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亮点在于,在“是”(科学认知性)与“应是”(规范性)之中,凸显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应是”(规范性)这一维度。如果说马克思以规范性理论的方法所确立的价值立场是一种“应是”的话,他的唯物史观则只是以科学认知的方式对这一“应是”进行了“为何是”的系统论证罢了,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应当予以消除的思想矛盾。以往人们多从唯物史观的认知进路的单一向度上加以理解,这就无法将其与作为规范性的政治哲学统一起来。
依据上述方法论,本书发现了不同于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性正义”。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立足于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将正义理解为这一前提下的“应得”,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好的生活方式为目标的合法性,将正义限制在策略性活动的范围之内。马克思政治哲学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在马克思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自明之好,而非策略性目标,这种自由已经**了“自由”这一概念的个人含义而与“解放”相关联,即在消除对自由个人化理解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达到真正的自由。因此,马克思所使用的正义概念是涵盖“应得正义”含义的“**性正义”概念。
马克思政治哲学既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考察政治问题的方法论。本书从政治哲学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中的理论定位入手,阐释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方法论特点和当代价值。**,马克思既不是功利主义者,也不是一般道义论者,他的政治哲学建立在历史主义道义论的基础之上;第二,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特别是市民社会的批判,指明了一种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政治哲学方案;第三,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兼容并**了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第四,以正义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发掘与建构,而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这一理论的当代建构提供了现实基础。
王新生(1962—),男,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学术兼职为:天津市哲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近十多年来的研究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方法论,马克思正义理论、民主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等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和报纸上发表与上述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60 余篇,其中一些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一些被译为英文;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市民社会论》,等等。多项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初读此书时,我曾担心它会过于沉闷和晦涩,毕竟研究这类经典理论往往容易陷入术语的泥沼。然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叙事笔法来串联起复杂的哲学论证,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他叙述历史背景的方式,不是生硬地罗列时间点,而是通过描绘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状态,让那些抽象的理论仿佛拥有了生命和呼吸。比如,在阐述某种关键的辩证法概念时,作者竟然能够将其与当时流行的某种艺术思潮进行类比,这种跨学科的联想不仅没有削弱论证的严谨性,反而让读者更容易抓住其核心的动态逻辑。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一套理论,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思想的火花不断在字里行间闪耀。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未来性”的探讨,这超越了一般历史性研究的范畴。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将这些理论置于历史的博物馆中进行陈列观赏,而是执着于探寻它们在当代社会结构中仍然具有激活潜力的“剩余价值”。他通过对某个特定权力运作模式的细致剖析,展示了某个古老理论的分析工具如何能够精准地“对症下药”于我们今天面临的诸多困境。这种洞察力来源于对理论源头的彻底掌握,以及对现实情境的敏锐捕捉。书中最后几章,笔锋陡然转向,从对文本的细致考证转向了对未来可能性的哲学推演,这种收束既有力又充满希望,仿佛是为读者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能够用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是一部既尊重过去,又勇敢地面向未来的杰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遵循严格的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部交响乐,不同的主题和时间维度在不同的乐章中交替出现,但最终都汇聚到一个宏大的主题之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处理某些敏感的、容易引发意识形态争论的议题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审慎和成熟。他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讨论的焦点放在了思想家在构建其理论体系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矛盾和困境上。这种将思想人物还原为“在特定历史处境中做出艰难抉择的思考者”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些宏伟理论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批判性反思部分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批判精神,它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承认其历史贡献的基础上,指出了其理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平衡感是极为难得的。
评分这部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思想迷宫。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挖掘出那些隐藏在经典文本深处的、具有现代回响的潜在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个核心概念的解构过程,那种层层剥笋、不厌其烦地追溯其历史语境和哲学根源的笔法,读起来酣畅淋漓。尤其是在探讨某种特定历史时期下,该思想如何被不同流派的阐释者进行“再加工”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学术洞察力。他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介绍,反而更像是一位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思想分支之间,时不时地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逼迫读者停下来思考,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否已经走向了僵化和教条。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具野心和批判精神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精力去消化,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它真正做到了“揭示”而非“告知”。
评分读完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作者对材料的掌握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但这种掌握并未导向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反而是以一种极其克制和精准的语言,将那些宏大叙事拉回到了具体的文本层面进行细致的审视。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其中关于“实践理性”与“纯粹思辨”之间张力分析的那几章。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精妙地描绘了两者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断裂点上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他引用的那些非主流的、甚至是已经被学界边缘化的文献资料,为整个论证提供了扎实的脚注,使其论点不仅仅是基于流行的阐释,更是建立在对原始语料的深度挖掘之上。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显得异常坚实,逻辑链条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攻破的环节。这绝对不是一本供人快速翻阅的书,它更像是一张需要用放大镜仔细研究的精细地图,每一个标记都指向一个隐藏的理论矿藏。
评分十年一剑,值得反复拜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十年一剑,值得反复拜读!
评分十年一剑,值得反复拜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