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5期)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5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期刊
  • 时事
  • 文化
  • 社会
  • 生活
  • 观点
  • 评论
  • 杂志
  • 三联生活周刊
  • 2018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536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63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涂布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达加斯加是一座与世隔绝了近亿年的孤岛,岛上的动植物独立地进化,形成了全世界Z独特的生态系统;马达加斯加人也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很多年,独自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如今这两个世界都被入侵了,这个岛因此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内页插图

目录

封面故事
奇幻荒野之旅
马达加斯加
38 寻找失落的世界
76 生死关头的狐猴家族
80 独特而脆弱:马达加斯加鸟类
84 “马达加斯加”系列电影:都市生活的反讽

社会
90 热点:26年:两个母亲和被抱走的孩子
104 专访:C越“日本中心”史观
110 新消费:小龙虾,“宵夜之王”的诞生
114 前沿:不存在判断文明优劣的标准

经济
88 市场分析: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再试水
120 商业:“全球Z严”的数据保护

文化
134 文化:好的悬疑小说必须教我一些关于真实世界的事
136 文化:蒋勋:讲给“大家”听的人
140 收藏:考古大家宿白:从白沙宋墓到莫高窟

专栏
18 邢海洋:天上掉下“战略配售”
146 卜键:越境与盗猎
148 张斌:俄罗斯足球之困
149 宋晓军:伊朗要再造一次“核导迷宫”?
150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环球要刊速览
读者来信
天下
理财与消费
好消息·坏消息
声音
生活圆桌
好东西
个人问题

精彩书摘

《寻找失落的世界
马达加斯加考察笔记》
我乘坐一艘独木舟登上了狐猴岛,导游领着我走进一片稀疏的森林,拿出一根香蕉不停地摇晃,很快就从林子里窜出来一只体型巨大的狐猴,身高大致在50厘米左右,尾巴和身体几乎一样长。这只狐猴长得非常漂亮,它的脸是黑色的,眼睛非常大,头顶上有一圈白色的绒毛,很像一顶王冠,因此得名冕狐猴(Diademed Sifaka)。它的身体是灰色的,修长的四肢却是黄色的,非常醒目,尤其是两条后腿异常强壮,一看就是个跳跃高手。

《生死关头的狐猴家族》
节尾狐猴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的南部和西南部,生活在灌丛、林地、丘陵等地带,甚至环境非常恶劣的干旱环境。在马岛,节尾狐猴已经算是分布面积Z大、适应性Z强的一种狐猴了,然而我们在野外却很难见到它们。2017年,科学家统计节尾狐猴野外的数量约2000只,虽然数量上比大熊猫可能稍多一点儿,但其境况远远不如大熊猫,其灭绝的风险远高于大熊猫,故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级(EN);要知道,大熊猫才是易危级(VU)——比濒危级再低一级。

《独特而脆弱:马达加斯加鸟类》
人类约在距今2000年前进入马达加斯加岛,这里独特而精彩的鸟类世界从此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日益受到威胁。至少曾有5种象鸟生活在这里,其中大象鸟(Aepyornis Maximus)身高达3米,体重近500千克,是已知Z重的鸟类,它的卵比已知Z大的恐龙蛋还要大。但所有的象鸟估计在距今约1000年左右灭绝,与它们一同消失的还有倭河马和体型接近大猩猩的巨大狐猴,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难辞其咎。然而悲剧并不只发生在久远的过去,2010年马岛特有的德氏小……(Tachybaptus Rufolavatus)宣告灭绝。

《“马达加斯加”系列电影:都市生活的反讽》
除了纽约部分的戏份,《马达加斯加》的大部分场景都在丛林中发生,而丛林和岛上独特的物种也是电影的一大卖点。在丛林的设计上,电影参照了马达加斯加真实的地理环境,并借鉴了法国画家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的作品,这位印象派画家曾创作了大量以热带丛林风光为主题的作品,画风浪漫中又有些笨拙的质感,正符合整部动画片的复古调性。
……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5期) 当期焦点: 本期《三联生活周刊》聚焦于一个深刻影响我们当下与未来的议题——“中国式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如何从“世界工厂”走向“创新强国”?我们深入剖析了中国在科技研发、商业模式、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涌现出的独特创新力量,并探讨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深度报道: “硬核”创新:中国科技的突围之路 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在人工智能、5G、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通过对顶尖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以及关键技术人才的采访,呈现中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他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上的双重发力。报道将揭示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国式”特点,例如强大的国家支持、快速的市场转化能力以及独特的生态系统构建。我们也将理性分析中国科技创新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需克服的难关。 “新”商业:颠覆与重塑的时代 在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商业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颠覆与重塑。本期将重点关注那些凭借创新商业模式脱颖而出的企业,它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在零售、金融、教育、娱乐等领域开辟新的增长空间。我们会深入分析这些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例如用户体验至上、平台化运营、社群经济的构建等。同时,也将探讨创新商业模式带来的社会影响,例如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以及新业态下的监管挑战。 文化创新的“中国基因” 创新并非只局限于科技与商业。本期也将审视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从影视、音乐、动漫到数字出版、文旅融合,中国文化正以多元化的形式走向世界。我们将探讨本土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创意产业中得到发掘与传承,以及中国创作者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表达。报道还将关注文化科技的融合,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以及文化IP的价值再造。 城市创新:增长引擎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中国的城市,正成为创新最重要的载体和孵化器。本期将聚焦于中国特大城市和新兴城市在吸引人才、聚集要素、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我们将探访那些充满活力的创新街区、科技园区,以及那些致力于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城市规划项目。报道将呈现城市创新如何激发经济增长,同时也将关注创新带来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 特稿与观察: “中国制造”的升级与转型的背后 从低端加工到高端智造,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创新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期特稿将追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历程,分析其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策略,以及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的探索。我们将采访一线工人、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听他们讲述中国制造的变与不变。 青年一代的创新力量:梦想与现实的交织 年轻一代是中国创新未来的希望。本期将关注那些在各个领域展现出非凡创造力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创业故事、他们的理想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时代机遇与挑战时的思考。我们将深入了解他们如何利用新知识、新技能,以及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勾勒出中国青年创新者的群像。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创新 创新是全球性的议题。本期将从国际视野出发,审视中国创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中国创新模式对世界的启示和影响。我们将采访海外专家、学者,听取他们对于中国创新发展的观察与评价,并探讨中国如何在全球创新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活方式与文化版块: 除了深度报道,本期还将继续关注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设计、旅行、健康等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供具有启发性和阅读价值的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和发现生活中的创新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5期),旨在提供一个观察中国创新生态的独特视角,呈现那些正在塑造我们未来的关键力量,引发读者对“中国式创新”的深入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三联生活周刊,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从封面故事的选题开始,就透着一股子深刻和犀利。它没有回避那些社会普遍关注却又难以触及的角落,而是用一种非常冷静、理性的笔触,一点一点地剥开现象的层层迷雾,直抵问题的核心。我尤其喜欢它在叙事上的克制,没有过多煽情的渲染,而是通过扎实的采访、丰富的史料和多角度的观察,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那些人物故事,不是简单地堆砌悲欢离合,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选择与坚守,读来让人心生敬意。同时,杂志在视觉呈现上也一如既往地保持了高水准,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恰到好处的排版,让阅读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在报道新闻,更是在传递一种知识、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每次翻开三联,都感觉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变得更清晰了一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期三联生活周刊的专题策划,简直击中了我的“痛点”。它触及的议题,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热点,而是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的社会变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某个行业发展的分析,作者不仅仅罗列了数据和政策,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动力,甚至还对未来趋势做出了非常具有洞察力的预测。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很多快餐式的信息源无法比拟的。而且,它并没有把读者当成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巧妙地引导你去思考,去质疑,甚至去挑战既有的认知。我看完之后,脑子里像是被打开了一扇窗,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编辑们对内容的把控力可见一斑,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仔细推敲,力求精准传达。这种高质量的内容输出,让我觉得花时间阅读它,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

这本三联生活周刊,简直就是一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触及的议题包罗万象,从文化艺术到社会变迁,从科技发展到人文关怀,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集体记忆的重塑”的文章所吸引,作者用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笔触,探讨了我们是如何构建和传承记忆的,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记忆的脆弱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杂志的编辑团队,显然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触角,总能发现那些值得关注的、具有启发性的议题。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理解世界的一种视角。

评分

坦白说,这期三联生活周刊,让我对“信息”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资讯堆砌,而是经过精挑细选、深入打磨的“内容”。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关于“个体与群体边界”的讨论,它不仅仅从社会学角度去分析,更是结合了心理学和哲学,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思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我”是谁,在群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杂志在追求深度和专业性的同时,也没有忽略语言的魅力,那些生动的描写、精妙的比喻,让沉重的议题变得容易理解,同时也充满了阅读的乐趣。它让我觉得,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评分

这期三联生活周刊,简直就是一次“思想的漫步”。它没有预设结论,而是邀请你一同探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技术伦理的边界”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赞美科技的进步,而是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失业潮,基因编辑技术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公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现实的观察和严谨的推演。杂志在内容呈现上,也极具特色,有时是长篇的深度调查,有时是简练的评论,有时是思想家的访谈,但所有的内容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激发读者的思考。它让我觉得,阅读,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一种与作者、与世界对话的过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杂志,应该有自己的“体温”和“气质”。而这期三联生活周刊,恰恰展现了它独有的那种沉静、内敛而又极具穿透力的气质。它的选题,往往不是那些喧嚣一时的娱乐八卦,而是那些需要静下心来,才能品出味道的社会议题。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的审慎和克制,不激进,不偏激,而是用事实说话,用逻辑支撑。其中一篇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探讨,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认识到了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它不是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这种“智识”的分享,正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魅力所在。它让我感觉,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的内容情有独钟,而这期三联生活周刊,绝对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一些报道,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复杂运作。比如说,关于某个新兴产业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介绍了技术和产品,更是探讨了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和社会影响,这种前瞻性和批判性,是我非常看重的。同时,杂志在选题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既有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热点话题,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研究价值的领域。它没有刻意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坚持自己的内容标准,这种“独立”的气质,让我十分欣赏。

评分

这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温度”。虽然它以深度报道著称,但这次的很多选题,都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触及了我们日常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特别被其中一个关于“失落的技艺”的报道所打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匠人,他们的执着、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朴素而动人的光辉。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汗水味和工具的摩擦声,那种久违的、温暖的情感涌上心头。杂志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它总能在那些艰难的叙述中,捕捉到人性的闪光点,给读者以力量和希望。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那些手工的、有温度的东西,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这期三联生活周刊,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盛宴”。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肌理,触及了那些我们可能从未留意,却又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我特别喜欢它对“变迁中的城市”的解读,不仅仅是关注经济数字的变化,更是挖掘了这些变化背后的人口流动、文化融合,以及个体命运的轨迹。那些采访对象,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各自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时代图景。杂志在叙事方式上也颇有匠心,有时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时是旁征博引的分析,还有时是锐利的评论,但所有的元素都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感受到了,在宏大的叙事之下,每一个个体生命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杂志,应该像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智慧、给你启迪。这期三联生活周刊,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它的一些报道,像是为我揭示了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和“运行机制”。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城市规划与社区文化”的分析,它不仅仅是讨论了建筑和空间,更是深入到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以及文化认同的变迁。这种对微观层面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宏大议题下,个体生活的真实写照。杂志的编辑和作者们,显然怀揣着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用他们的笔触,去记录、去反思,去推动思考。它让我觉得,即使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依然有这样一份冷静、深刻的阅读选择。

评分

一直看

评分

该本三联生活周刊调换过一次,效率挺高的。三联生活周刊总体感觉还可以,遇到自己的喜欢的主题就会收一些

评分

好杂志,要坚持,

评分

该本三联生活周刊调换过一次,效率挺高的。三联生活周刊总体感觉还可以,遇到自己的喜欢的主题就会收一些

评分

该本三联生活周刊调换过一次,效率挺高的。三联生活周刊总体感觉还可以,遇到自己的喜欢的主题就会收一些

评分

杂志皱折明显,调换货中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该本三联生活周刊调换过一次,效率挺高的。三联生活周刊总体感觉还可以,遇到自己的喜欢的主题就会收一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