: 重点强调了接头绝缘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以及屏蔽层的连续性,以防止局部放电和电磁干扰。 8.2.4 防水与密封: 规定了接头的防水、防潮、防尘密封要求,尤其是在潮湿或腐蚀性环境。 8.2.5 连接可靠性: 确保电缆导体连接的电气连接良好,阻抗低,散热好。 8.3 附件安装与接头制作的特殊要求: 8.3.1 环境要求: 规定了附件安装和接头制作的清洁、干燥环境要求,以及温度、湿度限制。 8.3.2 工具与设备: 列举了接头制作所需的专用工具和设备。 8.3.3 试验与检测: 强调了接头制作完成后必须进行电气试验,如直流耐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等。 第九章 接地与防雷 本章详细介绍电缆敷设过程中的接地与防雷设计和施工要点。 9.1 电缆接地: 9.1.1 接地对象: 明确了需要接地的对象,包括金属电缆桥架、金属电缆保护管、金属铠装层、金属护套、电缆托架、支架等。 9.1.2 接地方式: 介绍了重复接地、联合接地、保护接地等接地方式,以及其适用条件。 9.1.3 接地体与接地线: 规定了接地体(如接地网、接地棒)的材料、规格、埋设深度,以及接地线的材质、截面、敷设方式。 9.1.4 接地电阻要求: 明确了系统接地电阻的具体数值要求,并提出接地电阻的检测方法。 9.2 防雷保护: 9.2.1 雷击风险评估: 对电缆敷设区域的雷击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必要的防雷措施。 9.2.2 雷电防护措施: 介绍了外部防雷(如避雷针、避雷带)和内部防雷(如等电位联结、浪涌保护器)的设计与安装要求。 9.2.3 电缆防雷击: 针对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提出了电缆屏蔽、接地、穿金属管等防护措施。 9.3 接地与防雷的特殊考虑: 9.3.1 防腐蚀: 接地体的防腐蚀处理,保证接地电阻的长期稳定。 9.3.2 互联互通: 确保电缆接地系统与建筑物、变电站整体接地系统有效连接。 9.3.3 定期检测: 规定了接地电阻和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周期和要求。 第十章 质量控制与验收 本章提供了电缆敷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以及验收标准。 10.1 材料检验: 规定了进场电缆、附件、管材、桥架等材料的质量检验内容、标准和方法,确保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10.2 施工过程控制: 10.2.1 施工工艺控制: 针对沟槽开挖、回填、管道安装、桥架固定、电缆牵引、接头制作等关键工序,明确了施工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要点。 10.2.2 环境保护与安全: 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和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10.2.3 隐蔽工程检查: 规定了对沟槽、管道、桥架、电缆敷设等隐蔽工程的检查和签证程序。 10.3 电气试验: 10.3.1 电缆试验: 详细说明了电缆出厂试验、进场试验、耐压试验、绝缘电阻测量、介质损耗测量、局部放电测量等试验项目、方法和合格标准。 10.3.2 接头与终端试验: 规定了电缆接头和终端制作完成后进行的各项电气试验。 10.3.3 接地与防雷系统试验: 包括接地电阻的测量、等电位联结的检查等。 10.4 工程验收: 10.4.1 预验收: 对分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 10.4.2 联合验收: 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等相关方共同参与的验收。 10.4.3 竣工验收: 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最终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 10.4.4 验收标准: 依据本图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以及设计文件进行验收。 附录 附录A 常用电缆载流量及允许载流量计算表: 提供不同截面、不同敷设方式下常用电缆的载流量参考数据。 附录B 电缆允许弯曲半径表: 列出不同类型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指导施工操作。 附录C 电缆敷设的防火封堵构造示例: 提供不同类型电缆穿墙、穿楼板时的防火封堵图示。 附录D 电缆路径警示标记示例: 提供警示桩、警示牌、警示带的式样和设置要求。 附录E 常用术语英文对照: 方便查阅。 本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从事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工程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画册的主题,完全和我预期的背道而驰。封面上“世界奇观摄影集”的标题,让我以为会看到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等震撼人心的景象。但实际上,里面收录的绝大多数图片,都集中在各种建筑的内部装饰细节上。我看到的是精美的壁画、复杂的雕塑、华丽的吊顶,以及各种手工艺品的特写。书中对这些细节的介绍,也着重于材质、工艺和历史渊源。例如,对凡尔赛宫镜厅的描述,并没有着重于其宏伟的建筑本身,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介绍那些水晶吊灯的制作工艺,以及墙壁上描绘的繁复的洛可可风格装饰。再比如,对某座古老教堂的内部拍摄,重点在于其彩色玻璃窗的图案细节和玻璃工艺的精湛程度。书中还专门辟出了一个章节,讲解如何通过光影的变化来突出建筑内部的雕塑美感,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视角来呈现空间的层次感。虽然这些图片和文字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但它完全偏离了我对“世界奇观”的定义。我期待的是宏观的、震撼人心的景观,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建筑内部的精雕细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室内设计画册,或者是一本关于古代工艺美术的图录,而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摄影集。

评分

这本画册的内容,简直让我大跌眼镜。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历史建筑修复的专业书籍,毕竟封面上的“古迹保护”字样,以及一些模糊的旧照片,都给我营造了这样的预期。结果呢?里面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古代建筑的木雕工艺,而且相当详尽,仿佛是在为木雕艺术家们量身定做的教程。从木材的选择、纹理的辨识,到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再到各种雕刻技法的图解,几乎无所不包。例如,对“龙凤呈祥”图案的讲解,书中就给出了不同朝代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雕刻师傅的手法差异。还有关于“福寿安康”纹样的细节拆解,分析了每一个吉祥符号的寓意和在不同建筑部位的应用。虽然我对木雕本身也算有点兴趣,但这本书的学术性太强,而且过于偏重技术层面,缺乏历史背景的梳理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它更多地是在“如何雕刻”上下功夫,而很少提及“为何雕刻”以及这些雕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实际作用。比如,书中提到一种飞檐斗拱的木结构,详细展示了每一个构件的连接方式,但对于这种结构在古代建筑中的力学原理和美学意义,却几乎没有涉及。同样,对于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木雕差异,书中也只是粗略提及,没有深入的对比分析。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专业的木雕技艺手册,而非一本面向广大历史爱好者或文化研究者的著作。如果我不是对木雕有特别的痴迷,恐怕很难从头看到尾。

评分

我完全被这本书的副标题误导了。封面上的“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几个大字,让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未来城市建设的宏大构想,会涉及到智慧交通、绿色建筑、能源效率等前沿话题。然而,打开一看,里面却全是关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从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到管道铺设、泵站建设,每一项都写得头头是道,附带大量的表格和计算公式。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土壤渗透性分析,以及如何根据人口密度来预测城市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更让我惊讶的是,它还对不同材质的管道进行了详细的性能对比,包括耐腐蚀性、承压能力、使用寿命等,并给出了具体的选择建议。我甚至看到了关于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模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排水网络来降低风险的案例分析。虽然这些信息对于城市建设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非常宝贵,但对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这些内容实在过于枯燥和专业化了。它缺乏宏观的视野,没有探讨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联动,也没有涉及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社区参与的理念。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本市政工程的设计手册,而非一本关于城市未来愿景的启迪之作。我翻了几页就觉得头昏眼花,很难再继续下去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道理。封面上的“经典文学赏析”几个字,让我满怀期待,以为会读到对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师作品的深度解读。结果呢?里面充斥着大量关于古代诗词的格律分析,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辨析。从平仄韵脚到对仗工整,从比兴手法到借代运用,每一首诗都被拆解得细致入微,仿佛要剥离出最原始的文学基因。书中对《诗经》的解读,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俗风情,试图从中找出诗歌的创作源泉。对于唐诗宋词,更是给出了不同流派的风格演变,以及代表作家的创作特点。我看到了关于“乐府诗”的详细介绍,包括其起源、发展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不同作者的同主题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以“月”为主题的诗句,就罗列了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作品,并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虽然这些分析很有条理,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解剖学”式的文学研究,缺乏情感的共鸣和个人感悟的引导。书中没有探讨文学作品对当下社会的影响,也没有提供如何将经典文学融入现代生活的建议。对于一个想要通过阅读来获得心灵慰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显得过于理性,缺乏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古代音乐史”,我满怀期待地想了解从先秦到近代的各种音乐形式和乐器。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我发现我再一次失望了。这本书的内容,竟然是关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详细介绍。从周朝的宗法制,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再到明清的等级森严,书中对各种礼仪规范、制度演变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对周朝“礼乐合一”的解释,书中就花费了大量篇幅去分析当时的礼仪活动,如祭祀、宴饮、朝会等,以及这些活动中音乐所扮演的角色。再比如,对唐朝科举制度的介绍,则侧重于考试流程、选拔标准,以及对文人阶层的影响。书中还包括了对历代王朝政治体制、官僚体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出礼仪制度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虽然这些信息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可能很有价值,但对于一个想要了解音乐史的读者来说,它显得过于偏离主题。书中几乎没有提及任何与音乐创作、乐器演奏、乐曲欣赏相关的讨论,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治理国家”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古代政治制度史,而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史著作。

评分

一本关于城市绿化美化的小册子,虽然封面看上去很厚重,但翻开之后,我发现里面充斥着大量关于如何选择适合公园广场的乔木、灌木以及花卉的信息。有详细的图例,标注了各种植物的科属、生长习性、开花季节、养护要点,甚至还附带了一些常见的病虫害防治建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了一个章节,讲解如何在不同的季节,根据气候特点来设计和搭配花坛,比如春天万物复苏,可以选用郁金香、风信子等球根花卉,营造绚烂的色彩;夏天烈日炎炎,则侧重于选择耐阴、观叶植物,如蕨类、玉簪等,带来清凉感。甚至连秋季落叶乔木的选种,也考虑到了叶片变色的美学效果。虽然我对园艺本身并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觉得即便是一个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实用的知识。它没有那些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插图,将园林设计中最直观的部分呈现出来。不过,书中对植物的地理分布和适宜种植区域的介绍,似乎略显笼统,很多时候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更具体的地域划分。例如,提到某种花卉“耐寒”,但没有说明具体能承受的最低温度,这对于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的读者来说,可能就有些不够精确了。另外,书中对城市景观照明的讨论也仅仅是点缀,并没有深入探讨灯光设计与植物景观的结合,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毕竟夜间公园的照明效果,也是影响整体美感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偏向于植物知识的普及和基础的园林美化理念,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读者,可能就显得有些浅显了。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住了——“世界著名建筑风格解析”。我一直对建筑之美情有独钟,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领略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的精髓。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我完全被欺骗了。里面充斥着大量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的介绍。从古代的石材、木材,到现代的混凝土、钢材,书中对每一种材料的特性、加工工艺、以及在建筑中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对大理石的介绍,就详细分析了其形成过程、不同种类的区别、以及在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中的应用。对于钢筋混凝土,则分析了其力学性能、施工方法,以及在现代摩天大楼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还包括了关于不同建筑材料的耐久性、防火性、以及环保性能的对比分析,并给出了在不同环境下选择材料的建议。虽然这些信息对于建筑材料工程师来说可能很有价值,但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它显得过于枯燥和技术化了。我没有看到对建筑美学的深入探讨,没有对不同风格的艺术特征的分析,也没有对建筑师的创作理念的介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建筑材料的百科全书,而非一本建筑风格的鉴赏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我本以为会读到关于孔孟之道、道家无为等经典理论的深刻剖析。然而,当我打开书本,映入眼帘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古代兵法和战略分析。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从田忌赛马到围魏救赵,书中对各种战术和计谋的解释,详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它不仅分析了每一种战术的运用场景,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思想。例如,对“空城计”的分析,书中就从心理学、情报学、甚至声东击西的策略角度,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对于“围魏救赵”,则分析了其战略意义和战术效果,并将其与其他类似战术进行了对比。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战役案例,并逐一分析了其胜败原因,试图从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军事原则。虽然这些内容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对于一个对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它显得过于偏离主题。书中几乎没有提及任何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相关的讨论,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取胜”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古代军事策略的汇编,而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研究著作。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厚重感和封面上“地球科学概论”几个字所吸引。我一直对宇宙星辰、地质变迁充满好奇,期待能在这本书中一探究竟。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才发现我的期待落空了。这本书的内容,竟然是关于各种矿石的分类和鉴赏。从岩石的形成过程,到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再到它们在工业上的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写得详尽无比。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矿物图片,并附带了它们的学名、俗名、产地以及重要的物理性质。例如,对石英的介绍,就详细分析了其二氧化硅的化学组成,以及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各种变体,如玛瑙、水晶等。甚至还包括了如何通过折光率、硬度等指标来辨别不同矿物的详细方法。我看到了一张非常复杂的表格,列出了上百种矿物的基本信息,并给出了它们的相对稀有程度。虽然我对这些信息感到新奇,但它完全不是我所期望的地球科学知识。我没有看到关于板块运动的讲解,没有关于火山地震的分析,也没有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专业矿物学图鉴,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地球科学入门读物。对于想要了解地球整体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显得过于偏狭和技术化了。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封面上“宇宙未解之谜”几个字深深吸引,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黑洞、暗物质、地外生命等引人入胜的探索。然而,当我翻开书本,我发现我再一次被误导了。这本书的内容,竟然是关于各种宇宙现象的数学模型和物理计算。从行星轨道的计算,到星系演化的模拟,再到宇宙膨胀的速率测定,书中对每一个现象的解释,都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推导。例如,对黑洞引力场的描述,书中就给出了史瓦西度规的数学表达式,并详细分析了其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对于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则引用了弗里德曼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解释。书中还包括了关于各种天体物理现象的数值模拟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统计分析。虽然这些内容对于天体物理学家来说可能很有价值,但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它显得过于专业和晦涩。我没有看到对宇宙奥秘的哲学思考,没有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探讨,也没有对未来宇宙探索的展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阶天体物理学的教材,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